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凌华光 于 2015-9-23 16:48 编辑
古为今用:黛玉是怎样教香菱学诗的?
原文摘录:
且说香菱见了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了,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喜欢。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空儿,好歹教给我做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学做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的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为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
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香菱道:“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有趣。”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我觉得此段教人作诗的故事值得品味,有好多闪光之点,未祥叙罢了,但仍有意思。
1.打消人的畏难情绪,不把写诗看成什么大学问。“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2.告诉规律性知识。"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教人继承传统。
3.提醒勿死守格律。"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不以词害意"。
4.强调重心。重心在立意,立意重于词句。"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没有立意,就是空壳。
| 满篇词藻堆积,无立意就不好,难怪香菱一稿二稿(看似文雅)都令黛玉不满,被否定了。第三稿才受肯定(类似网上"飘红").
5.提醒审美之时要知诗意深浅,否则成果严重。“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深和浅,至少要用心,才能看出,也涉及才学识,如匆匆一看可能也发现不了什么.
6.强调打基础,分主次阅读。主,指向王维,杜甫,李白;次,其余指向淘渊明等七人.
7.强调实践,让香菱一写再写,再改,不致半途而废。
8.指出前景,鼓励别人。香菱第三稿好了,就赞许,但对初学者的赞许也没说过头话。
大概知道更有高峰待登攀吧。
以上是个人体会。还是多看原话为好.
附香菱咏月诗三首 其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其二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其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其实,前二首也是合格的诗,只要不当作"佳作"就合乎分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