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翰墨清吟首席版主
精华915
注册时间2015-12-3
威望11485
金钱251175
贡献232456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翰墨清吟首席版主
 
威望- 11485 点
贡献- 232456 次
金钱- 251175 枚
  
|
发表于 2025-5-7 22: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三次作业
绣菊13-吾波
夔州歌十绝句 其二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解析:
一、写作背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年)至大历三年(768年)间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夔州歌十绝句》这组诗即作于此时期。夔州地处长江三峡西端,是蜀地与楚地的交界处,历史上曾是兵家必争之地。杜甫在此目睹山川形胜,追怀历史兴衰,感慨时事变迁。
二、字词解析
“白帝夔州各异城”。白帝:白帝城,位于夔州东,因西汉末年公孙述在此自称"白帝"而得名。夔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重庆奉节。异城:不同的城池,指白帝城与夔州城虽相近但各有历史渊源。
“蜀江楚峡混殊名”。蜀江:指长江流经蜀地的部分。楚峡: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因在古楚地境内故称。混殊名:地理名称混淆交错,反映此地为蜀楚文化交汇处。
“英雄割据非天意”。英雄割据:指历史上如公孙述、刘备等人在此割据称雄。非天意:并非上天的旨意,暗含批判意味
“霸主并吞在物情 ”。霸主并吞:指强者吞并弱者的历史现象。物情: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典故解析
英雄割据:此句暗指历史上公孙述在蜀地割据称帝的故事。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公孙述凭借蜀地的地势险要和资源,在白帝城自称白帝,建立割据政权。然而,杜甫认为公孙述的割据并非是上天的旨意,强调这种割据行为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民心所向。
霸主并吞:这里可能是指历史上各个霸主通过兼并战争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但在本诗中,结合上下文,更可能是针对公孙述割据一方却妄图长久称霸的行为进行评判,指出其并吞周边地区的做法是违背民心的,难以长久。杜甫借古讽今,暗示当时的一些地方割据势力,其行为是不得人心的,不会得到上天的眷顾和历史的认可。
四、诗歌解析
这首绝句通过夔州地理名称的复杂性,引出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前两句写地理:白帝城与夔州城虽相近却各有历史,长江在此段既有蜀地之名又有楚地之称,反映出这一地区作为文化交汇处的特殊性。
后两句转入议论:杜甫认为历史上的割据称雄并非天命所归,而霸主吞并他国也不过是时势使然。这体现了杜甫对"天命论"的否定,认为政权更迭取决于客观形势和人心向背,而非虚幻的天意。诗中暗含对当时藩镇割据局面的隐忧,表现出杜甫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五、艺术特色
以小见大:从具体地名切入,引出宏大历史主题。
议论精警:后两句以简练语言表达深刻历史观。
地理与历史交织:空间描写与时间思考相结合。
反传统天命观:表现出理性主义的历史认知。
这首诗体现了杜甫晚年诗歌凝练深沉的特点,将地理观察、历史思考和哲学反思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宏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