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9|回复: 8

沧浪书院词研班春祺组理论作业贴

[复制链接]

768

主题

965

帖子

1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书院曲三兼赋二词三、词研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637
贡献
1066
金钱
6381
发表于 2025-8-5 20: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娴雅幽静 于 2025-8-5 21:33 编辑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不要任何编辑,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要求一人一楼,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词研班春祺组理论作业贴:


三、理论题
研讨内容:
1.这14阕词到底是不是“联章体”?依据是什么?
2.从这十四阕词总结一套简单实用的《菩萨蛮》写作方法来。
3.从这十四阕词可以看出“花间派”词的什么特色?4.这十四阕词总的主题是什么?
5.这十四阕词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温庭筠是男子,为何以女子口吻来写?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
6.温庭筠为什么喜欢用《菩萨蛮》这个词牌创作?
7.通过温庭筠十四阕词,掌握“以景喻情”(用景来表情)的写法。

时间截止八月二十三号晚七点前


5781

主题

23万

帖子

7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翰墨清吟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1593
贡献
233874
金钱
2527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8-6 20: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研班第一次作业
春祺15-吾波
(一)理论探究
1. 所分析的14阕词是否为“联章体”?请结合具体文本说明依据。
答:《菩萨蛮》十四首可视为联章体。联章体是指以并列的方式扩张内容的词作体式,通常是两首或一组词写同一件相关的事。从词的内容、情意、风格以及词的意象运用如“小山”“藕丝”“香红”“秋色”“金鸂鶒”等来看,的确有很多相同或相似,有组词的特征。清词人张惠言认为《菩萨蛮》是联章体,现代评论家叶嘉莹也持相同观点。这 14 首词符合联章体的特征,具体依据如下:一是主题相同,都是描写闺中思妇的孤独与思念之情。如“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其二)、“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其六)等,都传达出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其十)、“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其七)等,体现了女子因情人音信全无而产生的愁苦,围绕着思妇怀人这一主题展开。二是人物统一,塑造了统一的女性形象,从“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其一)中慵懒梳妆的女子,到“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其十一)中寂寞无聊的女子,虽每首词对女子的描写角度不同,但都是以一位深闺闭锁、貌美多情的女子为核心,通过不同场景和细节,展现其不同情态,共同勾勒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三是意象相似,运用了大量相似的意象,营造出一致的风格,如 “小山”“鬓云”“香腮”“蛾眉”等描绘女子容貌的意象,“金鹧鸪”“鸳鸯锦”“蝶双舞”等象征爱情与孤独的意象,在各首词中频繁出现。整体风格秾艳精致,辞藻华丽,具有典型的花间词风格。四是结构相近,章法结构较为相似,基本上写美人居处的环境、形态、心态、独思等。如其一先写“小山重叠金明灭”的居处环境,再写“鬓云欲度香腮雪”的美人形态,接着写“懒起画蛾眉”的慵懒心态,最后以“双双金鹧鸪”体现相思之情。其他各首也多按此结构展开,这种相近的章法结构使14首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 结合这14阕词,总结一套简单实用的《菩萨蛮》写作方法。
答:可总结出一套简单实用的写作方法,核心在于:以物托情、以境显意。具体来说有四点:
一是精选意象,这组词选取具有女性生活印记的意象作为骨架,反复出现“蛾眉”“鬓云”“绣衾”“金鹧鸪”等;用自然景物传递隐性情绪,优选“柳”“雁”“燕”“残月”“芳草”等高频意象,柳象征离别,雁带书信,燕表成双,残月显孤寂,芳草喻愁绪蔓延。二是巧构场景,这组词遵循“环境、形态、心态”三层结构。三是寓情于景,含蓄表达情感,这组词妙用“藏而不露”的对比技巧,以“鸳鸯锦”“蝶双舞”“社前双燕”等意象,与词中女性的独居状态形成对照,避免直白抒情。不直接写 “思念”“愁苦”,而是借“音信断”“马嘶远”等事件留白,让读者自行补全情绪。四是独树风格,创建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组词追求“秾艳中的清寂”,多用“金”“翠”“香”“雪”等字增强艳色感(如“香腮雪”“金鸂鶒”),同时以“冷”“残”“断”等字中和,形成柔中带寂的基调;上阕重景,下阕重情,每句以二、三字短韵起笔(如“小山重叠”“鬓云欲度”),让语言如“美人蹙眉”般有顿挫感。按此方法(精选意象、巧构场景、寓情于景、独树风格)进行创作,既能延续《菩萨蛮》的传统韵味,又能以固定框架降低构思难度,核心是让每个意象、每个场景都成为情感的“载体”,而非孤立的堆砌。

3. 从这14阕词中,可归纳出“花间派”词的哪些核心特色?
答:温庭筠《菩萨蛮》14 阕以闺情为核心、意象为骨架、含蓄为灵魂、绮丽为外衣,完美诠释了花间派“艳、巧、隐、乐”的核心特质。这些特色既是晚唐五代社会享乐风尚的产物,也为中国古典词确立了 “主情、尚柔、重美” 的基本传统,影响深远。

4. 这14阕词的总主题是什么?请结合词作内容分析。
答:总主题可概括为:以女性为核心,通过“封闭性孤寂”“美好事物的短暂性”两大主题,既书写了个体(尤其是女性)的生存困境,又暗合了晚唐社会的衰颓气息,形成了“以艳语写衰情” 的独特风格,成为晚唐词“重意象、隐情思”的典范。一是核心主题聚焦女性视角下的“封闭性孤寂”。这组词均以女性为核心意象,场景多限定于闺阁、庭院等封闭空间(如“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水晶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通过女性的妆容、服饰、动作与心理,展现一种被束缚的孤寂感。二是次生主题反映美好事物的“短暂性与虚幻感”。这组词中反复书写“美”的易逝,与晚唐社会的衰颓气息相呼应,既是对个体命运的感慨,也暗含对时代的隐喻。自然意象的“转瞬即逝”,如“牡丹花谢莺声歇”(其八)、“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其十四),牡丹的凋零、莺声的沉寂、杏花的残香,均以自然景物的短暂,映射女性青春与情感的易逝。情感的“虚幻性”:词中女性的“思念” 多无明确对象,如“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其三),“双蝶” 的热闹与“心事谁知”的孤寂形成对比,思念的对象从一开始就是模糊的,更显情感的空幻。这种“无对象的思念”,本质是对“被爱”的渴望,却注定落空。三是主题隐含着“时代投射”。晚唐社会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士人阶层普遍感到压抑与无力,温庭筠本人屡试不第、一生潦倒,其词中女性的“孤寂”与“束缚”,实则是时代精神的折射。

5. 这14阕词的主人公是谁?温庭筠作为男性作者,为何选择以女子口吻创作?请说明判断依据。
答:温庭筠《菩萨蛮》14 阕词的主人公是深闺中的女子。温庭筠作为男性作者,选择以女子口吻创作,主要与晚唐五代的社会风气、个人经历和创作目的有关,具体来说:一是社会文化背景。晚唐五代时期,词多为娱宾遣兴之作,主要在宴饮场合由歌女演唱。这种场合决定了词的内容多以描写女性生活、情感为主,以满足听众的审美和娱乐需求。这组词选择以女子口吻创作符合当时词的主流风格和创作趋势。二是个人经历与性格。温庭筠仕途不顺,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与歌女等女性群体接触较多,对她们的生活和情感有较深入的了解,使他能够以女性视角进行创作,且他本身具有浪漫不羁的性格,不拘泥于传统文人的创作套路,乐于尝试这种“男子而作闺音”的创作方式。三是艺术表现优势。女性的感情含蓄、细腻、曲折、微妙,以女子口吻创作,更能细腻地展现这种情感特点,通过对女子居室环境、衣着首饰等细节描写,以及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感知,如“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等,烘托出女子复杂的内心世界,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意境,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四首创作目的使然。据《唐诗纪事》记载,唐宣宗最爱唱《菩萨蛮》词,丞相令狐绹为了讨得皇帝欢喜,请温庭筠代写。为了符合宫廷娱乐以及宫女演唱的需求,温庭筠以女子口吻创作了这些词,描绘女子的相思愁怨和美丽容貌,以达到娱悦帝王等目的。

6. 温庭筠偏好使用《菩萨蛮》词牌创作的原因是什么?
答:《菩萨蛮》的音乐特性、格律优势与题材适配性,恰好契合了温庭筠的创作风格、时代的娱乐需求,甚至具体的委托场景,因此成为他偏好的词牌。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他对词体艺术的深刻把握,也反映了晚唐词“应歌而作”的本质属性。

7. 结合温庭筠这14阕词,分析“以景喻情”(借景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特点。
答:温庭筠的14阕《菩萨蛮》是“以景喻情”写作手法的典范。他不直接宣泄情感,而是将深闺女子的孤寂、相思、怅惘等心绪,融入对居所环境、自然景物、服饰器物的细腻描摹中,形成“景中藏情、情随景迁”的独特特点。“以景喻情”,核心在于:“景为情设,情借景显”:选取的景物(器物、自然、时序)均与深闺女子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高度贴合;
不追求景物的“写实”,而重“写意”,通过景物的状态(如“懒”“寒”“落”)暗示情感的特质(如“怅”“凄”“愁”);以碎片化意象营造朦胧感,让情感在景物的留白中自然流露,避免直白浅露,形成了“密丽中见疏淡,浓艳中藏凄清”的独特风格,为后世“婉约词”的 “情景交融”奠定了范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05

帖子

501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99
贡献
1204
金钱
1912
发表于 2025-8-10 22: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研班第一件作业
春祺33-心灵驿站
一.理论探究
1.所分析的14阙词是否为“联章体”?请结合具体文本说明依据
答:是“联章体”。依据词的内容,情意,风格以及词的意象,运用,如“小山”“藕丝”“香红”“秋色”“金鸂鶒”等来看,的确有很多相同或相似有组词的特征,十四阙词皆以闺人的思念而成梦,因而将梦前梦中梦后之情事组合而成。
2.结合14阙词,总结一套简单实用的《菩萨蛮》写作方法
答:1.细节描写与反衬
通过女子晨妆梳洗的细节(如懒起、画眉、簪花、照镜、穿衣)展现其娇慵姿态,同时以华贵服饰与孤独心境形成反差。例如“小山重叠金明灭”借屏风金粉暗喻深闺。“双双金鹧鸪”反衬人物孤寂。
2.意象叠加与通感
将“小山”“金明灭”“鬓云”“香腮雪”等物象组合,构建慵懒场景;通过“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将视角绣纹转化为听觉联想,强化情感表达。
3.场景蒙太奇
将晨妆簪花穿衣等碎片化场景组接,呈现情感流动,例如:“懒起画眉”到“照镜”再到“穿衣”,形成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
4.情感投射
以“金钿”“罗襦”等富丽物象映射人物内心空虚,形成“以丽景写哀情”的独特风格。
3.从14阙词中,可归纳“花间派”词的哪些核心特色?
答:花间派词的特点可从内容和艺术两个维度概括
1.题材狭窄,聚焦艳情
内容集中闺阁女性情态,男女相思,宴饮享乐,极少涉及社会现实或家国情怀。主题多表现离愁别绪,感官欢愉,具有“艳料”属性。
2.艺术风格婉约绮丽
①语言精雕细琢,善用富丽意象(如画屏金鹧鸪”“玉炉香”)营造华美意境。
②注重音律和谐,句式工整,开创了以婉约抒情为主的创作传统。
③刻画人物心理细腻,但表达含蓄,较少直抒胸臆。
4.这14阙词的总主题是什么?请结合词作内容分析
答:这14阙词有三大主题
①闺怨与相思,如“双双金鹧鸪”表面描绘女子孤寂相思,深层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与对理想的追求。
②爱情盟誓如“青山朽,黄河枯”喻永恒
③家国情怀如“青山遮,江唤愁”抒壮志难酬。
5..这14阙词的主人公是谁?温庭筠作为男性作者,为何选择以女子口吻创作?请说明判断依据。
答:这14阙词的主人公是闺中女子。以女子口吻创作的核心原因是为歌妓填词服务,属于晚唐“男子作闺音”的创作传统,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创作动机的实用性
其词作多为青楼歌妓演唱而写,需符合女性表演者的身份与情感表达需求,如《菩萨蛮》中“鬓云欲度香腮雪”等充满感官描写的语句,直接服务于歌妓的舞台呈现,而非自我抒情。
2.题材与功能的绑定
作为花间派鼻祖,他开创了以闺阁情思,女性体态妆饰为主的词作范式,通过物象排比和声的美感增强表演效果。
3时代文化的影响
晚唐社会享乐风气盛行,文人常借女性视角隐晦表达对时政的讽刺。如《鸡鸣埭曲》但温庭筠多数词作更侧重艺术形式,与李商隐的政治隐喻形成“俗艳”与“雅艳”之别。
延伸对比:同时期韦庄的《菩萨蛮》虽也写闺情,但更贴近个人羁旅之思,而温词始终保持为娱乐场所服务的鲜明功能。
6.温庭筠偏好使用《菩萨蛮》词牌创作的原因是什么?
答:原因归纳三点
1.政治委托
唐宣宗喜爱《菩萨蛮》曲调,宰相令孤绹为讨好皇帝,委托温庭筠代笔创作新词,温庭筠迅速完成多首作品,但因涉露委托之事,导致令孤绹不满,进而影响其仕途。
2.个人境遇
该系列词作创作于温庭筠屡试不第的时期,其通过描写闺怨题材,隐喻自身怀才不遇的苦闷,词中女子梳妆打扮的细腻画面,实为对理想落空后孤寂心境的投射。
3.文学追求
温庭筠作为文人词发展的关键人物,致力于以华丽辞藻,精致意象构建,词作的艺术性,《菩萨蛮》通过服饰景物等细节衬人物内心,展现其“绮怨风格,成为花间词派的典范。
7.结合温庭筠14阙词,分析“以景喻情”(借景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特点
答:以景喻情不直接渲泄情感,而是借对环境,景物,服饰,器物的细腻描写来反衬深闺女子的孤寂,相思,惆怅等情绪。以碎片化意象营造朦胧感,让情感在景物的留白中自然流露,避免直白浅露,形成了“密丽中见疏淡,浓艳中藏凄情”的独特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

帖子

11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7
贡献
28
金钱
45
发表于 2025-8-14 09: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研班第一次作业
春祺10一戈平

(一)理论探究
1. 所分析的14阕词是否为“联章体”?请结合具体文本说明依据。
答:《菩萨蛮》十四首可视为联章体。联章体是指以并列的方式扩张内容的词作体式,通常是两首或一组词写同一件相关的事。从词的内容、情意、风格以及词的意象运用如“小山”“藕丝”“香红”“秋色”“金鸂鶒”等来看,的确有很多相同或相似,有组词的特征。清词人张惠言认为《菩萨蛮》是联章体,现代评论家叶嘉莹也持相同观点。这 14 首词符合联章体的特征,具体依据如下:一是主题相同,都是描写闺中思妇的孤独与思念之情。如“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其二)、“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其六)等,都传达出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其十)、“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其七)等,体现了女子因情人音信全无而产生的愁苦,围绕着思妇怀人这一主题展开。二是人物统一,塑造了统一的女性形象,从“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其一)中慵懒梳妆的女子,到“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其十一)中寂寞无聊的女子,虽每首词对女子的描写角度不同,但都是以一位深闺闭锁、貌美多情的女子为核心,通过不同场景和细节,展现其不同情态,共同勾勒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三是意象相似,运用了大量相似的意象,营造出一致的风格,如 “小山”“鬓云”“香腮”“蛾眉”等描绘女子容貌的意象,“金鹧鸪”“鸳鸯锦”“蝶双舞”等象征爱情与孤独的意象,在各首词中频繁出现。整体风格秾艳精致,辞藻华丽,具有典型的花间词风格。四是结构相近,章法结构较为相似,基本上写美人居处的环境、形态、心态、独思等。如其一先写“小山重叠金明灭”的居处环境,再写“鬓云欲度香腮雪”的美人形态,接着写“懒起画蛾眉”的慵懒心态,最后以“双双金鹧鸪”体现相思之情。其他各首也多按此结构展开,这种相近的章法结构使14首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 结合这14阕词,总结一套简单实用的《菩萨蛮》写作方法。
答:可总结出一套简单实用的写作方法,核心在于:以物托情、以境显意。具体来说有四点:
一是精选意象,这组词选取具有女性生活印记的意象作为骨架,反复出现“蛾眉”“鬓云”“绣衾”“金鹧鸪”等;用自然景物传递隐性情绪,优选“柳”“雁”“燕”“残月”“芳草”等高频意象,柳象征离别,雁带书信,燕表成双,残月显孤寂,芳草喻愁绪蔓延。二是巧构场景,这组词遵循“环境、形态、心态”三层结构。三是寓情于景,含蓄表达情感,这组词妙用“藏而不露”的对比技巧,以“鸳鸯锦”“蝶双舞”“社前双燕”等意象,与词中女性的独居状态形成对照,避免直白抒情。不直接写 “思念”“愁苦”,而是借“音信断”“马嘶远”等事件留白,让读者自行补全情绪。四是独树风格,创建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组词追求“秾艳中的清寂”,多用“金”“翠”“香”“雪”等字增强艳色感(如“香腮雪”“金鸂鶒”),同时以“冷”“残”“断”等字中和,形成柔中带寂的基调;上阕重景,下阕重情,每句以二、三字短韵起笔(如“小山重叠”“鬓云欲度”),让语言如“美人蹙眉”般有顿挫感。按此方法(精选意象、巧构场景、寓情于景、独树风格)进行创作,既能延续《菩萨蛮》的传统韵味,又能以固定框架降低构思难度,核心是让每个意象、每个场景都成为情感的“载体”,而非孤立的堆砌。

3. 从这14阕词中,可归纳出“花间派”词的哪些核心特色?
答:温庭筠《菩萨蛮》14 阕以闺情为核心、意象为骨架、含蓄为灵魂、绮丽为外衣,完美诠释了花间派“艳、巧、隐、乐”的核心特质。这些特色既是晚唐五代社会享乐风尚的产物,也为中国古典词确立了 “主情、尚柔、重美” 的基本传统,影响深远。

4. 这14阕词的总主题是什么?请结合词作内容分析。
答:总主题可概括为:以女性为核心,通过“封闭性孤寂”“美好事物的短暂性”两大主题,既书写了个体(尤其是女性)的生存困境,又暗合了晚唐社会的衰颓气息,形成了“以艳语写衰情” 的独特风格,成为晚唐词“重意象、隐情思”的典范。一是核心主题聚焦女性视角下的“封闭性孤寂”。这组词均以女性为核心意象,场景多限定于闺阁、庭院等封闭空间(如“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水晶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通过女性的妆容、服饰、动作与心理,展现一种被束缚的孤寂感。二是次生主题反映美好事物的“短暂性与虚幻感”。这组词中反复书写“美”的易逝,与晚唐社会的衰颓气息相呼应,既是对个体命运的感慨,也暗含对时代的隐喻。自然意象的“转瞬即逝”,如“牡丹花谢莺声歇”(其八)、“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其十四),牡丹的凋零、莺声的沉寂、杏花的残香,均以自然景物的短暂,映射女性青春与情感的易逝。情感的“虚幻性”:词中女性的“思念” 多无明确对象,如“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其三),“双蝶” 的热闹与“心事谁知”的孤寂形成对比,思念的对象从一开始就是模糊的,更显情感的空幻。这种“无对象的思念”,本质是对“被爱”的渴望,却注定落空。三是主题隐含着“时代投射”。晚唐社会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士人阶层普遍感到压抑与无力,温庭筠本人屡试不第、一生潦倒,其词中女性的“孤寂”与“束缚”,实则是时代精神的折射。

5. 这14阕词的主人公是谁?温庭筠作为男性作者,为何选择以女子口吻创作?请说明判断依据。
答:温庭筠《菩萨蛮》14 阕词的主人公是深闺中的女子。温庭筠作为男性作者,选择以女子口吻创作,主要与晚唐五代的社会风气、个人经历和创作目的有关,具体来说:一是社会文化背景。晚唐五代时期,词多为娱宾遣兴之作,主要在宴饮场合由歌女演唱。这种场合决定了词的内容多以描写女性生活、情感为主,以满足听众的审美和娱乐需求。这组词选择以女子口吻创作符合当时词的主流风格和创作趋势。二是个人经历与性格。温庭筠仕途不顺,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与歌女等女性群体接触较多,对她们的生活和情感有较深入的了解,使他能够以女性视角进行创作,且他本身具有浪漫不羁的性格,不拘泥于传统文人的创作套路,乐于尝试这种“男子而作闺音”的创作方式。三是艺术表现优势。女性的感情含蓄、细腻、曲折、微妙,以女子口吻创作,更能细腻地展现这种情感特点,通过对女子居室环境、衣着首饰等细节描写,以及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感知,如“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等,烘托出女子复杂的内心世界,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意境,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四首创作目的使然。据《唐诗纪事》记载,唐宣宗最爱唱《菩萨蛮》词,丞相令狐绹为了讨得皇帝欢喜,请温庭筠代写。为了符合宫廷娱乐以及宫女演唱的需求,温庭筠以女子口吻创作了这些词,描绘女子的相思愁怨和美丽容貌,以达到娱悦帝王等目的。

6. 温庭筠偏好使用《菩萨蛮》词牌创作的原因是什么?
答:《菩萨蛮》的音乐特性、格律优势与题材适配性,恰好契合了温庭筠的创作风格、时代的娱乐需求,甚至具体的委托场景,因此成为他偏好的词牌。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他对词体艺术的深刻把握,也反映了晚唐词“应歌而作”的本质属性。

7. 结合温庭筠这14阕词,分析“以景喻情”(借景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特点。
答:温庭筠的14阕《菩萨蛮》是“以景喻情”写作手法的典范。他不直接宣泄情感,而是将深闺女子的孤寂、相思、怅惘等心绪,融入对居所环境、自然景物、服饰器物的细腻描摹中,形成“景中藏情、情随景迁”的独特特点。“以景喻情”,核心在于:“景为情设,情借景显”:选取的景物(器物、自然、时序)均与深闺女子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高度贴合;
不追求景物的“写实”,而重“写意”,通过景物的状态(如“懒”“寒”“落”)暗示情感的特质(如“怅”“凄”“愁”);以碎片化意象营造朦胧感,让情感在景物的留白中自然流露,避免直白浅露,形成了“密丽中见疏淡,浓艳中藏凄清”的独特风格,为后世“婉约词”的 “情景交融”奠定了范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5

帖子

2295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诗四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82
贡献
577
金钱
859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11.12互评)
11.菩萨蛮 题文房四宝
作者:晴狼
       松烟落纸梅腮破,狼毫饮墨龙蛇卧。素练铺霜天,青山露未干。
       砚池星斗坠,绢帐风雷起。铁骨立斜阳,一痕秋月凉。
2025.8.19

    (12评11)
12.秋润浅评:问好学友!
1.格律严谨:《菩萨蛮》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两仄韵转两平韵。该词平仄用韵皆符合要求,音韵和谐流畅。
2.立意高远:不满足于对文房四宝外形的简单描摹,而是深入挖掘其内在精神气质。
3.意象瑰丽雄奇:全词意象选取大胆新颖,组合奇特而和谐。
4.炼字精炼:既可指笔画的纤细余韵,也可指书画完成后的整体意境。如同书画最终呈现的那份幽深、淡远、略带寂寥的意境,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5.这首是咏物词中的上乘之作。作者以非凡的想象力和深厚的语言功底,赋予静物以生命和灵魂,将文房四宝的特性与天地万象、文人情操融为一体。激活意象,营造出动静相生、刚柔并济、气象万千的艺术境界。
6.不足:“绢帐”一词,“帐”字稍显软质,与其后“风雷起”的刚猛气势略有不协。下阕“星斗坠”、“风雷起”的雄奇壮阔,与结尾“秋月凉”的幽冷孤高,风格跳跃较大。

12.菩萨蛮·雷雨
词研23-秋润
       雷鸣电闪风声起,乌云织锦丝罗绮。暮色罩钟楼。晚归车滞留。
       深深庭院水。湿透归人履。已是近寒秋,风凄人更愁。
2025.08.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44

帖子

1646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词三期兼词研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4
贡献
384
金钱
630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研班第一课理论作业
梦颖
一.理论探究
1.所分析的14阙词是否为“联章体”?请结合具体文本说明依据
答:是“联章体”。依据词的内容,情意,风格以及词的意象,运用,如“小山”“藕丝”“香红”“秋色”“金鸂鶒”等来看,的确有很多相同或相似有组词的特征,十四阙词皆以闺人的思念而成梦,因而将梦前梦中梦后之情事组合而成。
2.结合14阙词,总结一套简单实用的《菩萨蛮》写作方法
答:1.细节描写与反衬
通过女子晨妆梳洗的细节(如懒起、画眉、簪花、照镜、穿衣)展现其娇慵姿态,同时以华贵服饰与孤独心境形成反差。例如“小山重叠金明灭”借屏风金粉暗喻深闺。“双双金鹧鸪”反衬人物孤寂。
2.意象叠加与通感
将“小山”“金明灭”“鬓云”“香腮雪”等物象组合,构建慵懒场景;通过“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将视角绣纹转化为听觉联想,强化情感表达。
3.场景蒙太奇
将晨妆簪花穿衣等碎片化场景组接,呈现情感流动,例如:“懒起画眉”到“照镜”再到“穿衣”,形成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
4.情感投射
以“金钿”“罗襦”等富丽物象映射人物内心空虚,形成“以丽景写哀情”的独特风格。
3.从14阙词中,可归纳“花间派”词的哪些核心特色?
答:花间派词的特点可从内容和艺术两个维度概括
1.题材狭窄,聚焦艳情
内容集中闺阁女性情态,男女相思,宴饮享乐,极少涉及社会现实或家国情怀。主题多表现离愁别绪,感官欢愉,具有“艳料”属性。
2.艺术风格婉约绮丽
①语言精雕细琢,善用富丽意象(如画屏金鹧鸪”“玉炉香”)营造华美意境。
②注重音律和谐,句式工整,开创了以婉约抒情为主的创作传统。
③刻画人物心理细腻,但表达含蓄,较少直抒胸臆。
4.这14阙词的总主题是什么?请结合词作内容分析
答:这14阙词有三大主题
①闺怨与相思,如“双双金鹧鸪”表面描绘女子孤寂相思,深层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与对理想的追求。
②爱情盟誓如“青山朽,黄河枯”喻永恒
③家国情怀如“青山遮,江唤愁”抒壮志难酬。
5..这14阙词的主人公是谁?温庭筠作为男性作者,为何选择以女子口吻创作?请说明判断依据。
答:这14阙词的主人公是闺中女子。以女子口吻创作的核心原因是为歌妓填词服务,属于晚唐“男子作闺音”的创作传统,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创作动机的实用性
其词作多为青楼歌妓演唱而写,需符合女性表演者的身份与情感表达需求,如《菩萨蛮》中“鬓云欲度香腮雪”等充满感官描写的语句,直接服务于歌妓的舞台呈现,而非自我抒情。
2.题材与功能的绑定
作为花间派鼻祖,他开创了以闺阁情思,女性体态妆饰为主的词作范式,通过物象排比和声的美感增强表演效果。
3时代文化的影响
晚唐社会享乐风气盛行,文人常借女性视角隐晦表达对时政的讽刺。如《鸡鸣埭曲》但温庭筠多数词作更侧重艺术形式,与李商隐的政治隐喻形成“俗艳”与“雅艳”之别。
延伸对比:同时期韦庄的《菩萨蛮》虽也写闺情,但更贴近个人羁旅之思,而温词始终保持为娱乐场所服务的鲜明功能。
6.温庭筠偏好使用《菩萨蛮》词牌创作的原因是什么?
答:原因归纳三点
1.政治委托
唐宣宗喜爱《菩萨蛮》曲调,宰相令孤绹为讨好皇帝,委托温庭筠代笔创作新词,温庭筠迅速完成多首作品,但因涉露委托之事,导致令孤绹不满,进而影响其仕途。
2.个人境遇
该系列词作创作于温庭筠屡试不第的时期,其通过描写闺怨题材,隐喻自身怀才不遇的苦闷,词中女子梳妆打扮的细腻画面,实为对理想落空后孤寂心境的投射。
3.文学追求
温庭筠作为文人词发展的关键人物,致力于以华丽辞藻,精致意象构建,词作的艺术性,《菩萨蛮》通过服饰景物等细节衬人物内心,展现其“绮怨风格,成为花间词派的典范。
7.结合温庭筠14阙词,分析“以景喻情”(借景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特点
答:以景喻情不直接渲泄情感,而是借对环境,景物,服饰,器物的细腻描写来反衬深闺女子的孤寂,相思,惆怅等情绪。以碎片化意象营造朦胧感,让情感在景物的留白中自然流露,避免直白浅露,形成了“密丽中见疏淡,浓艳中藏凄情”的独特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2

帖子

20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28
贡献
50
金钱
78
发表于 前天 07: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祺-小梅词研班第一周作业接龙 一、创作内容:     创作一阕《菩萨蛮》词牌作品。创作要求:不用直接抒情,侧重外貌、动作、景物等的细节描写,如温庭筠的菩萨蛮。      作业上交时间截止为8月6日晚上7点前,发到组群接龙。 二. 互评环节: - 评阅对象:组群内同学按序号1-2,3-4,以此类推作者之间互评,互评后将评阅意见发到班群。 -互评截止时间:8月9日(周六)19:00前。 三、理论题作业:请认真掌据讲义,并查找资料基础上完成,建议第一周可以先查找资料,做好准备工作。 研讨内容: 1.这14阕词到底是不是依据是什么? 答:是,主要原因其结构和情感表达上其,存在内在联系。这些词或描写女性妆容服饰,或抒发相思别离之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隐秘的情感表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  ‌2、从这十四阕词总结一套简单实用的《菩萨蛮》写作方法来。 答:全篇可以以景喻情。 3.从这十四阕词可以看出“花间派”词的什么特色? 答:花间词派‌作为晚唐五代时期的代表性文学流派,其风格特点主要表现为题材聚焦闺阁情思、语言华美绮丽、意境婉约含蓄,并在艺术手法上注重音乐性。 4.这十四阕词总的主题是什么? 答:主题就是闺怨与离情。 5.这十四阕词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温庭筠是男子,为何以女子口吻来写?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 答:是深闺中贵族女子。 6.温庭筠为什么喜欢用《菩萨蛮》这个词牌创作? 答:这一词牌以浓艳辞藻、细腻情感著称,契合温庭筠作为“花间派”代表的创作特色。 ‌ 7.通过温庭筠十四阕词,掌据“以景喻情”(用景来表情)的写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44

帖子

1646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词三期兼词研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4
贡献
384
金钱
630
发表于 前天 21: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题作业
春褀02-白雪
请认真讲义,并查找资料基础上完成,建议第一周可以先查找资料,做好准备工作。
研讨内容:
1.这14阕词到底是不是“联章体”?依据是什么?
答:这14阙词可视为联章体,它们均以闺怨、女性情思为主题,主题相近,清代词人张惠言认为《菩萨蛮》十四首是联章体,现代评论家叶嘉莹也认为这是一组词。从词的内容、情意、风格以及词的意象运用如“小山”“藕 丝”“香红”“秋色”“金鸂鶒”等来看,的确有很多相同或相似,有组词的特征。

2.从这十四阕词总结一套简单实用的《菩萨蛮》写作方法来。
答:温庭筠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向。这14阙词写美女的体态妆饰及其闺阁情思,作者不作明白的叙述,而是以物象的错综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引人产生一种深美的联想。把形象鲜明的物语、景语与难捉摸的情语融合在一起,以实写虚,以虚带实,用虚实相衬的艺术手法,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转化成可感的优美物象。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着力于细部的重彩描绘。用暗示的手法,意象作跳跃性的衔接,需要用想象的补充,造成含蓄的效果。

3.从这十四阕词可以看出“花间派”词的什么特色?
答: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是晚唐五代社会享乐之风的产物,《花间词》实即供歌妓伶工演唱的曲子词选本,而温庭筠作为花间词的鼻祖和代表故从这十四阙词可以看出,婉丽绮靡是花间词派的主导风格。

4.这十四阕词总的主题是什么?
答:其主题丰富而复杂,这些词大多以闺阁生活为背景,展现了女子的美貌、慵懒、哀怨等种种姿态,以闺人因思别久之人而成梦,因而将梦前、梦后、梦中之情事组合而成。

5.这十四阕词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温庭筠是男子,为何以女子口吻来写?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
答:十四阙词中的主人公是闺阁女子。作者以女子口吻来写,是和晚唐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他自身的经历、性格特点分不开的。他才高命薄,沉沦下僚,一生流连于歌楼妓馆,
与许多女子有感情纠葛。这些丰富的感情体验,为他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除了迎合那个时代以外,他也在词中含蓄地寄托了自己的命运感慨。

6.温庭筠为什么喜欢用《菩萨蛮》这个词牌创作?
答:温庭筠喜欢用《菩萨蛮》词牌创作,主要与其创作风格契合、情感表达需要及词牌特点有关。他精通音律,才思敏捷,终身潦倒,一生只做过地位低下的小官。作为“花间词派”的开创者,晚唐五代时,词成为歌台舞榭、樽前花下的娱乐品,美女的娇娆、相思的柔情,以及充满脂香粉气的浅斟低吟成为那时词所表现的内容,在表现形式上则极力追求藻饰,充满了华丽香艳的辞句和装饰风格,带有香艳性·纯情性和唯美性,形成了“词为艳科”的局面。故温庭筠喜欢用菩萨蛮这个小令词牌创作,也就自然而然了。

7.通过温庭筠十四阕词,“以景喻情”(用景来表情)的写法。
答:温庭筠在《菩萨蛮》系列词中善用以景喻情的写法,通过精致的环境描写、意象隐喻和对比烘托,委婉表达女子情感。这种手法使其词作含蓄深沉、避免直白。此种手法,本质是通过意象编码和环境氛围,将女子复杂心绪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画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6

帖子

7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4
贡献
190
金钱
264
发表于 前天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研班第一件作业
春祺32-晴狼
一.理论探究
1.所分析的14阙词是否为“联章体”?请结合具体文本说明依据
答:是“联章体”。依据词的内容,情意,风格以及词的意象,运用,如“小山”“藕丝”“香红”“秋色”“金鸂鶒”等来看,的确有很多相同或相似有组词的特征,十四阙词皆以闺人的思念而成梦,因而将梦前梦中梦后之情事组合而成。
2.结合14阙词,总结一套简单实用的《菩萨蛮》写作方法
答:1.细节描写与反衬
通过女子晨妆梳洗的细节(如懒起、画眉、簪花、照镜、穿衣)展现其娇慵姿态,同时以华贵服饰与孤独心境形成反差。例如“小山重叠金明灭”借屏风金粉暗喻深闺。“双双金鹧鸪”反衬人物孤寂。
2.意象叠加与通感
将“小山”“金明灭”“鬓云”“香腮雪”等物象组合,构建慵懒场景;通过“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将视角绣纹转化为听觉联想,强化情感表达。
3.场景蒙太奇
将晨妆簪花穿衣等碎片化场景组接,呈现情感流动,例如:“懒起画眉”到“照镜”再到“穿衣”,形成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
4.情感投射
以“金钿”“罗襦”等富丽物象映射人物内心空虚,形成“以丽景写哀情”的独特风格。
3.从14阙词中,可归纳“花间派”词的哪些核心特色?
答:花间派词的特点可从内容和艺术两个维度概括
1.题材狭窄,聚焦艳情
内容集中闺阁女性情态,男女相思,宴饮享乐,极少涉及社会现实或家国情怀。主题多表现离愁别绪,感官欢愉,具有“艳料”属性。
2.艺术风格婉约绮丽
①语言精雕细琢,善用富丽意象(如画屏金鹧鸪”“玉炉香”)营造华美意境。
②注重音律和谐,句式工整,开创了以婉约抒情为主的创作传统。
③刻画人物心理细腻,但表达含蓄,较少直抒胸臆。
4.这14阙词的总主题是什么?请结合词作内容分析
答:这14阙词有三大主题
①闺怨与相思,如“双双金鹧鸪”表面描绘女子孤寂相思,深层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与对理想的追求。
②爱情盟誓如“青山朽,黄河枯”喻永恒
③家国情怀如“青山遮,江唤愁”抒壮志难酬。
5..这14阙词的主人公是谁?温庭筠作为男性作者,为何选择以女子口吻创作?请说明判断依据。
答:这14阙词的主人公是闺中女子。以女子口吻创作的核心原因是为歌妓填词服务,属于晚唐“男子作闺音”的创作传统,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创作动机的实用性
其词作多为青楼歌妓演唱而写,需符合女性表演者的身份与情感表达需求,如《菩萨蛮》中“鬓云欲度香腮雪”等充满感官描写的语句,直接服务于歌妓的舞台呈现,而非自我抒情。
2.题材与功能的绑定
作为花间派鼻祖,他开创了以闺阁情思,女性体态妆饰为主的词作范式,通过物象排比和声的美感增强表演效果。
3时代文化的影响
晚唐社会享乐风气盛行,文人常借女性视角隐晦表达对时政的讽刺。如《鸡鸣埭曲》但温庭筠多数词作更侧重艺术形式,与李商隐的政治隐喻形成“俗艳”与“雅艳”之别。
延伸对比:同时期韦庄的《菩萨蛮》虽也写闺情,但更贴近个人羁旅之思,而温词始终保持为娱乐场所服务的鲜明功能。
6.温庭筠偏好使用《菩萨蛮》词牌创作的原因是什么?
答:原因归纳三点
1.政治委托
唐宣宗喜爱《菩萨蛮》曲调,宰相令孤绹为讨好皇帝,委托温庭筠代笔创作新词,温庭筠迅速完成多首作品,但因涉露委托之事,导致令孤绹不满,进而影响其仕途。
2.个人境遇
该系列词作创作于温庭筠屡试不第的时期,其通过描写闺怨题材,隐喻自身怀才不遇的苦闷,词中女子梳妆打扮的细腻画面,实为对理想落空后孤寂心境的投射。
3.文学追求
温庭筠作为文人词发展的关键人物,致力于以华丽辞藻,精致意象构建,词作的艺术性,《菩萨蛮》通过服饰景物等细节衬人物内心,展现其“绮怨风格,成为花间词派的典范。
7.结合温庭筠14阙词,分析“以景喻情”(借景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特点
答:以景喻情不直接渲泄情感,而是借对环境,景物,服饰,器物的细腻描写来反衬深闺女子的孤寂,相思,惆怅等情绪。以碎片化意象营造朦胧感,让情感在景物的留白中自然流露,避免直白浅露,形成了“密丽中见疏淡,浓艳中藏凄情”的独特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22 02: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