精华0
注册时间2015-5-25
威望34
金钱100
贡献61
中级会员
 
威望- 34 点
贡献- 61 次
金钱- 100 枚
|
发表于 2015-8-11 14: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禅茶一味 于 2015-8-11 14:50 编辑
08-禅茶一味
1:简要说明什么是对联。
答: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它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要求:
字数相等
词类相当
结构相同
节奏相应
平仄相反
上下相关
2:在清联三百首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五联,标出平仄
(1)陶然亭 翁方纲
烟笼古寺无人到;
平平仄仄平平仄
树倚深堂有月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
(2)书斋联 金圣叹
真读书人天下少===
平仄平平平仄仄
不如意事古今多
仄平仄仄仄平平
(3)拂水山庄 柳如是
浅深流水琴中听==
仄平平仄平平仄
远近青山画里看
仄仄平平仄仄平
(4)湘西草堂 王夫之
清风有意难留我===
平平仄仄平平仄
明月无心自照人
平仄平平仄仄平
(5)无 题 前 人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水归器内,各显方圆。
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3:课后预习笠翁对韵
4: 网络搜索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答: 对联,是我国一种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对联的历史悠久,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
一、对联的文体渊源。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二、对联的起源时间。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三、对联的发展高峰。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四、对联的影响。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