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李清照的《声声慢》
第一次读这首词是在大学学习中国文学史及其作品时,距今将近四十年了,今重读又别是一番滋味养心悦目。同样是这首词,在不同的时代对待它,却有不同的阐释。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从宋靖康元年(1126年)起,由于北边少数民族金国攻陷宋首都卞京,李清照不得不与北宋政权一道被迫南迁。不久,她的恩爱丈夫赵明成又病逝建康(今南京),李清照在晚年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她的这首词,便产生在这样一种国破,家散,夫亡的孤寡老人的境遇。 古今有许多的名人学者对这首词都作过祥细的评说,都在艺术上作了充分的肯定和褒奖。古人评析多从她婉约风格所表现的“闺中之愁”来说明,因她早期的作品几乎在闺中都是思念丈夫的作品,而忽视了这是南逃后的,更有多层的愁交错在里的闺愁,特别是1965年出版的一些评析文章,说什么“作为一个封建社会饱经忧患,晚年孤独无依的寡妇,她有种难以言传的哀愁是可理解的,在残酷的命运面前表现得这样消极,绝望,说明了她的阶级局限……。”(《宋词选》1965年8月胡雲翼著),被当代极左思想整怕了的、什么都用阶级斗争为纲的观点去认识其人其词,未免失之客观。 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的名篇之一,也算是闺情之作,通篇都在写愁怀。早年她的词多在写与丈夫离愁,可那是有盼头的暂时的别愁呀。如她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因想念而词函致明成。但《声声慢》所述之愁却是死别之愁,逃离之愁,是个人,家庭的遭遇与国家兴亡交织在一起的愁!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前三句十分恰当地表达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此句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真有回肠荡气的气氛。七组叠字,所表达的意境是层层推进,这是李清照在艺术上大胆而新奇的创举! 寻寻觅觅,是寻觅失去的丈夫,是寻觅失去的欢乐,是寻觅山河破碎怎样补救的方法,这不是在拔高词的境界,我们可以在李清照南渡后的很多诗文里随处可见,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和《上兵部尚书朝公》等等,都强烈地表现出收复失地的决心和关心现实的心境。 冷冷清清,指她所处的环境的冷漠,更进一层地衬托出她心境的孤寂。她寻觅自己精神上的可以依托的安慰,等来的却是处处失望,心就更显冷清了。 凄凄惨惨戚戚,这是情绪失落的最高峰,从无可寻觅,进而冷清,再而凄戚,三句十四字分三层递增愁绪。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是言在深秋时节,时热时冷多变的天气,她在陌生之处很不适应,其主要的原因还在心情的不快活反怪天气的不好罢了。诗人多爱借他物来衬自己的情感。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在不可寻的情况下只好借酒来消愁,可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词)所谓晚来风急,其实是暗喻她晚年孤寡无依的悲惨。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此三句,虽然在实际描写,然而是借物言情,表示悼亡和怀旧。李清照流寓江南,丈夫已去,书信则无人可寄了,见雁过而触景生情感到悲伤,“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是李清照早年寄给丈夫《一剪梅》中的语句,和“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中的语句,故称雁是旧时相识,在甜蜜的回忆中有种希望,而今所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翻滋味在心头”(李煜)是绝望!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仰望雁飞俯观残菊。菊也曾开得繁茂,甚至枝头都缀满,可在残秋也都憔悴了,如今谁还有兴致摘来戴在头上呢?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独守窗前,都是叫心酸的事儿缠绕。独自怎生得黑?好像倒霉的事都摊到她头上了,黑不是天黑色也不是人黑色,此黑字是喻心情不震,不畅快。 真是风急欺人,淡酒无兴,雁思旧时,菊惹新愁!所感所闻所见,使人伤感至极,两个反问句其力无穷。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秋雨绵绵,独守窗前,到黄昏时点点滴滴打在梧桐叶上,细细的声音在寂寞的人心里更加凄凉。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唉!这一连串的情况,一个愁在怎么能说得清楚呢,说得完呢? 李清照之《《声声慢》词文情并茂,意辞双绝,是千古绝唱!她是婉约风格更兼豪放,词开篇连用七组叠词十四字,张瑞义《贵耳集》言“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俱无斧凿痕”自然妥切,好独创,好大气呀!她用语明白如话,无粉饰,而且大胆起用民间口头语,俗语入词,如“将息”,“怎敌他”,“正伤心”,“这次第”“愁字了得”等等;此词巧妙而自然地用铺叙手法,把日常生活概括得很突出而细腻,抓住细节渲染,创造出很浓的气氛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