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黃 濬(?-1937)
字秋嶽,號哲維,福建人。中華民國官員,自幼隨外祖父讀書,有“神童”之譽,與同鄉陳寶琛、嚴復等人熟識,受知於梁啟超。1902年,至北京,就讀京師譯學館。民國初年留學日本,與日本人素有來往。回國後在北京軍閥政府中任職,梁啟超任財長時聘為秘書。繼入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任職,在湯山溫泉招待所認識日本女間諜南造雲子,向其透露許多情報。1937年8月26日,以叛國罪被處以死刑。著有《壺舟筆記》、《花隨人聖庵摭憶》。
陳寅恪偶有《丁亥春日閱花隨人聖庵筆記深賞其遊暘臺山看杏花詩一律》:
當年聞禍費猜疑,今日開編惜此材。世亂佳人還作賊,劫終殘帙幸餘灰。荒山久絕前遊盛,斷句猶牽後死哀。見說暘臺花又發,詩魂應悔不多來。
詩畢,復跋其後:“秋岳坐漢奸罪死,世人皆曰可殺。然今日取其書觀之,則援引廣博,論斷精確,近來談清代掌故諸著作中,實稱上品,未可以人廢言也。”又盛讚其《大覺寺杏林》中“絕豔似憐前度意,繁枝猶待後遊人”一句。
其《感逝柬宰平》云:
黨碑元祐僕為塵,故國秋風鬼錄新。未信高旻終昒昧,欲焚殘筆謝交親。安禪詞客靈應在,飲藥狂夫意最辛。(自注謂碧棲季常)淚灑寢門非敢哭,寫悲聊寄索居人。
喜眾異來京
朱顏不改舊時音,觸撥前蹤祛上心。君似遊倏仍樂水,我如窮鳥更歸林。崇譚漸出中年味,亟去知憎惡木心。尚有清娛供偃蹇,尋春微意未銷沉。
三、江朝宗(1861-1943)
行名世堯,原名雨丞,民國時改字澄,道號大中,齋名四勿軒,因排行第四,世稱"四先生",旌德江村人,寄居六安州麻埠鎮(今屬金寨縣),是北洋軍閥重要人物。“七七”事變後,他投降日本侵略者當了漢奸。網上曾有他的一幅手書詩卷,詩格不高,奴氣十足。
題為《歲戊寅十一月二十八夕,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同仁公燕,伯爵寺內大將功成歸國,杯酒為歡,有坐客曰:今夕盛筵,不可無詩以助雅趣。又有客云,可用唐人陽關三疊之句和之。余曰:可。用元韻作詩三章,作為陽關三疊以壯行旌,遂即席疊韻三章》,謹錄如下:
宏開雅宴餞行塵,粗具盤餐品色新。瑞靄座前咸進酒,祝君康健似天人。
祝君康健似天人,喜屆陽回萬象新。奉詔歸朝勤述職,御前賜酒洗征塵。
御前賜酒洗征塵,脫去征衣易錦新。朝野歡呼君澤厚,歸來話舊慶同人。
補作豪字韻二章
扶危定亂任賢豪,筆掃千軍不用刀。禮教宏開民感動,綱常振起士鳴高。留薰去莠培佳穗,惠澤施仁息遁逃。煦煦和光清曉日,道行中外慶同袍。
泰曆昌期士氣豪,銀河洗甲偃旂刀。文開宇宙星光焕,武靖欃槍劍影高。挽起狂瀾賢■所,循行大道黠潛逃。和鳳被野蘇民困,信友就鄰互贈袍。
伯爵寺內大將,乃北支那派遣軍司令寺內壽一,固侵華創子手也。
四、李宣倜(1876-1961年)
字釋龕、釋堪、釋戡,號蘇堂,別號阿迦居士,是著名詩人李宣龔之從弟。早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回國後,曾任慈禧的御前侍衛、民國大總統侍從武官、大總統軍事幕僚、幣制局參事,國務院秘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行政院參議等職,1927年1月12日特任文威將軍、晉陸軍中將。1943年被汪精衛國民政府授中將將銜,1945年又升任偽軍事委員會委員。生平善詩善書,著有《蘇堂詩拾》、《蘇堂詩續》、《歲朝唱和集》等。
《春遊雜詩》系列之《可園》云:
滿地蕪菁似紫藤,欠渠瓔珞貫金繩。思量明月花間坐,一幄流蘇五萬鐙。
眠鷗橋
一分流水二分塵,多恐詞人判未真。風裏眠鷗橋下過,柳花翻浪浪如銀。
稷園
一春攜酒逐花開,春盡還來倒百杯。說似與君君不恨,春歸換得牡丹來。
崇效寺
歐碧鞓紅較短長,花王畢竟屬姚黃。迎風合試天魔舞,借與楸陰作道場。
五、王揖唐(1878-1948)
安徽省合肥市人。名賡、志洋,字什公、一堂、逸堂、慎吾。袁世凱秘書,洪憲男爵,北洋上將,安福系主將。曾在日本留學,抗戰時叛國投敵。1948年以漢奸罪被槍決。著有《今傳是樓詩話》、《童蒙養正詩選》、《東遊記略》、《世界最新之憲法》及詩集《逸唐詩存》。侵華日本派遣軍總參謀長被調回國,王設宴歡送,並呈遞感謝狀,謂其離任回國,“真令人有離別慈父之感”,又在1940年訪問日本時,不僅參拜靖國神社,還叩謁天皇,歸國後寫詩抒感明志,中一首曰:
八紘一宇浴仁風,旭日縈輝遞藐躬。春殿從容溫語慰,外臣感激此心同。
可見他是一個比李登輝更牛的漢奸。近年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今傳是樓詩話》。《逸塘詩存》則是1941年出的藍印本,收詩二百餘首,當時亦頗有影響。
又有《津橋感事》詩,寫得蘊藉風流。
波痕如練雨如絲,向夕鵑聲過耳悲。滿地落花誰是主,天津橋畔立多時。
《與蔣觀雲智由論學語》則曰:
孔門不得中行士,晚歲偏思狂狷才。鄉願鄙夫滿天下,聖人復起那堪裁。
讀之,想想真應該把他先裁了。
六、梁鴻志(1882-1946)
福建長樂人。字仲毅,後改字眾異,號慕鸞,又號東癡,晚號迂叟,是清道咸年間名宦梁章钜的曾孫。他跟過袁世凱、段祺瑞,“七七事變”後投靠汪偽,是漢奸組織“大民會”的總裁。嘗從陳衍學詩,在《石遺室詩話》中很受稱賞。著有《爰居閣詩集》,藍印本,凡十卷,有黃孝紓、何振岱、袁思亮、夏敬觀、曾克耑、黃濬、吳廷燮諸家序,收詩964首。其詩低徊多感,頗有獨到之處。1945年在蘇州被捕,判處死刑,獄中尚著有《入獄集》、《待死集》。有《人日得醇士南昌書使寫詩幀賦寄》詩:
一廬江海閉春寒,人日書來得細看。豈有小詩堪補壁?正如裨將使登壇。違時文字真風漢,衰世功名謝懶殘。惆悵宮亭一湖水,與君息壤在漁竿。
曉發廬山得二絕句之一:
我與匡廬異主賓,山泉清濁豈關身。待摹小印鈐詩卷,敷淺原頭縮手人。
歲暮旅居遼東二十絕句之一:
曉枕驚寒夢不成,一心禪定百無營。無人共領閒居味,臥聽開門掃地聲。
萬緣
萬緣非幻亦非真,過眼誰分果與因。一念愛才憑鑄錯,憐渠機事亦緣貧。世情久似瞢騰霧,我意常存浩蕩春。不用旁觀妄評泊,早將平等視冤親。
七、汪精衛(1883-1944)
廣東番禺縣人。原名兆銘,字季新,筆名精衛。早期同盟會員,曾謀刺清攝政王載灃,敗後被囚,有《被逮口占》四首:
銜石成癡絕,滄波萬里愁;孤飛終不倦,羞逐海浪浮。
姹紫嫣紅色,從知渲染難;他時好花發,認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留得心魂在,殘軀付劫灰;青磷光不滅,夜夜照燕臺。
名震天下。抗戰期間投靠日本,與夫人陳璧君淪為漢奸。著《雙照樓詩詞稿》,頗邀時譽。其死後,著名史學家陳寅恪曾有挽詩,其中惜才之意有焉。诗云:
阜昌天子頗能詩,集選中州未肯遺。阮瑀多才原不忝,褚淵遲死更堪悲。千秋讀史心難問,一局收枰勝屬誰。世變無窮東海涸,冤禽公案總傳疑。
八、褚民誼(1884~1946)
原名明遺,字重行,浙江吳興人。早年留學日本大學,後赴法國攻醫學。歸國任廣東大學教授、代理校長、醫學院長、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候補委員、軍醫處處長、教育行政委員會常委、法政大學校董、中法工業學院院長、建設委員會常委主席等職。1932年任汪精衛行政院秘書長,後隨汪投敵,歷任外交部長、廣東省長等。抗戰勝利後判處死刑。曾於網上見其挽江浙名士周慶雲的一紙五言律詩拓片,詩作工整老成,頗具筆力,內容為:
淞水寒波咽,家山暝日遙。名編傳志乘,稀壽厄松喬。鄰宇依前望,歸帆最後邀。鷓鴣溪畔路,回首益蕭寥。
世已開新局,人猶重老成。治絲秦簡補,正筴管篇評。事業聞通惠,艱難見悃誠。舉觴■莫感,何止梓桑情?
平生匡濟略,揮灑寄琴詩。逸趣禪參畫,奇文字訪碑。林亭隨點綴,立達此襟期。仰止理安塔,千秋永孝思。
子訂金蘭簿,孫偕博望槎。墅曾青嶂借,鄉竟白雲遐。寶鼎沈檀暈,瑤簽典籍華。登堂還悵惘,庭樹暮陰斜。
後有字兩行,一為“湘舲譜伯大人千古。”一為“如侄褚民誼敬挽。”款下押“南潯褚氏”、“民誼”朱白文小方印各一枚。
九、周作人(1885-1967)
浙江紹興人。魯迅的弟弟。歷任國立北京大學教授、東方文學系主任,燕京大學新文學系主任、客座教授。《新青年》雜誌的重要同人作者,“新潮社”主任編輯,“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並與魯迅、林語堂、孫伏園等創辦《語絲》週刊,曾經擔任北平世界語學會會長。抗戰後,因曾出任汪精衛政權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被押解南京並被高等法院判為漢奸,北大校長蔣夢麟為之求情。1949年1月26日被放,1967年病逝。他的著作很多,古體詩有《兒童雜事詩》,鐘叔河曾箋釋出版。其他還有一些詩,如《偶感》詩:
迅急風潮催大夢,主人沉醉兩昏昏。三千年代文明國,百萬同胞孟密魂。黃鶴徒傳風鶴警,黑奴猶是帝王孫。淒涼讀盡興亡史,東亞名邦有幾存?
亡國遺民劇可哀,蘇門銅狄盡塵埃。不堪故國歌禾黍,莫向昆明話劫灰。大地山河如夢裏,王孫芳草循天涯。中原不少羅蘭輩,忍把神州委草萊。
讀來可知其早年的一些抱負。後來在押解期間還有詩兩首,
其一:羼提未足檀施薄,日暮途窮究可哀。誓願不隨形壽盡,但憑一葦渡江來。
其二:東望游江白日斜,故國雖好已無家。貪癡滅盡餘嗔在,賣卻黃牛入若耶。
十、陳公博(1892-1946)
原籍廣東乳源,寄籍南海。北京大學畢業。先為共產黨,後加入國民黨,復入汪偽政府。日本降後,被國民黨從日本引渡回國,處以死刑。著《苦笑錄》、《寒風集》。他在《寒風集》中有一篇《我的詩》,自言“最怕做詩人”,嘗“觀光過一兩個詩社”,使其坐立不安,中間附錄了不少詩作,多是絕句。如:
軍次樂昌,宿營城外沙洲,廿年前余曾銜先君命舍軍先行,匹馬偷渡峽門,依稀尚憶舊日渡頭也
獵獵悲風掠莽原,疏星連樹認前村。當年單騎窮投止,月黑沖寒渡峽門。
卜居百花洲畔
寂寞樓臺對小橋,昨宵寒盡又春朝。曉來試馬花洲畔,梅萼微開雪半消。
又《過永勝寺》七律一首,頗堪一讀:
荒寺衰楊不見人,玉簪羅襪倏成塵。遺珠光隱淒涼色,絕筆鉛留慘澹痕。未燼餘煙魂宛在,已灰殘燭淚猶新。不堪惆悵黃昏後,細雨斜風閉院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