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网上的许多诗作只相当于古人的私塾作业 现在人们总埋怨网上难见好诗。认为多数都是一些只合格律,千篇一律的时景之作,如新春、端午、中秋、重阳、寒霜、大雪之类的公共语言,没有一句专属作者于自身有关的内容。近年来由于对老干体的抨击,写五一、写七一、写国庆的相对减少了许多。 其实,这是一种作业,自古有之的。古人在私塾里就有大量的作业,甚至长大后也沒有多大的提高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很快地就消失了。就说唐人吧,上得全唐诗的无非是百分之一甚而千分之一,不要认为唐人就比今人强多少!无非是三百多年有个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等,今人网上作诗还不及三十年呢,急什么? 然而话又说回来:按照目前的这些写法,又怕是出不了今人的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的。何也?我们先来看一下古人的启蒙和他们长大以后的变化:“云对雨,雪对风”;“春对夏,秋对冬”。云雨雪风,春夏秋冬,是一个总的概念,云雨雪风春夏秋冬对东西南北人,对丰衣薄衫者,感觉是不一样的。 李白是这样感风的: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他不说他送客时杨柳还没发芽,却说是春风也知道人离别之苦,不让杨柳发芽。 杜甫呢?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写雨、它写春,他写风,都有具体的环境,都有作者自己的感受。 李商隐的诗是最朦胧的: 昨夜星晨昨夜风。这昨夜的星晨和昨夜的风,陪伴着他美好的回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杜牧写风雨: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我们的古人是在学会了“云对雨,雪对风”;“春对夏,秋对冬”技巧之后,就把云雨雪风、春夏秋冬,春花秋月,青春白发,等等,赋于他自己所感知的意境中,决不只是去写云雨雪风、春夏秋冬,春花秋月,青春白发之类毫无作者个性特点的共性诗,而是把这些只作于自己感情个性的载体而存在。 我们来看两首今人在网上的作品: 洋湖泛舟 忍顾夕阳惆,清风逸小舟。 匆匆云霭散,玉兔水中游。 重 阳 年年岁岁进重阳,户户家家新酒香。 寿客芳菲期梦蝶,茱萸插挂待归乡。 登高吟咏鬓边白,赏菊徘徊景外黄。 敬老何当此日在,时时孝悌国兴昌。 这首五绝, 你读得出来这是在写哪里?夕阳清风,云霭玉兔,和作者有什么关系?你“忍顾”,別人也可以“忍顾”,张三见到的不和李四见到的一样么? 这首七律,纯属客观描写,看不出这些叙述同作者有什么关系。王五写来与周六写来同是一个样! 其实,写诗一触到自己斯时斯地,斯喜斯愁,就得花功夫的。每个诗人都写出与别人不同的个性来,今天就不再缺李白杜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