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4|回复: 6

写诗不是七拼八凑

[复制链接]

292

主题

7544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322
贡献
8284
金钱
10897
发表于 2025-5-10 17: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5-6-5 03:30 编辑

      日前为庆祝某老干大学20周年校庆出了个诗作展示专栏,众所周知的原因,所谓老干大学的作品其实都多是些初学者所创作的,作品水平不高是情有可原的,某粗略地浏览了一下,基本上还能做到文从字顺,有些也可圈可点,如小绝‘虬枝焕发沐春风,耄岁顽童追梦踪。廿载勤耕收硕果,秋光醉染夕阳红’,虬枝隐喻老干,春风隐喻政恩,秋光、夕阳红亦均含双关,小绝首尾呼应,有章有法,但也在其中发现了首杂乱无章的杂凑诗,诗曰:
莺啼燕啭闹春晖,百卉争妍艳紫薇。
二十芳华昭日月,银龄笑曰古来稀。

      此诗据说是某
自诩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什么诗词学会副会长所作,首句还算文从字顺,次句开始就杂凑了,首先撇开紫薇的寓意来说,紫薇是夏秋之花,花期6-9月,跟春晖明显是时序错乱,百卉争妍的春晖时节是不可能出现什么艳紫薇现象的,此一杂凑也。其次,昭日月的大体意思是与日月争光,一般多用于形容于大德或高贵的品质,如‘’浩气长存昭日月,丹心永在耀千年。‘’中的昭是争光之意,又如‘’语默动静昭日月,折旋俯仰生春风。‘’中的昭是彰显之意,再如‘’此心天地可鉴,此情日月可昭‘中鉴的是心,昭的是情,天地日月则是正大光明之意,何来周年昭日月之用二十芳华中芳华本就含形容了,再用个形容短语昭日月不仅显得累赘也显得文理不通,此二杂凑也。第三,所谓银龄笑曰古来稀跟前面几句均脱节,跟诗题的老干大学20周年校庆也没必然联系,如此‘’神来一笔‘’明显就是凑韵、凑意、凑篇而来的凑句,此三杂凑也。

       此诗起码犯了文镜秘府论中的文28种病之中的落节、杂乱诸症,学诗如斯,宁不慎乎?杂凑如斯尚堂皇于校宣传栏,岂非师者不察?又岂非欺往来之人皆不懂诗词至于尚自诩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或什么诗词学会会长云云则直接就是扯蛋了,中华古典诗词是文学、是文学艺术,芸芸往来之人会管你什么名头吗

     又诗曰:
益寿延年大学城,校园无处不欢声。
琴棋书画诗心醉,快乐神仙欲报名。

     此诗跟20周年校庆有必然联系吗?没有。说白点,这样的诗叫脱题,文镜秘府论》则叫支离,于今也可以说是通配,就是随意换些个诗题都可以,如偶感、闲题之类,诗词必扣题是写诗填词的基本要求,不可不察,此诗若说也适合20周年校庆,明年21周年校庆又岂能不适合

       诗词毕竟属于文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说白点,诗词是从观察、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提炼和升华来的文学作品,文从字顺是学诗的基本功,基本功扎实了然后才谈得上含蓄、婉转、品格、意趣、境界等诸如此类的艺术思维与表达,中华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学已非易事,初学者岂有自诩名头之理?于巍如高山之前贤面前,又岂宁不谦虚、谨慎乎?凑韵、凑句、凑意、凑篇以附庸风雅,岂是为诗之道



5

主题

234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45
贡献
3595
金钱
5019
发表于 2025-5-11 19: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25-5-11 20:01 编辑

偶尔想到用AI来评价一下。 没有想到,AI的评价还是比较合理,故发到这里来。

苏:试评一下这首诗
《庆祝某老干大学20周年校庆》
莺啼燕啭闹春晖,百卉争妍艳紫薇。
二十芳华昭日月,银龄笑曰古来稀。

AI: 这首诗是为《庆祝某老干大学20周年校庆》而作,主题明确,意象丰富,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意象偏离主题:诗中使用了“莺啼燕啭”“百卉争妍”等自然景象,虽然美丽,但与老年教育的主题联系不够紧密,显得有些牵强。
2) 用词不够贴切:“银龄”是一个生造词,虽然创意新颖,但缺乏文化依据,容易引起误解。此外,“古来稀”出自杜甫的“七十古来稀”,用来形容稀少的情况,与老年学员的群体形象不太匹配。
3) 诗意不够流畅:诗中部分词语搭配略显生硬,如“昭日月”“笑曰古来稀”等,使诗意不够自然流畅。

点评

撇开诗意而言,随意拎出首古诗词都是能读出古典诗词的语意自然流畅、文理清晰来的,这是造句的基本功,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下句与上句之间如何会有语意不自然不流畅、文理不清晰之嫌? 所谓诗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5-11 22:28
作为隐喻而言,莺啼燕啭喻老年教育的歌声悦耳还是说得通的,百卉争妍隐喻老年教育的也还行,紫薇有寄寓友谊、吉祥等也说得通,但用了形容词动用的艳字就明显落节了,一字不稳则往往就全篇皆废,可见文字的基本功不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5-11 21: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2

主题

7544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322
贡献
8284
金钱
10897
 楼主| 发表于 2025-5-11 21: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25-5-11 19:29
偶尔想到用AI来评价一下。 没有想到,AI的评价还是比较合理,故发到这里来。

苏:试评一下这首诗

作为隐喻而言,莺啼燕啭喻老年教育的歌声悦耳还是说得通的,百卉争妍隐喻老年教育的百花齐放也还行,紫薇有寄寓友谊、吉祥等也说得通,但用了形容词动用的艳字就明显落节了,一字不稳则往往就全篇皆废,可见文字的基本功不扎实

其余实在是乱七八糟的乱凑,懒得多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2

主题

7544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322
贡献
8284
金钱
10897
 楼主| 发表于 2025-5-11 22: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5-5-11 22:29 编辑
苏星空 发表于 2025-5-11 19:29
偶尔想到用AI来评价一下。 没有想到,AI的评价还是比较合理,故发到这里来。

苏:试评一下这首诗

撇开诗意而言,随意拎出首古诗词都是能读出古典诗词的语意自然流畅、文理清晰来的,这是造句的基本功,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下句与上句之间如何会有语意不自然不流畅、文理不清晰之嫌?

所谓诗是韵文,本质上古典诗词仍是文言文,文言文的功底不足往往就容易造成病句的现象,就遑论抽象的诗意了

故,学习古典诗词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的话还不如放弃学写古典诗词,至于堂而皇之地展示就闹笑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7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782
贡献
3148
金钱
6201
发表于 2025-5-12 09: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侃石 于 2025-5-12 09:41 编辑

本质上古典诗词仍是文言文-----可商榷

点评

一个笼统的表述 细说来古典诗词在用语和语法上是有差别的,格律诗是雅言系统,也即是文言系统,词、曲、古风雅俗两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5-12 11:44
三山侃侃堂主人   左海淡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2

主题

7544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322
贡献
8284
金钱
10897
 楼主| 发表于 2025-5-12 11: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5-5-12 11:49 编辑
侃石 发表于 2025-5-12 09:40
本质上古典诗词仍是文言文-----可商榷

一个笼统的表述
细说来古典诗词在用语和语法上是有差别的,格律诗是雅言系统,也即是文言系统,词、曲、古风及打油、杂体之流雅俗两可,山歌、民谣、竹枝之类则以俗言为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2

主题

7544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322
贡献
8284
金钱
10897
 楼主| 发表于 2025-5-30 22: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5-6-2 23:05 编辑

所谓文从字顺,简单说即是文章紧扣主题,表达清楚,行文通顺,用词妥帖,自然流畅。于古典诗词而言,习惯上的句意节奏是五言上二下三,七言上四下三,即上二与下三、上四与下三之间形成有机的结合,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与出深山之间即是有机的结合,若说千锤万凿出深闺则就是扯蛋了,什么玩意是深闺里千锤万凿出来的?折腰句法亦如此,如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五言同理,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床前与明月光即是有机的结合,疑是与地上霜之间也是,两句合起来也是,床前、明月光、地上霜与人的疑是之间其意、脉一致、行文流畅,表达清晰,这就叫文从字顺。试想一下,若改为‘床沿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话,我们还能称之为文从字顺吗床沿之意是床边、床的周边,其仍属床上,如《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便走了來,一屁股坐在床沿上。」,又如《紅樓夢》第三○回:「林黛玉只顧拭淚,並不答應。寶玉因便挨在床沿上坐了。」,都床上的明月光了还非要说疑是地上霜,哪不是明摆着的扯蛋吗?诗要有基本的生活常识,地上落霜是常见,纵算是改为‘床沿明月光,疑是昨夜霜’的话都是扯蛋,谁家的床上会落霜?明摆着的有违基本的生活常识,夫复何言文从字顺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意象表达的也是如此,必须有机地统一,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声与茅店月之间、人迹与板桥霜之间是有机的统一体,说的是早行人所历的境况。又如‘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赤橙黄绿青蓝紫是七种颜色,也是七个独立词,这七种颜色可用来形容多种事物,但结合下句来说,这七种颜色所形容的事物的则就是彩虹了,故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意象表达及上下文之间应该、必须有机地统一。

分句与分句之间如此,句与句之间亦如此,联间也必须如此,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首句言深山采矿,次句言熔炉炼矿,三句言入池熟化,末句言熟化后的情况,四句之间,语意连贯,文脉清晰,一气呵成,均围绕石灰而咏,当然,后两句是借咏石灰而寄寓了个人的情操,这是咏物诗的常见笔法。

情景关系如此,哲理诗也是如此,文理脉络一定要分明、连贯,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原来是因为身在此‘’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山中,逻辑非常清晰,这就叫文理脉络分明、连贯,这就叫有机统一,岂是能东不搭西瞎凑一气的?

五、七言对仗同理,如瑞雪辞旧岁,酥雨迎新春 。又如珍藏今古书香久,独爱竹梅品格高‌,余三、四、六言等可类推。含领字的领字独立,如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文从字顺是学习古典诗词的最基本要求,其实也是写文章甚至是日常交流的基本要求,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得上诸如立意、谋篇、炼字、形象思维、艺术表达、骨力、风格、境界、意趣、创新等等等,所谓‘汝要学好诗,功夫在诗外‘’’,创作一首古典诗词犹如完成一件系统性的工程,诗外所涉的东西甚多,如天赋、阅历、勤勉、博学等等,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阅历、博学等属于外在功夫,无论如何,内在的文学修养仍是最基本的,所以,学习古典诗词必须先过好语文、尤其是文言文的基本关,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一书可资学习,当然,其它的文学基本功和基础的诗词理论也不能或缺,因为任何一首古典诗词的成功可以说都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的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8 20: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