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论坛特邀贵宾
精华3
注册时间2015-8-29
威望105
金钱153
贡献98
特邀嘉宾
大中华诗词论坛特邀贵宾

威望- 105 点
贡献- 98 次
金钱- 153 枚
|
《清詩流派史》述評
《清詩流派史》(臺灣文津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是劉世南先生歷時十五載方告完成的一部力作,全書將清詩分為前、中、晚三期,前期共九章,對河朔、嶺南、虞山、婁東、秀水、神韻、宗宋、飴山等八个詩派的流變及代表詩人作了細密而中肯的品評,幷專辟一章,論述了不立宗派、而對有清一代産生深遠影響的遺民詩人顧炎武。中期共七章,包括浙派、格調詩派、肌理詩派、性靈詩派、桐城詩派、高密詩派、常州詩派。晚期共五章,先用一章的篇幅,介紹了“但開風氣不為師”①的龔自珍,然後分別對宋詩運動與同光體、漢魏詩派、中晚唐詩派、詩界革命派作出詳審而全面的闡述。在論述的過程中,作者不僅分析了某一流派的淵源、特點及其影響,而且還總結了有清一代詩歌發展的規律。昔章學誠論古今著作,謂“天下有比次之書,有獨斷之學,有考索之功,三者各有所主而不能相通”②,而《清詩流派史》則鎔比次、考索與獨斷於一爐。章學誠又説:“所以通古今之變,而成一家之言者,必有詳人之所略,異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輕,而忽人之所謹,繩墨之所不可得而拘,類例之所不可得而泥,而後微茫杪忽之際,有以獨斷於一心。”③倘以此語移謂世南先生,我以為是很適合的。
先説“詳人之所略”。比如對乾隆年間的高密詩派,一般人極少論列。汪辟疆先生雖曾注意及此,但只是對高密三李“以寒瘦清眞,一洗百年以來藻繪甜熟之習”④的廓清之功,以及這一詩派“垂二百年猶未絶”⑤的深遠影響作了簡略的介紹。世南先生則詳細論述了高密詩派興起的原因及其詩論,幷且著重對李憲噩、李憲喬兄弟的作品作了精辟的分析,認為他們的詩歌“和虞山、漁洋、歸愚、隨園都是完全不同”,“不僅字句洗煉,意象渾成,而且情含景中,意在言外”。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將前人有關論高密詩派的零星材料加以“比次”與“考索”,作出了恰如其分的“獨斷”之評價:“這派詩人本有用世之心,但大都處於士這一底層,因而雖生於所謂乾隆盛世,他們個人卻充滿一種蕭索冷落的情懷。這些人又都很狷介,……在對社會現實失望以後,便自然挑選清苦的賈島、雅正的張籍,用這兩家詩作為自己的‘安身立命處’。……所以(他們)都鄙視袁枚的‘逾閑蕩檢’和把詩歌作為羔雁,寫成縉紳譜;也不贊成肌理派的一味鑽書卷,搬故實;更不滿意神韻派末流的矯飾、膚廓。”像這種“詳人之所略”的情況,書中比比皆是,這裏就不一一舉例了。
其次説“異人之所同”。一般人論及以王闓運為代表的漢魏詩派,或斥其“墨守古法,不隨時代風氣轉移,雖明之前後七子無以過之也”⑥,或謂其“宗法八代,下及盛唐,與晚清‘同光體’一派分道揚鑣”⑦,或以為“其言詩取潘、陸、謝、鮑為準,則歷詆韓、蘇以降,以蘄復古”⑧……雖持論的角度不同,但都一致認為此派偏於保守。世南先生卻別具慧眼,認為王闓運之所以反對曾國藩的“詩派法西江”,是因為曾國藩以純儒自命,提倡“王道”,而王闓運則主張“霸術”,希望成為“帝王師”。其所以宗法漢魏六朝以至初唐,“是因為漢家陽儒陰法,本以霸道行之;而魏武好刑名,六朝也是敝屣儒家學説的;初唐從李世民到武則天也都是強調法治的。這是他和明七子在政治哲學上的本質區別。他特別反對宋詩,就和宋代理學流行有極大關繫。在他的思想上,晚清陷於空前的外患內憂之中,極像兩宋的積貧積弱,除了在政治上軍事上力圖自強,他還企圖在文學上追蹤漢魏,以求振大漢之天聲,因而鄙棄感情內斂而無雄飛壯志的宋詩。”這種“獨斷”之論,旣具哲人的睿思,又有史家的卓識,乍看似覺狂言怪語,細想則完全合情合理。方東樹云:“著書立論,必出於不得已而有言,而後其言當,其言信,其言有用。故君子之言,達事理而止,不為敷衍流宕,放言高論,取快一時。……若此者,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將來,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⑨誠哉此言!
再説“重人之所輕”。時賢之學術著作,大都重宏觀,輕微觀;重槪括的論述,輕具體的分析。而世南先生卻能二者兼顧。比如在論述同光體代表詩人陳三立之詩的“意境美”時,特地引了他的一首七律《眞長、曉暾見過》:
黃雞啄影女墻隈,醖釀晴秋繡石苔。
二客偶然看竹到,一亭無恙據梧纔。
玄言擺落人間世,往事凄迷溪上杯。
各有風懷寫孤憤,江山綿麗起騷才。
作者對此詩逐句分析道:
首句純為寫景。…寫的都是自家小園的幽靜宜人,於是引出第三句“二客偶然看竹到”,不僅點題,而且寫出了兩位客人的魏晉人風度。看竹,用王子猷看竹不問主人的典故,特加“偶然”,更見其但憑興之所至,初無成心。這就和第四句的自寫相對。自己雖然退隱,卻一直縈懷國事,而這同惠施“欲辯非己所明而明之,故知(智)盡慮窮,形勞神倦……據梧而瞑”一樣。第五句因而明寫主賓雙方同坐茅亭,相對談玄,這是用王濛謂何充語:“望卿擺撥常務,應對玄言。”第六句“往事凄迷溪上杯”與“一亭無恙”呼應,見得二客對此小園已是舊遊。這凄迷往事包括主賓雙方在內,説明欲忘世…作為一个意象,顯然是要寫晴秋的一角僻地。秋和僻地是冷色調,晴和雞啄則是暖色調。兩種色調的融合,表現為冷中有暖。這是寫雞呢,還是自我寫照?……顯然,啄影墻隈的黃雞是詩人的“面具”,隱藏著他的一種情趣——冷寂中蠕動著對生活的追求。次句“醖釀晴秋繡石苔”也一樣,上句“啄影”的“影”,已逗出此句“晴”,而這个“晴秋”是經過由凉變暖的漸變過程的。陰凉,所以石上纔長苔蘚;晴明,則陽光下苔色蒼翠如繡。這句暖色調更深。然而這兩句所而未能,故末聯乾脆説明,各有孤憤,以詩出之,抒其風人之懷抱。而其所以如此,是祖國大好河山激發的。
如此賞奇析疑,已令人驚嘆其文心之細,識解之精,更使人稱絶的是,作者在此基礎上,指出其意境之美,乃是其“剛健人格的反映”,幷進而探究出其高古渾厚的氣格所形成的原因,是運用了史家常用的“奇正相生”之法:“此詩首聯第一句寫空間,第二句寫時間,都是小範圍的。頷聯第三句寫實,第四句自寫,都是淺層次的(表面忘世)。頸聯第五句承上,實從反面説(仍欲忘世);第六句從正面説(不能忘世),從而把前五句的忘世態度一掃而空。於是尾聯第七句賓主合寫,較之頷聯為深層次的(皆極關注國家命運);第八句又寫空間與時間以回應首聯,但卻是大範圍的(主賓目光皆從晴秋小園移注於綿麗江山與繼起騷才)。”這種剝繭抽絲的細密分析,較之時賢的泛泛之論,眞不可同日而語。想散原老人九泉有知,亦必掀髥而贊嘆。
最後説“忽人之所謹。”一般論清代詩歌的專著,大都津津樂道活躍在清末民初的南社,而世南先生此書卻在論畢以黃遵憲為代表的詩界革命派之後便煞尾了。這幷非作者疏忽,而是因為南社中很大一部分詩人仍籠罩在同光體的範圍之內,而以柳亞子為代表的南社領袖,雖然想突破舊體詩傳統內容與形式的束縛,但直至民國六年(1917)還是倡言“文學革命,所革當在理想,不在形式。形式宜舊,理想宜新,兩言盡之矣”⑩,仍然只是詩界革命派所謂“以舊風格含新意境” 11的翻版。在作者看來,“中國古典詩歌是不會消亡的,當代作者及後代繼起者日多,但談到舊體詩革新問題,恐怕只能達到黃遵憲詩這一步為止。”這是因為“古典詩歌(包括古體和近體)屬於文言語言系統,你要寫作古典詩歌,當然必須采用文言詞語,而中國士人的傳統文化心態,是主張詩歌語言典雅的,這就必然要向群經諸子以及史籍去選擇合用的詞彙。至於外來詞語,只要能表現新意境,自然也應該吸收。這就和中古以來士人吸收佛經的詞語與典故一樣,完全可以同化它們。”可見,《清詩流派史》以詩界革命派為殿,而對成立於宣統元年的南社,卻不置一辭,是有其深意的。這種安排,不僅對兩千多年來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趨勢作出了槪括,而且也對舊體詩當今如何改革乃至將來如何衍變指明了道路。雖説這只是“一家之言”,但由於作者能“通古今之變”,因此其結論是令人信服的。
總之,世南先生的這部《清詩流派史》确确實實可以説是於“微茫杪忽之際,有以獨斷於一心”。一册在手,清朝兩百六十多年詩歌的流變軌迹了然於胸。從縱的方面,可以看出每一流派對以往各派的繼承與發展;從橫的方面,又可以看出各个流派之間的相互影響與融合。據我所知,如此全面而精辟地從流派角度對清詩進行論述的學術著作,近百年來,這還是第一部。前輩學人陳衍、錢基博、汪辟疆、錢仲聯、錢鍾書等,雖然對清詩有深湛而獨到的硏究,但都沒有撰寫連貫系統的專著;近來一些中靑年學者雖有不少專論,但終覺觀點新穎而學養不足,旣不能像汪中所説的那樣,“於空曲交會之際,以求其不可知之事”;更不能像黃庭堅所説的那樣,“如禹之治水,知天下之脈絡”。就這一意義上説,《清詩流派史》可稱得上塡補了清詩硏究方面的空白。元遺山詩云:“論詩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12,殆世南先生之謂乎!
當然,《清詩流派史》也不無可議之處。首先從清詩三个時期的篇幅來看,前期最多,中期次之,後期最少。其實,晚清詩歌的成就,不僅可以和清初後先媲美,而且在思想性、藝術性的創新方面,似乎還在清初之上。作者將不立宗派的龔自珍單辟一章進行論述,這自然是對的。但對於道光年間頗負盛名的張際亮、湯鵬以及道、咸間的傑出詩人姚燮、貝靑喬、魯一同等卻未論及,則略嫌疏漏,似應用一章的篇幅加以介紹,並重點對姚燮之詩作出評述。蓋姚燮於經史、地理、釋道、戲曲、小説無不探究,其詩融杜甫、白居易、李賀、李商隱於一體,多紀事感時之作,有“詩史”之稱。他對後世的影響,雖不及龔自珍,但是譚獻、沈曾植,以至馬一浮等均受其沾漑。又如清季的中晚唐詩派,作者只以樊增祥、易順鼎繫之,而對專學李商隱的李希聖、曾廣鈞、張鴻、曹元忠、汪榮寶等西昆派詩人卻不曾論及。正由於對晚清之詩論述相對簡略,因而造成篇幅上的前後不均衡,遂不免使人有虎頭羊尾之憾。其次從作者對西方美學理論與典故的借鑑方面來看,似乎也未做到水乳交融。比如在闡述浙派詩人厲鶚詩的“孤淡”風格時,引俄國什克洛夫斯基關於“陌生化”的理論;論常州派詩人黃仲則的情詩,以拜倫懷念其情人瑪麗來比附等等,都稍嫌牽強。借用錢鍾書先生的話來説,乃“眼中之金屑”,而非“水中之鹽味”⑬。不過,這些所謂不足,只是筆者一孔之見,不敢自是,姑且提出,以就正於大方之家。
此書在臺灣出版,印數不多,內地讀者大都無緣一睹。夫學術乃天下之公器,亟望大陸有見識的出版社能予出版,以廣其傳,則士林幸甚。
(原載於《晉陽學刊》1998 年第3 期 )
【注】
①龔自珍《己亥雜詩》(“ 河汾房杜有人疑”)
②③章學誠《文史通義·答客問》。
④⑤《汪辟疆文集·話高密詩派》。
⑥陳衍《石遺室詩話》 。
⑦錢仲聯《夢苕庵論集·論近代詩四十家》。
⑧李慈銘《譚荔仙四照堂詩集序》 。
⑨方東樹《儀衛軒文外集·書林揚觶》。
⑩柳亞子《致楊銓函》 。
⑪梁啓超《飲冰室詩話》 。
⑫元好問《論詩三十首》之八。
⑬參看銭鍾書《談藝錄》論王靜安條。
【附劉世南先生1998年詩一首】
盛元先生作《清詩流派史》書評,刊於晉陽學刊一九九八年第三期,承賜一冊,讀之欣慨交集,以先生知我深也
熊君為學如挽強,勝人匪但以詞章。四部所涉浩汪洋,論我詩史入微茫。標舉四目網在綱,清言霏雪婉清揚。取義春秋欲雁行,獨斷一心故堂堂。譽我我不自奭傷,相視而笑若琴張。吾書所志在子長,不明三義如面牆:專制使人天性亡,暢言吾假吳吳江(兆騫);民權乃可致一匡,此義我論譚瀏陽(嗣同);韌性戰鬥仆不僵,惟釋函可鐵骨香;非此何以滌舊邦?君數姚(燮)貝(青喬)魯(一同)張(際亮)湯(鵬),流派所無難辟疆。又言李(希聖)曾(廣鈞)西崑皆擅塲,何乃樊(增祥)易(順鼎)獨稱中晚唐?此誠疏略未應忘。嗟哉熊君知我詳,著書我非謀稻粱,一家言在示周行。此心靈史得君悅懌解,次比考索吾非鼠搬薑。
【按】
此書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有删節。简介如下:
清诗流派史
定 价: ¥35.00
作 者:刘世南 著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3-1
版 次:1
页 数:517
字 数:382000
印刷时间:2012-2-1
【内容推荐】
世南先生自青年时起就酷爱古典诗歌,旧诗写作有较高造诣,尤喜清诗,风雨数十载,不更此志,乐此不疲。尤其是一九七九年调到大学任教后,沉潜乎中,专攻清诗,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窮年,广泛涉猎有关资料,精读各家诗集、文集,分期分人地作专门研究,细大不捐,卡片盈箱,反复涵咏,不断揣摩,既条分缕析,又融会贯通;既努力地探究各流派产生、发展的历史原因及诗学本身的原因,又精心地寻绎各流派之间的相互影响;既沿波讨源,探求其继武前贤之处,又能由表及里,较确切地撷取其思想与艺术方面的独到特点,平实地阐述其得失,考究其消长。总之,这是一部用力甚勤,资料翔实,自成体系,且时有精审之见的论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河朔诗派
一 河朔诗派的由来
二 河朔诗派的特色
三 几位代表诗人
第二章 岭南诗派
一 岭南诗派的风格特色
二 屈大均
三 陈恭尹
四 释函可
第三章 顾炎武
一 顾炎武的先进思想对其诗作的影响
二 顾炎武的诗论反映在诗作上的特点
前言
第一章 河朔诗派
一 河朔诗派的由来
二 河朔诗派的特色
三 几位代表诗人
第二章 岭南诗派
一 岭南诗派的风格特色
二 屈大均
三 陈恭尹
四 释函可
第三章 顾炎武
一 顾炎武的先进思想对其诗作的影响
二 顾炎武的诗论反映在诗作上的特点
三 顾炎武诗作的艺术特色
四 顾炎武诗对清诗的影响
第四章 虞山诗派
一 虞山诗派的兴起
二 钱谦益
三 冯舒与冯班
第五章 娄东诗派
一 娄东诗派的兴起
二 吴伟业
三 “梅村体”传人之一——吴兆骞
四 “梅村体”传人之二——陈维崧
第六章 秀水诗派
一 秀水诗派的产生
二 朱彝尊
三 秀水诗派的变化
第七章 神韵诗派
一 神韵诗派的兴起
二 王士稹
三 神韵派及其影响
第八章 清初宗宋派
一 清初宗宋派的产生
二 清初宗宋派诗人
三 查慎行
第九章 饴山诗派
一 饴山诗派的产生
二 赵执信
三 流派及其影响
第十章 浙派
一 淅派的产生
二 厉鹗生平及其诗论
三 厉鹗的诗
四 对浙派的评价
第十一章 格调诗派
一 格调说产生的原因
二 沈德潜提倡格调说的主客观条件
三 沈德潜诗的分析
四 格调派
五 对格调派的批判
第十二章 肌理诗派
一 肌理说的“义理”和这一诗论产生的产因
二 从“文理”角度看肌理说的理论价值
三 论翁方纲的诗
四 肌理派诗人及其影响
第十三章 性灵诗派
一 性灵派产生的原因
二 袁枚及其诗
三 赵翼及其诗
四 张问陶及其诗
五 性灵派的影响及其历史评价
第十四章 桐城诗派
一 桐城诗派的形成
二 桐城诗派的诗论
三 刘大櫆、姚鼐和方东树、梅曾亮的诗
四 流派与影响
第十五章 高密诗派
一 高密诗派兴起的原因
二 高密派的诗论
三 李宪噩与李宪乔
四 二李的追随者
五 对高密诗派的评价
第十六章 常州诗派
一 常州诗派的产生
二 常州诗派的诗论
三 常州诗派的杰出诗人黄景仁
四 常州诗派及其影响
第十七章 龚自珍
一 生平
二 诗论
三 龚诗的悲剧意识
四 龚诗对近代诗的影响
第十八章 宋诗运动和同光体
一 产生的原因
二 狭义宋诗派的诗论
三 两位代表诗人
四 结论
第十九章 汉魏诗派
一 汉魏派产生的原因
二 王闽运生平简介
三 王闽运的诗论
四 王闽运的诗作
五 结论
第二十章 中晚唐诗派
一 产生的原因
二 樊增祥的生平和诗论
三 樊增祥的诗作特色
四 中晚唐派的影响
第二十一章 诗界革命派
一 诗界革命派的历史意义
二 黄遵宪的诗论与诗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