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43|回复: 6

浅议现代非线性科学给古典诗词理论的哲学启示

[复制链接]

497

主题

263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69
贡献
2686
金钱
3992
发表于 2016-2-12 17: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白云客 于 2016-2-12 20:07 编辑

                           浅议现代非线性科学给古典诗词理论的哲学启示

  现代非线性复杂性科学于20世纪70年代被科学界发现以后,浑沌和分形理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引起一批诗人、文学家、艺术家的响应和跟进,他们热烈地谈论“浑沌激起的艺术”,欣赏“分形的美丽”的同时,也急匆匆地跑向写字台或油画布,创作出能表现浑沌或分形韵味的文艺作品,并把浑沌与分形作为一种文化隐喻引入文艺理论相比之下,我国学术界、文艺界的反响至今还颇为平淡,近乎一片沉寂。我认为,文学艺术所要反映的现实生活,本来就是纷繁复杂,视野广阔的,所谓红尘滚滚,惊涛扑岸就是其形象的比喻。单调的线性的抽象,只能使现实世界简单化,表现不了迂回曲折的艰难历程,因而,了解一点浑沌和分形的科学知识,可能会对我们提高诗词的艺术创造与现代性的表现力都有所裨益。
  
  几千年来,主要是科学发展水平的低下,我国古代诗人缺乏几何学知识的必要启迪和借鉴,即使群星灿烂的唐宋时代,用诗词描绘不规则、自相似美的无穷性也是很经验式、朦胧的意象。因而,诗词缺乏现代科学理念,分形科学所能挖掘的现实生活的大量非线性美的意韵,就不能得到相应高度的诗性表达。例如:关于山峰、漩涡、湍流的复杂、精致、动态的复杂与自相似的功能结构及机理,至今尚未创造出很有表现力的词语、意象,只得借助汉语的独特个性曲折、隐晦、模糊地表达。所反映的仅是一种美学的朦胧感,到底不深不广,没有一定的深厚性。因而,我同意不少学者这两点建议:

  
  第一,现代诗人应当学点分形几何和浑沌理论,学点非线性科学,思考如何艺术地描绘大自然的分形、浑沌以及其它奇妙的非线性现象,创造出唐诗宋词中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崭新意象,这可能是中国诗歌重新走向辉煌的路径之一。有人提出“古诗是现代诗的救星”的观点,我以为国土广大、诗人阅历丰富,面对复杂的人文环境,其作品的深厚与丰富多彩是必然,其创作的基本思想是值得借鉴与发扬的。
  
  第二,文艺理论,包括文论、诗论、画论等等,应当借鉴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研究的成果,深刻认识并反映文学体术的系统美、不规则美、复杂性美以及动态美、模糊美等。这样才能激发诗人的敏感于心灵,以深厚与广阔的意象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才能上承中华传统文化之积淀、下接现代科学前沿的新话语体系,真正治愈与突破诗词领域狭小范围与沉闷的气氛,赶上时代的需要,增添丰富的科学含量,这是一个时代所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对诗词格律的研究与思索也应如此。如何反应时代的节拍与曲折、迂回、深厚、宽广的音域可能是一个需要解决的时代性问题。平仄、对仗、押韵等型式是格律诗词的基本艺术特征,由此产生的回环往复与涤荡起伏的音韵之美更是其独具的魅力,是把唐宋诗词文学推向高峰的一个标志性节点,失去这些形式便失去了中华民族的一优良传统与精粹,但古典诗词的终极审美理想是在温柔敦厚思想下的天人合一理念,与现社会生活更加宽广、激烈、多元化、现代化、信息化的进程,天人合一更加广泛的内涵和声韵有所变化的现实不合拍,可能是一个现实问题。古诗词韵律的清越、优雅、质朴以及粗旷、豪放的乐调应该继承与发扬,但其节拍与音调的阴阳顿挫以及宽旷、深厚、沉重之音域绝对满足不了现时的急切、高亢、热烈之调的需要也是现实问题。
  
  例如:白话文、简化字的推广,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新词如何入韵和平仄,旧的韵书无法解决,新编韵书可能也难善其事。这样包括声韵在内的诗词的改革就是古诗词自身发展的需要和面临的问题。可以认为其在形式上具有的铺陈齐整、排列严谨的建筑美,比如:音节相等、对仗工整、词曲的顿挫有致、抑扬有节,都淋漓尽致表现了结构严谨、均匀的美学原则。其成就是现代诗词所无法比拟,世界诗歌园地也是也绝无仅有,表示了唐宋兴盛时期要求社会生活规范与程序化并取得辉煌与进步的同时,映射在诗词文化上就是唐宋诗词作品的群星灿烂与丰富多彩。其机理在现改革开放时期,也具有同样无限的生命力,因为这样的有序严谨的艺术形式也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的生动反映与高度概括。非线性科学的理念与哲学启示,使我们感到中华民族的兴旺与发达的历史进程,在这里有惊人相似之处。
  
  不过严格居泥于古典诗词的格律形式,也会使其形成孤立的封闭系统,与社会现代化、信息化不合拍,只能倒退、没落。现古诗词格律风起云涌的复兴之势,说明经过现代社会的不懈努力,古诗词格律现已初步形成一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其通篇布局与遵循的格律应基本不变,例如:平仄相间、粘对、绝律的字数、词曲的律谱等,绝对要避免孤平、坳救等。但普遍认为基本守律,稍有出处也无妨整体。只要语言流畅、准确,新语入词、不觉生硬,也是一种不对称的非线性没美,是音韵的一种新组合,应给与赞赏,就像不过于拘泥格律的束缚,古风也能写出好诗一样。再如:提倡以普通话为发音基础的新韵,也要根据自己地域语音优势自选平水与新韵。
  
  对古诗词格律单元的排列组合与一个时代的合拍问题,应有非线性的科学思想与系统认识,否则只能是一个模糊的单个议题。例如:古风可以不循格律,对于快速反应现实生活的古朴苍劲的艺术形象,操作性就较强。而近体诗要严格按照格律来写,对于通俗文艺形式来讲多少有点曲高和寡,或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因而,以古时代的一种文体,抒写时代的心声,是现古体诗词创作的宗旨,是可能而且是必要的,但其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一些问题争议很大、观点不一,一时也不会有什么定论。所以,非线性的科学理念与系统思维,不能不承认给予了有力地哲学启示与创新的前提。






2468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功勋诗友

海河之春(天津诗词)创版元勋

Rank: 3Rank: 3

威望
4085
贡献
25912
金钱
32526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2-12 20: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仁兄的观点我是基本赞成的

点评

谢白云客首席版主临帖赏读、基本赞成我的观点,望能共同探讨,祝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12 22: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68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功勋诗友

海河之春(天津诗词)创版元勋

Rank: 3Rank: 3

威望
4085
贡献
25912
金钱
32526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2-12 20: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云客 于 2016-2-12 22:00 编辑

“再如:提倡以普通话为发音基础的新韵,也要根据自己地域语音优势自选平水与新韵。”


但关于用韵 我主张 用 新韵,因为目前的情况是在诗词界 新韵还没有占据基础和主导地位,许多遗老遗少还极力打击新韵甚至通过诗词比赛和活动不许新韵参加极力边缘化新韵甚至把新韵挤出诗词界,所以我主张应该大力推广普通话即新韵,而不是“也要根据自己地域语音优势自选平水与新韵。”

【下面引自国务院副总理马凯 】平水韵距今又过去七八百年了,人们语音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入声字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复存在,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成为人们交往的主导用语,并作为国家通用语言以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格律诗的声韵本身也要与时俱进,相应变化。平仄律的韵律本来完全是为了追求声调美的。今人作今诗,是写给今人看、今人听的,而不是写给古人看、古人听的。如果固守平水韵,今人读起来反而拗口,使人感觉不到和谐回环的美感,这就背离了韵律美的初衷。

中华诗词学会顺应语音的变化,以普通话为准,按韵母同身同韵的原则,编辑了《中华新韵(十四韵)》,既继承了格律诗用韵的传统,又便于今人诗词的写作与普及。这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发展,符合社会和诗词发展的方向,这种应当充分肯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68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功勋诗友

海河之春(天津诗词)创版元勋

Rank: 3Rank: 3

威望
4085
贡献
25912
金钱
32526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2-12 20: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云客 于 2016-2-12 20:24 编辑

白云客观点:



一  旗帜鲜明地支持新韵

白云客


      格律诗词 讲押韵讲平仄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读起来达到音调的抑扬顿挫、韵脚回环往复以体现韵律美。

   
而平水韵等主张旧韵者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读的怎么押的韵,只知按韵谱上的要求来机械操作,读写两张皮,根本破坏了平仄格律的基本要求、根本目的。诗必须要读的,你不能不允许人家读但往往读起来经常出律 ,读起来无法通过平仄变化押韵要达到的韵律美的目的,造成了押字不押韵怪事咄咄怪事,只是书上怎说就怎做,为了教条而教条着。请注意是否是格律诗词的关键是看两条一是否韵脚押韵,二句子的平仄是否遵守,诗总要读的你不能不允许人家读 而旧韵的发音大都已消失 ,读的时候还得按新韵【普通话】读这样一读往往出律出韵 比如一系列古代称为入声的字,如'学、雪、发、物、职、实-----”但就不知怎么读,有没有古注音本,所以读写不一致破坏了平仄和押韵,从严格意义上讲迫坏了格律的基础和根本,所以说坚持旧韵者表面高喊继承传统实际上在不知不觉的破坏传统,刻舟求剑泥古不化表里不一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嘛。而只有新韵读写一致严格遵守格律的要求,真正充分实现体现了格律的音韵之美是对传统真正继承并与时俱进融入新词汇、新内容又有创新。
我想用平水韵等旧韵者原因是:
一、因为思维僵化,只知继承不知发展,惯性思维刻舟求剑泥古不化。
    不知道汉语也是在发展变化的也是符合辩证唯物论的 ,其实诗词语言大略从《诗经》到《楚辞》到《平水韵》、《词林正韵》、再到《中华新韵》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而许多有识之士如 习近平【总书记】马凯【副总理】、刘征、丁芒、郑欣淼、李文朝、赵京战、易行等等现代诗词大家都在倡导“声韵改革”。只是旧韵者不真正理解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由于惯性思维等原因还在那里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刻舟求剑着、泥古不化着而已。‘那些提倡用平水韵写旧体诗的人,对妻儿老小说的是普通话,与其他人交流用的也是普通话,思维用的也是普通话,读书用的是普通话,朗诵诗词用的是普通话,都用普通话,写诗词却强调用'平水韵'真是奇怪,不可理喻【引 独孤行吟fa语】。’比如有人说元字平水韵发音读作云【yun】的音,可笑啊,谁会把新纪元、五元钱 读作新纪【yun】、五【yun】钱,你若非那么念谁听得懂?所以记住我们是现代人写诗给现代人看的 【给活人看的】 不是给古人看【死人看的】,是全国交流的不是给个别古韵专家看的、更不是给个别地区个别人看的, 那么写诗关旧韵屁事。


二、因为认识不深刻停留在表面,以为这样可以体现古味,显示高深
    其实有没有古味关键是是否用古词的问题 而非新旧韵的问题,高深不高深主要思想境界问题和追求倾向、理念问题而非新旧韵问题。

三、没有思想深度,不喜欢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抓不住押韵这个问题的实质,只喜欢人云亦云,你写我也写,单纯好奇、盲目从众,也许讲诗的老师就是写旧韵的,也许看的第一本关于写诗的书就是主张写旧韵的,也许习惯了,也许为了既得利益。。。。。。

四、对名家名篇和时代的误读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文化主要代表形式,无疑唐诗宋词是宋唐的主要文化符号,而那个时代又是一个群星灿烂诗人辈出的时代,又有谁不仰慕呢?而那时用韵当然是旧韵,当然据学者研究唐朝的用韵对唐人来说也是新韵,是与时俱进的,体现着唯物主义辩证法,所以这也体现了唐朝的开放不保守和繁荣进步!
    而到后来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逐渐走向的没落,人们的意识也变的保守起来僵化了。(虽几经改良比如 词林正韵,但终未脱其窠臼),而新韵则是民国指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得以真正确立的。
    但即使到了新中国成立 以后,思想要求红和专,刚解放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文化还不繁荣,毛主席又凭借他出色的诗词和权威影响了一个乃至几个时代,而是他从旧社会过来人用的是旧韵。
     而现在已经不是主要的文化形式了,万众瞩目 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无论是新韵还是旧韵已不是文化关注的焦点了,诗人美丽的光辉已被众多的时尚文化的流光 霓彩所淹没,新韵写的诗词作品也无法充分展示和立足,所以当人们学习或教育下一代学习诗词时就又会也只有翻看唐诗【当时的新韵】宋词了。这种情况是历史是事实无法改变,于是由于人们的无知和盲从,不知道诗词的辉煌应该属于那个光耀的时代、伟大的诗人和精致的形式----格律,却把旧韵也算进去,这是多么的可笑、可怜、可悲、无奈啊。
     题外话但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旧韵在某种程度上虽然破坏了格律,但却说明内容高于形式 辞不害意的深刻涵义了,但破坏格律毕竟不完美这是缺点是瑕这叫瑕不掩瑜,我们当代人有了新韵就不要在在抱着旧韵不放了。对待新韵我主张宽韵重意 如遇好句可出律甚至出韵 正是基于此我亲定了 【白云新韵简称白韵】

五、好奇好胜心理使然


   新韵不神秘只要接受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学教育即知,而旧韵必须看韵书有神秘感,越有神秘感人们越好奇,旧韵也非常混乱,越混乱就越复杂有难度,而这越能激发人们的探索征服欲望。征服的快感自我感觉很了不起,有快感啊。自以为锻炼人实际上混乱人。

六、旧韵的畸形突破

   
旧韵虽然读写不一致不和谐,不能体现押韵的实质-----韵律美,但客观上却畸形地突破了韵窄的限制,使创作有回旋余地,当然正确的是使用新韵既拓宽了押韵的范围又能保证韵律和谐美,这当然了不能苛求古人,古人那个时代没有条件不能够推行全国统一普通话,我不能要求柳永、苏轼说普通话 这如同让他们使用电脑、吃肯德基、乘汽车一样可笑,今人有了普通话了却不要再死抱着旧韵生畸形儿了,这样就如同今人有了汽车却要求人家把乘马车、坐人力抬的轿子当做主要交通工具一样可笑。
而那种认为旧韵是汉语的正宗高贵论的观点是不知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僵死论,要说正宗 上古音最正宗也轮不到中古韵,若说中古韵正宗又何来的近古韵和新韵?可见平水韵正宗论是不值一驳的可笑得很。有的主张让人们去学习广东、福建和部分浙江所谓古音的想法多么可笑和荒谬,一、范围狭小不便全国交流  二、这三个省发音也不统一 也无法交流 ,即使同一个省各个地区 各个乡镇 各个村落发音也不一致 也无法交流 。  三 、许多诗友用旧韵写诗根本不会这三个省的语言发音,读起来还得用普通话读 这样就造成了 读写不一致 破坏了格律 破坏了传统 刻舟求剑 掩耳盗铃 自欺欺人,放着全国统一的普通话不学习,是何居心?又何等可笑! 现代人没有人会说古语, 假设是那三省的话 几个诗人会说会念 ?张嘴还得用普通话 读 念  ,还口口声声 强调旧韵 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泥古不化虚荣虚伪又是什么?

   
甚至还有人提出旧韵如同京剧 的上口一样要保持 ,这个观点也是似是而非的,京剧上口有章可循,而旧韵许多字已不知如何发古音了,念的时候还得按新韵的发音念,这真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古音已不能发又何谈上口,更是可笑至极。

七、旧韵不是因为不同而存在而是因为相同而苟延残喘
      旧韵和新韵应该说在发音用韵用律上百分之八九十还相同,当代人读起来虽然因那百分之二十左右不同有点障碍但就算还能够的理解和容忍,但随着时间推进时代前进人们的发音还将不断变化旧韵真要剩下百分之一二十与新韵相同百分之八九十不同的时候,那时的当代人就无法理解和容忍了,旧韵就会因不同而自然被人们彻底抛弃的。

二、我的主张看法
1、不破不立,新旧韵双轨制必然阻碍新韵发展,旧韵上千年一直是官身又占据着唐诗【当时之新韵】宋词荣耀的时代,况且现在掌握诗词话语权的“遗老遗少们”又鼓吹旧韵极力打压新韵,新韵受到的阻力不小啊。 所以必须破旧韵

2、不立不破,当年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就无法成为统治思想,现在要想对抗顽固的旧韵也必须实行新韵一轨制,否则短时期内新韵这个新生婴儿难以占据优势。所以必须立新韵。

3、新韵作为新生事物总会受到旧韵者这些保守势力阻挠,但新韵简单易学、写读一致、音韵和谐,适用全国乃至全世界,从发展趋势上看又岂是旧韵能 同日而语的阻抗得了的。


三、总结一下旧韵的弊病
1、存在着读写两张皮,读起来搞乱了平仄破坏了格律美经常出律,不能体现押韵的实质----------韵律美,破坏传统。
2、入声分法不科学,短促之声属声音的长短范畴而不属声调问题,且不适合诗词朗读,故不应死灰复燃、混淆视听(详见余浩然先生的《格律诗词写作》)。
3、用韵当宽不宽,当窄不窄,比如所谓古韵,如平水韵最大的问题是已经失音,很多问题现代人弄不明白,如”东、冬“为何不同韵等等,因此用之者是盲目的,而物壁月却押韵 浪费时间与精力,贻害大方。(翻开韵谱看一看就知道不赘述)
4、现实生活中的新词汇旧韵没有,只能按新韵录入,若按旧韵录入,则陷入新旧韵混用,使旧韵陷入悖论,因此也说明旧韵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僵化了。
5、谬种流传,毒害着后来者---刚刚入门年幼无知的年轻人。
6、诗词音韵与现实脱节,另搞一套不利于诗词发展繁荣, 不利于文字问题的统一,阻碍新韵的发展,阻碍文化的 广泛交流。
总之,不破不立,旧韵到了非抛弃不可的时候了!(当然把旧韵不要彻底消灭,可以进博物馆保护起来,可让学者去研究,以便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我也并不是说新韵就完美了 所以我才对【中华新韵】进行了调整 制定了【白云新韵】,并且我所阐述的新韵 是注重精神实质的新韵 也就是说用韵不封闭不保守 要与时俱进,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用韵的青春 真正继承和发展格律诗词 ,而且我也并不针对写旧韵的个人只是做理论探讨, 我也主张懂一点旧韵以便 所谓知古倡今 我只不过是在用坚定的声音在新韵的理论道路上呐喊而已 )



四、总结一下新韵好处:
1、读写一致不破坏格律的规矩严格遵守平仄不出律,充分体现押韵的实质-------------韵律美,是对诗词传统的真正继承。
2、不封闭与时俱进能不断吸纳现实生活的新词汇,便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便于创新有利于创新已有创新。
3、对旧韵是取精弃糟,去伪存真,有强大的生命力。在音调、音韵、音律上的划分都更加科学。
4、社会越发展文字越需要统一,文字的统一更便于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是旧韵统一新韵还是新韵统一旧韵,难道这个问题 还需要探讨、等待、观望、犹豫、纠结?
5、新韵不另搞一套,不把精力浪费在过时的读音的字韵上,集中精力搞创作,便于文字的统一,音韵宽广、简单易学,便于表现、便于推广,便于诗词复兴,便于更广泛的文化交流。
总之,不立不破,新韵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了!

五、结束语:
古人用古韵自古已然,新人用新韵理所当然。
古人用新韵痴心枉然,新人用古韵死灰复燃。

需要特别高歌赞颂是中华诗词论坛、中华风雅颂、东方诗词、香港诗词论坛等论坛开辟了 新韵板块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举措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他为新韵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繁荣奠定良好的基础,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这些诗词领导层的高瞻远瞩、与时俱进、开放与包容,我想这从根本也体现了新韵诗友的呼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现在全国上下都说梦我也有个梦想:我多么希望有一天无论走到那个诗词网站都这样敬告诗友:本站用旧韵的诗友请标明,否则一律按新韵看待。


我也旧韵一把永遇乐  纪念毛主席诞辰 和辛弃疾【旧韵】
白云客

残破河山,哀鸿一片,英气何处?
醉梦金陵,香歌艳舞,只管风流去。
貂裘美妾,金元宝马,聚五子登科住。
纵倭贼,烧杀淫掠,逞凶犹胜豺虎。


湘江幸有,襟怀天下,万里长征北顾。
二十八年,霜锋挥指,横扫烟尘路。
更堪谈笑,月明攻势,直让美欧息鼓。
今一问,平波宴海,润之在否?


我再给来一首

念奴娇  和苏轼 赤壁怀古 【旧韵】
白云客
石阶漫数,众星烁、多少倾眸风物。
太白逍遥、常抱酒,歌别宫墙玉壁。
弄浪骑鲸,寻仙御鹿,一洒诗如雪。
黄河吟醉,只因千古人杰。

欣看今日骚坛:大风重唱起,樯帆争发。
纵雾迷心、狂浪卷,红日终难吞灭。
韵国云游,山川万里越,乱催霜发。
风流依旧,九天凭我怀月。



旧韵并不神秘也不高深 只死的语言而已 谁都懂, 所以我只是不愿意浪费更多时间用在旧韵上, 今天我只不过表示一下而已 。
如同以前我上学时 念 确凿【zuo】,现在 念 确凿【zao】 语言的变化而已。
我主张与时俱进念确凿【zao】, 保守派 刻舟求剑、泥古不化、不与时俱进 就念确凿【zuo】而已,  别的什么旧韵高古 、韵味 、正统 都谈不到,都是无稽之谈自欺欺人耳。


好事近·梦中作——[宋] 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朝代:宋代

色、百、碧、北  读起来如何押韵 如何体现韵律美  ?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唐代)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开 来 与回 读起来如何押韵如何体现韵律美?
出 读起来如何仄  ?所以说旧韵读起来 出韵出律嘛!


       汉语语音从上古时代以来,历经中古、近古时代,发展到现代汉语。从语音方面,主要历经了上古时代“雅言”(中国最早的民族共同语),中古、近古时代以北方方言为主的语言,和现代普通话等几个历史时期的演变。

      可见 新韵 【普通话】是历史演变的结果,  是历史发展的事实,是对旧韵继承和发展 。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语言没有真正得到过普及,只有普通话 得到了全国普及乃至全世界的推广 而且这种情况还正在继续 ,我们写诗是要给别人看的 要与人交流的而我们写诗又 当然是给 现代人看的  是要给全国人看的 不是给古人看的 不是给某个古语专家看的【 除非你自己看自己不念不发表】,所以写诗使用普通话 即新韵 才符合 格律诗词押韵合律 的基本要求 体现韵律美 【除非你不写格律诗】,是对格律诗词传统的真正继承 。   
     

      可见,从上古韵到中古韵到近古韵再到新韵,声韵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发生了变化,这是不容辩驳的事实,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唯物主义辩证法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继承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同样没有发展也就无法更好的继承,也就是说继承从来都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扬弃的过程,孙中山先生说:历史的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马凯总理主张诗词要 “求正容变,知古倡今”(知古即了解古韵旧韵,倡今即倡导提倡今韵新韵),习总书记、马总理和许多有识之士都写新韵,而主张旧韵者是不懂唯物辩证法,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肤浅,认识停留在表面上,是全盘无头脑的继承,是刻舟求剑泥古不化,不但自欺还欺人,一派胡言乱语扰乱视听毒害他人,诗词主张旧韵者是螳臂挡车一条死路。


    诗词主张旧韵者的旧韵只不过是近古韵而已。若说正宗声韵首推是上古韵、其次是中古韵【中古韵又叫汉语】,还轮不到近古韵为正宗;若说不变保持传统,也是保持继承上古韵不变,也轮到近古韵不变;若说声韵不能变,也只能说上古韵不能变,也轮不到近古韵不能变,其实从上古韵到中古韵再到近古韵,本身已经说明近古韵已经变了,是对上古韵、中古韵的继承与发展是唐代的新韵【况且平水韵的宽韵邻韵之说,以及一直到了清朝的词林正韵都说明了近古韵自身的变化】若说继承和发展首推新韵,也轮不到近古韵。近古韵也只不过是中华声韵发展中的一个历史阶段,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它没有到空前绝后的资格,它只不过是一个历史过客而已,人死不能复生【一千多年过去了声韵许多都发生了变化,近古韵也僵化了,这也是不争事实,已不符合格律的本质要求,已经走到了格律诗词的反面】,纵是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它垂泪到天明”也于事无补,生活还得继续,声韵还得前进,近古韵是武大郎攀杠子--------上下够不着,是二姨夫--------甩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68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功勋诗友

海河之春(天津诗词)创版元勋

Rank: 3Rank: 3

威望
4085
贡献
25912
金钱
32526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2-12 21: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云客 于 2016-2-12 22:01 编辑

关于普通话 【新韵】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

1949年主持教材工作的叶圣陶力主将小学“国语”科改称“语文”。

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规定:“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讲解用的语言,仍用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不用方言土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初稿)》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再次强调:“教给儿童的语言必须是规范化的汉民族的共同语言。这种语言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是小学语文科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一是词的声音。这首先要求依照普通话的语音进行教学;在方言区域须特别注意正音工作。”

在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将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文中提到:“新中国的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1955年11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了《关于在军队中推行汉字简化、推广普通话和实现语言规范化的通知》。1955年11月17日,教育部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并补充了对普通话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基础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地。“普通话”中的“普通”二字有“普遍”和“共通”的含义。

1982年,吕叔湘在人民日报上呼吁推广普通话,提出“所有学校都应该是推广普通话的阵地”、“中学是推广普通话的重点”。

1990年国家语委明确以广东、福建两省和上海市作为南方方言区推广普通话的重点地区。

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广普通话”1991年派出专门的调查组深入广东、福建的一些地区做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就两省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提出建议。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施行,确立了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定地位,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2014年9月21日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河北省政府共同举办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重点活动在河北省滦平县举行。

2014年是国务院确定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17周年。李卫红说:“17年来,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国有70%以上的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95%以上的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中华民族几千年书同字、语同音的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语音特点

普通话
普通话
普通话语音的特点是:声母除舌尖后擦音r、鼻音n,m 、边音l 外,无浊音。韵母多复元音,鼻韵母有前后之分。另外,普通话没有声母的清浊对立,没有入声(音节尾唯闭塞音p,t,k及演化出的喉塞音?),尖团合流(不分尖团),声调较少,调式简单。另外有轻声和儿化韵。

与印欧语系相比,普通话语音有鲜明的特点:

1.音节结构简单,声音响亮。普通话中,一个音节最多只有4个音素,其中,发音响亮的元音占优势,是一般音节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一个音节内可以连续出现几个元音(最多三个),如huai(坏),而且普通话音节中没有复辅音,即没有像英语lightning(闪电)。俄语Встреча(遇见)那样几个辅音连在一起的现象。

2.音节界限分明,节律感强。汉语的音节一般都是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声母在前,韵母紧随其后,再带一个贯穿整个音节的声调,便有了鲜明的音节界限。从音素分析的角度观察,辅音和元音互相间隔而有规律地出现,给人周而复始的感觉,因而极便于切分音节。

3.声调抑扬顿挫,富有表达性。普通话声调变化高低分明,高、扬、转、降区分明显,能够较强的表达一个人的情感。

现代标准汉语的发音基本沿袭了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但各地标准略有差异。对汉语而言,单音节(单字)发音可分为声母、介音(韵头)、韵腹、韵尾、声调五个要素,而韵头、韵腹、韵尾又被合成称为“韵母”;超音节(词句)发音还存在连续变调等要素。直音和反切都是古代给汉字注音的方法。至一九二六年,产生了由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制订的“国语罗马字”,曾由当时南京的大学院于一九二八年正式公布。接着,一九三一年产生了由瞿秋白、吴玉章等制订的“拉丁化新文字”。拉丁化新文字和国语罗马字是拉丁字母式汉语拼音方案中比较完善的两个方案,大大超越了它们之前的各种方案。

依据注音符号的标音系统,其声韵系统共有21个声母、3个介母、13个韵母及不含轻声的四个声调。
依据汉语拼音的标音系统,其声韵系统共有23个声母(计入y、w两个半元音)、39个韵母(略同于注音符号中所有独用与结合韵母)和不含轻声的4个声调。

普通话是以北京话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与会专家认为,推广普通话不是要人为地消灭方言,而是为了消除不同方言的隔阂,以利于社会交际。

普通话是针对规范化来说的。普通话同时又是中国法定的全国通用语言。它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包括民族自治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使用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



点评

谢老友进一步中肯解析,我将收录,以共同成新篇,祝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12 22: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7

主题

263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69
贡献
2686
金钱
3992
 楼主| 发表于 2016-2-12 22: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白云客 发表于 2016-2-12 20:10
仁兄的观点我是基本赞成的

谢白云客首席版主临帖赏读、基本赞成我的观点,望能共同探讨,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7

主题

263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69
贡献
2686
金钱
3992
 楼主| 发表于 2016-2-12 22: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霞烟村 于 2016-2-12 22:24 编辑
白云客 发表于 2016-2-12 21:38
关于普通话 【新韵】

谢老友进一步中肯解析,我将收录,以共同成就新篇,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4 06: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