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三余草堂 于 2025-6-21 08:54 编辑
本帖最后由 三余草堂 于 2025-6-18 22:07 编辑
中国古代占星赋 三余草堂 夫宇宙邃密,天体浩茫。星汉灿烂,昊空无疆。上古先民,仰观犹思天秩;中古贤哲,洞察瞻拜穹苍。占星测度(1),源远流长。夜观星象,划四季而识节;昼校日影,定序时而辨方(2)。二十八星宿,如明珠镶嵌于天幕,划分周天,上应州郡;十二辰次经纬,若琴弦游走于时令,均分寒暑,下合农桑。北极高悬,指引方位;斗柄指向,揭示时光(3)。镇山河百岳,德被八荒之雄浑,标日月五星,恩敷四象兮威扬(4),守护四海,庇佑万邦。认为天外顺逆之机缘,预示人间福祸与灾殃。天文观测, 此乃古人之智慧;星象推演,本是古先圣之机赏(5)。 且夫古代科技欠缺,“雷轰电掣,认作乾坤警钟”;日食月食,视为上天暗示。五星连珠,视为兆之瑞祥;而“荧惑守心”(6),当作大凶之预。帝王祭天,以求雨顺风调、臣民祈福,祈求上天宽恕。史载大禹贤德,“应天星” 分九州,“顺天应人”开创专司水土之务,治理江河泛滥,旨在安定民生;偿闻帝尧圣明,观斗柄,定四时,承天受命,设立专司星象之官,观测星辰变迁,试图解读天度。溯远古,山西陶寺遗址观象台,观测日出之远步。确定春分秋分之节时,是最早“观象授时”之 证据。至殷商,河南殷墟甲骨卜辞,纪录星象之轨迹,成华夏“阴阳合历” 之实著。 逮至春秋战国,占星术蓬勃发展,百家争鸣,构建理论之体系。星辰分野之说逐渐明晰,太岁纪年法应运而生。十二星次、二十八宿各安其位,;九州方域、五岳三山共仰其风。甘德、石申等星占大家流芳百世,子韦、裨灶其观天圣手不怠视听。《甘石星经》横空出世,《氾胜之书》作助农耕。五行学说融入,为占星术奠定坚实基础,阴阳规律探寻,替天文学搭建科学系统。恰似碧海,盛满苍茫星汉;宛如明珠,照亮邃密昊空。 至若祯祥之应,更崇参透玄机;灾异之征,尤重司天辰纬(7)。太白经天昼见,乃边城鼓角频鸣;荧惑入南斗,则楚地烽烟骤至。彗孛袭月,燕惠王一谋丧邦;岁星守心,宋景公三延寿纪();当灾异天象频出,古人常举行祭祀。通过人事虔诚,化解上天夷视。占星兮给心灵以慰藉,祭祀也应对灾祸受祉(8)。而其农事占验,更显精微。参星出中天而种黍,昴星没低佪而储刍。牵牛耀芒,宜溉南亩;织女流光,当理北机。《齐民要术》载:"月离于毕,滂沱必至。"故老农观匏瓜之星,知沟洫深浅;渔父视天津之度,测潮汐速迟。苏颂造水运仪象,分二十四气;守敬制测日晷影,定七十二候。此皆仰窥乾象,俯授民时者也。、
且夫天象之变,视为天意昭然。布衣望祈,冀望命运转机;皇家占断,关乎兴衰社稷。星辰合度,别有玄机。星象舛逆,暗藏妙力。紫微垣中,一太一拱卫帝座;华盖星侧,天枢天璇翊赞宸极。历代帝王都重天文星象:昔在唐尧,则历象日月,敬授人时。爰及虞舜,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暨乎三王五霸,克念在兹。先后从顺,则鼎祚永隆,悖逆庸违,则社稷颠覆。昔诸葛亮观北辰,知汉祚将尽;刘伯温测妖星,谏明祖修德。尤记至元十八年,太史令王恂奏:"彗犯天仓,宜发粟赈饥。"果应河朔之旱。此乃圣人以神道设教,明君借天象 儆惑。文人墨客,凭赋韵而抒怀,祈文化之绵延长兴。帝王将相,依占星以决策,求江山之永固轨式。 至于分野之说,肇自《周髀》。角亢属郑,氐房归宋。范蠡据星野说勾践,遂灭强吴;京房依灾异谏元帝,竟遭显戮。永嘉年间,岁星昼见三秦,果应刘渊之乱;大业末年,荧惑守心百日,遂兆杨广之崩。故《乙巳占》云:"星官之书,非独纪祥瑞,亦所以戒人君也。"术数之流,亦存正伪。李虚中推命宫度,多涉虚诞;袁天罡称骨算命,半属渺茫。然耿寿昌考日食,预筑常平仓;僧一行测子午,始详大地形。此乃以数穷理,非徒谶纬之谈。昔人制《星历考原》,辨罗睺计都之妄;著《晓庵新法》,正西洋推步之讹。 诚是中国古代占星,虽带神秘色彩,却蕴含古人妙意。对自然之敬畏,对昊空之洞晓,与天道以恭谦,对生活之期许。它集天文、历法、农耕、预测、破解等多领域融合,是中华文明的独特瑰宝。虽历经岁月沧桑,依旧闪耀智慧光芒,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文化、科技提供了宝贵线索,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传承发扬 。
1测度,是cè duó,意思是猜测,揣度,料想。宋王禹偁《答张扶书》:"天地毕矣,何难测度哉!"
2,序时。分一个次序,即变量的值能把研究对象排列高低或大小,具有 “>” 与 “<” 的数学特质。它比定类变量层次更高,也具有定类变量的特质,
3.“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以星象变化,分四季之更迭。
4,四象,在古代天文学中,“四象”是指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四个星象区域。这是古人通过对天空中恒星的观测和划分而形成的。5,机赏,读音为jī shǎng,汉语词语,释义为识鉴、品评。《宋书·谢弘微传》:"汝诸人虽才义丰辩,未必皆惬众心,至於领会机赏,言约理要,故当与我共推微子 。"
6,“荧惑守心”。火星在心宿附近停留,
7,辰纬,早期含义:在春秋时期《左传》中的“辰纬”主要表示时间和方位。当时人们对天文地理的认知逐渐形成体系,时间和方位对于农业生产、祭祀活动以及军事行动等都至关重要,所以“辰纬”用于描述这两个关键概念。到了南朝时期,“辰纬”有了指星座的含义。如《南史·隐逸传上·顾欢》:“同昧其本而竞谈其末,犹未识辰纬而意断南北”;南朝梁沉约《为齐竟陵王解讲疏》:“驻彩辰纬,停华日月” 。这一时期,人们对星空的观测和研究更加深入,为了认星方便,按空中恒星的自然分布划成若干区域,每个区域叫做一个星座,“辰纬”便被用来指代这些星座。指星座。例如在《南史?隐逸传上?顾欢》中 “同昧其本而竞谈其末,犹未识辰纬而意断南北”,以及南朝梁沉约《为齐竟陵王解讲疏》中 “驻彩辰纬,停华日月”,均是此义。
8,“受祉”这个词源自古代汉语,它的原始意义是指接受天地神明的降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相信宇宙间存在着一种超越人类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给予人们福祉和保护。因此,“受祉”这一概念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和神秘力量的敬畏之心,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9,作助”,农业相关:如 “稻虾共作助春耕”“果蔬套种兼作助增效” 等表述,这里的 “ 是指通过某种农业生产模式或方式来帮助实现春耕、增效等目标。例如,五华县的 “稻虾共作” 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养殖罗氏沼虾,实现 “一田多收”,助力春耕和乡村产业振兴 3 。宁远县的果蔬套种模式,通过在葡萄园内套种鹰嘴桃、蔬菜等,实现一地多赢,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参星出中天而种黍,昴星没而储刍” 是古代根据星象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一种说法。
• 参星:参星属西方白虎七宿,在西方天文学中属猎户座 。当参星出现在天空正中间的位置时,正是种植黍的时节。这是因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古人发现参星出现在中天的季节,气候、土壤等条件适合黍的播种和生长。
• 昴星:昴星团是天空中非常著名的星团,在西方也被称为 “七姊妹星团”。昴星没时,意味着季节变化,即将进入需要储备草料的时候。此时,天气逐渐转凉,草木开始枯萎,为了给牲畜准备过冬的饲料,人们就要趁此时收割、储存草料。 这种通过观测星象来安排农事的方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活。不过,类似的农谚往往是基于特定的地域和气候条件形成的,在不同地区可能会有所差异。与 “参星出中天而种黍,昴星没而储刍” 相似,《淮南子・主术训》中也有 “昏张中,则务种谷;大火中,则种黍菽;虚中,则种宿麦;昴中,则收敛畜积,伐薪木” 的记载,也是以星宿位置来指导农业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