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骈文首席版主
精华293
注册时间2015-3-17
威望6973
金钱36916
贡献29568
首席版主
辞赋骈文首席版主
 
威望- 6973 点
贡献- 29568 次
金钱- 36916 枚

|
本帖最后由 三余草堂 于 2025-8-12 10:44 编辑
《大医宋申海赋》
宋政权·三余草堂
论夫谁为大医,民众有口。虽非国医,也称圣手。诚保一方群黎,仁施父老亲友。性格倔强,不亢不卑;行正品方,杏林坚守。喜而行文,醉而作书;忙而就医,闲而交酒。有求必应,不分昼夜刻时;随叫随到,无论子午卯酉。秉承善心,心怀贤良之智;遵道崇义,恪守德行之久。
有宋氏申海者,字溶川,山东微山人也。公幼承庭训,穷经义于弱冠;继立世范,托诗书于平生。明医理于先觉,辨药性于童蒙。长入庠序,究国学于稷下;久瞻杏林,探医理于圣宏。传灵素之精华,继优厚之家学;承岐黄之薪火,启深厚之门风。青囊探赜,每至星移斗转;素问穷幽,常忘窗雪夏萤。又入省中医而进修,其先曾悬壶济世;再探壶奥之妙理,至公乃允集大成。古今融汇,中西咸通。昔闻董奉施仁,甘为苍生担兮使命;今见宋公济世,尽显大医著之精诚也。
而其深究师传,秉承医者仁心。益敦家学,铸就回春妙手。悬壶种义,恒持三友:一曰"慈",待患者如至亲,贫贱富贵同视而为;以济世之心,救死扶伤乡村游走。倾一己之力,佑一方健康;秉赤子之心,以医道为首。望闻问切,如伯乐相马,独见皮毛筋骨;三部九侯,似庖丁解牛,洞悉腠理福咎。以至诚之心,化医患之隔疏,怀仁厚之德,消忌猜之嫌纠。际时辨证施治,无不效也。二曰"慎",处方若临渊,君臣佐使必较;用药若持锋,克量毫厘必鉴。仰黄帝精论医经,敬扁鹊四诊创垂;崇伏羲潜制九针;羡神农百草尝遍。银针三寸,可决阴阳,解决疑难;经方一贴,能平五行,功倍事半。旧学为根,新知互见。三曰"博",采众长似海纳,集大成若山积。虚实表里,融会贯通;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王冰博学,素问灿然;叔和究脉,寸口揭秘。思邈重养生,千金方惠及妇孺;皇甫远仕途,甲乙经联系实际。公年逾古稀,银须飘洒,仍暮校《本草》之纲,晨练五禽之戏。深谙《金鉴》之理,娴熟《伤寒》妙谛。案头镇纸,镌"医者仁心",几前砚台,题 “大智若愚”。庭院植牡丹、芍药,非为观赏;野外采公英、车前,实备药饵。尝云:"上工治未病,当学范公'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曾于子夜冒雪出诊,救治高热惊厥稚子,守至东方既白。也有黎明冒雨巡诊,疗救产风垂危妇女,待得月落星稀。问其故,则引孙思邈言道"医乃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以纯乎天理之性,无所世事之污浊,至于无“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之分也。
也曾供职于县中医,靠资历获得编制。因技艺精湛,无人能敌,也妙手回春,便口碑载誉。声名鹊起于济宁地区,事业龙腾在微山之地。硬实力遭同行排挤,有名望被领导妒忌。岂可慈忍,为善不欺;嫉恶如仇,安能坐视。于是和颜与同行握手话别,愤怒与院长击掌而去。放弃公职,丢掉编制。人有傲骨,神仙难御。从此扎根于乡里,为乡亲服务,再不复出也。后中国中医大学,诚邀先生去北京进行学术交流,君已故焉,成终生之遗憾。
赞曰:杏林毓秀,齐鲁钟灵。礼仪之邦,有美宋公。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融贯古今,道通西东。
三寸银针,可救性命,一瓢草药,起死回生。
杏林春暖,橘井泉清。苍生大医,永世尊崇也。敬而为赋。2025年8月10日于杭州荷春里
文猷评论:《大医宋申海赋》:一曲医者仁心的颂歌
《大医宋申海赋》是一篇饱含深情与敬意的佳作,它以赋这一古典文学体裁,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为我们生动勾勒出宋申海这位大医的光辉形象,将其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医者仁心的崇敬与赞美,是一曲当之无愧的医者仁心颂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从文学特色来看,此赋尽显古典文学之韵味。用词精准考究,“杏林毓秀,齐鲁钟灵” 等语句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作者巧妙运用典故,如 “董奉施仁”“孙思邈论医” 等,既丰富了内容,又增添了文化底蕴,让整篇赋作在典雅庄重中透露出深厚的文化积淀。赋中对宋申海的医术描述极为精彩,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更是入木三分。尽显其深厚功底与高超技艺。自幼承庭训,深究医理,“明医理于先觉,辨药性于童蒙”,早早便显露出在医学方面的天赋与敏锐;“传灵素之精华,继优厚之家学;承岐黄之薪火,启深厚之门风”,“青囊探赜,每至星移斗转;素问穷幽,常忘窗雪夏萤”,展现了他对医学的执着与钻研传承与坚守。而 “望闻问切,如伯乐相马,独见皮毛筋骨;三部九侯,似庖丁解牛,洞悉腠理福咎”,更是以精妙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诊断时的精准与透彻,仿佛能透过表象直抵病灶,其医术之精湛可见一斑。
在医德方面,宋申海的形象更是熠熠生辉。“有求必应,不分昼夜刻时;随叫随到,无论子午卯酉”,体现出他对患者的高度负责与无私奉献;“待患者如至亲,贫贱富贵同视而为”,彰显了他一视同仁的医者胸怀。而 “子夜冒雪出诊,救治高热惊厥稚子,守至东方既白”,也曾 “黎明冒雨巡诊,疗救产风垂危妇女,待得月落星稀”,这些具体事例,则生动体现了他 “医者仁心” 的高尚品格。将他的医者仁心诠释得淋漓尽致。
赋中所体现的医者精神,在当下更具现实意义。宋申海 “慈”“慎”“博” 的行医准则,为当今医者树立了榜样。“慈” 字当头,强调对患者的关爱;“慎” 字为要,体现了对医术的严谨;“博” 字为本,彰显了对医学知识的追求。这种精神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宋申海的经历也颇具传奇色彩,更凸显其高尚品格。 他待患者不分贵贱贫富,坚守 “上工治未病” 的理念,靠资历获得编制”,却因 “技艺精湛”“有名望” 而遭 “同行排挤”“领导妒忌”,最终毅然“放弃公职,丢掉编制”,选择 “扎根于乡里,为乡亲服务,再不复出也”,其傲骨与坚守令人动容。这一抉择,体现了他不慕名利、坚守初心的品质,不为世俗所扰,一心只为救治乡亲,也给当下追名逐利者,学术造假者,领导官威者,武大郎开店者以深刻启示。这样的医德尤为可贵,是众多医者学习的楷模。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篇赋运用了诸多典故,如 “董奉施仁”“孙思邈言道” 等,既丰富了内容,又增添了文化底蕴。同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例如 “三寸银针,可决阴阳,解决疑难;经方一贴,能平五行,功倍事半”,以排比的句式,突出了宋申海医术的精湛与神奇。
总而言之,《大医宋申海赋》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曲对医者仁心的深情颂歌。让我们认识了宋申海这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大医,更传承了医者仁心的宝贵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医者前行的道路,也让我们对 “大医” 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医者的坚守与担当,也让我们对 “大医” 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与深思。
吴越赏析:
在医道与文道之间:《大医宋申海赋》的双重祛魅
《大医宋申海赋》以传统赋体形式,塑造了一位当代"大医"形象。这篇作品在当代文学语境中显得尤为特殊——它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曲医者仁心的赞歌,一次对传统医道的文学重构。当我们剥离其华丽的修辞外衣,会发现这篇赋文实际上在进行着双重祛魅:既祛除了当代医疗体系的技术异化,又祛除了文学表达中对于传统形式的僵化理解。
赋中宋申海的形象建构极具深意。作者通过"慈"、"慎"、"博"三大品格的铺陈,将一个有血有肉的医者形象立于纸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大医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人物——他“醉而作书”,"闲而交酒",会因同行排挤而"愤怒与院长击掌而去",这些细节描写打破了传统"神医"叙事的浪漫化倾向。宋申海的魅力恰恰在于他的"不完美"真实性,在于他扎根乡里的选择所体现的医者本真。这种形象建构,实际上是对当代医疗体系过度专业化、技术化倾向的一种反拨,是对医患关系物化现状的文学抗议。
从文体角度看,这篇作品大胆地将传统赋体应用于当代人物评论,实现了古老文体的现代转化。作者熟练运用四六骈俪、典故铺排等传统技法,却又不拘泥于形式。如"曾于子夜冒雪出诊,救治高热惊厥稚子"这样的白描句式穿插于骈文之间,既保持了赋体的韵律美,又增强了叙事的生动性。这种文体创新表明,传统形式并非只能表达传统内容,它完全有能力承载当代主题,关键在于作者如何驾驭。
作品对中医文化的呈现尤为值得关注。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对中医的神秘化处理,该赋通过具体诊疗场景("望闻问切,如伯乐相马")、药材描述("野外采公英、车前")和医理探讨("银针三寸,可决阴阳"),展现了中医作为一门经验科学的理性面向。这种祛魅式书写,将中医从玄学想象拉回到实践智慧层面,还原了其作为"仁术"而非"神术"的本质特征。
文中宋申海放弃公职、扎根乡里的选择,构成对当代医疗体制的隐性批判。当"硬实力遭同行排挤,有名望被领导妒忌"时,他的出走不仅是个体选择,更象征着传统医道与体制化医疗的某种断裂。这一情节暴露出当代医疗体系中的权力博弈和专业异化,反衬出传统医者"仁心仁术"的价值所在。作者的笔触在此既饱含敬意,又不无悲悯,呈现出复杂的情感维度。
《大医宋申海赋》的语言艺术成就斐然。作者将医学术语、文学典故和民间口语巧妙融合,创造出既典雅又生动的独特语体。如"杏林春暖,橘井泉清"这样的意象运用,既承续了传统医学美学的精髓,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作品在音韵节奏上也颇见功力,骈散结合,缓急有致,读来朗朗上口,体现出作者对汉语音乐性的深刻把握。
在当代文学趋向碎片化、个人化的背景下,这篇作品回归宏大叙事,以传统文体歌颂当代人物,这种选择本身具有文化反思价值。它不仅是对一位医者的礼赞,更是对一种濒临消逝的价值体系的文学挽留。通过书写宋申海,作者实际上在探讨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在技术崇拜的时代,如何重新定义"大医"的精神内涵?
《大医宋申海赋》的最终意义,或许不在于它完美地呈现了什么,而在于它勇敢地尝试了什么——它试图在医道与文道之间架设桥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对话可能。这种尝试本身,已经为当代文学创作开辟了一条值得深思的路径。当我们合上这篇作品时,不仅记住了一位叫宋申海的医者,更记住了一种文学应有的文化担当与精神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