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87
注册时间2015-6-26
威望1738
金钱13786
贡献11202
金牌会员
 
威望- 1738 点
贡献- 11202 次
金钱- 13786 枚
|
本帖最后由 放下 于 2016-1-12 08:26 编辑
【七律】梅(1)
闲步梅园二九风,枯黄草地碧松东。晴天雀啭闻芬郁,冷蕊枝摇觅句穷。
曲角暗香回首望,平桥清水染衫同。熏那尘域幽馨远,若雪披颜漫翠空。
11:02 2016/1/3
【七律】梅(2)
远岫朦胧碧落嵩,扁舟蓑笠响泷泷。银妆大地红花点,铁铸横枝喜鹊丛。
高洁冰操呈笑靥,平和冷蕊馥迷空。喳喳玉屑催春梦,转瞬浽溦绿域中。
13:52 2016-1-4
【七律】兰(1)
广厦高楼住处空,东坡没竹不居忡。琉璃舞蝶幽兰影,窗格垂丝小燕风。
树蕙无时心在蕙,飞鸿有志意惟鸿。清香只发慈悲愿,佩里芬芳四子同。
10:34 2016-1-5
【七律】兰(2)
深谷幽芳远世笼,三帆天际水云空。香芬惹蝶翩翩舞,玉竹吹音阵阵风。
畏避浇漓生正气,相寻寂静隐方蓬。骚人寄志千秋赋,碧叶瑶芳草石中。
注:远世,远离尘世,避世。世笼,语出宋代宋先生的《太常引》“名姓列仙宫。已跳出、乾坤世笼。”
15:45 2016-1-5
【七律】竹(1)
远眺茫茫箐谷隆,临川倚石泊舟翁。清凉有节虚怀志,皓洁之光实相空。
碧水湘灵怜帝子,金钟楚客期世雄。生平什物多呈献,岁月炎寒自在风。
10:35 2016-1-6
【七律】竹(2)
苏轼安居玉竹融,无筇俗气使人忡。今楼那处生鞭节,旧宅当时长笋通。
必借蕙兰香作伴,须凭李杜赋陪同。厅堂角落芬芳溢,四友为邻瑞色隆。
13:57 2016-1-6
【七律】菊(1)
肃肃千山落叶红,朦朦寿客雾遮中。飞霜越艳增秋色,含露湘妃转北风。
雨打易安萦梦瘦,篱喧靖节挂心忡。渊明把菊豪情在,负手黄昏望远空。
16:02 2016-1-6
【七律】菊(2)
多言晚节傲寒空,不畏刀霜百卉忡。宁可抱香枝首老,能堪落地叶金穷。
乌台诗案源诗续,苏轼佛心研佛通。感慨黄花烟雨瘦,冰壶一样恁尘风。
13:40 2016-1-8
为写菊花诗,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和苏东坡讨论菊花诗的故事,也很有意思。苏东坡任职湖州期满后赴京等候新的任命。一天,他到当朝丞相王安石府上拜访,被仆人安排在书房等候接见。闲来无事,他在书房随意走动观看,突然,他看到一首题为《咏菊》的诗稿,上面只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两句诗,没有完稿。他认得这是王安石的笔迹,但却想不通王安石怎么会吟出这有悖情理的诗句来。因为据他看来:黄花即菊花。此花开于深秋,其性属火,敢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随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而诗中却说“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错误了?这么一想,苏东坡不由兴之所发,便依韵续了两句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了以后,他又觉不妥,担心王安石责怪,便不待晤面就一走了之。
后来,王安石得知苏东坡续诗讥讽自己之事,便决定煞一下苏东坡的傲气,给他一个教训。因为王安石所咏之菊乃一特殊品种,此菊花产于黄州。不久,经玉安石一番安排,朝廷任命苏东坡为黄州团练副使。果不其然,在苏东坡赴黄州上任后的那年重阳节之后几天,连日大风,苏东坡与来访的好友陈季常一道去后花园赏菊花,没想到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遍洒黄灿灿的菊花,枝上全无一朵。这一情景使苏东坡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陈季常见而生疑。苏东坡便坦诚他说道:“季常有所不知,平常见此花只是焦干枯烂,并不落瓣。去岁在王荆公府中,见他《咏菊》诗二句,道:‘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小弟只道此老错误了,续诗二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却不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此老左迁小弟到黄州,原来使我看菊花也。” 难能可贵的是,苏东坡在事实面前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此变得谦虚多了。
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被贬黄州: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