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飞雪飘逸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七讲芷兰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4

主题

357

帖子

2768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65
贡献
614
金钱
1267
发表于 2025-9-18 13: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七讲作业:

芷兰10-云飞扬

上卿翁请修武侯庙遗像缺落时
崔卿权夔州(767年)
唐·杜甫 押文韵 
大贤为政即多闻,刺史真符不必分。
尚有西郊诸葛庙,卧龙无首对江濆。
注:崔卿,甫之舅氏。
创作地点:
重庆市重庆直辖县行政区划奉节县东屯。

解析:
残像犹存浩然气:杜甫《上卿翁请修武侯庙遗像缺落时崔卿权夔州》的时空咏叹
七绝圣手杜甫在夔州漂泊岁月里,以武侯祠残像为切入点,在767年的夔门江涛声中,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这首被元稹赞为"尽得古今之体势"的七言绝句,以28字浓缩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永恒追思、对盛唐治道的深切思考,更暗含着对当下时局的隐忧。当我们细读"卧龙无首对江濆"的苍凉意象时,看到的不仅是残缺的雕像,更是整个时代的精神困境。
一、双重视角的时空折叠
"大贤为政即多闻"开篇即确立双重时空坐标。地理空间上,夔州武侯祠与成都武侯祠形成精神同构;历史时空中,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治蜀精神与杜甫所处的肃宗朝形成镜像对照。"刺史真符不必分"看似讨论行政权限,实则暗含对肃宗朝宦官专权的讽喻——正如清人浦起龙所言:"刺史分符,本属职分,而曰'不必分',盖言当时权纲之紊也。"
诗人将目光投向"西郊诸葛庙"的残破景象时,时空发生奇妙折叠。江涛拍岸的"江濆"意象,既是夔门地理的实写,又暗合诸葛亮"星落五丈原"时"渭水浊浪"的历史记忆。这种时空交叠手法,与《咏怀古迹》中"萧瑟兮草木摇落"异曲同工,形成跨越千年的情感共振。
二、残缺意象的多重隐喻
"卧龙无首"的视觉冲击承载着多重象征。表层是遗像残损的实景记录,深层却暗喻着蜀汉政治遗产的断裂。当诗人目睹"无首"的诸葛亮塑像,想到的不仅是雕像的残缺,更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精神支柱的坍塌。这种隐喻在"三吏""三别"中已有铺垫,至此达到新的高度。
江涛意象构成动态的时间隐喻。"江濆"的永恒流动与"无首"的凝固存在形成张力,恰似《秋兴八首》中"玉露凋伤枫树林"的时空对照。这种动静相生的艺术手法,使静态的庙宇场景获得历史长河的纵深感,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时空处理形成鲜明对比。
三、圣贤书写的诗史变奏
杜甫突破传统咏史诗的窠臼,在"为政多闻"的史家笔法中注入诗人特质。不同于李商隐"管乐有才真不忝"的含蓄,杜甫选择以"大贤"直抒胸臆,这种直白中蕴含着沉郁顿挫的独特笔法。正如杨伦所评:"直书胸臆,字字锋刃。"
诗中"真符"与"无首"构成权力书写的悖论。当世俗权力符号(刺史符节)与精神权威(卧龙形象)并置时,折射出中唐士人对政治权威的深刻反思。这种思考在《诸将五首》中得到延续,共同构成杜甫晚年政治哲学的思想图谱。
在夔门江声的永恒回响中,杜甫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涅槃。残缺的武侯像不再是简单的历史遗存,而升华为承载华夏政治理想的精神图腾。当"无首"的诸葛亮凝望滔滔江水时,他见证的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沉浮,更是整个文明共同体对精神领袖的永恒追寻。这种追寻,在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激荡着每个仰望武侯祠的身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

帖子

57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4
贡献
128
金钱
223
发表于 2025-9-19 00: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七讲作业:
芷兰-29丽红
上卿翁请修武侯庙遗像缺落时崔卿权夔州(767年)
唐·杜甫 押文韵 
大贤为政即多闻,刺史真符不必分。
尚有西郊诸葛庙,卧龙无首对江濆。

创作背景:这首七绝是杜甫杜甫在767年于夔州所作,当时崔卿暂代夔州刺史,杜甫的上卿翁请人修缮武侯庙时所写,他借古喻今、抒发忧思的典型之作,表面上他是“赞贤政、吊诸葛”,实则是“讽时政、忧国势”。
解析:
首联:“大贤为政即多闻”直接立论:真正的贤才治理政务,核心在广闻博识,而非权位高低,为全诗定下“重才轻形”的基调。
颔联:“刺史真符不必分”进一步破题,指出刺史即地方官理政,不必拘泥于“真符”关键在于实际的才干。
这两句一立一破,实则是在暗盼朝廷能以“贤才”为重,而非被虚文束缚。
颈联:“尚有西郊诸葛庙”笔锋一转,从“论贤政”落到“凭吊古贤”,诸葛亮是“贤相”的极致象征,“尚有庙在”既见后人对贤才的敬仰,也暗含“如今难觅此等人物”的隐忧。
尾联:“卧龙无首对江濆”是全诗“诗眼”,“卧龙”直指诸葛亮,“无首”看似写庙中诸葛像(或暗指诸葛已逝、无人继其志),实则是借“卧龙无首”暗讽当时朝廷缺乏能像诸葛亮一样“挽狂澜”的领袖型贤才,唯有空庙对着江滩(江濆),满是苍凉与无力。
全诗虽短小却意蕴深沉,从“贤政之理”转到“诸葛之庙”,再落到“无首之叹”,层层递进。没有直白骂时政,却以“卧龙无首”的景象,将“忧国忧民、盼贤若渴”的情感藏于其中,正是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浓缩,于细微处见宏旨,于含蓄中露痛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10-17 23: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