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3|回复: 31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三讲绣菊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1465

主题

4067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90
贡献
3630
金钱
7656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5-5-6 13: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不要任何编辑,
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
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要求一人一楼,
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三讲绣菊组论坛作业贴

今天就讲这么多吧,下面布置一下作业:
1、认真阅读今天的理论课内容,
2、解析下面这首杜甫七绝:

夔州歌十绝句 其二
唐·杜甫 押庚韵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注意资料查找,字词分析,相关典故,
以及写作背景,然后写出一首文字解析。

期待大家的好作业!

作业截止时间,2025.05月12日晚上八点。

0

主题

61

帖子

73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61
金钱
313
发表于 2025-5-7 12: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三讲作业
绣菊36-昨夜有风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二》解析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二、字词分析
白帝夔州各异城
白帝:指白帝城,位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东侧,西汉公孙述据蜀时筑城,因传说有“白龙出井”而命名。
夔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奉节县城。两城虽相邻,但营建时间相隔数百年,地理界限已模糊,故称“各异城”。
异城:强调两城非同一城池,暗含地理与历史的割裂感。
蜀江楚峡混殊名
蜀江:长江流经蜀地的部分,此处特指瞿塘峡。
楚峡:荆州境内的西陵峡。因瞿塘峡旧称“西陵峡”,与荆州的西陵峡名称重复,故云“混殊名” 。
混殊名:地名混淆,隐喻历史与现实的错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英雄割据:指公孙述、刘焉等据险自立的历史人物。
霸主并吞:指刘邦、刘备等统一巴蜀的帝王。
物情:民心向背与社会规律,强调成败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

三、典故与历史背景
白帝城与公孙述
东汉初年,公孙述据白帝城自立为“白帝”,后被刘秀所灭。杜甫借此影射割据者依仗天险却逆天而行的必然失败 。
蜀江楚峡之名混淆
瞿塘峡本属蜀地,却与楚地西陵峡同名,暗喻地理与政治界限的模糊性,呼应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混乱现实。
“英雄”与“霸主”的对比
割据失败者:如公孙述、刘焉,虽占据天险,但政策失当,民心不附,终致败亡。
并吞成功者:如刘邦、刘备,因顺应民心、善用人才,成就霸业。 杜甫借古讽今,批判唐代藩镇割据,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

四、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流寓夔州期间。夔州地处长江三峡要冲,山川险峻,历史遗迹丰富,激发了诗人对政治兴衰的思考。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杜甫目睹战乱与民生疾苦,借夔州地理形胜,抒发对统一与分裂的深刻见解。

五、全诗解析
前两句:从地理切入,通过白帝与夔州的分立、蜀江与楚峡的混名,揭示自然与人文的复杂交织。白帝城象征割据者的野心,夔州则代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更迭;地名混淆暗喻政治乱象的根源在于名实不符。
后两句:升华至历史规律,否定“天命论”,强调“物情”(民心与政策)的决定性作用。割据者恃险而亡,霸主因顺应时势而兴,呼应杜甫“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5

主题

4067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90
贡献
3630
金钱
7656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5-7 19: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夔州歌十绝句 其二
唐·杜甫 押庚韵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飞雪析
夔州歌十绝句·其二,是杜甫在夔州时所作,通过地理与历史的交织,抒发对割据政权的思考,

一、意象与地理背景


白帝、夔州:两地相近却分属不同城名,
蜀江(长江上游)与楚峡(长江中下游)
因流域不同得名各异,以地理交错暗示历史变迁的复杂性。

混殊名:江峡名称混杂,既写自然地理的连贯性,
又隐喻人事纷争的混乱。

二、主旨与历史反思

英雄割据非天意:直斥割据政权非上天意志,
否定“天命所归”的神化逻辑,强调人为因素是战乱根源。

霸主并吞在物情:指出诸侯兼并源于对利益(“物情”)
的追逐,揭露统治者为私欲引发战乱,批判其背离民心。

三、艺术特色

以小见大:从地理名称差异切入,延伸至对历史规律的思考,
借具体意象表达抽象政治观点。

对比鲜明:“天意”与“物情”对立,凸显诗人对天命论的批判,
主张以民生、人性视角审视历史。

四、情感与时代映照

杜甫身处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乱世,诗中隐含对军阀混战的厌恶
,以及对国家统一、百姓安宁的渴望,体现其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2

帖子

10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31
贡献
253
金钱
386
发表于 2025-5-7 22:17: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三讲作业 绣菊25-戈平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二》解析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二、字词分析 白帝夔州各异城 白帝:指白帝城,位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东侧,西汉公孙述据蜀时筑城,因传说有“白龙出井”而命名。 夔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奉节县城。两城虽相邻,但营建时间相隔数百年,地理界限已模糊,故称“各异城”。 异城:强调两城非同一城池,暗含地理与历史的割裂感。 蜀江楚峡混殊名 蜀江:长江流经蜀地的部分,此处特指瞿塘峡。 楚峡:荆州境内的西陵峡。因瞿塘峡旧称“西陵峡”,与荆州的西陵峡名称重复,故云“混殊名” 。 混殊名:地名混淆,隐喻历史与现实的错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英雄割据:指公孙述、刘焉等据险自立的历史人物。 霸主并吞:指刘邦、刘备等统一巴蜀的帝王。 物情:民心向背与社会规律,强调成败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  三、典故与历史背景 白帝城与公孙述 东汉初年,公孙述据白帝城自立为“白帝”,后被刘秀所灭。杜甫借此影射割据者依仗天险却逆天而行的必然失败 。 蜀江楚峡之名混淆 瞿塘峡本属蜀地,却与楚地西陵峡同名,暗喻地理与政治界限的模糊性,呼应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混乱现实。 “英雄”与“霸主”的对比 割据失败者:如公孙述、刘焉,虽占据天险,但政策失当,民心不附,终致败亡。 并吞成功者:如刘邦、刘备,因顺应民心、善用人才,成就霸业。 杜甫借古讽今,批判唐代藩镇割据,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  四、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流寓夔州期间。夔州地处长江三峡要冲,山川险峻,历史遗迹丰富,激发了诗人对政治兴衰的思考。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杜甫目睹战乱与民生疾苦,借夔州地理形胜,抒发对统一与分裂的深刻见解。  五、全诗解析 前两句:从地理切入,通过白帝与夔州的分立、蜀江与楚峡的混名,揭示自然与人文的复杂交织。白帝城象征割据者的野心,夔州则代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更迭;地名混淆暗喻政治乱象的根源在于名实不符。 后两句:升华至历史规律,否定“天命论”,强调“物情”(民心与政策)的决定性作用。割据者恃险而亡,霸主因顺应时势而兴,呼应杜甫“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39

主题

23万

帖子

7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翰墨清吟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1485
贡献
232456
金钱
25117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5-7 22: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三次作业
绣菊13-吾波

夔州歌十绝句 其二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解析:
一、写作背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年)至大历三年(768年)间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夔州歌十绝句》这组诗即作于此时期。夔州地处长江三峡西端,是蜀地与楚地的交界处,历史上曾是兵家必争之地。杜甫在此目睹山川形胜,追怀历史兴衰,感慨时事变迁。
二、字词解析
“白帝夔州各异城”。白帝:白帝城,位于夔州东,因西汉末年公孙述在此自称"白帝"而得名。夔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重庆奉节。异城:不同的城池,指白帝城与夔州城虽相近但各有历史渊源。
“蜀江楚峡混殊名”。蜀江:指长江流经蜀地的部分。楚峡: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因在古楚地境内故称。混殊名:地理名称混淆交错,反映此地为蜀楚文化交汇处。
“英雄割据非天意”。英雄割据:指历史上如公孙述、刘备等人在此割据称雄。非天意:并非上天的旨意,暗含批判意味
“霸主并吞在物情 ”。霸主并吞:指强者吞并弱者的历史现象。物情: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典故解析
英雄割据:此句暗指历史上公孙述在蜀地割据称帝的故事。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公孙述凭借蜀地的地势险要和资源,在白帝城自称白帝,建立割据政权。然而,杜甫认为公孙述的割据并非是上天的旨意,强调这种割据行为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民心所向。
霸主并吞:这里可能是指历史上各个霸主通过兼并战争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但在本诗中,结合上下文,更可能是针对公孙述割据一方却妄图长久称霸的行为进行评判,指出其并吞周边地区的做法是违背民心的,难以长久。杜甫借古讽今,暗示当时的一些地方割据势力,其行为是不得人心的,不会得到上天的眷顾和历史的认可。
四、诗歌解析
这首绝句通过夔州地理名称的复杂性,引出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前两句写地理:白帝城与夔州城虽相近却各有历史,长江在此段既有蜀地之名又有楚地之称,反映出这一地区作为文化交汇处的特殊性。
后两句转入议论:杜甫认为历史上的割据称雄并非天命所归,而霸主吞并他国也不过是时势使然。这体现了杜甫对"天命论"的否定,认为政权更迭取决于客观形势和人心向背,而非虚幻的天意。诗中暗含对当时藩镇割据局面的隐忧,表现出杜甫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五、艺术特色
以小见大:从具体地名切入,引出宏大历史主题。
议论精警:后两句以简练语言表达深刻历史观。
地理与历史交织:空间描写与时间思考相结合。
反传统天命观:表现出理性主义的历史认知。

这首诗体现了杜甫晚年诗歌凝练深沉的特点,将地理观察、历史思考和哲学反思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宏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3

帖子

33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3
贡献
76
金钱
129
发表于 2025-5-8 20: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三讲作业

绣菊29-咏絮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二》解析
夔州歌十绝句·其二    唐 :杜甫  
押庚韵(城、名、情)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解析:
一、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时期(766-768年)。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权威衰落,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夔州作为长江咽喉,曾是公孙述、刘备等割据势力的据点,杜甫借古讽今,批判分裂、呼吁统一,反映对中唐乱局的深刻忧思。
二、诗中的地名等词语的解释
白帝:指白帝城,位于今重庆奉节瞿塘峡口,汉代公孙述在此筑城自称“白帝”。  
夔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重庆奉节,与白帝城相邻但分属不同行政区域。  
蜀江:长江流经蜀地(今四川)的河段。  
楚峡:指三峡中靠近楚地(今湖北)的峡谷,如巫峡。  
混殊名:地名混杂、称谓不一,反映地域文化交融与历史变迁。  
英雄割据:指公孙述、刘备等曾以夔州为据点的割据势力。  
霸主并吞:指秦灭六国、汉统一天下等历史事件。  
物情:客观形势与民心向背,强调现实条件的重要性。
三、典故:
1. 白帝城与公孙述:  
   公孙述于东汉初年割据巴蜀,依托白帝城险要地势自立为“白帝”。其政权后被刘秀所灭,成为“割据非天意”的典型例证。  
2. 刘备托孤:  
   三国时期,刘备伐吴失败后退守白帝城,在此托孤诸葛亮,蜀汉政权终被魏晋吞并,暗合“霸主并吞在物情”。  
3. 秦楚蜀地缘政治:  
   诗中“蜀江楚峡”暗指此地为秦、楚、蜀文化交汇处,历史上多次易主,呼应“混殊名”的复杂背景。
四、结构解析
前两句写地理,后两句发议论,形成“景—理”双层结构。  
         前两句地理意象的象征性: “白帝夔州各异城”强调地理区隔,暗喻历史上的政权分立。 “蜀江楚峡混殊名”以地名混杂映射文化交融与权力更迭,为后文议论张本。
        后两句历史哲学的阐发: “英雄割据非天意”否定天命论,指出割据是人为野心所致(如公孙述)。 “霸主并吞在物情”主张统一顺应时势与民心(如秦灭六国),体现杜甫的儒家民本思想。  
核心思想:批判分裂割据的短视,强调统一是历史必然,寄托对中唐国家统一的期望。
五、诗史互证
1. 杜甫的历史观:  
   在《诸将五首》《咏怀古迹》等诗中,杜甫常以史鉴今。本诗延续这一传统,通过白帝城兴衰揭示割据必亡、统一必兴的规律。  
2. 中唐现实映射:  
   “英雄割据”影射河北藩镇(如安禄山旧部)自立为王;“霸主并吞”暗含对朝廷重振权威的期待,与《兵车行》中“武皇开边意未已”的讽喻形成对照。
六、艺术特色
1. 地景与史论交融:以夔州地理切入,自然过渡到宏大历史议题,举重若轻。  2. 对比手法:“割据”与“并吞”、“天意”与“物情”形成二元对立,强化批判力度。  
3. 语言凝练:四句二十八字浓缩地理、历史、政治三重维度,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
       杜甫以夔州地理为切入点,通过白帝城的沧桑巨变,揭示“割据终亡、统一乃大势”的历史规律。诗中既包含对地方文化交融的敏锐观察,也渗透着儒家“大一统”的政治理想,堪称一首融地理志、咏史诗、政论诗于一体的七绝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

帖子

35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5
贡献
81
金钱
136
发表于 2025-5-8 21: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三讲作业

绣菊52-云天逸客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二》解析
夔州歌十绝句·其二    唐 :杜甫  
押庚韵(城、名、情)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诗歌赏析
前两句“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从地理角度写夔州的独特之处,通过点明白帝城与夔州城的不同,以及蜀江楚峡名称的混杂,描绘出夔州地区复杂的地理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后两句的议论做了铺垫。后两句“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是诗歌的主旨所在,表达了杜甫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思考。诗人认为,历史上那些英雄豪杰的割据称雄,并非是上天的安排,而是取决于人心的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古往今来政治兴衰成败的根本原因。这一观点体现了杜甫的民本思想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0

帖子

85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2
贡献
202
金钱
327
发表于 2025-5-8 21: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三讲作业
绣菊12-梅岭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二》解析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一、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流寓夔州期间。夔州地处长江三峡要冲,山川险峻,历史遗迹丰富,激发了诗人对政治兴衰的思考。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杜甫目睹战乱与民生疾苦,借夔州地理形胜,抒发对统一与分裂的深刻见解。
二、字词分析
白帝夔州各异城
白帝:指白帝城,位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东侧,西汉公孙述据蜀时筑城,因传说有“白龙出井”而命名。
夔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奉节县城。两城虽相邻,但营建时间相隔数百年,地理界限已模糊,故称“各异城”。
异城:强调两城非同一城池,暗含地理与历史的割裂感。
蜀江楚峡混殊名
蜀江:长江流经蜀地的部分,此处特指瞿塘峡。
楚峡:荆州境内的西陵峡。因瞿塘峡旧称“西陵峡”,与荆州的西陵峡名称重复,故云“混殊名” 。
混殊名:地名混淆,隐喻历史与现实的错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英雄割据:指公孙述、刘焉等据险自立的历史人物。
霸主并吞:指刘邦、刘备等统一巴蜀的帝王。
物情:民心向背与社会规律,强调成败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
三、典故与历史背景
白帝城与公孙述
东汉初年,公孙述据白帝城自立为“白帝”,后被刘秀所灭。杜甫借此影射割据者依仗天险却逆天而行的必然失败 。
蜀江楚峡之名混淆
瞿塘峡本属蜀地,却与楚地西陵峡同名,暗喻地理与政治界限的模糊性,呼应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混乱现实。
“英雄”与“霸主”的对比
割据失败者:如公孙述、刘焉,虽占据天险,但政策失当,民心不附,终致败亡。
并吞成功者:如刘邦、刘备,因顺应民心、善用人才,成就霸业。 杜甫借古讽今,批判唐代藩镇割据,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
四、艺术特色
以小见大:从地理名称差异切入,延伸至对历史规律的思考,
借具体意象表达抽象政治观点。
对比鲜明:“天意”与“物情”对立,凸显诗人对天命论的批判,
主张以民生、人性视角审视历史。
五、全诗解析
前两句:从地理切入,通过白帝与夔州的分立、蜀江与楚峡的混名,揭示自然与人文的复杂交织。白帝城象征割据者的野心,夔州则代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更迭;地名混淆暗喻政治乱象的根源在于名实不符。
后两句:升华至历史规律,否定“天命论”,强调“物情”(民心与政策)的决定性作用。割据者恃险而亡,霸主因顺应时势而兴,呼应杜甫“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1217

帖子

8072

积分

版主

中华古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19
贡献
1539
金钱
4023
QQ
发表于 2025-5-8 21: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三讲作业:
绣菊15-流星

解析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二》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白帝夔州: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与夔州城(今奉节县城)相距五里,实为两城。东汉公孙述据蜀时称"白帝",唐时设夔州都督府。夷陵之战后刘备病逝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蜀江楚峡:长江流经蜀地称蜀江,穿越三峡入楚地后称楚江。此处特指瞿塘峡(夔门),为川楚分界。

混殊名:地理名称的混淆。自公孙述改鱼复为白帝后,历代对白帝、夔州、鱼复等地名混用。

写作手法:
前联实写:空间并置(双城对照)→时间叠印(古今地名)
后联虚写:历史评判(否定割据)→哲学思考(顺应物情)

此诗以夔州地理为基点,在方寸之间展开千年历史画卷,展现杜甫晚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史诗境界。清人卢世㴶评:"十绝句乃唐人竹枝之祖,而老杜此篇独以史笔运之,遂开宋人议论派绝句法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4

帖子

20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27
贡献
51
金钱
78
发表于 2025-5-9 10: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全体成员

沧浪书院绝研班第十三讲绣菊组作业:

1、认真阅读今天的理论课内容,
2、解析下面这首杜甫七绝:

夔州歌十绝句 其二  
唐·杜甫 押庚韵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绣菊48-童心未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几经漂泊初寓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山川雄壮奇险,历史古迹层积,初到夔州杜甫一连写下十首绝句歌咏夔州的山川景色和人文景观,合为《夔州哥歌十绝句》。中巴之东巴东山:首句点明夔州的位置并突出一个“山”字。路过夔州的人往往惊叹夔州的莽莽群山。特别是瞿塘两崖,有如天开巨门,故称夔门

白帝城与夔州毕竟是两座城,各有管辖范围,因而成了“各异域”。

瞿塘峡旧名西陵峡,与荆州西陵峡相混,所以成了“混殊名”。

英雄割据,说的是东汉末年公孙述在这一带拥兵自重,残害人民,结果兵败被杀。
“非天意”,是指逆天行事。
霸王并吞,指汉高祖刘邦,以这块地方为基业,不抢不掠不扰民,实行王道统治。
最后,他终于打败项羽,取得天下。

诗的大意是:白帝城与夔州虽然是两座城池,但被不同的统治者管辖着。瞿塘峡在蜀江、楚峡两地都混为一谈,不免让人产生错乱。残暴的统治者割据一方,给百姓们带来灾难。而化身正义的霸主终能夺得天下,造福一方百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

帖子

5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3
贡献
127
金钱
210
发表于 2025-5-9 12: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三讲作业
绣菊45-杨柳风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二》解析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一、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流寓夔州期间。夔州地处长江三峡要冲,山川险峻,历史遗迹丰富,激发了诗人对政治兴衰的思考。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杜甫目睹战乱与民生疾苦,借夔州地理形胜,抒发对统一与分裂的深刻见解。
二、字词分析
白帝夔州各异城
白帝:指白帝城,位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东侧,西汉公孙述据蜀时筑城,因传说有“白龙出井”而命名。
夔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奉节县城。两城虽相邻,但营建时间相隔数百年,地理界限已模糊,故称“各异城”。
异城:强调两城非同一城池,暗含地理与历史的割裂感。
蜀江楚峡混殊名
蜀江:长江流经蜀地的部分,此处特指瞿塘峡。
楚峡:荆州境内的西陵峡。因瞿塘峡旧称“西陵峡”,与荆州的西陵峡名称重复,故云“混殊名” 。
混殊名:地名混淆,隐喻历史与现实的错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英雄割据:指公孙述、刘焉等据险自立的历史人物。
霸主并吞:指刘邦、刘备等统一巴蜀的帝王。
物情:民心向背与社会规律,强调成败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
三、典故与历史背景
白帝城与公孙述
东汉初年,公孙述据白帝城自立为“白帝”,后被刘秀所灭。杜甫借此影射割据者依仗天险却逆天而行的必然失败 。
蜀江楚峡之名混淆
瞿塘峡本属蜀地,却与楚地西陵峡同名,暗喻地理与政治界限的模糊性,呼应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混乱现实。
“英雄”与“霸主”的对比
割据失败者:如公孙述、刘焉,虽占据天险,但政策失当,民心不附,终致败亡。
并吞成功者:如刘邦、刘备,因顺应民心、善用人才,成就霸业。 杜甫借古讽今,批判唐代藩镇割据,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
四、全诗解析
前两句:从地理切入,通过白帝与夔州的分立、蜀江与楚峡的混名,揭示自然与人文的复杂交织。白帝城象征割据者的野心,夔州则代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更迭;地名混淆暗喻政治乱象的根源在于名实不符。
后两句:升华至历史规律,否定“天命论”,强调“物情”(民心与政策)的决定性作用。割据者恃险而亡,霸主因顺应时势而兴,呼应杜甫“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2

帖子

20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17
贡献
469
金钱
791
发表于 2025-5-9 20:05: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讲作业
绣菊19深山闲人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一、创作背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春末,杜甫几经漂泊,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长江滔滔东流至夔州就进入了长江三峡。这里山川雄壮奇险,历史古迹层积。当年夏天,杜甫一连写下十首绝句歌咏夔州的山川景色和人文景观,合为《夔州歌十绝句》。
二、名词解释:
白帝:白帝城故址在夔州城东。
蜀江:瞿塘旧名西陵峡,与荆州西陵峡相混。
主:一作“王”。
物情:人心归向。
三、译文: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的意思是:白帝城和夔州各有不同的城池,蜀江和楚地的峡谷有着不同的名称。‌
这首诗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夔州歌十绝句》。这两句主要描绘了夔州的地理特征和历史背景。夔州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是一个山川雄壮、历史古迹众多的地方。诗中提到的“白帝城”位于夔州城东,而“蜀江”和“楚峡”则分别指代不同的地理特征,其中“瞿塘”旧名“西陵峡”,与荆州的西陵峡相混淆‌。
不仅描绘了夔州的地理特征,还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初到夔州时,被这里的山川景色和历史古迹所吸引,写下了这组诗来歌咏夔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的意思是:英雄们割据一方并非出于天意,而是因为物情(人情事理)所致;霸主们的兼并和吞并也是基于物情(人情事理)的推动。
“英雄割据非天意”‌:指的是英雄们割据一方并非是上天的安排,而是因为各种复杂的社会、政治和军事因素。
‌“霸主并吞在物情”‌:霸主们的兼并和吞并行为是基于人情事理的推动,即这些行为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需求。
这句诗反映了杜甫对当时社会政治局势的观察和思考,强调了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因素和人情事理的重要性,而非单纯的天意或命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29

帖子

388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77
贡献
904
金钱
1494
发表于 2025-5-10 09: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三讲作业
绣菊·31·闪亮每一天

夔州歌十绝句 其二
唐·杜甫 押庚韵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解析:
《夔州歌十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年)寓居夔州时所作的组诗。其二:即景抒怀,借夔州的地理风貌,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兴亡和政治局势的深刻思考。

一、意象与地理背景

白帝、夔州:两地相近却分属不同城名,
蜀江(长江上游)与楚峡(长江中下游)
因流域不同得名各异,以地理交错暗示历史变迁的复杂性。

混殊名:江峡名称混杂,既写自然地理的连贯性,
又隐喻人事纷争的混乱。

二、主旨与历史反思(典故)

英雄割据非天意:直斥割据政权非上天意志,
否定“天命所归”的神化逻辑,强调人为因素是战乱根源。

霸主并吞在物情:指出诸侯兼并源于对利益(“物情”)
的追逐,揭露统治者为私欲引发战乱,批判其背离民心。

三、艺术特色

以小见大:从地理名称差异切入,延伸至对历史规律的思考,
借具体意象表达抽象政治观点。

对比鲜明:“天意”与“物情”对立,凸显诗人对天命论的批判,
主张以民生、人性视角审视历史。

四、情感与时代映照

杜甫身处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乱世,诗中隐含对军阀混战的厌恶
,以及对国家统一、百姓安宁的渴望,体现其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57

帖子

1936

积分

版主

沧浪诗社雅韵诗社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96
贡献
443
金钱
744
发表于 2025-5-10 09: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三讲作业
绣菊49-草田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二》解析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一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代宗大历元年(766),是作者寓居夔州时的作品。此时的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个人生活也充满了漂泊和困苦。
二典故分析
1,英雄割据,暗指历史上的各路诸侯分争、割据一方的局面,如三国时期的群雄逐鹿。
2.霸主并呑,借鉴了春秋战国时期,霸主们通过武力和权谋兼并他国,扩充势力范围的历史事件。
杜甫此诗并非单纯引用具体的某一典故,而是通过对历史上这类现象的概括和思考,以表达他对当时社会局势的看法和忧虑。
三字词分析
白帝夔州各异城
白帝:指白帝城,位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东侧,西汉公孙述据蜀时筑城,因传说有“白龙出井”而命名。
夔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奉节县城。两城虽相邻,但营建时间相隔数百年,地理界限已模糊,故称“各异城”。
异城:强调两城非同一城池,暗含地理与历史的割裂感。
蜀江楚峡混殊名
蜀江:长江流经蜀地的部分,此处特指瞿塘峡。
楚峡:荆州境内的西陵峡。因瞿塘峡旧称“西陵峡”,与荆州的西陵峡名称重复,故云“混殊名” 。
混殊名:地名混淆,隐喻历史与现实的错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英雄割据:指公孙述、刘焉等据险自立的历史人物。
霸主并吞:指刘邦、刘备等统一巴蜀的帝王。
物情:民心向背与社会规律,强调成败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
四全诗解析
诗的开篇通过对白帝城和夔州地理位置的描述,展现了两个地方在名称和地域上的独特性。这不仅是简单地理描述,为下文议论埋下伏笔,也反衬出统治者名实不符,社会动荡不安危机四伏。
后二句是全诗核心所在,杜甫提出了深刻观点,即英雄割据并非上天注定的,霸主的并吞也取决于人心向背和社会情势,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今动荡,政权分争的深刻洞察。
五写作特色
1,表现作者深刻的洞察力,“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展现了作者敏锐的眼界和远大的政治见解。
2.表达简洁有力,阐述观点开门见山,直接了当。
3.对比与辩证使全诗更具有深度。
4.以小见大从夔州的地理历史出发,能引申到对整个历史进程中政治现象的思考,以局部反映整体,展现了诗人广阔的视野和宏大格局。
5.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对历史的反思中,透露出诗人对当时社会局势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这是杜甫诗歌—贯的主题和特色。
总的来讲,这首诗虽简短四句,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感情,体现了杜甫高超的诗歌艺术水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323

帖子

2718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交流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72
贡献
619
金钱
1032
发表于 2025-5-10 16: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七绝提高班第十三讲作业:爱你一万年(花海飘香)

解析下面这首杜甫七绝:

夔州歌十绝句 其二  
唐·杜甫 押庚韵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解析: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在夔州写的,社会比较动荡。
首句写具体地点,白帝城和夔州各是不同的两个地方,第二句写蜀江与楚峡一个上段一个下段但具体也分不清。第三句就写当地人物,从古到今都是英雄割据!与朝庭抗争。第四句写这些霸主人物相互吞并主要是因为生存争夺食物。
这首诗中,杜甫没有明显观点,只从客观描述。不同以往的诗,总站在朝庭的立场上去写。却从历史的眼光去评判!这对于杜甫来说很难得。但暗中体现杜甫对唐朝的失望(原来充满希望!盼望能有一天回到天子身边!做天子近臣)。这就是这首诗的意义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87

帖子

41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605
贡献
992
金钱
1608
发表于 2025-5-10 18: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二》解析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流寓夔州期间。夔州地处长江三峡要冲,山川险峻,历史遗迹丰富,激发了诗人对政治兴衰的思考。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杜甫目睹战乱与民生疾苦,借夔州地理形胜,抒发对统一与分裂的深刻见解。


白帝夔州各异城
白帝:指白帝城,位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东侧,西汉公孙述据蜀时筑城,因传说有“白龙出井”而命名。
夔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奉节县城。两城虽相邻,但营建时间相隔数百年,地理界限已模糊,故称“各异城”。
异城:强调两城非同一城池,暗含地理与历史的割裂感。


蜀江:长江流经蜀地的部分,此处特指瞿塘峡。
楚峡:荆州境内的西陵峡。因瞿塘峡旧称“西陵峡”,与荆州的西陵峡名称重复,故云“混殊名” 。
混殊名:地名混淆,隐喻历史与现实的错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英雄割据:指公孙述、刘焉等据险自立的历史人物。
霸主并吞:指刘邦、刘备等统一巴蜀的帝王。
物情:民心向背与社会规律,强调成败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


前两句:从地理切入,通过白帝与夔州的分立、蜀江与楚峡的混名,揭示自然与人文的复杂交织。白帝城象征割据者的野心,夔州则代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更迭;地名混淆暗喻政治乱象的根源在于名实不符。
后两句:升华至历史规律,否定“天命论”,强调“物情”(民心与政策)的决定性作用。割据者恃险而亡,霸主因顺应时势而兴,呼应杜甫“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4

帖子

143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5
贡献
319
金钱
559
发表于 2025-5-10 21: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三讲作业
绣菊16—筇林红袖

夔州歌十绝句 其二
唐·杜甫 押庚韵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一、写作背景

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年)到达夔州(今重庆奉节),在夔州期间,他创作了《夔州歌十绝句》。此时杜甫已处于人生暮年,漂泊西南,历经沧桑,对历史兴衰和世事变迁有着深刻的感悟。夔州作为历史上重要的军事、文化之地,引发了杜甫对历史和现实的诸多思考,此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二、字词分析

白帝夔州各异城:“白帝”指白帝城,在夔州东,地势险要,为古代军事要地。“夔州”即诗人家所处之地。“各异城”表明二者虽相近,但实际上是不同的城邑。此句点明夔州的地理特征,为后文引发历史感慨做铺垫。
蜀江楚峡混殊名:“蜀江”指流经蜀地的长江。“楚峡”指长江流经楚地的三峡。“混殊名”意思是蜀江和楚峡名称不同却同属长江水系,看似混淆,实际各有其名。这一句进一步描绘夔州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处于蜀楚交界,江流名称因地域变化。
英雄割据非天意:“英雄割据”指历史上诸多豪杰在此地割据称雄,如公孙述等。“非天意”表明诗人认为这些英雄的割据并非是上天旨意安排。诗人否定了将历史兴衰简单归结于天命的观点,体现出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
霸主并吞在物情:“霸主并吞”指各路霸主之间的兼并、争斗。“物情”指人心向背、世情常理。此句指出霸主们能否成功并吞,关键在于是否顺应人心世情。这一观点体现出杜甫朴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强调人的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三、相关典故

诗中虽未明确提及具体典故,但“英雄割据”可联想到公孙述在白帝城割据称帝的历史事件。公孙述在西汉末年天下大乱时,据蜀地自立为帝,以白帝城为重要据点。然而最终被刘秀所灭。杜甫通过此诗,借古喻今,以公孙述等割据者的兴衰,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表明历史的走向并非由天意决定,而是取决于人心世情。

四、解析

这首七绝前两句描绘夔州的地理风貌,从白帝城与夔州两座城邑不同,到蜀江楚峡名称各异却相连,展现出夔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后两句的历史抒怀埋下伏笔。
此处正是用了草蛇灰线的手法。
后两句由景及史,发表对历史上英雄割据、霸主并吞现象的看法。诗人否定“天意”决定历史的观点,强调“物情”即人心向背、世情常理在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体现出杜甫对历史现象深刻的洞察力和理性思考。

五、写作手法:

整首诗作者用了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手法,将自己的观点思想暗藏于诗中
整首诗虽短短四句,却将地理描写与历史感悟紧密结合,以小见大,借夔州之地的历史变迁,表达对整个历史发展规律的见解,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深沉的历史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8

帖子

142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90
贡献
348
金钱
539
发表于 2025-5-10 23: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三讲作业
绣菊40-桃之妖妖

夔州歌十绝句 其二
唐·杜甫 押庚韵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解析:
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春末,杜甫几经漂泊,携家来到夔州]。夔州山川雄壮奇险,历史古迹层积,杜甫初到夔州,一连写下十首绝句歌咏夔州的山川景色和人文景观,合为《夔州歌十绝句》。

字词分析
白帝:指白帝城,位于夔州城东。
夔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重庆奉节。
蜀江:指长江流经蜀地的部分。
楚峡:指三峡中与楚地相关的部分。
英雄割据:指东汉末年公孙述在这一带拥兵自重。
霸主并吞:指汉高祖刘邦以这块地方为基业,打败项羽,取得天下。
物情:人心。

相关典故
白帝城:相传刘备伐吴失败后,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

公孙述:东汉末年,公孙述在巴蜀地区割据,自称白帝。

汉高祖刘邦:以巴蜀为根据地,最终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诗句解析
前两句写地理环境:“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白帝城和夔州城虽地界相连,但毕竟是两座城。蜀江的瞿塘峡旧称西陵峡,与荆州的西陵峡名称相同,所以说“混殊名”。这两句内容贴切,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后两句写历史兴衰:“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这两句是互文。意思是“英雄割据”“霸主并吞”都不是天意使然,而在于人心归向。诗人通过这两句,概括了古往今来政治上的兴衰成败之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01

帖子

598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79
贡献
1280
金钱
2546
发表于 2025-5-11 12: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三讲作业
绣菊09-清风徐徐
1、认真阅读今天的理论课内容,
2、解析下面这首杜甫七绝:

夔州歌十绝句 其二
唐·杜甫 押庚韵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注意资料查找,字词分析,相关典故,以及写作背景,然后写出一首文字解析。

一、写作背景:
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年)到达夔州(今重庆奉节),在夔州期间,他创作了《夔州歌十绝句》。此时杜甫已处于人生暮年,漂泊西南,历经沧桑,对历史兴衰和世事变迁有着深刻的感悟。夔州作为历史上重要的军事、文化之地,引发了杜甫对历史和现实的诸多思考,此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二、字词解析:
第一句:白帝夔州各异城
“白帝”指白帝城,在夔州东,地势险要,为古代军事要地。“夔州”即诗人家所处之地。“各异城”表明二者虽相近,但实际上是不同的城邑。此句点明夔州的地理特征,为后文引发历史感慨做铺垫。

第二句:蜀江楚峡混殊名:
“蜀江”指流经蜀地的长江。“楚峡”指长江流经楚地的三峡。“混殊名”意思是蜀江和楚峡名称不同却同属长江水系,看似混淆,实际各有其名。这一句进一步描绘夔州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处于蜀楚交界,江流名称因地域变化。

第三句:英雄割据非天意:
“英雄割据”指历史上诸多豪杰在此地割据称雄,如公孙述等。“非天意”表明诗人认为这些英雄的割据并非是上天旨意安排。诗人否定了将历史兴衰简单归结于天命的观点,体现出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

第四句:霸主并吞在物情:
“霸主并吞”指各路霸主之间的兼并、争斗。“物情”指人心向背、世情常理。此句指出霸主们能否成功并吞,关键在于是否顺应人心世情。这一观点体现出杜甫朴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强调人的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三、相关典故:
诗中虽未明确提及具体典故,但“英雄割据”可联想到公孙述在白帝城割据称帝的历史事件。公孙述在西汉末年天下大乱时,据蜀地自立为帝,以白帝城为重要据点。然而最终被刘秀所灭。杜甫通过此诗,借古喻今,以公孙述等割据者的兴衰,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表明历史的走向并非由天意决定,而是取决于人心世情。

四、手法解析:
这首七绝前两句描绘夔州的地理风貌,从白帝城与夔州两座城邑不同,到蜀江楚峡名称各异却相连,展现出夔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后两句的历史抒怀埋下伏笔。
此处正是用了草蛇灰线的手法。
后两句由景及史,发表对历史上英雄割据、霸主并吞现象的看法。诗人否定“天意”决定历史的观点,强调“物情”即人心向背、世情常理在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体现出杜甫对历史现象深刻的洞察力和理性思考。整首诗作者用了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手法,将自己的观点思想暗藏于诗中。

五、结构情感梳理:
一二句对偶,三四句对仗。二二结构,一二句铺陈,三句转,尾句总结全文。整首诗虽短短四句,却将地理描写与历史感悟紧密结合,以小见大,借夔州之地的历史变迁,表达对整个历史发展规律的见解,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深沉的历史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15

帖子

1428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驿站吟风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16
贡献
327
金钱
554
发表于 2025-5-11 21: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三讲作业
绣菊02-瘦田耕农

夔州歌十绝句 其二
唐·杜甫 押庚韵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解析:
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春末,杜甫几经漂泊,携家来到夔州]。夔州山川雄壮奇险,历史古迹层积,杜甫初到夔州,一连写下十首绝句歌咏夔州的山川景色和人文景观,合为《夔州歌十绝句》。

字词分析
白帝:指白帝城,位于夔州城东。
夔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重庆奉节。
蜀江:指长江流经蜀地的部分。
楚峡:指三峡中与楚地相关的部分。
英雄割据:指东汉末年公孙述在这一带拥兵自重。
霸主并吞:指汉高祖刘邦以这块地方为基业,打败项羽,取得天下。
物情:人心。

相关典故
白帝城:相传刘备伐吴失败后,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

公孙述:东汉末年,公孙述在巴蜀地区割据,自称白帝。

汉高祖刘邦:以巴蜀为根据地,最终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诗句解析
前两句写地理环境:“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白帝城和夔州城虽地界相连,但毕竟是两座城。蜀江的瞿塘峡旧称西陵峡,与荆州的西陵峡名称相同,所以说“混殊名”。这两句显示出杜甫对当地地理的熟知。

后两句写夔州历史:“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意思是“公孙述在巴蜀地区割据,自称白帝。不能顺应大一统的天意。“霸主并吞”刘邦打败项羽在于人心归向。诗人通过这两句,概括了古往今来政治上的兴衰成败之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2

帖子

125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1
贡献
283
金钱
490
发表于 2025-5-11 21: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三讲绣菊组作业


绣菊组03-静莲


1. 认真阅读今天的理论课内容,
2. 解析下面这首杜甫七绝:


夔州歌十绝句 其二
唐·杜甫 押庚韵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注意资料查找,字词分析,相关典故,以及写作背景,然后写出一首文字解析。


《夔州歌十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当时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杜甫几经漂泊后携家来到此地,长江至夔州进入三峡,这里山川雄壮奇险,历史古迹丰富。诗人在此写下这组诗,主要写夔州的山川形势、自然风光、古迹名胜和风土人情。


字词分析


白帝:白帝城,在夔州城东之白帝山上,是公孙述据蜀称帝时所建。
夔州:今重庆奉节,与白帝城不是同一座城。
蜀江:指流经蜀地的长江。
楚峡:瞿塘峡在夔州东,旧名西陵峡,与湖北境内的西陵峡名称相混,所以说“混殊名”。


英雄割据:指公孙述、刘焉等在夔州一带据险割据的人。
物情:指人心的归向。


相关典故


诗中“英雄割据”提及公孙述割据蜀地的典故。据《后汉书·公孙述传》记载,更始二年(24年)公孙述据蜀,称蜀王,筑城于瞿塘峡口。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公孙述在鱼复,有白龙出井中,遂自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建武十二年(36年),汉大将吴汉攻成都,公孙述战死,白帝城也毁于战火。


解析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开篇两句实写夔州的地理形势,白帝城和夔州城位置不同,且蜀江与楚峡的名称相互混杂,让人难以分辨,描绘出当地复杂的地理状况,为下文的历史感慨做了铺垫。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这两句由眼前的地理形势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割据。杜甫认为,公孙述等人的割据一方并非是上天的旨意,真正能成就霸业、实现统一的关键在于顺应民心。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兴衰的看法,强调了人心所向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当时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国家动荡不安的背景下,此诗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暗示了统治者要以史为鉴,争取民心,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1

帖子

141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3
贡献
334
金钱
539
发表于 2025-5-11 22: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三讲作业
绣菊组-寒澈清秋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二》解析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解析】
起承两句:从地理切入,通过白帝与夔州的分立、蜀江与楚峡的混名,揭示自然与人文的复杂交织。白帝城象征割据者的野心,夔州则代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更迭;地名混淆暗喻政治乱象的根源在于名实不符。
转结两句:升华至历史规律,否定“天命论”,强调“物情”(民心与政策)的决定性作用。割据者恃险而亡,霸主因顺应时势而兴,呼应杜甫“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整首诗体现了杜甫晚年诗歌凝练深沉的特点,将地理观察、历史思考和哲学反思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宏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2

帖子

21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0
贡献
52
金钱
82
发表于 2025-5-12 09: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三讲作业
绣菊30-孤陋寡闻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二》解析

《夔州歌十绝句》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夏寓居西阁时所作,组诗共十首,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夔州的形胜、江峡之险、历史人物及当地风土人情,这是其中第二首。当时杜甫因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失去依靠,又逢当地叛乱,无奈南下,漂泊至夔州。在夔州期间,他虽生活稍得安稳,但目睹社会的动荡、百姓的疾苦,内心仍充满忧虑,这些复杂的情感也融入了他的诗作中。

原文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

字词释义

- 白帝:白帝城,在夔州城东之白帝山上,是公孙述据蜀称帝时所建。

- 夔州: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一带。

- 蜀江楚峡:蜀江一般指流经蜀地的长江;楚峡这里指瞿塘峡,瞿塘峡在夔州东,旧名西陵峡 ,因处于蜀地之尾、楚地之头,所以既有人称蜀江,也有人称楚峡。

- 英雄割据:指东汉末年公孙述在这一带拥兵自重,割据称帝的历史事件。

- 物情:人心的归向。

诗句解析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这两句诗开篇从地理角度入手,白帝城与夔州虽相邻,但却是不同的城池,有着各自的管辖范围,所以说“各异城” ,这是从空间位置上对夔州的界定。而蜀江与楚峡名称混杂,瞿塘峡处于特殊地理位置,使得人们对它的称呼存在差异,“混殊名”形象地描绘出这种名称上的混淆。这两句对仗工整,在内容上准确地写出夔州特殊的地理风貌,平仄协调,后三字一正说“各异城”,一反说“混殊名”,富有变化,为后文的历史感慨埋下伏笔。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这两句转入对历史的思考。“英雄割据非天意”,诗人针对公孙述割据称帝却最终失败的历史事件发表看法,认为公孙述凭借地势险要,在夔州一带拥兵自重、僭号称帝,这种割据行为并非是上天的旨意,“非天意”三字否定了其割据的合理性,表明逆天而行是难以长久的。“霸主并吞在物情”则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刘邦以巴蜀为基业,实行王道统治,赢得了民心,最终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强调了“物情”即人心向背在政治兴衰成败中的关键作用。这里“非天意”是反说,“在物情”是正说,与上联一正一反的句式相呼应,结构严谨。

写作手法与艺术特色

-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公孙述的割据失败和刘邦的统一天下进行对比,突出人心向背决定政治成败的观点,使读者在对比中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规律,增强了诗歌的说服力。

- 借古讽今:杜甫身处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藩镇割据、战乱频繁,他借对历史上公孙述割据和刘邦统一的评价,委婉地表达对当时唐朝政治局势的担忧,讽刺那些拥兵自重的藩镇势力,希望统治者能够重视民心,以史为鉴,实现国家的安定统一。

情感主旨

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夔州的地理风貌和历史事件,但深层蕴含着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他从历史的兴衰中总结出人心向背决定国家命运的道理,批判了公孙述之类的割据行为,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能够结束战乱、实现和平统一的期盼,体现出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1

帖子

141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3
贡献
334
金钱
539
发表于 2025-5-12 12: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三讲作业
绣菊22-水月清尘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二》解析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解析:前两句叙述白帝夔州蜀江楚峡的历史演变,不同归属。后两句由前两句延展引发作者的思考议论,英雄割据,占山为王,并非天意,乃统治者以借天意为借口,掩盖自己不顾民心世情,而贪权好利的政治野心。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变迁清醒的认识,对统治者的批判,以及对英雄割据民不聊生的深恶痛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0

帖子

29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46
贡献
66
金钱
112
发表于 2025-5-12 14: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班第13讲作业
绣菊23-过客
夔州歌十绝句 其二
唐·杜甫 押庚韵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过客解析:
先说说几个词。
白帝:指白帝城,位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东侧,西汉公孙述据蜀时筑城,因传说有“白龙出井”而命名。
夔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奉节县城。两城虽相邻,但营建时间相隔数百年,地理界限已模糊,故称“各异城”。
蜀江:长江流经蜀地的部分,此处特指瞿塘峡。
楚峡:荆州境内的西陵峡。因瞿塘峡旧称“西陵峡”,与荆州的西陵峡名称重复,故云“混殊名” 。
英雄割据:指公孙述、刘焉等据险自立。
霸主并吞:指刘邦、刘备等统一巴蜀的帝王。
非天意:指割据行为不是天意所向,无法持久。
物情:指人心归向,霸主并吞在于赢得民心。
老杜这组诗写于766年,不久前结束了“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的生活,几经辗转后移居夔州白帝城,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潘镇割据现象严重,老杜是来批判那些趁战乱拥兵割据的军阀,造成各地动荡,祸乱百姓,不得民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

主题

2324

帖子

9848

积分

版主

古今墨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708
贡献
2556
金钱
3507
发表于 2025-5-12 16: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班第13讲作业
绣菊05-秋水长天
夔州歌十绝句 其二
唐·杜甫 押庚韵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秋水长天解析:夔州歌十绝句·其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将山川形势与历史兴亡相互交织,蕴含着诗人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现实政治的深沉思考。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开篇两句以简洁的笔触描绘出夔州独特的地理风貌。白帝城与夔州城虽然彼此相邻,却并非同一座城 ,在岁月变迁中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记忆。而蜀江与楚峡,水域相连,名称却相互混杂。这些看似寻常的地理现象,为后文诗人抒发历史感慨做好铺垫,展现出夔州作为交通要冲与文化交融之地的特殊地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后两句陡然一转,从眼前的山川转向对历史兴亡的评判。诗人认为,古往今来那些英雄豪杰想要凭借地势之险,像公孙述、刘焉一样割据一方,建立霸业,这绝非上天的旨意;真正能实现霸业、完成统一大业的关键在于是否顺应民心。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的天命论,强调了人心向背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出杜甫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理想,也流露出他对现实政治的殷切期望,希望统治者能以史为鉴,顺应民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春末,杜甫漂泊至夔州。当时的唐王朝,历经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元气大伤。杜甫一生心系国家和人民,目睹这一衰败景象,他内心充满忧虑。在此背景下,杜甫在诗中借古讽今,借对历史上英雄割据、霸主并吞的评论,影射当时藩镇拥兵自重、不听中央号令的局面,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和平统一的渴望 。

在艺术手法上,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情景交融,相得益彰。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短短二十八个字,既有对自然地理的生动描写,又有对历史政治的深刻剖析,展现出杜甫诗歌“即小见大,以近指远”的高超艺术技巧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1

帖子

151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5
贡献
344
金钱
585
发表于 2025-5-12 17: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三讲作业:
1、认真阅读今天的理论课内容;
2、解析下面这首杜甫七绝,查找资料,分析字词、相关典故,以及写作背景,写出一篇文字解析。

夔州歌十绝句 其二
唐·杜甫 押庚韵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洗尘简析:
一、写作背景与主题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流寓夔州期间。夔州地处长江三峡要冲,山川险峻,历史遗迹丰富,激发了诗人对政治兴衰的思考。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杜甫目睹战乱与民生疾苦,借夔州地理形胜,抒发对统一与分裂的深刻见解。

二、相关典实及隐喻
1、白帝城与公孙述
东汉初年,公孙述据白帝城自立为“白帝”,后被刘秀所灭。杜甫借此影射割据者依仗天险却逆天而行的必然失败 。
2、蜀江与楚峡
瞿塘峡本属蜀地,却与楚地西陵峡同名,暗喻地理与政治界限的模糊性,呼应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混乱现实。
3、“英雄”与“霸主”的对比
割据失败者:如公孙述、刘焉,虽占据天险,但政策失当,民心不附,终致败亡。
并吞成功者:如刘邦、刘备,因顺应民心、善用人才,最终成就霸业。 杜甫借古讽今,批判唐代藩镇割据,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

三、全诗解析
这首七绝为议论体,首二句对仗,从地名切入,为尾二句抒写政治主张张本。
首句,白帝夔州各异城,白帝,指白帝城,位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东侧,西汉公孙述据蜀时筑城,因传说有“白龙出井”而命名。夔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奉节县城。白帝、夔州两城虽相邻,但营建时间相隔数百年,地理界限已模糊,故称“各异城”。异城,强调两城非同一城池,暗含地理与时间的割裂。
次句,蜀江楚峡混殊名,蜀江,长江流经蜀地的部分,此处特指瞿塘峡。楚峡,荆州境内的西陵峡。因瞿塘峡旧称“西陵峡”,与荆州的西陵峡名同实异,故云“混殊名” 。混殊名,地名混淆,隐喻历史与现实的错位。
尾二句正反对举,由首二句的“各异城”、“混殊名”而兴发政治主张——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英雄割据,指公孙述、刘焉等据险自立却以失败告终的历史人物。霸主并吞,指刘邦、刘备等成功统一巴蜀的帝王。物情,指民心向背与社会规律,强调成败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
综上所述,这首七绝仄起平收,格律严谨,通篇对仗。首联从地理切入,通过白帝与夔州的分立、蜀江与楚峡的混名,揭示自然与人文的复杂交织。白帝城象征割据者的野心,夔州则代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更迭,地名混淆暗喻政治乱象的根源在于名实不符。尾联升华至历史规律,否定“天命论”,强调“物情”(民心与政策)的决定性作用。割据者恃险而亡,霸主因顺应时势而兴,呼应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1

帖子

2990

积分

版主

古风学院诗九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74
贡献
805
金钱
1106
发表于 2025-5-13 13: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二》解析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流寓夔州期间。夔州地处长江三峡要冲,山川险峻,历史遗迹丰富,激发了诗人对政治兴衰的思考。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杜甫目睹战乱与民生疾苦,借夔州地理形胜,抒发对统一与分裂的深刻见解。


白帝夔州各异城
白帝:指白帝城,位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东侧,西汉公孙述据蜀时筑城,因传说有“白龙出井”而命名。
夔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奉节县城。两城虽相邻,但营建时间相隔数百年,地理界限已模糊,故称“各异城”。
异城:强调两城非同一城池,暗含地理与历史的割裂感。


蜀江:长江流经蜀地的部分,此处特指瞿塘峡。
楚峡:荆州境内的西陵峡。因瞿塘峡旧称“西陵峡”,与荆州的西陵峡名称重复,故云“混殊名” 。
混殊名:地名混淆,隐喻历史与现实的错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英雄割据:指公孙述、刘焉等据险自立的历史人物。
霸主并吞:指刘邦、刘备等统一巴蜀的帝王。
物情:民心向背与社会规律,强调成败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


前两句:从地理切入,通过白帝与夔州的分立、蜀江与楚峡的混名,揭示自然与人文的复杂交织。白帝城象征割据者的野心,夔州则代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更迭;地名混淆暗喻政治乱象的根源在于名实不符。
后两句:升华至历史规律,否定“天命论”,强调“物情”(民心与政策)的决定性作用。割据者恃险而亡,霸主因顺应时势而兴,呼应杜甫“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2

帖子

89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9
贡献
231
金钱
331
发表于 2025-5-17 05: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绣菊11-相忘于江湖
夔州歌十绝句 其二
唐·杜甫 押庚韵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答:
首联“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点明白帝和夔州虽是不同的城池,但蜀江和楚峡的名称在这里相互混杂。

- 颔联“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意思是英雄豪杰的割据并非是上天的旨意,而霸主的兼并取决于人心所向。

诗歌赏析

- 历史与地理融合:诗的开篇从地理角度切入,指出夔州地区地理名称的复杂情况,为后面讨论历史兴亡做了铺垫。

- 历史观的表达:后两句体现了杜甫进步的历史观,他否定了英雄割据是上天意志的说法,强调人心向背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思想高度。

- 借古讽今的意味: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此诗可能借古事委婉地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有所讽喻,暗示统治者要顺应民心,才能巩固统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整首诗短短四句,却将地理、历史、政治等元素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2

帖子

89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9
贡献
231
金钱
331
发表于 2025-5-17 05: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绣菊四两三钱作业
夔州歌十绝句 其二
唐·杜甫 押庚韵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写作背景
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此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国家仍处于动荡不安之中,藩镇割据,战乱频繁。杜甫在夔州期间,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地理风貌以及社会现实有了深入了解,创作了这组诗,以抒发自己对历史、现实的思考和感慨。

诗歌意象与意境营造

- 地理意象:诗中的“白帝”“夔州”“蜀江”“楚峡”等地理意象,不仅描绘出夔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山川形胜,也暗示了此地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这些意象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又略带神秘的意境,为诗歌增添了历史厚重感。

- 历史意象:“英雄割据”“霸主并吞”等词语唤起了人们对历史上诸多英雄人物在此地纷争角逐的想象,使诗歌具有了深邃的历史纵深感。这些历史意象与地理意象相结合,构建出一个充满历史沧桑感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风云变幻。

情感表达与思想内涵

- 对历史的反思:诗人通过对夔州历史上英雄割据、霸主并吞的回顾,表达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他认为历史的演变并非由天意决定,而是取决于人心向背和社会现实。这种观点体现了杜甫对历史的理性认识,超越了当时一般人对历史的宿命论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 对现实的忧虑: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杜甫所处的时代战乱不断,藩镇割据,国家面临着分裂和动荡的危机。诗中对历史上割据和兼并的描写,很可能是对当时现实政治的影射。诗人借古讽今,暗示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重视民心所向,避免重蹈历史覆辙,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和平统一的渴望。

- 个人情感的寄托:杜甫一生历经坎坷,怀才不遇,在漂泊西南的过程中,目睹了社会的种种苦难。这首诗也可能寄托了他个人的身世之感,他或许将自己比作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未能实现抱负的英雄人物,感慨自己虽有报国之志,却无法在动荡的时代中施展才华,实现理想,蕴含着一种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无奈。

艺术特色

- 语言凝练:杜甫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情感浓缩在短短四句诗中。如“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历史观,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思想深度。

-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天意”与“物情”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历史发展动力的独特见解,强调了人心向背在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同时,历史上的英雄割据与现实的社会动荡也形成了一种隐性的对比,引发读者对古今世事变迁的思考。

- 韵律和谐:这首诗押庚韵,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诗歌的节奏明快,平仄相间,在音韵上形成了一种抑扬顿挫的美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思想内涵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音乐之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16 00: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