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丹青 金陵四十景之二 九华丹青 古风 二首 陈玉喜 【一】 朱砂青镬丽丹青,古绘画风色彩颖; 九华公园林山水,明城玄武广龙惊。 钟山断皇脉殿御,寺塔藏莲舍利摒; 陡峻临湖船覆露,屏宫六朝九华凝。 【二】 青溪后湖龙尾佞,蒋陵西池太登箐; 东晋宫廷芍药园,龙光高僧道生经。 皇林游苑夏纳凉,娱闲福地苑内凌; 楼台亭阁风旖旎,宴游赋诗盛极坪。 赏析; 丹青丹即朱砂、青镬,都是中国古绘画常用的颜色,因此称古绘画艺术为丹青,也代表美丽的色彩。 九华山公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太平门内西侧,是集山、水、城、林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北隔明城墙、毗邻玄武湖、东接龙广山(即富贵山),与钟山形断脉连,是钟山余脉西走入城的第一山丘,曾是六朝皇家御园。 园内建有玄奘寺、三藏塔,塔内莲花座下藏玄奘法师顶骨舍利。 历史上曾数易其名,是因临湖一侧陡峻如削,象一只倾覆的行船,古称覆舟山。由于此山在都城之北,帝王按“四神”的建都模式,也曾把此山称为“玄武山”。南朝刘宋元嘉时,因玄武湖屡见"黑龙",该山改名为玄武山;另说是因山傍玄武湖,位于城北之故。陈太建年间,玄武山称为龙舟山。九华山因山南建有小九华寺,以寺名中“九华”二字得名。 六朝时期,覆舟山是都城建康重要的屏障。宫城(台城)离覆舟山很近,覆舟山周围的土地属于上层贵族活动的范围。覆舟山东际青溪,北临后湖,西近台城,周回不过三里,高不过百米,是一座普通的小山。山虽不高大,但地理位置很重要。战乱年代,它是宫城的屏障,与东面的龙尾坡、蒋陵同为军事要隘。它的得失,关系着宫城的安危。 东吴时期,覆舟山的南面原来有一个西池,是东吴太子孙登的园林,也称太子湖。晋明帝为太子时重修西池,在里面训养武士。东晋的北郊坛(地坛)也在覆舟山之南。西面是东晋的芍药园,每年栽种芍药川供宫廷用药。 九华山公园;东晋末年,青园寺兴建,位于覆舟山下。刘宋时改名龙光寺。高僧竺道生在这个寺居住过,后因其译著的佛经,对某些教义的领悟,与众僧不同,被视为异端邪说。据《建康实录》记载,一个小小的覆舟山周围有这么多的园林和建筑物,其盛况可想而知。南朝时期,覆舟山曾是皇家园林“乐游苑”所在,为当时帝王将相消夏纳凉、娱乐休闲的福地。乐游苑内,楼台亭阁,风光旖旎。据史书记载,南朝时,大科学家祖冲之与北魏人索驭麟比赛指南车,地点就在乐游苑内。祖冲之发明的水碓磨,也是在乐游苑内试制成功的。 南朝宋时期,称玄武山。一说是因为山在城北,当时宫城的北门名玄武门;另一说是因山在玄武湖旁,元嘉中有黑龙展现于后湖,以为是玄武之神,乃名后湖为玄武湖,改覆舟山名玄武山。宋文帝刘义隆又以覆舟山以西之地为北苑,兴建楼观,经常召集群臣宴游赋诗,盛极一时。 宋孝武帝刘骏时,在乐游苑内兴建正阳、林光两殿,还在山阴处凿藏冰井,每年冬天采冰储存,供宫廷夏天使用。这些建筑到梁武帝晚年,因侯景叛乱,兵困台城,遭受严重破坏。陈霸先建国以后,又重加修建。陈宣帝大建七年夏,因“甘露”频降,在覆舟山上兴建一座甘露亭,采集“甘露”,以宴群臣。南朝有名的文人如鲍照、颜延之、谢灵运、范哗、沈约等都在覆舟山、乐游苑活动过,留下不少绮丽的诗篇。 南朝时期,玄武山又改为龙山、龙舟山。隋灭陈时,乐游苑被焚毁。陈亡后废弃。隋唐至清,复称覆舟山。 民国初年,又称卢公山,后改名九华山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