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2|回复: 25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九讲竹郎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1465

主题

4065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90
贡献
3628
金钱
7654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5-6-17 14: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飞雪飘逸 于 2025-6-17 15:02 编辑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不要任何编辑,
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
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
要求一人一楼,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九讲竹郎组论坛作业贴

关于李商隐的七绝,我们今天就讲这么多。
因为他的诗比较难懂,所以我们是作为
理论课来讲的。下次可以继续!

下面布置一下解析作业:
灵云池送从弟(738年)
盛唐·王维 押灰韵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解析作业安排王维
的七绝了,大家要多查查资料,熟悉背景,
然后认真的写一篇解析。
期待各位的好作品哦!

作业截止时间,2025.06月23日晚上八点。

0

主题

377

帖子

2535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词三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80
贡献
657
金钱
941
发表于 2025-6-17 21: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九讲作业
竹郎组长-炳坤

灵云池送从弟(738年)
盛唐·王维 押灰韵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解析:
这首诗是王维于738年在灵云池送别堂弟时所作,押灰韵,通过场景描绘与情感表达,展现了送别时的复杂心绪,具体解析如下:

前两句:乐景衬哀情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金杯里的酒慢慢饮着,清越的歌声婉转响起;装饰华美的船只轻轻移动,艳丽的舞姿也缓缓归来。这两句描绘了送别宴会上美酒、清歌、画舸、艳舞等热闹场景,营造出欢乐的氛围。

后两句:直抒离别情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鹡鸰”常比喻兄弟,这里王维以鹡鸰自叹,说自己与堂弟在水边离别;而鸿雁却能向灵云池飞来,对比之下,更显离别之愁。这两句通过“鹡鸰”与“鸿雁”的对比,直接抒发了对兄弟分离的不舍与感叹。

全诗以乐景开篇,却以离愁作结,通过场景的转换和意象的对比,将送别时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7

帖子

2535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词三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80
贡献
657
金钱
941
发表于 2025-6-17 21: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九讲作业
竹郎组长-小筑

灵云池送从弟(738年)
盛唐·王维 押灰韵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解析:
这首诗是王维于738年在灵云池送别堂弟时所作,押灰韵,通过场景描绘与情感表达,展现了送别时的复杂心绪,具体解析如下:

前两句:乐景衬哀情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金杯里的酒慢慢饮着,清越的歌声婉转响起;装饰华美的船只轻轻移动,艳丽的舞姿也缓缓归来。这两句描绘了送别宴会上美酒、清歌、画舸、艳舞等热闹场景,营造出欢乐的氛围。

后两句:直抒离别情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鹡鸰”常比喻兄弟,这里王维以鹡鸰自叹,说自己与堂弟在水边离别;而鸿雁却能向灵云池飞来,对比之下,更显离别之愁。这两句通过“鹡鸰”与“鸿雁”的对比,直接抒发了对兄弟分离的不舍与感叹。

全诗以乐景开篇,却以离愁作结,通过场景的转换和意象的对比,将送别时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5

帖子

39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1
贡献
96
金钱
147
发表于 2025-6-18 11: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九讲作业
竹郎07-一切随风

灵云池送从弟(738年)
盛唐·王维 押灰韵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灵云池送从弟》解析

王维这首诗创作于738年,彼时王维处于盛唐时期,诗作风格既承盛唐的明快,又含个人的细腻情愫 。

首联“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诗人描绘出一幅宴饮歌舞的画面。“金杯缓酌”,众人手持金杯,缓缓饮酒,尽显悠然闲适。“清歌转”,清亮的歌声婉转流淌,营造出欢快愉悦的氛围。“画舸轻移”,装饰精美的船只在灵云池中轻轻移动,“艳舞回”,船上艳丽的舞者翩翩起舞,旋转回环。这联从视觉与听觉入手,将送别的场景渲染得热闹非凡,为下文抒情铺垫,以乐景衬哀情 。

颔联“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诗人笔锋一转,从宴饮的热闹过渡到内心的感慨。“鹡鸰”在传统文化中象征兄弟情谊,诗人在此以鹡鸰自比与从弟,临水送别,心中满是不舍与叹息。“不同鸿雁向池来”,则以鸿雁作对比,大雁能够一同飞向灵云池,而自己与从弟却要在此分离,不能同往。借自然之物,将兄弟分别的愁绪抒发得真挚深沉 。

整首诗前两句描绘热闹的送别宴,后两句抒发内心离别愁绪,乐景与哀情相互映衬,展现出王维诗歌情景交融的高超艺术技巧,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与从弟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及离别的伤感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7

帖子

9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1
贡献
218
金钱
345
发表于 2025-6-18 16: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19讲作业
竹郎09-一池清凉


灵云池送从弟(738年)
盛唐·王维 押灰韵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解析作业安排王维的七绝了,大家要多查查资料,熟悉背景,然后认真的写一篇解析。期待各位的好作品哦!


解析作业:
首先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点名了送别地点和要送别的对象。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一二句写送别时的场景,一分句起,用金杯、缓酌、清歌等物象来烘托离别时的场景,说明宴饮的场所比较高级,二分句承,对一分句进行补充,写画船在水上轻轻移动,紧扣题目中的送别地点灵云池,清歌伴随着艳丽的舞姿。从喜悦的场面中衬托出从弟要离开的悲凉心情。


自叹鶺鴒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三、四分句转合,采用了复句式流水对一转,对举了两个不同的意象,三分句用鹡鸰,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象征兄弟情谊,典出《诗经·小雅·棠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意思是这临水一别,不知道好久才能再相见了。四分句用鸿雁,象征着团聚,与三分句的鹡鸰做对比,更进一步衬托出兄弟之间离别时的悲伤情绪。
整首诗,作者通过离别宴饮时的奢华场景与离别时的悲伤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的章法。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0

帖子

169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42
贡献
402
金钱
646
发表于 2025-6-18 18: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九讲作业
竹郎03-悠然人生
灵云池送从弟(738年)
盛唐·王维 押灰韵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解析:
这首诗是王维于738年在灵云池送别堂弟时所作,押灰韵,通过场景描绘与情感表达,展现了送别时的复杂心绪,具体解析如下:
前两句:“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金杯里的酒慢慢饮着,清越的歌声婉转响起;装饰华美的船只轻轻移动,船上舞女跳着艳丽的舞姿曼妙回旋。这两句描绘了送别宴会上美酒、清歌、画舸、艳舞等热闹场景,营造出欢乐的氛围,为三四句抒情铺垫,以乐景写哀情。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三句宕开一笔,“鹡鸰”常比喻兄弟,这里王维以鹡鸰自比,说自己与堂弟在水边离别;而不能像鸿雁般相聚池畔共享欢乐,对比之下更显离别之愁。这两句通过“鹡鸰”与“鸿雁”的对比,直接抒发了对兄弟分离的不舍与感叹。
全诗以乐景开篇,却以离愁作结,通过场景的转换和意象的对比,将送别时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布局四分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9

帖子

168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65
贡献
384
金钱
654
发表于 2025-6-18 23: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九讲作业
竹郎08-曦春

下面布置一下解析作业:

灵云池送从弟(738年)
盛唐·王维 押灰韵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解析作业安排王维的七绝了,大家要多查查资料,熟悉背景,然后认真的写一篇解析。期待各位的好作品哦!

1,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春。灵云池在凉州幕府所在地姑藏城。高适在凉州写的诗有三首提到灵云池,其中《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序曰:"凉州近胡,高下其池亭,盖以耀蕃落也。……军中无事,君子饮食宴乐,宜哉。"又《陪窦侍御泛灵云池》曰:"江湖仍塞上,舟楫在军中。"可见,灵云池在凉州,此诗为王维凉州任上所作。前两句写池上置酒送别的情景,以"金杯缓酌"与"画舸轻移"暗示心中的不舍。后两句以鹡鸰喻兄弟,叹兄弟分离。全诗情景交融,离情昭然。
2,释文
金杯缓酌清歌转:诗人手持金杯,缓缓饮酒,同时伴随着清脆悠扬的歌声在耳边回荡。
画舸轻移艳舞回:装饰华丽的船只在水面上轻轻移动,船上载着的艳丽舞者随着船只的移动而翩翩起舞,随后又缓缓离去。
自叹鶺鴒临水别:诗人自叹如同鶺鴒一般,在水边与从弟依依惜别。
不同鸿雁向池来:但与鸿雁不同,鸿雁尚能结伴而来,而诗人与从弟却要在此分别,各自踏上不同的道路。
3,赏析:
情感表达:这首诗通过描绘离别时的场景,表达了诗人与从弟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和离别时的依依不舍。诗人以金杯、清歌、画舸、艳舞等华丽的意象,反衬出离别时的凄凉与无奈。
比喻手法:诗中“自叹鶺鴒临水别”一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诗人与从弟比作鶺鴒,形象地表达了兄弟之间的亲密无间和离别时的悲痛。同时,“不同鸿雁向池来”一句,通过对比鸿雁的结伴而来,更加突出了诗人与从弟离别的孤独与无奈。
意境营造: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既有华丽的画面感,又不失深沉的离愁别绪。诗人在描绘离别场景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兄弟情谊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慨。

这首诗以灵云池为背景,描绘了诗人与从弟离别的场景。通过金杯、清歌、画舸、艳舞等意象,展现了宴饮的欢乐氛围,反衬出离别的哀愁。鶺鴒和鸿雁的比喻,更是将兄弟之情和离别之痛表达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读来令人动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3

帖子

2049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诗四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52
贡献
515
金钱
767
发表于 2025-6-19 10: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绝高班第19讲解析作业:
竹郎12-秋润

例诗:
灵云池送从弟(738年)
盛唐·王维 押灰韵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解析:
一、写作背景
时代背景:此诗作于盛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王维时任殿中侍御史,此时唐朝国力鼎盛,文人雅集之风盛行。
1.个人际遇:王维38岁正处于"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思想矛盾期,此前曾因伶人舞黄狮子案贬官济州,此时重获任用但心境复杂。
2.送别对象:从弟为堂弟,具体身份不详。灵云池是长安城南的皇家园林池沼,暗示此次送别带有贵族宴饮色彩。
3.深层意涵:表面写兄弟惜别,实则暗含对宦海沉浮的感慨。诗中"自叹"二字透露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怀。
二、写作方法
1.对比结构:
前联(金杯画舸)极写宴饮之乐:金杯缓酌(视觉+听觉)、画舸轻移(动态画面)、清歌艳舞(感官盛宴)
后联(鹡鸰鸿雁)突转离别之思:用《诗经·常棣》"脊令在原"典故暗喻兄弟情深,又以鸿雁南飞反衬不得团聚之憾
意象选择:
"鹡鸰"(jī líng):取自《诗经》"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象征患难兄弟情
"鸿雁":既指候鸟南迁的自然现象,又暗含《汉书》"鸿雁传书"的典故,隐含对重逢的期待
2.时空转换:
前两句实写当下宴饮场景,后两句虚写别后想象,形成时空跳跃。特别是"临水别"与"向池来"的空间呼应,暗含"送君千里"的深情。
3.声韵技巧:
押灰韵(回、来)形成悠长余韵,与"转、回"等动词形成音律回环,暗合离愁的循环往复。
三、王维诗词艺术特点
1.诗画交融:
前联如工笔重彩:金杯/画舸/清歌/艳舞构成富丽画面,体现"诗中有画"特质。但后联突然转为水墨意境,展现其艺术手法的多样性。
2.禅意渗透:
"自叹"二字暗含佛家"无常观",宴会之盛与别离之苦形成"诸行无常"的哲学观照,体现王维"以禅入诗"的特点。
3.用典无痕:
鹡鸰典故自然融入景物描写,鸿雁意象既实又虚,符合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语言风格。
4.情感节制:
虽是送别诗,但未见涕泪沾巾的悲切,而是通过"缓酌""轻移"等从容笔触,展现盛唐文人特有的风雅气度,体现"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

2025.06.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3

帖子

19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6
贡献
49
金钱
75
发表于 2025-6-19 13: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九讲竹郎组论坛作业贴
竹郎26一语蝶


下面布置一下解析作业:
灵云池送从弟(738年)
盛唐·王维 押灰韵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解析作业安排王维
的七绝了,大家要多查查资料,熟悉背景,
然后认真的写一篇解析。
期待各位的好作品哦!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才子。他的诗作以山水田园为主,意境深远,情感细腻,这首诗他的佳作之一。
注解:1.金杯缓酌:形容宴饮时的悠闲情态。
2、鶺鴒:一种水鸟。常用来比喻兄弟之情。
赏析:这首诗以灵云池为背景,描绘了诗人与从弟的离别场景。通过金杯、清歌、画舸、艳舞等意象,展现了宴饮的欢乐氛围,用以反衬离别的哀愁。一二句的译文是:金杯里酒慢慢斟酌,清脆的歌声随风飘转,彩绘的游船轻轻移动,艳丽的舞姿在眼前回转。
三四句用鶺鸰和鸿雁的比喻,更是将兄弟之情和离别之痛表达得淋漓尽致。译文是:我独自慨叹,像鹡鸰鸟一样在水边与你分别,却无法像鸿雁那样与你一同飞向池边相聚。
写作手法:1、托物起兴:通过描绘金杯、清歌等物象,引出从弟离别的主题,使得诗歌情感更加自然流露。
2、以乐景衬哀情:诗人在描绘场景后,笔锋一转,表达出离别的哀愁,使得情感更加鲜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8

帖子

81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3
贡献
201
金钱
305
发表于 2025-6-20 10:07: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九讲作业

竹郎组/海云飞

下面布置一下解析作业:
灵云池送从弟(738年)
盛唐·王维 押灰韵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解析作业安排王维
的七绝了,大家要多查查资料,熟悉背景,
然后认真的写一篇解析。

典故:
鹡鸰:典出(诗经,小雅常棣)鹡鸰在原,兄弟急难。鹡鸰鸟喜群水边,若一只离群,余鸟哀鸣相寻,故喻,兄弟急难。王维以鹡鸰临水别,暗喻自己与堂弟的手足情深,却不得不分离。
鸿雁:鸿雁为候鸟,春秋迁徙列队成行,象征团聚与归家,不同鸿雁向池来,反用其义,感慨兄弟离散后难如鸿雁般重聚,深化了无奈之情。

创作背景:
词诗约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至天宝三载,(744年)间,时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任河西节度使判官,灵云池为凉州名胜,高适画中亦多次提及,如(院窦待御泛灵云池),是当地官员宴游之地。此时王维身处边塞,送别堂弟。

首句,金杯缓酌清歌转,
金杯缓酌,视觉,清歌转,听觉。句子双主语结构。宴别从弟的场景,
次句,画舸轻移艳舞团。
船在缓缓移动,舞姿在旋转,动态视觉。绚丽的画面。这是王维诗中有画的典型风格。
以乐景衬托哀情。写歌舞宴游之盛,实为反村后两句离别的黯然,乐景越浓,哀情愈深。
第三,四句,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看见鹡鸰的临别不禁哀叹起来。鸿雁向灵云池飞来,鹡鸰离去之痛,鸿雁飞来重逢之难。双鸟对比手法。来写送别堂弟的离散愁苦。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以宴乐反写离别之痛。典故化用无痕。语言精炼如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9

帖子

337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58
贡献
807
金钱
1300
发表于 2025-6-20 11: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维送别堂弟诗解析力辛
灵云池送从弟(738年)
盛唐·王维 押灰韵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738年王维38岁,在长安任职,正是仕途顺利却思念亲人的阶段。堂弟的离开触发了他对家族团聚的渴望,它通过描绘盛大的饯别场景(金杯清歌、画舸艳舞),反衬出兄弟临别时的依依不舍。诗中巧妙运用“鹡鸰”和“鸿雁”的典故与意象,直抒胸臆,表达了兄弟分离的深切痛苦和对未来重聚难期的深沉怅惘。全诗语言华美流畅,意境开阔而情感真挚,情景交融、含蓄蕴藉。
从题目看,"灵云池送从弟"点明了地点和事件。
”金杯缓酌清歌转   
金杯: 华美的酒杯,暗示宴席的精致与主人的盛情。
缓酌: 慢慢地饮酒。一个“缓”字,透露出不舍之情,似乎想延长这相聚的时光,不愿离别到来。
清歌转:清亮的歌声婉转回旋。“转”字既形容歌声的悠扬动听,也暗示歌声在宴席间、在灵云池水上萦绕,营造出缠绵的氛围。
此句描绘:在灵云池畔的饯别宴席上,主客手持金杯,慢慢饮着美酒,耳畔是清丽悠扬的歌声在回荡。场景是热闹而风雅的,但“缓酌”已暗含离愁。

”画舸轻移艳舞回。” 画舸: 装饰华美的船。
轻移:船轻轻地移动。一个“轻”字,既写船行之缓(呼应上句“缓酌”,也是不舍),也仿佛怕惊扰了离别的愁绪。
艳舞回: 船上或岸边有身着艳丽服饰的舞者在翩翩起舞。“回”字形容舞姿的旋转往复,也暗示舞蹈是在船行进中或环绕着船进行,为离别增添了一层繁华的色彩。
此句描绘:华美的画船在池水中轻轻移动,船上或岸边有艳丽的舞者随着歌舞翩跹回旋。场景进一步展开,声色俱佳,但“轻移”的船已预示着分别的开始。"转"和"回"用得好,歌声在水面回荡,船在池中徘徊,都是不愿分别的暗示。
”自叹鹡鸰临水别,”   
自叹:独自叹息。点明诗人内心的情感,由外部的热闹场景转入内心的深沉感受。
鹡鸰:一种水鸟,常成群结队在水边活动,叫声急促。《诗经·小雅·常棣》有“脊令在原,兄弟急难”之句,后以“鹡鸰”比喻兄弟(此处指堂兄弟)。
此句描绘:诗人看到水边的鹡鸰鸟(或想起鹡鸰喻兄弟的典故),不由得为自己与堂弟在水边离别而深深叹息。这里巧妙地将自然意象与兄弟之情联系起来,直抒胸臆,点明离别的核心是兄弟分离之痛。“临水别”也呼应了地点“灵云池”。
”不同鸿雁向池来”   
向池来:飞向池边(灵云池)而来。
此句描绘:诗人感叹,我们兄弟此番离别,不能像那鸿雁一样,有固定的时节还能飞回这灵云池畔相聚啊!这是对上句叹息的深化:鹡鸰虽在水边离别,但尚能群聚;而兄弟一别,却不知何时能像鸿雁般有信有期地归来。一个“来”字,饱含了对重聚的渴望和此别难期的怅惘。最值得玩味的是结尾的留白。明明在繁华宴饮中送别,却突然收束于雁的意象,这种热闹与孤寂的强烈反差,正是王维"诗中有画"的典型手法。"鸿雁"象征团聚,但此时只有离别没有归来。两个对比强烈的意象,把兄弟情深写得含蓄又痛切。
这首诗的显著特点就是乐景衬哀情前两句极力铺陈宴饮歌舞之乐、舟行景美之盛,正是为了反衬后两句兄弟离别的深重哀伤。越是热闹,越显离别之寂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1

帖子

16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5
贡献
366
金钱
654
发表于 2025-6-20 19: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九讲作业:
竹郎35-云水间

灵云池送从弟(738年)
盛唐·王维 押灰韵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解析:
此诗是开元二十六年春,在凉州幕中任监察御史时,送别堂弟所作。通过场景描绘与情感表达,展现了送别时的复杂心绪。
灵云池在当时的凉州治所,即今甘肃武威。
从弟:堂弟。
清歌:取自曹植《洛神赋》:“冯夷鸣鼓,女娲清歌。”指清亮的歌声。
画舸:装饰华丽的游船。
回:旋转。
鹡鸰:水鸟。此鸟飞则鸣,行则摇。取自《诗经,小雅,棠棣》:鹡鸰在原,兄弟急难。喻兄弟相友之道?
鸿雁:取自《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雁结队飞行,先后有序。喻兄弟。在这里意思是我们不像鸿雁一样结伴飞来池中。

一二句: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描写金杯里的酒慢慢饮着,清越的歌声婉转响起;装饰华美的船只轻轻移动,艳丽的舞姿也缓缓归来。这两句描绘了送别宴会上美酒、清歌、画舸、艳舞等热闹场景,营造出欢乐的氛围。乐景衬哀情。

三四句: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鹡鸰”常比喻兄弟,这里王维以鹡鸰自叹,说自己与堂弟在水边离别;而鸿雁却能向灵云池飞来,对比之下,更显离别之愁。这两句通过“鹡鸰”与“鸿雁”的对比,直接抒发了对兄弟分离的不舍与感叹。
此诗以乐景开篇,以离愁作结,通过场景的转换和意象的对比,将送别时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53

帖子

3427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研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69
贡献
820
金钱
1316
发表于 2025-6-20 20: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九讲解析作业

竹郎组02~梦依魂牵

灵云池送从弟(738年)
盛唐·王维 押灰韵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一、词语注释:
鹡ji鸰|ⅰng :喻兄弟。
从弟 :称堂弟。
清歌 : 取自曹植《洛神赋》:“冯夷鸣鼓,女娲清歌。”指清亮的歌声。
画舸:装饰华丽的船,常指游船或宴船。
回   : 旋转。
鹡鸰 : 水鸟。此鸟飞则鸣,行则摇。取自《诗经,小雅,棠棣》: 鹡鸰在原,兄弟急难。喻兄弟相交友之道。
鸿雁 :取自《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雁结队飞行,先后有序,喻兄弟。在这里意思是我们不像鸿雁一样结伴飞来池中。
寻云池 在当时的凉州治所,即现在的甘肃武威。

二、解析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夏(公元738)王维的一位从弟要回家乡,王维就在武威灵云池设宴送别,别宴之上,王维写下了《灵云池送从弟》这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面对弟兄行将分散,人不如鸟的感概。对自己渴望回归的意愿更加强烈。
这首诗是作于开元二十六年春史,在凉州幕中任监察御史。是在凉州时送别堂弟所作。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一二句对仗,铺陈宴会之盛,不直接写离愁,却通过“缓、轻”等字传递出隐含的怅然。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三四句“流水”借典故转折,通过“自叹”直接点明愁绪,以“鸿雁”与“鹡鸰”的对比,突出离别之无奈,一自然物可往复,而人间离别却难再聚,暗含对聚少离多的怅惘,将兄弟之情融入自然意象,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7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栏目顾问

沧浪诗人春华秋实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374
贡献
16491
金钱
20225

特别贡献奖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6-21 10: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提高班第十九次作业
竹郎组-16 槛外客

解析作业:
灵云池送从弟(738年)
盛唐·王维 押灰韵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大家要多查查资料,熟悉背景,然后认真的写一篇解析。

解析:
王维的《灵云池送从弟》作于其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任职期间,当时他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中担任职务。“灵云池”是凉州的一处名胜,是当时文人雅集、宴饮送别的场所。诗题中的“从弟”指王维的堂弟。唐代士人常因仕宦、游学等原因与亲人分离,此诗即是在灵云池畔送别堂弟时所作。

诗意: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送别从弟,在船上慢举金杯,暢饮送别酒。一边欣赏歌女美妙的歌声。船慢慢移动,同时还有美女起舞。
通过"金杯""画舸"等华美意象构建出送别的场景。"缓酌"与"轻移"似乎是舒缓的韵律感,但也反衬出内心的沉重。而"清歌转""艳舞回"则运用通感手法,使听觉的婉转(转)与视觉的绚丽(艳)相互交融。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鹡鸰"与"鸿雁"形成双重对比:鹡鸰比喻兄弟离散,《诗经·常棣》有"脊令在原,兄弟急难"之典;鸿雁象征团聚,古有鸿雁传书之说。诗人临水见鹡鸰而自伤,观池无鸿雁而怅惘,这种"有""无"对照,将物理空间的分隔升华为心理空间的孤寂。诗中的惜别之跃然纸上。

全诗呈现"乐景哀情"的独特结构:前两句极写送别场所的声色之欢,后两句突转兄弟别离之叹。
王维擅长以景抒情,诗中“鸿雁向池来”与“鶺鴒临水别”形成对比,既写自然物象,又隐喻兄弟离散的无奈,体现其“诗中有画”的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8

帖子

55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0
贡献
138
金钱
210
发表于 2025-6-21 13: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九讲作业
竹郎38-海棠依旧
灵云池送从弟(738年)
盛唐·王维 押灰韵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①背景:
此诗作于盛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是王维为送别从弟而作。灵云池,地名(具体所指待考,或为长安附近池苑),诗中以宴饮歌舞的盛景起笔,却暗藏离别之愁,典型体现了王维诗歌“以乐景写哀情”的含蓄特质。
②注解:
画舸:画船
鶺(jī)鴒(líng)¹临:喻兄弟。
③译文:
一边举杯缓缓饮酒一边听那婉转的清歌,画船在湖面上轻轻移动,船上则歌舞盘旋。
可惜我们兄弟二人即将分别,不能像鸿雁那般在池边快活聚首。
④赏析:
一,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以金杯缓酌、清歌婉转和画舸轻移、艳舞回旋的华丽画面,展现出船上宴饮的奢华与欢乐;后两句以鶺鴒临水别离的哀愁,对比鸿雁向池而来的喜悦,表达了诗人对当前与弟弟分离的伤感。整首诗情感层次丰富,在欢愉与哀愁的对比中,抒发深婉的别情。
二,意象与场景:乐景中的离愁
1. 首联:宴饮之欢
意象解析:金杯、清歌、画舸(装饰华美的船)、艳舞,勾勒出灵云池畔宴饮送别的热闹场景。“缓酌”写饮酒的从容,“轻移”状画舸的悠游,“清歌”“艳舞”则以视听盛宴渲染氛围,极显场面之奢华与欢愉。
手法特色:通过“缓”“轻”等动词,将动态场景写得舒缓雅致,暗合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质,画面感极强。
2. 颔联:离别之叹
用典溯源:
“鹡鸰”典出《诗经·小雅》“鹡鸰在原,兄弟急难”,喻指兄弟情谊,此处代指诗人与从弟的离别;
​ “鸿雁”常象征信使或归雁,古人多以鸿雁喻相聚(如“鸿雁传书”),此处反用其意,叹兄弟不能如鸿雁般自由飞向灵云池相聚。
​情感转折:前两句的乐景陡然转为“自叹”的哀情,以“临水别”点明送别主题,用“不同鸿雁”的对比,强化离别时的无奈与怅惘——自然界的鸿雁尚能归返,而兄弟一别却难再聚,借物喻情,情致深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7

帖子

545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90
贡献
1217
金钱
2126
发表于 2025-6-21 18: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竹郎江南
创作背景:公元738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王维在长安或附近。灵云池,据考应在长安曲江池附近,是唐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和游览胜地。此时王维约38岁,已从贬所淇上归来,在长安任职,正处于仕途相对平稳、心境较为平和的时期。他常在长安及周边与友人雅集、游赏、送别。
布局:起承转合。
特点:一二,三四都用了对仗。
前两句极力铺陈环境之盛,后两句集中抒发离别之愁。以乐景写哀情,形成强烈反差(反衬)。
金杯缓缓喝着,悠扬的歌声婉转萦绕;画船在水面轻轻移动,船上艳丽的舞姿翩跹回旋。自叹我们这如同鹡鸰鸟般相亲的兄弟,如今却要在这水边离别;我们不能像鸿雁一样,一同向着这灵云池飞来(相聚)。

鹡鸰 (jí líng): 典出《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鹡鸰鸟是一种水鸟,据说一只离群,其余就会鸣叫呼救。古人常用“鹡鸰”比喻兄弟友爱、急难相顾的情谊。王维此处用“鹡鸰”指代自己和堂弟,点明了关系(兄弟)。
鸿雁:书信、音讯的象征,又常象征秩序、兄弟有序(《礼记》有“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之说,兄弟出行如雁阵有序)。
又因其群栖群飞,常用来比喻团聚、伴侣同行。
    王维此句“不同鸿雁向池来”,主要是取鸿雁“成群结伴而来”的意象,与上句孤独离去的“鹡鸰”形成鲜明对比。此典虽非严格意义上的故事性典故,但其文化象征意义是明确的。
整首诗体现了王维诗歌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的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0

帖子

153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21
贡献
361
金钱
594
发表于 2025-6-21 23: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19讲作业
竹郎25-幽谷一枝兰

灵云池送从弟(738年)
盛唐·王维 押灰韵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一,背景
这首诗是王维于738年在灵云池送别堂弟时所作。通过场景描绘与情感表达,展现了送别时的复杂心绪。

二,解析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金杯里的酒慢慢饮着,清越的歌声婉转响起;装饰华美的船只轻轻移动,艳丽的舞姿也缓缓归来。这两句描绘了送别宴会上美酒、清歌、画舸、艳舞等热闹场景,营造出欢乐的氛围。
以乐景铺垫下面的哀情。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鹡鸰”常比喻兄弟,这里王维以鹡鸰自叹,说自己与堂弟在水边离别;而鸿雁却能向灵云池飞来,对比之下,更显离别之愁。
这两句通过“鹡鸰”与“鸿雁”的对比,直接抒发了对兄弟分离的不舍与感叹。

三,手法
全诗以乐景开篇,却以离愁作结,通过场景的转换和意象的对比,将送别时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布局结构
起承转合
首两句对举,三四句流水句。一二句以乐情写哀情。第三句转,尾句升华其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3

帖子

167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1
贡献
404
金钱
636
发表于 2025-6-22 13: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九讲作业
竹郎31-拂衣去

灵云池送从弟(738年)
盛唐·王维 押灰韵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解析:
       本诗是王维于738年在灵云池送别堂弟时所作,通过场景描绘与情感表达,展现了送别时的复杂心绪。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舞回”:用金杯盛着美酒,慢慢品味,清越的歌声婉转动听;装饰华美的船只轻轻移动,艳丽的舞蹈跳了一曲又一曲。
       这一、二两句诗描绘了送别宴会上美酒、清歌、画舸、艳舞等热闹场景,营造出欢乐的氛围,其实是用乐景衬托出离别的哀情。

后两句:直抒离别情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鹡鸰”在这里比喻兄弟,王维以鹡鸰自叹,说自己与堂弟在水边即将离别;与之不同的是,鸿雁却能向灵云池飞来。对比之下,更突出了离别之愁。
       这三、四两句通过“鹡鸰”与“鸿雁”的对比,直接抒发了对兄弟分离的不舍与感叹。

       全诗以乐景开篇,以离愁作结,通过场景的转换和意象的对比,将送别时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3

帖子

59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1
贡献
144
金钱
225
发表于 2025-6-22 15: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九讲作业
竹郎19-学点文化
灵云池送从弟(738年)
盛唐·王维 押灰韵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解析

一、诗歌创作背景

这首《灵云池送从弟》创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王维此时已步入中年,在仕途上经历了诸多起伏 ,其心境也愈发趋于复杂而深沉。灵云池,景色优美,是当时文人雅士常聚会宴饮之所。王维与从弟在此分别,借宴饮歌舞之欢,抒离别相思之愁。此次送别,或许是从弟因仕途、生活等原因远行,王维在这特定的情境与氛围下,以诗寄情,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与感慨的诗作。

二、诗歌内容赏析

(一)首联:“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开篇两句,诗人描绘了灵云池畔送别时的热闹欢娱场景。“金杯缓酌”,细腻地展现出众人手持金杯,慢慢饮酒的悠然姿态,“缓酌”二字,既体现出宴饮的闲适,也暗含着诗人对相聚时光的珍惜,不舍得时光匆匆流逝。“清歌转”,则描绘出清脆悦耳的歌声在灵云池上空回荡流转,歌声悠扬婉转,为这场送别宴增添了几分欢乐的氛围。

“画舸轻移”,形象地写出装饰华丽的船只在灵云池的水面上缓缓移动的画面,“轻移”生动地表现出船只移动时的轻盈之态,与灵云池平静的水面相得益彰。“艳舞回”,描绘出美丽的舞者在画舸上翩翩起舞,舞姿优美动人,回转之间尽显风情。这两句诗通过“金杯”“清歌”“画舸”“艳舞”等意象,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极力渲染出送别宴会上热闹、欢快的氛围,然而,在这欢乐表象之下,却隐隐透露出一丝即将离别的惆怅,以乐景写哀情,更增添了情感的张力。

(二)颔联:“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的情感从宴饮的欢乐瞬间转为深沉的离别之叹。“鹡鸰”,在古代常用来比喻兄弟,此处王维以鹡鸰自比与从弟,生动地表达出兄弟之间亲密的关系。“临水别”,点明了送别地点在灵云池畔,“自叹”二字,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深深的感慨与无奈,面对与从弟的分别,他满心惆怅,却又无能为力。

“不同鸿雁向池来”,诗人将自己和从弟与鸿雁进行对比,鸿雁能够自由地飞向灵云池,相聚于此,而自己和从弟却要在此分别,此后天各一方,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聚。这一对比,强烈地突出了诗人对兄弟离别的不舍与对未来相聚的期盼,同时也流露出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真挚,余韵悠长。

三、诗歌艺术特色

(一)以乐景衬哀情

整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最突出的特点便是以乐景衬哀情。诗歌开篇描绘的灵云池畔宴饮歌舞的欢乐场景,与后文所抒发的离别之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欢乐的宴饮越是热闹,越能反衬出诗人内心离别的痛苦与不舍,使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复杂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让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更加跌宕起伏,富有层次。

(二)巧用典故与比喻

诗中运用“鹡鸰”这一典故,巧妙地比喻兄弟关系,使诗歌在表达兄弟情谊时更加含蓄而富有文化底蕴。同时,将自己和从弟与鸿雁进行对比,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情感,使抽象的离别之情变得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体会诗人的情感,这种比喻和对比的手法,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三)语言简洁凝练

王维的这首诗语言简洁凝练,用字精准。如“缓酌”“轻移”等词语,用简洁的文字便生动地描绘出宴饮和船只移动时的状态;“自叹”“不同”等词,直接而有力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整首诗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堆砌,却以质朴简洁的语言,营造出了浓厚的情感氛围,展现出了王维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诗歌创作水平。

王维的《灵云池送从弟》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灵云池畔送别时的欢乐与离别之愁巧妙融合,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从弟的深厚情谊和离别时的惆怅之感,是王维送别诗中别具特色的一首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4

帖子

1745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诗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86
贡献
450
金钱
659
发表于 2025-6-23 09: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九讲作业
竹郎27-小草

灵云池送从弟(738年)
盛唐·王维 押灰韵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4

帖子

1745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诗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86
贡献
450
金钱
659
发表于 2025-6-23 10: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小春草 于 2025-6-23 10:25 编辑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九讲作业
竹郎27—小草
灵云池送从弟
盛唐·王维 押灰韵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解析:
金杯缓酌清歌转,
句意为在精美的金杯中缓缓斟满美酒,伴随着清脆悠扬的歌声婉转响起;

画舸轻移艳舞回。
句意为装饰华丽的画船轻轻移动,艳丽的舞姿在船回时翩翩展现。

自叹鹡鸰临水别,
句意为我独自感叹如同鶺鴒一般临水分别。此句用“鹡鸰共母”典,意思是鹡鸰常宿于同一巢穴,比喻兄弟情谊深厚,诗人借此典故强调对从弟的牵挂。

不同鸿雁向池来。
不像鸿雁那样能够朝着池塘而来。此用“鸿雁传书”:鸿雁因能传递书信,常被赋予思乡或传递情感的意象,此处强化了离别的愁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54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4
贡献
3904
金钱
4566
发表于 2025-6-23 10: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九讲竹郎组论坛作业贴
竹郎-30浮生半闲
灵云池送从弟(738年)
盛唐·王维 押灰韵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灵云池送从弟》解析
解析:
一、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738年(盛唐时期),王维时年约38岁。当时他在济州等地任职,仕途暂处平稳期。诗题中的“从弟”指堂弟,灵云池为送别地点,诗中通过宴会场景与离别情绪的交织,抒发兄弟惜别之情,也暗含仕途或人生方向的感慨。

二、布局方法:起承转合
以场景带情感,前后对比

1. 前两句铺陈欢宴场景: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以“金杯”“清歌”“画舸”“艳舞”等意象,勾勒出送别宴会上美酒、歌舞的热闹画面,色调明快,为后两句的情感转折做铺垫。
2. 后两句转入离别愁绪: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以“鹡鸰”“鸿雁”作比,从欢宴的喧嚣转向个人叹惋,形成“乐景衬哀情”的对比,结构上先扬后抑,情感层次分明。

三、句子特点:对仗工整,炼字精妙

对仗工整:前两句“金杯”对“画舸”(器物),“缓酌”对“轻移”(动作),“清歌”对“艳舞”(歌舞),“转”对“回”(动态),句式整齐,音律和谐,展现盛唐律诗的格律之美。
炼字传神:“缓”“轻”二字以舒缓的节奏写出宴饮的惬意,与后两句“叹”“别”的沉重形成反差,用字精准地传递情绪变化。

四、典故运用:

“鹡鸰”典故:源自《诗经》,将兄弟情谊具象化,避免直白抒情,使离别之情更具文化厚重感。
“鸿雁”意象:化用古典诗词中“鸿雁传书”“雁阵南飞”的传统寓意,以“不同鸿雁”的对比,暗喻兄弟分离的无奈,典故与现实场景自然融合,余味悠长。

全诗以乐景起、哀情结,通过场景转换与典故隐喻,在工整的格律中暗藏深沉的离别之思,既体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质,也展现其借典抒情的含蓄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7

帖子

2535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词三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80
贡献
657
金钱
941
发表于 2025-6-23 10: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九讲作业

竹郎组023秋叶

下面布置一下解析作业:
灵云池送从弟(738年)
盛唐·王维 押灰韵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解析作业安排王维
的七绝了,大家要多查查资料,熟悉背景,
然后认真的写一篇解析。

典故:
鹡鸰:典出(诗经,小雅常棣)鹡鸰在原,兄弟急难。鹡鸰鸟喜群水边,若一只离群,余鸟哀鸣相寻,故喻,兄弟急难。王维以鹡鸰临水别,暗喻自己与堂弟的手足情深,却不得不分离。
鸿雁:鸿雁为候鸟,春秋迁徙列队成行,象征团聚与归家,不同鸿雁向池来,反用其义,感慨兄弟离散后难如鸿雁般重聚,深化了无奈之情。

创作背景:
词诗约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至天宝三载,(744年)间,时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任河西节度使判官,灵云池为凉州名胜,高适画中亦多次提及,如(院窦待御泛灵云池),是当地官员宴游之地。此时王维身处边塞,送别堂弟。

首句,金杯缓酌清歌转,
金杯缓酌,视觉,清歌转,听觉。句子双主语结构。宴别从弟的场景,
次句,画舸轻移艳舞团。
船在缓缓移动,舞姿在旋转,动态视觉。绚丽的画面。这是王维诗中有画的典型风格。
以乐景衬托哀情。写歌舞宴游之盛,实为反村后两句离别的黯然,乐景越浓,哀情愈深。
第三,四句,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看见鹡鸰的临别不禁哀叹起来。鸿雁向灵云池飞来,鹡鸰离去之痛,鸿雁飞来重逢之难。双鸟对比手法。来写送别堂弟的离散愁苦。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以宴乐反写离别之痛。典故化用无痕。语言精炼如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30

帖子

2335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诗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09
贡献
639
金钱
848
发表于 2025-6-24 08: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九讲作业
竹郎01-皓月

灵云池送从弟(738年)
盛唐·王维 押灰韵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解析:
这首诗是王维于738年在灵云池送别堂弟时所作,押灰韵,通过场景描绘与情感表达,展现了送别时的复杂心绪,具体解析如下:

前两句:乐景衬哀情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金杯里的酒慢慢饮着,清越的歌声婉转响起;装饰华美的船只轻轻移动,艳丽的舞姿也缓缓归来。这两句描绘了送别宴会上美酒、清歌、画舸、艳舞等热闹场景,营造出欢乐的氛围。

后两句:直抒离别情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鹡鸰”常比喻兄弟,这里王维以鹡鸰自叹,说自己与堂弟在水边离别;而鸿雁却能向灵云池飞来,对比之下,更显离别之愁。这两句通过“鹡鸰”与“鸿雁”的对比,直接抒发了对兄弟分离的不舍与感叹。

全诗以乐景开篇,却以离愁作结,通过场景的转换和意象的对比,将送别时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

帖子

17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3
贡献
44
金钱
67
发表于 2025-6-25 21: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提高班第19讲解析作业:
竹郎11-泠崖

例诗:
灵云池送从弟(738年)
盛唐·王维 押灰韵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解析:
一、写作背景
时代背景:此诗作于盛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王维时任殿中侍御史,此时唐朝国力鼎盛,文人雅集之风盛行。
1.个人际遇:王维38岁正处于"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思想矛盾期,此前曾因伶人舞黄狮子案贬官济州,此时重获任用但心境复杂。
2.送别对象:从弟为堂弟,具体身份不详。灵云池是长安城南的皇家园林池沼,暗示此次送别带有贵族宴饮色彩。
3.深层意涵:表面写兄弟惜别,实则暗含对宦海沉浮的感慨。诗中"自叹"二字透露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怀。
二、写作方法
1.对比结构:
前联(金杯画舸)极写宴饮之乐:金杯缓酌(视觉+听觉)、画舸轻移(动态画面)、清歌艳舞(感官盛宴)
后联(鹡鸰鸿雁)突转离别之思:用《诗经·常棣》"脊令在原"典故暗喻兄弟情深,又以鸿雁南飞反衬不得团聚之憾
意象选择:
"鹡鸰"(jī líng):取自《诗经》"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象征患难兄弟情
"鸿雁":既指候鸟南迁的自然现象,又暗含《汉书》"鸿雁传书"的典故,隐含对重逢的期待
2.时空转换:
前两句实写当下宴饮场景,后两句虚写别后想象,形成时空跳跃。特别是"临水别"与"向池来"的空间呼应,暗含"送君千里"的深情。
3.声韵技巧:
押灰韵(回、来)形成悠长余韵,与"转、回"等动词形成音律回环,暗合离愁的循环往复。
三、王维诗词艺术特点
1.诗画交融:
前联如工笔重彩:金杯/画舸/清歌/艳舞构成富丽画面,体现"诗中有画"特质。但后联突然转为水墨意境,展现其艺术手法的多样性。
2.禅意渗透:
"自叹"二字暗含佛家"无常观",宴会之盛与别离之苦形成"诸行无常"的哲学观照,体现王维"以禅入诗"的特点。
3.用典无痕:
鹡鸰典故自然融入景物描写,鸿雁意象既实又虚,符合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语言风格。
4.情感节制:
虽是送别诗,但未见涕泪沾巾的悲切,而是通过"缓酌""轻移"等从容笔触,展现盛唐文人特有的风雅气度,体现"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5

帖子

59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5
贡献
140
金钱
227
发表于 2025-7-7 16: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十九讲作业
竹郎20--花开向晚

灵云池送从弟(738年)
盛唐·王维 押灰韵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解析:
这首诗是王维于738年在灵云池送别堂弟时所作,押灰韵,通过场景描绘与情感表达,展现了送别时的复杂心绪,具体解析如下:

前两句:乐景衬哀情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金杯里的酒慢慢饮着,清越的歌声婉转响起;装饰华美的船只轻轻移动,艳丽的舞姿也缓缓归来。这两句描绘了送别宴会上美酒、清歌、画舸、艳舞等热闹场景,营造出欢乐的氛围。

后两句:直抒离别情
“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鹡鸰”常比喻兄弟,这里王维以鹡鸰自叹,说自己与堂弟在水边离别;而鸿雁却能向灵云池飞来,对比之下,更显离别之愁。这两句通过“鹡鸰”与“鸿雁”的对比,直接抒发了对兄弟分离的不舍与感叹。

全诗以乐景开篇,却以离愁作结,通过场景的转换和意象的对比,将送别时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15 19: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