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20

沧浪书院词研班夏安组理论作业贴:

[复制链接]

768

主题

965

帖子

1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书院曲三兼赋二词三、词研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637
贡献
1066
金钱
6381
发表于 2025-8-5 21: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娴雅幽静 于 2025-8-5 21:33 编辑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不要任何编辑,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要求一人一楼,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词研班夏安组理论作业贴:


三、理论题
研讨内容:
1.这14阕词到底是不是“联章体”?依据是什么?
2.从这十四阕词总结一套简单实用的《菩萨蛮》写作方法来。
3.从这十四阕词可以看出“花间派”词的什么特色?4.这十四阕词总的主题是什么?
5.这十四阕词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温庭筠是男子,为何以女子口吻来写?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
6.温庭筠为什么喜欢用《菩萨蛮》这个词牌创作?
7.通过温庭筠十四阕词,掌握“以景喻情”(用景来表情)的写法。


时间截止八月二十三号晚七点前

2

主题

144

帖子

1646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词三期兼词研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4
贡献
384
金钱
630
发表于 2025-8-8 05:14: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研班第一周作业通知
             夏安15清尘

研讨内容:
1.这14阕词到底是不是“联章体”?依据是什么?
答:不是联章体,因为词中大多数抒发的是离别相思之情,但在个别篇章中却有萱草与故国的字眼,故断定非联章体。
2.从这十四阕词总结一套简单实用的《菩萨蛮》写作方法来。
答:先以比兴的手法,先景后情。或只单纯写服饰动作表情,侧面描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寥落之情状。
3.从这十四阕词可以看出“花间派”词的什么特色?
答:花间派的特色主要是以缠绵缱倦的词句表现香草美人的主题,适用于酒宴歌馆之中。
4.这十四阕词总的主题是什么?
答:主题基本是描写闺房女子孤独与愁思之情。
5.这十四阕词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温庭筠是男子,为何以女子口吻来写?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
答:这十四阙词中的主人公皆为闺中的思妇。作者虽为男子,但当时的词都是在酒宴歌席中付之于歌儿舞女当场演唱的唱词,因此多以女子的口吻出之。温庭筠为晚唐时代的词人,当时的政局动荡不安,词还在萌芽时期,故未有豪放词之说。
6.温庭筠为什么喜欢用《菩萨蛮》这个词牌创作?
答:温庭筠创作《菩萨蛮》14首的主要原因是与唐宣宗的喜好及政治背景相关。据记载,唐宣宗喜爱《菩萨蛮》词,令狐绹(宰相令狐楚之子)曾秘密委托温庭筠代写20首词献给皇帝,但温庭筠因泄露此事导致仕途受阻。 ‌
7.通过温庭筠十四阕词,把握“以景喻情”(用景来表情)的写法。
答:以景喻情是词中最基础的写法,也说明了当时词的风格。以比兴手法的手法入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1

帖子

44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8
贡献
109
金钱
167
发表于 2025-8-8 08: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研班第一周作业通知
             夏安51-随风

研讨内容:
1.这14阕词到底是不是“联章体”?依据是什么?
答:不是联章体,因为词中大多数抒发的是离别相思之情,但在个别篇章中却有萱草与故国的字眼,故断定非联章体。
2.从这十四阕词总结一套简单实用的《菩萨蛮》写作方法来。
答:先以比兴的手法,先景后情。或只单纯写服饰动作表情,侧面描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寥落之情状。
3.从这十四阕词可以看出“花间派”词的什么特色?
答:花间派的特色主要是以缠绵缱倦的词句表现香草美人的主题,适用于酒宴歌馆之中。
4.这十四阕词总的主题是什么?
答:主题基本是描写闺房女子孤独与愁思之情。
5.这十四阕词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温庭筠是男子,为何以女子口吻来写?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
答:这十四阙词中的主人公皆为闺中的思妇。作者虽为男子,但当时的词都是在酒宴歌席中付之于歌儿舞女当场演唱的唱词,因此多以女子的口吻出之。温庭筠为晚唐时代的词人,当时的政局动荡不安,词还在萌芽时期,故未有豪放词之说。
6.温庭筠为什么喜欢用《菩萨蛮》这个词牌创作?
答:温庭筠创作《菩萨蛮》14首的主要原因是与唐宣宗的喜好及政治背景相关。据记载,唐宣宗喜爱《菩萨蛮》词,令狐绹(宰相令狐楚之子)曾秘密委托温庭筠代写20首词献给皇帝,但温庭筠因泄露此事导致仕途受阻。 ‌
7.通过温庭筠十四阕词,把握“以景喻情”(用景来表情)的写法。
答:以景喻情是词中最基础的写法,也说明了当时词的风格。以比兴手法的手法入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

帖子

77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8
贡献
186
金钱
294
发表于 2025-8-9 09: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知识作业
夏安-杨柳风

1. 是否为联章体?
是。依据:14阕词围绕女子相思愁怨展开,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统一,符合联章体“内容相关、风格一致”的特点。
2. 《菩萨蛮》写作方法

- 选闺房、庭院等场景,用细腻笔触写环境与女子妆容(如服饰、梳妆);
- 借象征爱情或团圆的意象(如成双禽鸟)营造氛围;
- 以动作(如“懒起画蛾眉”)体现内心情绪;
- 以景结情或直抒胸臆,表达相思、孤寂。

3. “花间派”特色

- 内容:多写女性生活与相思,题材较窄;
- 语言:辞藻华丽,善用“金”“翠”等字,色彩秾丽;
- 手法:重意象堆砌与细腻描写,风格婉约含蓄。

4. 总主题
描绘闺中女子的孤独寂寞及对远方情人的相思与期盼。
5. 主人公及口吻原因
主人公是闺中女子。温庭筠以女子口吻写作,是因女性相思情感细腻,便于抒发;词中大量描写女子妆容、闺房生活,情感贴合女子心境(如对爱人的期盼与失落)。
6. 喜欢用《菩萨蛮》的原因
词牌格律严谨,句式错落,音韵和谐,适合表达细腻情感;起源与女性相关,契合温庭筠擅长的闺情题材,利于发挥其细腻笔触。
7. “以景喻情”写法
用景物营造氛围,暗示情感。如“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以凄清之景写愁苦;“满宫明月梨花白”以月色梨花衬托思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

帖子

598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词三期兼词研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04
贡献
130
金钱
234
发表于 2025-8-9 13: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染11 于 2025-8-9 13:52 编辑

理论题作业
夏安10-城塘自碧
研讨内容:
1.这14阕词到底是不是依据是什么?
答:是。主要原因是其结构和情感表达上一致,并在语气及艺术手法上存在一定的关联。这些词或描写女性妆容服饰,或抒发相思别离之感,通过反衬对比强化情感、意象叠加构建意境、通感式物象转化突出了细节白描、时空交错、名物标举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 ‌2、从这十四阕词总结一套简单实用的《菩萨蛮》写作方法来。
答:全篇以女性视角切入,用环境反衬强化情感、意象叠加构建意境、通感式物象转化突出心理刻画、细节白描、时空交错、名物标举等写作方法。
3.从这十四阕词可以看出“花间派”词的什么特色?
答:花间词派‌作为晚唐五代时期的代表性文学流派,其风格特点主要表现:(1)题材聚焦闺阁情思及孤寂的生活。(2)语言华美绮丽、意境婉约含蓄。(3)艺术手法方面注重音乐美。
4.这十四阕词总的主题是什么?
答:主题是:女性闺怨与离情。侧重描绘容貌、服饰及内心情感。
5.这十四阕词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温庭筠是男子,为何以女子口吻来写?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
答:(1)是深闺中的贵族女性。
(2)温生活在晚唐,借闺怨题材暗喻怀才不遇的苦闷,通过女性口吻抒发个人抱负难展的孤寂。
(3)依据有两点:意象与情感的共鸣;创作背景的投射。
6.温庭筠为什么喜欢用《菩萨蛮》这个词牌创作?
答:这一词牌以浓艳辞藻、细腻情感著称,契合温庭筠作为“花间派”代表的创作特色。 ‌
7.通过温庭筠十四阕词,掌握“以景喻情”(用景来表情)的写法。
答:
(1)反衬手法的核心运用。
(2)意象叠加(意象组合)与意境构建(通感转化)。
(3)白描(动作白描)与细节刻画(比喻借代的应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7

帖子

13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6
贡献
313
金钱
511
发表于 2025-8-9 16:25: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鱼儿 于 2025-8-11 08:51 编辑

词研班第一周作业
             夏安013-小鱼儿

研讨内容:
1.这14阕词到底是不是“联章体”?依据是什么?
答:这十四阙词是联章体。从这一组《菩萨蛮》的主题内容表现手法来看,都是闺妇思人,久思成梦,伤别离,惜往日的情怀。且艺术表现手法,多是以景寓情,由景起兴,以景结情。依据如下:
清代词人张惠言认为《菩萨蛮》十四首是联章体,现代评论家叶嘉莹也认为这是一组词。从词的内容、情意、风格以及词的意象运用如“小山”“藕 丝”“香红”“秋色”“金鸂鶒”等来看,的确有很多相同或相似,有组词的特征。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云:此调本二十首,今存十四首。二十首之主题皆以闺人因思别久之人而成梦,因而将梦前、梦后、梦中之情事组合而成。
2.从这十四阕词总结一套简单实用的《菩萨蛮》写作方法来。
答:先以比兴的手法,先景后情。或只单纯写服饰动作表情,侧面描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寥落之情状。
3.从这十四阕词可以看出“花间派”词的什么特色?
答:花间派的特色主要是以缠绵缱倦的词句表现香草美人的主题,适用于酒宴歌馆之中。
4.这十四阕词总的主题是什么?
答:主题基本是描写闺房女子孤独与愁思之情。
5.这十四阕词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温庭筠是男子,为何以女子口吻来写?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
答:这十四阙词中的主人公皆为闺中的思妇。作者虽为男子,但当时的词都是在酒宴歌席中付之于歌儿舞女当场演唱的唱词,因此多以女子的口吻出之。温庭筠为晚唐时代的词人,当时的政局动荡不安,词还在萌芽时期,故未有豪放词之说。
6.温庭筠为什么喜欢用《菩萨蛮》这个词牌创作?
答:温庭筠创作《菩萨蛮》14首的主要原因是与唐宣宗的喜好及政治背景相关。据记载,唐宣宗喜爱《菩萨蛮》词,令狐绹(宰相令狐楚之子)曾秘密委托温庭筠代写20首词献给皇帝,但温庭筠因泄露此事导致仕途受阻。 ‌
7.通过温庭筠十四阕词,把握“以景喻情”(用景来表情)的写法。
答:以景喻情是词中最基础的写法,也说明了当时词的风格。以比兴手法的手法入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7

帖子

13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6
贡献
313
金钱
511
发表于 2025-8-9 16:25: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鱼儿 于 2025-8-11 08:50 编辑

  词研班第一周作业
             夏安013-小鱼儿

研讨内容:
1.这14阕词到底是不是“联章体”?依据是什么?
答:这十四阙词是联章体。从这一组《菩萨蛮》的主题内容表现手法来看,都是闺妇思人,久思成梦,伤别离,惜往日的情怀。且艺术表现手法,多是以景寓情,由景起兴,以景结情。依据如下:
清代词人张惠言认为《菩萨蛮》十四首是联章体,现代评论家叶嘉莹也认为这是一组词。从词的内容、情意、风格以及词的意象运用如“小山”“藕 丝”“香红”“秋色”“金鸂鶒”等来看,的确有很多相同或相似,有组词的特征。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云:此调本二十首,今存十四首。二十首之主题皆以闺人因思别久之人而成梦,因而将梦前、梦后、梦中之情事组合而成。
2.从这十四阕词总结一套简单实用的《菩萨蛮》写作方法来。
答:先以比兴的手法,先景后情。或只单纯写服饰动作表情,侧面描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寥落之情状。
3.从这十四阕词可以看出“花间派”词的什么特色?
答:花间派的特色主要是以缠绵缱倦的词句表现香草美人的主题,适用于酒宴歌馆之中。
4.这十四阕词总的主题是什么?
答:主题基本是描写闺房女子孤独与愁思之情。
5.这十四阕词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温庭筠是男子,为何以女子口吻来写?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
答:这十四阙词中的主人公皆为闺中的思妇。作者虽为男子,但当时的词都是在酒宴歌席中付之于歌儿舞女当场演唱的唱词,因此多以女子的口吻出之。温庭筠为晚唐时代的词人,当时的政局动荡不安,词还在萌芽时期,故未有豪放词之说。
6.温庭筠为什么喜欢用《菩萨蛮》这个词牌创作?
答:温庭筠创作《菩萨蛮》14首的主要原因是与唐宣宗的喜好及政治背景相关。据记载,唐宣宗喜爱《菩萨蛮》词,令狐绹(宰相令狐楚之子)曾秘密委托温庭筠代写20首词献给皇帝,但温庭筠因泄露此事导致仕途受阻。 ‌
7.通过温庭筠十四阕词,把握“以景喻情”(用景来表情)的写法。
答:以景喻情是词中最基础的写法,也说明了当时词的风格。以比兴手法的手法入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5

帖子

177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78
贡献
403
金钱
686
发表于 2025-8-10 12: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词研班夏安组理论作业贴:
夏安组长-曦春

研讨内容:
1.这14阕词到底是不是“联章体”?依据是什么?
这十四阙词是联章体。从这一组《菩萨蛮》的主题内容表现手法来看,都是闺妇思人,久思成梦,伤别离,惜往日的情怀。且艺术表现手法,多是以景寓情,由景起兴,以景结情。依据如下:
清代词人张惠言认为《菩萨蛮》十四首是联章体,现代评论家叶嘉莹也认为这是一组词。从词的内容、情意、风格以及词的意象运用如“小山”“藕 丝”“香红”“秋色”“金鸂鶒”等来看,的确有很多相同或相似,有组词的特征。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云:此调本二十首,今存十四首。二十首之主题皆以闺人因思别久之人而成梦,因而将梦前、梦后、梦中之情事组合而成。

2.从这十四阕词总结一套简单实用的《菩萨蛮》写作方法来。
根据温庭筠《菩萨蛮》特点,总结写作方法如下:
首拍两个七言句,或写景状物,或写人抒情。
最关键歇拍处两个五言句要承上启下。前面写景状物,写人抒情是铺陈,承上就要起意或起兴,启下就要顺势引出起兴,起意的源头之处。或者是总述总括上面的景,人,这里就要把握好上下句意,做好关联,脉络要贯通整阙词,可以用来点题或亦有点睛之笔。
下片,第一段过片处两个五言句可就歇拍句具体情节或具体意象。或融入情感,或时空穿梭。煞尾句,可顺其自然,有以景结情,也可收束情感。或更近一层,或暗示主题。

3.从这十四阕词可以看出“花间派”词的什么特色?
从这十四阙词可看出“花间派”词的特色如下
(1)词的内容:多为闺情词,多写女子的日常生活,常常着重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而且是借助写景写物等手法来表现。
(2)词的情意:长于抒情,把情感的每一丝细微的波澜,以艳词秀句出之,兼有幽深精绝之美。“深美闳约”,耐人寻味。
(3)词的艺术风格:语言婉约柔媚,情感表达含蓄委婉。词中常常充满了绮丽的色彩和香艳的氛围。
(4)词的表现手法:
对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进行细腻入微的刻画,使人物形象生动逼真,
善于借助自然景物来烘托情感,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4.这十四阕词总的主题是什么?
都是围绕女子的情思来着笔。或伤别,或相思,或追思梦境,或寄托爱而不得的情怀。

5.这十四阕词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温庭筠是男子,为何以女子口吻来写?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
这十四阙词的主人公是闺中少妇,温庭筠借闺妇之思,其实是在表达自己,爱而不得,思而难托的仕宦生涯。
依据是,晚唐词的“艳科”属性与“代言体”传统,决定了男性词人以女子口吻创作的合理性。温庭筠的生活环境与审美取向,使其具备精准刻画女性情感的能力,选择“女子口吻”是题材、传统与个人风格的综合结果。当时
晚唐社会动荡,以女子口吻抒情,可将个人的失意、孤独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的“闺怨”,既符合词的含蓄特质,又能避免直白表露的风险。

6.温庭筠为什么喜欢用《菩萨蛮》这个词牌创作?
温庭筠之所以喜欢《菩萨蛮》的原因:
“菩萨蛮”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五代时期,“菩萨蛮”就极为流行。据记载,唐宣宗很喜欢唱《菩萨蛮》词,孙光宪《北梦琐言》云:“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绹命温庭筠新撰进之。”《碧鸡漫志》云:“今《花间集》温词十四首是也。”唐昭宗还填制了两首《菩萨蛮》词。韦庄、冯延巳等也写下了很多名作。到了宋朝,“菩萨蛮”调的使用频率仍然很高,张先、晏殊、晏几道、苏轼、贺铸、李清照、辛弃疾等词人都有《菩萨蛮》词传世。此调在唐宋可以说是经久不衰。
所以温庭筠以《菩萨蛮》创作了一系列以女子情思为主的词作。

7.通过温庭筠十四阕词,掌握“以景喻情”(用景来表情)的写法。
“以景喻情”的写作手法
通过对自然景物,环境的描写,含蓄间接的抒发情感,往往将主观的情绪,心境,寄托在客观的景物中,让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
温庭筠《菩萨蛮》描写女子的情感,心理活动,常常借助写景写物来实现。所谓“景为情设,情因景生”。即是写景写物或铺陈,或起兴,或融情景中,或以景结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44

帖子

1646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词三期兼词研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4
贡献
384
金钱
630
发表于 2025-8-12 18:41: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研班第一周作业通知
          夏安组12-芳公子

研讨内容:
1.这14阕词到底是不是“联章体”?依据是什么?
答:不是联章体,因为词中大多数抒发的是离别相思之情,但在个别篇章中却有萱草与故国的字眼,故断定非联章体。
2.从这十四阕词总结一套简单实用的《菩萨蛮》写作方法来。
答:先以比兴的手法,先景后情。或只单纯写服饰动作表情,侧面描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寥落之情状。
3.从这十四阕词可以看出“花间派”词的什么特色?
答:花间派的特色主要是以缠绵缱倦的词句表现香草美人的主题,适用于酒宴歌馆之中。
4.这十四阕词总的主题是什么?
答:主题基本是描写闺房女子孤独与愁思之情。
5.这十四阕词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温庭筠是男子,为何以女子口吻来写?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
答:这十四阙词中的主人公皆为闺中的思妇。作者虽为男子,但当时的词都是在酒宴歌席中付之于歌儿舞女当场演唱的唱词,因此多以女子的口吻出之。温庭筠为晚唐时代的词人,当时的政局动荡不安,词还在萌芽时期,故未有豪放词之说。
6.温庭筠为什么喜欢用《菩萨蛮》这个词牌创作?
答:温庭筠创作《菩萨蛮》14首的主要原因是与唐宣宗的喜好及政治背景相关。据记载,唐宣宗喜爱《菩萨蛮》词,令狐绹(宰相令狐楚之子)曾秘密委托温庭筠代写20首词献给皇帝,但温庭筠因泄露此事导致仕途受阻。 ‌
7.通过温庭筠十四阕词,把握“以景喻情”(用景来表情)的写法。
答:以景喻情是词中最基础的写法,也说明了当时词的风格。以比兴手法的手法入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6

帖子

95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4
贡献
230
金钱
368
发表于 2025-8-12 19: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知识作业
夏安17-紫菲

1. 是否为联章体?
是。依据:14阕词围绕女子相思愁怨展开,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统一,符合联章体“内容相关、风格一致”的特点。

2. 《菩萨蛮》写作方法
根据温庭筠《菩萨蛮》特点,总结写作方法如下:
首拍两个七言句,或写景状物,或写人抒情。
最关键歇拍处两个五言句要承上启下。前面写景状物,写人抒情是铺陈,承上就要起意或起兴,启下就要顺势引出起兴,起意的源头之处。或者是总述总括上面的景,人,这里就要把握好上下句意,做好关联,脉络要贯通整阙词,可以用来点题或亦有点睛之笔。
下片,第一段过片处两个五言句可就歇拍句具体情节或具体意象。或融入情感,或时空穿梭。煞尾句,可顺其自然,有以景结情,也可收束情感。或更近一层,或暗示主题。

3. “花间派”特色
答:花间派的特色主要是以缠绵缱倦的词句表现香草美人的主题,适用于酒宴歌馆之中。

4. 总主题
描绘闺中女子的孤独寂寞及对远方情人的相思与期盼。

5. 主人公及口吻原因
温生活在晚唐,借闺怨题材暗喻怀才不遇的苦闷,通过女性口吻抒发个人抱负难展的孤寂。

6. 喜欢用《菩萨蛮》的原因
词牌格律严谨,句式错落,音韵和谐,适合表达细腻情感;起源与女性相关,契合温庭筠擅长的闺情题材,利于发挥其细腻笔触。

7. “以景喻情”写法
用景物营造氛围,暗示情感。如“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以凄清之景写愁苦;“满宫明月梨花白”以月色梨花衬托思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8

帖子

4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68
贡献
79
金钱
166
发表于 2025-8-12 20:20: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研班 夏安05-踏风堂   词研班第一周作业接龙 一、创作内容:     创作一阕《菩萨蛮》词牌作品。创作要求:不用直接抒情,侧重外貌、动作、景物等的细节描写,如温庭筠的菩萨蛮。  研讨内容: 1.这14阕词到底是不是“联章体”?依据是什么? 我认为是“松散联章体”。这十四阕词虽然主题与意象统一,但无严格叙事逻辑。类似“散点透视”的组画。   2.从这十四阕词总结一套简单实用的《菩萨蛮》写作方法来。 1.  上下片不能押同韵部。 2.   用仄平仄平各不同韵部,可以适当提升《菩萨蛮》情感表达。 3.  上片用两个七字句,带起两个五字句。写景。 4.   下片四个五字句,含蓄抒情。   3.从这十四阕词可以看出“花间派”词的什么特色? 我的看法是: 1.   它的题材比较狭窄,如:聚焦闺情,极少涉及社会现实。  2.    风格绮艳:如“凤凰相对盘金缕”“绣衫遮笑靥”,追求辞藻雕琢。  3.   意境含蓄:通过碎片化场景传递情绪(如其十四“竹风轻动庭除冷”烘托清冷心境)。  4.   男性代言:男性作者以女性视角书写,形成“双重性别凝视”。   4.这十四阕词总的主题是什么? 主题是:闺中思妇的离愁别恨,隐含对自身际遇的隐喻(如“玉关音信稀”或影射温庭筠科举失利)。   5.这十四阕词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温庭筠是男子,为何以女子口吻来写?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   这十四阕词主人公均为贵族女子,作者以女性口吻创作,原因包括:  1.   文学传统:继承《诗经》《楚辞》借女性失宠喻士人失意的传统。  2.   受众需求:应歌而作,符合宫廷宴乐的柔媚风格。  3.   个人经历:温庭筠长期混迹青楼,熟悉女性心理。   6.温庭筠为什么喜欢用《菩萨蛮》这个词牌创作? 温庭筠熟悉音律。比如该调句式长短交错(七七五五/五五五五),适合配乐演唱。另外,《菩萨蛮》44字的篇幅便于铺陈意象而不冗长。还有可能是宫廷需求,因为唐宣宗偏爱此调,令狐绹进献任务促成其批量创作。   7.通过温庭筠十四阕词,掌握“以景喻情”(用景来表情)的写法。 比如“花落子规啼”: 以暮春凋零+哀啼鸟鸣,暗示梦醒心碎。 又如: “满宫明月梨花白”:冷色调景物强化“万里江山隔”的隔离感。  其一         窗纱半掩娥青黛,夜寒炉暖沉烟霭。纤指理瑶琴,徽音弦外寻。         屏风描彩蝶,栩栩因风叠。忽见石榴裙,娉婷阶上新。  其二         阑干半露殷红面,削肩云髻胭脂浅。音过卷香尘,回眸生暗颦。        轩窗悬玉铎,笑悦归檐雀。艳比后庭花,姿柔落日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44

帖子

1646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词三期兼词研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4
贡献
384
金钱
630
发表于 2025-8-13 08:10: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安03-德雲
研讨内容:
1.这14阕词到底是不是“联章体”?依据是什么?答:个人认为是联章体。都是从女子角度出发。此女子出身富贵、孤独寂寞、思念征人。十四首词都围绕着孤独、无聊、因思念远方男子而寝食不安、借酒浇愁。

2.从这十四阕词总结一套简单实用的《菩萨蛮》写作方法来。答: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夹叙夹议较少。

3.从这十四阕词可以看出“花间派”词的什么特色?答:用词华丽,尤其重彩描述富贵生活环境和女子相貌打扮。

4.这十四阕词总的主题是什么?答:少妇思春、思征人,渴望被爱。

5.这十四阕词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温庭筠是男子,为何以女子口吻来写?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答:通过女子孤独、无聊、独守空房来表达自己不受重用,才华得不到施展的心情

6.温庭筠为什么喜欢用《菩萨蛮》这个词牌创作?答:皇帝喜欢这个词牌。

7.通过温庭筠十四阕词,“以景喻情”(用景来表情)的写法。答:鸟类的意象很多,通过描写双燕、鹧鸪、鸂鶒、翡翠、子规、蝴蝶、鸳鸯、鸾凤这些成双成对的鸟,来衬托女子的孤独。通过牡丹、海棠、梨花、杏花、萱草、百合等花卉衬托女子容颜、女子思春。通过柳、落花、桥、驿站、故园、吴宫、陌上、关山表述悲春、离别、思念征人。通过大量描写首饰、闺房器物描述女子华贵、孤独无聊的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1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威望
2
贡献
4
金钱
6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研班第一次作业
夏安11-四叶草
(一)理论探究
1. 所分析的14阕词是否为“联章体”?请结合具体文本说明依据。
答:《菩萨蛮》十四首可视为联章体。这 14 首词符合联章体的特征,具体依据如下:
一是主题相同,都是描写闺中思妇的孤独与思念之情。
二是人物统一,都是以一位深闺闭锁、貌美多情的女子为核心,通过不同场景和细节,展现其不同情态,共同勾勒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三是意象相似,运用了大量相似的意象,营造出一致的风格。
四是结构相近,章法结构较为相似,基本上写美人居处的环境、形态、心态、独思等。

2. 结合这14阕词,总结一套简单实用的《菩萨蛮》写作方法。
答:以物托情、以境显意。通体只作客观的描写,从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及行动中体现其深刻隐微的情绪,即在景物动作上亦只作扼要的勾点。使读者从所勾点的事物中想象到丰富的境象及其中隐含的深微的人情。

3.从这十四阕词可以看出“花间派”词的什么特色?答:用词华丽,尤其重彩描述富贵生活环境和女子相貌打扮。

4. 这14阕词的总主题是什么?请结合词作内容分析。
答:总主题可概括为:闺怨词,以女性为核心,通过“封闭性孤寂”“美好事物的短暂性”两大主题。场景多限定于闺阁、庭院等封闭空间(如“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水晶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通过女性的妆容、服饰、动作与心理,展现一种被束缚的孤寂感。二是次生主题反映美好事物的“短暂性与虚幻感”。这组词中反复书写“美”的易逝,与晚唐社会的衰颓气息相呼应,既是对个体命运的感慨,也暗含对时代的隐喻。自然意象的“转瞬即逝”,如“牡丹花谢莺声歇”(其八)、“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其十四),牡丹的凋零、莺声的沉寂、杏花的残香,均以自然景物的短暂,映射女性青春与情感的易逝。情感的“虚幻性”:词中女性的“思念” 多无明确对象,如“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其三),“双蝶” 的热闹与“心事谁知”的孤寂形成对比,思念的对象从一开始就是模糊的,更显情感的空幻。这种“无对象的思念”,本质是对“被爱”的渴望,却注定落空。三是主题隐含着“时代投射”。晚唐社会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士人阶层普遍感到压抑与无力,温庭筠本人屡试不第、一生潦倒,其词中女性的“孤寂”与“束缚”,实则是时代精神的折射。


5.这十四阕词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温庭筠是男子,为何以女子口吻来写?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答:通过女子孤独、无聊、独守空房来表达自己不受重用,才华得不到施展的心情



6. 温庭筠偏好使用《菩萨蛮》词牌创作的原因是什么?
答:《菩萨蛮》的音乐特性、格律优势与题材适配性,恰好契合了温庭筠的创作风格、时代的娱乐需求,甚至具体的委托场景,因此成为他偏好的词牌。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他对词体艺术的深刻把握,也反映了晚唐词“应歌而作”的本质属性。

7. 结合温庭筠这14阕词,分析“以景喻情”(借景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特点。
答:温庭筠的14阕《菩萨蛮》是“以景喻情”写作手法的典范。他不直接宣泄情感,而是将深闺女子的孤寂、相思、怅惘等心绪,融入对居所环境、自然景物、服饰器物的细腻描摹中,形成“景中藏情、情随景迁”的独特特点。“以景喻情”,核心在于:“景为情设,情借景显”:选取的景物(器物、自然、时序)均与深闺女子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高度贴合;
不追求景物的“写实”,而重“写意”,通过景物的状态(如“懒”“寒”“落”)暗示情感的特质(如“怅”“凄”“愁”);以碎片化意象营造朦胧感,让情感在景物的留白中自然流露,避免直白浅露,形成了“密丽中见疏淡,浓艳中藏凄清”的独特风格,为后世“婉约词”的 “情景交融”奠定了范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1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威望
2
贡献
4
金钱
6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研班第一次作业
夏安11-四叶草
(一)理论探究
1. 所分析的14阕词是否为“联章体”?请结合具体文本说明依据。
答:《菩萨蛮》十四首可视为联章体。这 14 首词符合联章体的特征,具体依据如下:
一是主题相同,都是描写闺中思妇的孤独与思念之情。
二是人物统一,都是以一位深闺闭锁、貌美多情的女子为核心,通过不同场景和细节,展现其不同情态,共同勾勒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三是意象相似,运用了大量相似的意象,营造出一致的风格。
四是结构相近,章法结构较为相似,基本上写美人居处的环境、形态、心态、独思等。


2. 结合这14阕词,总结一套简单实用的《菩萨蛮》写作方法。
答:以物托情、以境显意。通体只作客观的描写,从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及行动中体现其深刻隐微的情绪,即在景物动作上亦只作扼要的勾点。使读者从所勾点的事物中想象到丰富的境象及其中隐含的深微的人情。


3.从这十四阕词可以看出“花间派”词的什么特色?答:用词华丽,尤其重彩描述富贵生活环境和女子相貌打扮。


4. 这14阕词的总主题是什么?请结合词作内容分析。
答:总主题可概括为:闺怨词,以女性为核心,通过“封闭性孤寂”“美好事物的短暂性”两大主题。场景多限定于闺阁、庭院等封闭空间(如“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水晶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通过女性的妆容、服饰、动作与心理,展现一种被束缚的孤寂感。二是次生主题反映美好事物的“短暂性与虚幻感”。这组词中反复书写“美”的易逝,与晚唐社会的衰颓气息相呼应,既是对个体命运的感慨,也暗含对时代的隐喻。自然意象的“转瞬即逝”,如“牡丹花谢莺声歇”(其八)、“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其十四),牡丹的凋零、莺声的沉寂、杏花的残香,均以自然景物的短暂,映射女性青春与情感的易逝。情感的“虚幻性”:词中女性的“思念” 多无明确对象,如“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其三),“双蝶” 的热闹与“心事谁知”的孤寂形成对比,思念的对象从一开始就是模糊的,更显情感的空幻。这种“无对象的思念”,本质是对“被爱”的渴望,却注定落空。三是主题隐含着“时代投射”。晚唐社会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士人阶层普遍感到压抑与无力,温庭筠本人屡试不第、一生潦倒,其词中女性的“孤寂”与“束缚”,实则是时代精神的折射。




5.这十四阕词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温庭筠是男子,为何以女子口吻来写?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答:通过女子孤独、无聊、独守空房来表达自己不受重用,才华得不到施展的心情






6. 温庭筠偏好使用《菩萨蛮》词牌创作的原因是什么?
答:《菩萨蛮》的音乐特性、格律优势与题材适配性,恰好契合了温庭筠的创作风格、时代的娱乐需求,甚至具体的委托场景,因此成为他偏好的词牌。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他对词体艺术的深刻把握,也反映了晚唐词“应歌而作”的本质属性。


7. 结合温庭筠这14阕词,分析“以景喻情”(借景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特点。
答:温庭筠的14阕《菩萨蛮》是“以景喻情”写作手法的典范。他不直接宣泄情感,而是将深闺女子的孤寂、相思、怅惘等心绪,融入对居所环境、自然景物、服饰器物的细腻描摹中,形成“景中藏情、情随景迁”的独特特点。“以景喻情”,核心在于:“景为情设,情借景显”:选取的景物(器物、自然、时序)均与深闺女子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高度贴合;
不追求景物的“写实”,而重“写意”,通过景物的状态(如“懒”“寒”“落”)暗示情感的特质(如“怅”“凄”“愁”);以碎片化意象营造朦胧感,让情感在景物的留白中自然流露,避免直白浅露,形成了“密丽中见疏淡,浓艳中藏凄清”的独特风格,为后世“婉约词”的 “情景交融”奠定了范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

帖子

27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5
贡献
68
金钱
103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安20—青衣白马

1. 所分析的14阕词是否为“联章体”?请结合具体文本说明依据。
答:我认为是联章体,为同调异韵联章体。这14阕菩萨蛮主题、描写角度、意境均相似,故作此结论。
2. 结合这14阕词,总结一套简单实用的《菩萨蛮》写作方法。
答: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上阕写物、下阕写人,景中含情、情在景中。
3. 从这14阕词中,可归纳出“花间派”词的哪些核心特色?
答:用词香艳,言情含蓄,多以女子视角创作。
4. 这14阕词的总主题是什么?请结合词作内容分析。
答:闺怨。
5. 这14阕词的主人公是谁?温庭筠作为男性作者,为何选择以女子口吻创作?请说明判断依据。
答:主人公均为闺中女子。词最初主要为了演唱所创,而演唱者多为女子,为了使演唱更加自然,故唐末词作者多以女子口吻创作。青楼女子唱大江东去场面辣眼睛!
6. 温庭筠偏好使用《菩萨蛮》词牌创作的原因是什么?
答:当时皇帝喜欢《菩萨蛮》这个词牌,温庭筠为了博帝王青睐也偏好使用《菩萨蛮》创作。
7. 结合温庭筠这14阕词,分析“以景喻情”(借景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特点。
答:尽量选择能够贴合自己要表达情感的物象,必要时给该物象加上可以表达情感的虚字,如:“妆浅旧眉薄”中的浅、薄,“绿窗残梦迷”中的残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9

帖子

7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6
贡献
195
金钱
301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研班第一周作业通知
             夏安38-学点文化
研讨内容:
1.这14阕词到底是不是“联章体”?依据是什么?
答:这十四阙词是联章体。从这一组《菩萨蛮》的主题内容表现手法来看,都是闺妇思人,久思成梦,伤别离,惜往日的情怀。且艺术表现手法,多是以景寓情,由景起兴,以景结情。
2.从这十四阕词总结一套简单实用的《菩萨蛮》写作方法来。
答:先以比兴的手法,先景后情。或只单纯写服饰动作表情,侧面描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寥落之情状。
3.从这十四阕词可以看出“花间派”词的什么特色?
答:花间派的特色主要是以缠绵缱倦的词句表现香草美人的主题,适用于酒宴歌馆之中。
4.这十四阕词总的主题是什么?
答:主题基本是描写闺房女子孤独与愁思之情。
5.这十四阕词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温庭筠是男子,为何以女子口吻来写?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
答:这十四阙词中的主人公皆为闺中的思妇。作者虽为男子,但当时的词都是在酒宴歌席中付之于歌儿舞女当场演唱的唱词,因此多以女子的口吻出之。温庭筠为晚唐时代的词人,当时的政局动荡不安,词还在萌芽时期,故未有豪放词之说。
6.温庭筠为什么喜欢用《菩萨蛮》这个词牌创作?
答:温庭筠创作《菩萨蛮》14首的主要原因是与唐宣宗的喜好及政治背景相关。据记载,唐宣宗喜爱《菩萨蛮》词,令狐绹(宰相令狐楚之子)曾秘密委托温庭筠代写20首词献给皇帝,但温庭筠因泄露此事导致仕途受阻。 ‌
7.通过温庭筠十四阕词,把握“以景喻情”(用景来表情)的写法。
答:以景喻情是词中最基础的写法,也说明了当时词的风格。以比兴手法的手法入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

帖子

37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8
贡献
87
金钱
147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蛮·忆
夏安组—滄海
云沉秋野蟋声咽,凭栏望断燕踪绝。曾共赏花嫣,对妆铜镜前。

唯期双鬓老,同看儿孙绕。细雨落霜丝,暮烟迷远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44

帖子

1646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词三期兼词研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4
贡献
384
金钱
630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知识作业
夏安-轩兰

1. 是否为联章体?
是。依据:14阕词围绕女子相思愁怨展开,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统一,符合联章体“内容相关、风格一致”的特点。
2. 《菩萨蛮》写作方法
-选闺房、庭院等场景,用细腻笔触写环境与女子妆容(如服饰、梳妆);
借象征爱情或团圆的意象(如成双禽鸟)营造氛围;
以动作(如“懒起画蛾眉”)体现内心情绪;
以景结情或直抒胸臆,表达相思、孤寂。
3. “花间派”特色
- 内容:多写女性生活与相思,题材较窄;
- 语言:辞藻华丽,善用“金”“翠”等字,色彩秾丽;
- 手法:重意象堆砌与细腻描写,风格婉约含蓄。
4. 总主题
描绘闺中女子的孤独寂寞及对远方情人的相思与期盼。
5. 主人公及口吻原因
主人公是闺中女子。温庭筠以女子口吻写作,是因女性相思情感细腻,便于抒发;词中大量描写女子妆容、闺房生活,情感贴合女子心境(如对爱人的期盼与失落)。
6. 喜欢用《菩萨蛮》的原因
词牌格律严谨,句式错落,音韵和谐,适合表达细腻情感;起源与女性相关,契合温庭筠擅长的闺情题材,利于发挥其细腻笔触。
7. “以景喻情”写法
用景物营造氛围,暗示情感。如“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以凄清之景写愁苦;“满宫明月梨花白”以月色梨花衬托思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7

帖子

12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8
贡献
305
金钱
470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探究 作业  
夏安-小溪水
1. 所分析的14阕词是否为“联章体”?请结合具体文本说明依据。
答:是“联章体”。一组词写的都是闺阁女子梦中相思远方的夫君。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等。
2. 结合这14阕词,总结一套简单实用的《菩萨蛮》写作方法。
答:主要是白描手法。也有衬托艺术。
3. 从这14阕词中,可归纳出“花间派”词的哪些核心特色?
花间派词是一个文人词派。作品均以女子身份所作。极力描写妇女的服饰姿容,辞藻华丽,色彩艳丽。相思等。情致单调。极尽婉转柔媚之态。
核心:在于以清新脱俗、含蓄委婉的风格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尤其是对爱情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4. 这14阕词的总主题是什么?请结合词作内容分析。
答:爱情相思。如: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花落月明残。锦衾知晓寒。”等。
5. 这14阕词的主人公是谁?温庭筠作为男性作者,为何选择以女子口吻创作?请说明判断依据。
:主人公是闺阁女子  1含蓄表达政治不满;如他们对皇帝、朝廷不满,不能直接表示。只能以弃妇口吻写词,借此抒发自身被抛弃的感受和烦恼。2表达细腻情感;男性文人想表达某些细腻情感时,只有借用女性口吻述说。才能细腻 婉约。
6. 温庭筠偏好使用《菩萨蛮》词牌创作的原因是什么?
答:菩萨蛮 词牌创作的原因是因为《菩萨蛮》曲是艳词的代表,它的特点是柔情娇媚,温庭筠的词以香艳著称。
7. 结合温庭筠这14阕词,分析“以景喻情”(借景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特点。
答:“以景喻情”是文学创作中通过描绘景物来寄托、暗示或映射情感的写作手法。特点如下:
1. 情景交融,景为情媒
景物是情感的载体。作者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的描写中,使景物带上情感色彩,读者通过景物的特质(如萧瑟的秋景、明媚的春光)可感知到背后的情感(如悲秋、喜悦),达到“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效果。
2. 含蓄隐晦,余韵悠长
不直接宣泄情感,而是借景物的状态、氛围间接流露。例如用“残阳如血”暗示悲壮,用“落花流水”隐喻失落,避免直白抒情的生硬,让情感表达更委婉、耐人寻味。
3. 景情相契,特质对应
所选景物的自然属性(如季节、气候、形态)与情感特质往往存在内在关联。比如用“细雨绵绵”对应愁绪的绵长,用“孤帆远影”映射离别后的孤寂,通过景物与情感的相似性,使情感表达更形象可感。
4. 主观投射,物我合一
作者将自我情感投射到景物中,使景物成为“人化的自然”。此时的景物不再是纯客观的存在,而是作者心境的外化,读者能从景物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内在情绪,实现“观物即观心”的效果。
这种手法能借助具体景物使抽象情感具象化,通过景物的意境营造,让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和画面感,是古典诗词及现代文学中常用的抒情技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

帖子

37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8
贡献
87
金钱
147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题
研讨内容:
1.这14阕词到底是不是“联章体”?依据是什么?
答;不是联章体,作者从不同的景物来描写如“小山”“香红”“金鹧鸪”但也有“萱草”“故国”,但每阕词从不同的景物来刻画女子和作者的情感。
2.从这十四阕词总结一套简单实用的《菩萨蛮》写作方法来。
答;用比兴抒情的基础手法简单易写。
3.从这十四阕词可以看出“花间派”词的什么特色?
答;哀怨婉约。
4.这十四阕词总的主题是什么?
答;女子的思想情感。
5.这十四阕词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温庭筠是男子,为何以女子口吻来写?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
答;温庭筠,当时唐宣宗较为推崇此曲,在酒席宴唯女子歌舞,较多情感适合女子表达。
6.温庭筠为什么喜欢用《菩萨蛮》这个词牌创作?
答;当时唐宣宗很是喜欢菩萨蛮这阕词曲,温庭筠也是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
7.通过温庭筠十四阕词,掌握“以景喻情”(用景来表情)的写法。
答;以景喻情的比兴手法容易更好的刻画人的情感抒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1

帖子

393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82
贡献
923
金钱
1511
发表于 前天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研班理论探究
夏安43-秋叶静美
一、温庭筠十四阕《菩萨蛮》是不是连章体?依据是什么?
答:是连章体。
依据:这些词的词境及表意相似,情感表达细腻含蓄,以闺中思妇的愿望表达
        词人的心之所愿,即皇帝的恩典。
二、从这十四阕词中总结简单实用的《菩萨蛮》的写作手法
       通过描写景物极其人物的动作、心里来反衬或烘托主人公的相思别离之愁。
三、从这十四阕词可以看出花间词的什么特色?
答:1.语言华丽  2.情感细腻委婉,多是艳情
     3.篇幅短小  
四、这十四阕词的主题是什么?
答:闺中思妇的别离相思之苦。
五、这十四阕词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温庭筠是男子,为何以女子口吻来写?
依据是什么?
答:1.主人公是闺中思妇
    2.温庭筠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晚唐,有识之士难以施展才华,借闺中思妇的口吻来抒发怀才不遇的苦楚,把女子思夫比作自己思念皇帝,渴望皇恩浩荡降大任于自己。
    3.依据一是时代的现实背景以及个人的身世经历,二是词人内心的渴望,他想抓住当朝皇帝的喜好
借令狐綯之手来向皇帝展示自己的非同一般的才华。
六、温庭筠问什么喜欢用《菩萨蛮》这个词牌创作?
答:这一词牌以辞藻华丽和情感含蓄为特色,声情适合表达他的情感世界,频繁换韵更能表达真挚的
情感,能达到表意清晰透彻,恰好当今圣上也喜欢。
七、通过温庭筠十四阕词,掌握以景喻情的写法
1.反衬:通过景物描写以及动作心里反衬人物的情感变化。
2.烘托:通过描写周围的环境来渲染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3.细节描写:刻画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22 10: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