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5-7-10 10:31 编辑
杨义杨义,1946年8月30日,出生于广东省电白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卷)、《中国叙事学》、《中国古典文学图志——宋、辽、西夏、金、回鹘、吐蕃、大理国、元代卷》、《楚辞诗学》、《李杜诗学》、《重绘中国文学地图》、《20世纪中国文学图志》、《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释》、《读书的启示》、《感悟通论》 、《现代中国学术方法通论》以及《杨义文存》(7卷10册)等40余种。发表论文500余篇。
一 盛唐魄力与诗学新境界
唐诗高峰或奇峰绵延迭起,造成了诗性思维和诗学趣味在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占有一个崇高的、渗透于情感体验的重要位置,它使得写诗吟诗的风气在一种经典化的水平上变得社会化了。应该说这是中国诗学发展史的一个划时代的成就,也是中国人精神素质的一种新局面。唐朝薛用弱《集异记》卷二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于雪天上旗亭小饮,因歌妓按乐唱他们的诗歌而演出了“旗亭画壁”的一幕。明朝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三说:“唐人乐府多唱诗人绝句,王少伯(昌龄)、李太白为多。杜子美七言绝近百,锦城妓女独唱其《赠花卿》一首,所谓‘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也。”(注:杨慎《升庵诗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03页。)民间传唱和文人以此相竞, 造成了一种新的社会风气和成名方式,宋朝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四记载李杜前后的士人风习:
唐朝人士,以诗名者甚众。往往因一篇之善,一句之工,名公先达为之游谈延誉,遂至声闻四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以是得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孟浩然以是得名。‘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韦应物以是得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以是得名。‘敲门风动竹,疑上故人来’,李益以是得名。‘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以是得名。‘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以是得名。‘华裾织翠青如葱,入门下马气如虹’,李贺以是得名。然观各人诗集,平平处甚多,岂皆如此句哉?古人所谓尝鼎一脔,可以尽知其味,恐未必然尔。杜子美云:‘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则是凡子美胸中流出者,无非惊人之语矣。”(注:葛立方《韵语阳秋》,《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16—517页。)
诸如此类的记载带有掌故性质,某些也许经不起严格的历史学意义上考证,但是不少掌故包含着掌故创造者和掌故传播者的文化心理和民间智慧,久为流传,具有特殊的精神文化学的价值,这是不应低估和忽视的。尽废掌故而谈诗,是会对某些深刻的精神现象失诸交臂的。唐以后,此类掌故依然甚多,虽然已有变易。究其实,中国人自古就有崇尚诗歌的传统。孔子把“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相并列,古所谓“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主要也是指用赋诗的方式,达到在政治外交场合的文雅委婉的交流。由此,风雅情趣,诗骚传统,浸润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心灵数千年。因此,当人们听到李白诗集卷首第一诗,即《古风》第一首发出“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的伟大的质疑和呼吁的时候,感受到的应该是这里“吾衰”的“吾”指的诗歌,它以主体意识代表一部漫长而曲折的精神文化史在作庄严而沉痛的发言。这里把《诗经》中“关雎麟趾王者之风”作为诗歌精神文化的原点,把楚辞、汉赋和建安风骨作为自身精神文化的主干,而反对那些把诗歌作为宫廷玩乐工具,缺失自身独立的自由刚健的生命的“绮丽不足珍”的诗歌堕落。李白这种傲视千古的姿态,实际上是想学习孔子开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巨大魄力,以忧患意识呼吁开拓中国诗学的崭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