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5-8-22 06:22 编辑
摘要: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原理存在一定的规律性。通过研究实验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创作原理的发掘也是对古代文学研究范式的新探索:第一阶段以唐前诗歌体式的生成与发展为中心,从诗歌的节奏入手解释其艺术表现及创作传统,加深对“辩体”的理解。第二阶段以杜诗艺术及体式创新为中心,重新审视了杜诗“创体”的历史贡献。第三阶段以中唐古诗的尚奇之风为中心,重点从艺术想象与构思原理的角度,结合“贞苦士”的“补元化”理想与“笔补造化”理念,阐发中唐奇险诗的创作源头与形成原因。三个阶段的研究说明应针对不同对象不断变化思路,才能对古代诗歌创作实践做出学理性诠释。
古代文学研究范式新探索的问题历来为学界所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浪又一浪的新思潮涌入国内学术界,“范式批评”也逐渐受到文学研究者的关注。“范式”一词由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原指某一科学共同体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理论、法则和定律。有学者认为,在文学的内部研究方面也有过不少范式、如审美范式、创作范式、抒情范式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文学研究者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并没有很严格的界定,而是在概念上接近于“模式”“方法”,侧重于一种大家都效法的研究方式或者是某种有示范意义的创作方式,与库恩的原意有所不同。延续这种本土化的“范式”意义思考可以提供一些启示,即在遵循学术研究的共同法则的前提下,应谨防学术思路和研究方法变成套式。由于文学史现象和创作实践的千变万化,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应具备不同的研究思路。结合诗歌内部研究的实践,理想的研究方式应当在多种方法的运用中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
由此可以引申出我在近二十年间形成的诗歌内部研究的三个专题。在研究目的上均可以归结到“探求诗歌的创作原理”这一底层内涵上,属于一种希望进入诗歌创作研究更深层次的实验。三个专题即实验的三个阶段,加之一以贯之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即以诗歌体式研究为基础。为避免这种研究方法和思路变成一种套式,应当根据研究对象的变化不断改变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突破目前的诗歌文本研究,尤其是艺术研究的困境。以期透过众所周知的表层现象,找到形成这些表象的深层因素及其内在联系。如果将诗歌内部研究置之史学视野下,作家作品文本的细读就不应缺位。由此从各时段诗风变化演进的复杂景观中发现更多被以前的粗线条概括所忽略的创作现象,或者是古代诗论所没有提出或说透的新旧问题,并运用现代学术思维对其中的创作原理做出解释。
葛晓音,女,1946年8月23日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此后在新疆昌吉州中学任教、在河北省兴隆县文化馆工作。1982年获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东京大学客座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