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回文词的产生与发展 许传刚 菩萨蛮是写得最早、方法最多、首数最多的词牌。两两回文(含图灵檀几、花樽、穿心回文体)、上下句回文与本句回文结合、联回文(联折叠回文)都是符合词牌的回文。折叠回文、通体回文数量也很多,但它们其实不合词谱,是冒名顶替的产物,可称之为变体。 菩萨蛮写得最多的有樊增祥22首;华彬12首;毛奇龄12首;刘鉴10首;俞彦10首;俞琎9首;刘焘8首;熊应祚8首;苏轼7首;王齐愈7首。 一、《菩萨蛮》的别名及出处 菩萨蛮,又名菩萨鬘、菩萨蛮引、菩萨蛮慢、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花溪碧、晚云烘日、巫山一片云、子夜歌、城里钟。 别名来源于:“重叠金”得名于词牌中“两句一换韵,平仄交替”的格律特点,按温庭筠词有“小山重叠金明灭”句,名“重叠金”。 南唐李煜词名“子夜歌”(易与诗《子夜歌》混),一名“菩萨鬘”,杨升庵改蛮为鬘。 据文献记载,《菩萨蛮》曲调在演变过程中与晋代民歌《子夜歌》存在关联。南唐李煜曾以“子夜歌”为名创作词作,后因曲调微调而更名为《菩萨蛮》。这一命名变化反映了唐宋时期词牌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时代差异产生的名称更迭现象。唐代佛教兴盛,“菩萨鬘”(即菩萨冠饰)的意象与《子夜歌》的宗教色彩相互融合。教坊曲《菩萨蛮》可能吸收了佛教音乐元素,而“子夜”在佛教语境中常象征静谧与超脱,两者结合形成“子夜歌”这一别名。需注意的是,晋代《子夜歌》本为乐府诗题,得名于女子“子夜”创作此曲的典故,与词牌《菩萨蛮》的“子夜歌”别名虽名称相同,但属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体裁。 该词牌多用于描写闺怨、女性生活,尤以《花间集》收录的温庭筠十四首相为代表,故别名“花间意”体现其婉约风格。宋朝韩淲菩萨蛮词有“新声休写花间意”句,名“花间意”。 韩淲又有“风前觅得梅花句”,名“梅花句”。 韩淲还有“山城望断花溪碧”句,名“花溪碧”。 韩淲还有“晚云烘日枝南北”句,名“晚云烘日”。 《菩萨蛮》词牌别称“城里钟”的由来,可能与唐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的钟楼报时制度相关。作为唐代教坊曲,该词调在宫廷与民间广泛流传时,其节奏韵律或与钟楼报时的钟声节奏相契合。这一别称既体现了词牌的音乐性特征,也反映了唐代城市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巫山一片云本巫山一段云的别称,有人混于菩萨蛮,出处未找到。大概因词作常借用巫山神女典故,衍生出《巫山一片云》的别名。 “菩萨蛮”的回文词体又名《联环结》,为王齐愈所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