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88|回复: 0

有情芍药含春泪——古诗词夏之意象三:芍药

[复制链接]

69

主题

906

帖子

3370

积分

功勋诗友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141
贡献
909
金钱
1273

功勋诗友奖章巾帼诗人勋章

发表于 2016-3-5 17: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情芍药含春泪
——古诗词夏之意象三:芍药
川 雪
在春末夏初百花凋零之际,有一种花独放异彩,这就是被称作“殿春花”的芍药。芍药是我国栽种历史最悠久的花卉之一,有近五千年之久。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芍药早在先秦典籍中就数次出现,并且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作为代表爱情的美好个体出现,寄予了美好的“意”。此后,芍药意象渐渐在文学作品中形成与发展,其“象”外之“意”也不断地丰富和完善,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文学意象。 芍药花在文学作品中从物态之美、到意蕴品格之美,总为文人墨客所称道,也总是与美好的事物相牵连。
在《诗经·郑风·溱洧》中,有“维士与女,伊共相谑,赠之以芍药”的描写。芍药出现在男女约会的故事之中,并且是作为约会中互相赠送的礼物,可见芍药传递的是爱慕之情、仰慕之意。芍药在这里代表的是纯洁、神秘的爱情。这首诗奠定了芍药意象的情感基调,为此后芍药题材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南朝诗人谢朓在《直中书省》中写道:“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将芍药的物态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将芍药的风情融入其间,为文人们所称道。
芍药花有红、黄、紫、墨等多种颜色,在古诗词中出现的芍药多为红色,红色芍药色泽艳丽,有“红药”之称。唐代诗人元稹在《红芍药》中赞美芍药的颜色:
芍药绽红绡,巴篱织青琐。
繁丝蹙金蕊,高焰当炉火。
翦刻彤云片,开张赤霞裹。
烟轻琉璃叶,风亚珊瑚朵。……
艳艳锦不如,夭夭桃未可。
晴霞畏欲散,晚日愁将堕。……
意思是:红芍药绽放如红绸簇拥,花蕊是金丝蹙成。花红如燃烧的火焰,花瓣是彤云剪裁,张开如红霞包裹。锦帛不能与其媲美,桃花没有其明艳。满天彩霞也惧怕它而散开,落日见到它也愁苦欲坠。芍药的红色,艳而不俗,晶莹剔透,可以为人带来生命的活力和丰富的内心感受。每年的五月份,百花殆尽,而风中芍药却分外妖娆,显出勃勃生机。
芍药的香味淡雅,若有似无,给人清新怡人的感觉。芍药花朵硕大,由于是草本植物,花朵多盛开在根茎顶端,茎细花大,摇曳生姿,因而也被称作“没骨花”。又结合其或艳丽或淡雅的色泽,以及若有似无的清香,这种仿佛弱女子般娇养细嫩之美,自古就与“多情”结下了不解之缘。宋代诗人秦观在《春日》中写道: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这首诗写募春雨后景色。雨后庭院的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头,娇艳妩媚。全诗描写传神,具有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诗人将芍药看作是多情的象征,含苞待放的芍药好比挂着泪珠的柔弱女子,其脉脉含情的娇柔之态更加引人注目。
唐代诗人张九龄《苏侍郎紫薇庭各赋一物得芍药
仙禁生红药,微芳不自持。
幸因清切地,还遇艳阳时。
名见桐君箓,香闻郑国诗。
孤根若可用,非直爱华滋。
诗的意思是:芍药的风范高,是上天眷恋的禁品,以故“仙禁生红药”。幸运的是她占有有利的地理条件,还有阳光照耀,因而存活了下来。她被列入黄帝时的医师桐君的采药录,她的清香流传在《诗经·郑风》之中。芍药根可以入药治病,并不单单爱她的花香。诗人将芍药的最初记载,芍药的色、香、姿作了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芍药的外在美和实用价值,委婉的抒发了自己愿为国效力的志向。
唐代诗人钱起在王维故居前怀念王维所作的《故王维右丞堂前芍药花开,凄然感怀》中写道:
芍药花开出旧栏,春衫掩泪再来看。
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
诗人吟咏芍药,或许是出自本人对芍药生命力的赞叹,或许是感念王维对芍药的欣赏。王右丞虽人已不在世,但其故居庭前的芍药一如既往的开放。诗人在感伤之余,还称赞芍药的生命力之旺盛胜过耐寒的轻松。“主人不在花长在”,赞扬芍药有坚持、有信仰
唐代诗人韩愈写有一首《芍药歌》:
丈人庭中开好花,更无凡木争春华。
翠茎红蕊天力与,此恩不属黄钟家。
温馨熟美鲜香起,似笑无言习君子。
霜刀翦汝天女劳,何事低头学桃李。
娇痴婢子无灵性,竞挽春衫来此并。
欲将双颊一睎红,绿窗磨遍青铜镜。
一尊春酒甘若饴,丈人此乐无人知。
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
诗中赞美芍药为“好花”,开在暮春,没有其它的花木与之争艳斗奇。翠茎红蕊,是上天赐予的杰作。芍药花色艳丽,形态娇美,秉性独特,是天女下凡剪裁而成,天生不与其它花同;芍药坚持自我,“何事低头学桃李”。诗人把酒赏芍药,自得其乐,并感叹“丈人此乐无人知”。诗人赞美了芍药淡泊名利、不争春风的品格,表明了自己坚持操守、不学世俗的心志。
韩愈还写有一首《芍药》
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诗中写成片栽种的芍药所展现的旺盛生命力及美好形态和浓郁芳香,其一派生机勃勃的浩然之态灵动而出。
唐代诗人王贞白的《芍药》:
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
麦秋能几日,谷雨只微寒。
妒态风频起,娇妆露欲残。
芙蓉浣纱伴,长恨隔波澜。
诗中的芍药“承春宠”而盛开,虽然是殿春,但何时羡慕过牡丹呢?诗中赞美芍药貌美,连风也嫉妒,霜露也羡慕。诗中展现出一副芍药悠然自得,在春风中独自开放的景况。芍药不艳羡牡丹,也不追逐名利,原与高洁的荷花为友,心境十分开朗。
再看宋代诗人施枢的《芍药》:
天女霜刀剪亦难,露红烟紫碧阑干。
步摇衣袂飘霞佩,钿合钗梁间宝冠。
枝上任他无力笑,灯前还作有情看。
采根亦可舒民病,始信无经载牡丹。
诗的开头赞美芍药的美是天上的仙女也无法拿捏剪裁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自然美。其色红润,似红露紫烟花团锦簇。其姿态摇曳生姿,如仙女下凡。“枝上任他无力笑,灯前还作有情看”,又将芍药的姿态与“有情联系起来了。最后一句,赞扬了芍药的药用价值,同时也暗示了芍药应该比牡丹更为人们所重视。
宋代诗人梅尧臣的《杨乐道留饮席上客置黄红丝头芍药》写道:
洛阳贾牡丹,江都买芍药。
卖与富人欢,买为游人乐。……
诗人提出牡丹为富人所有,而芍药更加平易近人,符合大众审美,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欢乐和美好。
芍药在古诗词中常用来作为爱情的象征。唐代诗人乔知之写有一首《下山逢故夫》:
妾身本薄命,轻弃城南隅。
庭前厌芍药,山上采蘼芜。
春风罥纨裙,零露湿罗襦。
着将憔悴日,提笼逢故夫。
这首诗是写一位女子在下山途中遇到抛弃她的前夫,内心颇多感慨。念及自己被弃之后的凄惨境地,在憔悴零落之时,偏巧遇见忘情负义之人,羞愧难耐。诗中的“芍药”是指代自己,同时也是用来比喻自己与前夫之间一去不复返的爱情。“蘼芜”则是指代前夫的新欢。这里的芍药象征着当初结下誓盟的美好情感,和女子年轻貌美的样子,只是这爱情已经被前夫厌弃,而去山野中寻找新鲜的“蘼芜”了。
宋代词人杨泽民的《四园竹》词云:
残霞殿雨,皞气入窗扉。井梧堕叶,寒砌叫蛩,秋满屏帏。罗袖匆匆叙别,凄凉客里,异 乡谁更相知。念伊其。 当时芍药同心,谁知又爽佳期。直待金风到後,红叶秋时。细 写情辞。何用纸。又却恐、秋深叶渐稀。
整首词是哀怨、凄苦的色调。上阕描写了深秋时节,客居异乡的诗人孤苦无依,内心凄凉,思念故人。下阕中,诗人回想到心中所爱,“当时芍药同心,谁知又爽佳期”,这里的芍药同心,指男女之间的爱情约定,芍药在这里依然是情感的信物,是爱情的象征。可惜的是,当时的“芍药之约”不再,佳期难逢,情辞难抒,秋深情亦深。
南朝江淹《别赋》中写道:“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与子之别,思心徘徊。”《别赋》是江淹的代表作,诗中所用意象不胜枚举。此处所言“芍药之诗”,是代指《诗经》中写到的男女约会、以芍药赠别的诗,既是指言情之作,也在此处借助芍药渲染离别之情,烘托主题。“与子之别,思心徘徊”,思念对方的时候,便会想到赠予的芍药。
唐代诗人柳宗元写有一首《戏题阶前芍药》:
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
欹红醉浓露,窈窕留馀春。
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
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
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
诗中描写道:暮春时节,百花凋谢,清晨的芍药承露盛开,艳丽无比。暮色之时,临风摇曳,绰约多姿,夜间浓香越窗袭人。这样的美景,让诗人想到上古先民的溱洧之泮互赠芍药的前景。芍药寄寓离情别意的心思是多么美妙,这样美丽的花也一定寄托了祝福和美好的想念。
唐代诗人元稹《忆杨十二》:
去时芍药才堪赠,看却残花已度春。
只为情深偏怆别,等闲相见莫相亲。
诗人在诗中怀念好友杨十二,诗中借用了芍药意象来寄托别离之情。诗的大意是:离别的时候,芍药花才刚刚开放,赠送芍药花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希望能借这美丽的花朵送上我的美好祝愿。可如今花已凋零,春天逝去,我与你虽情深意重,却偏偏要面临分别,实在是你我都无能为力的事情。诗中表达了深深怀念故友的情愫。芍药意象的离情意蕴在这里足以将这种感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唐代诗人王建的《别药栏》写道:
芍药丁香手里栽,临行一日绕千回。
外人应怪难辞别,总是山中自取来。
诗人在自家庭院里栽种了芍药、丁香,可正当花开时节却要远行,临行前绕着花走了无数次。外人想必会责怪诗人因爱花难以辞别,只是这些花都是诗人亲自从山中取回来的。诗中的芍药、丁香成为诗人寄托离情的媒介,渲染了浓浓的离情别意。
再看唐代诗人张泌的《芍药》:
香清粉澹怨残春,蝶翅蜂须恋蕊尘。
闲倚晚风生怅望,静留迟日学因循。
休将薜荔为青琐,好与玫瑰作近邻。
零落若教随暮雨,又应愁杀别离人。
诗中写道:暮春之时,芍药开放,清香怡人,花色可人,蜂、蝶在花间嬉戏翩然。傍晚微风吹来,驻足静静观望,难免生出惆怅失落之感。
宋代词人曾惇的词《诉衷情·别意》:
鄞江云气近蓬莱。花柳满城隈。风流谢守相遇,应覆故人杯。
烟浪暖,锦帆回。莫徘徊。玉霄亭下,芍药荼,都望归来。
词题名为《别意》,词中自然充满着离情别意:送别亭下,芍药盛放,以此赠别,望君能够早日归来。芍药在这里已经是被赋予离情别意的象征物,在词人眼里,它不只是开在路边的鲜花,更是寄寓了浓情厚意、深深祝福的信物。
芍药一别名“婪尾花”,是因其花期而得名。芍药开在暮春之时,此时春天即将结束,夏天就快来临,春花大都凋谢,春天一派欣欣向荣之景已经逝去,难免让人产生伤春怨春之情,感叹白驹过隙,韶华难驻。又加上春雨绵绵,芍药又本是“离草”,因而,有些题咏芍药的诗词就结着哀愁,带着怨尤。芍药花也被赋予了“怨情”。
先看唐代诗人许景先的《阳春怨》:
红树晓莺啼,春风暖翠闺。
雕笼熏绣被,珠履踏金堤。
芍药花初吐,菖蒲叶正齐。
藁砧当此日,行役向辽西。
诗题直接道出“怨”字,此时正是暮春,诗中展现了一幅暮春美景图。然风光虽好,却要向辽西行役。许景先这一首有名的五律,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阳春怨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宋代词人赵彦端在《南乡子》中写道:
浓绿暗芳洲,春事都随芍药休。风雨只贪梅子熟,飕飕。却送行人一夜秋。
新月幸如钩,三五还催玉鉴浮。一段离愁溪样远,悠悠。只是溪流浅似愁。
“春事都随芍药休”,芍药花开放,春天也就即将结束。春雨带来一阵凉意,离愁就像小溪流一样悠远。淙淙细流,绵绵不断,深深浅浅。芍药预示着春天结束,寄寓着愁绪幽怨。
宋代词人姜夔的《侧犯·咏芍药》:
恨春易去,甚春却向扬州住。微雨,正茧栗梢头弄诗句。红桥二十四,总是行云处。无语 ,渐半脱宫衣笑相顾。 金壶细叶,千朵围歌舞。谁念我、鬓成丝,来此共尊俎。后日 西园,绿阴无数。寂寞刘郎,自修花谱。[
这是一首吟咏芍药风情,描写扬州景物的咏物词。
开头“恨春易去”四字笼罩全篇,是题旨所在。“甚春却向扬州住”,用疑问的语气表现出对比之意和咏叹之情。暮春时节,花事渐阑,别的地方已是春色无多,而在扬州,春意独多,春天好像对这座美丽繁华的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故而迟迟不愿离去。“微雨,正茧栗梢头弄诗句”。茧栗,本言牛犊之角初生,如茧如栗,见《礼记·五制》。任渊注黄庭坚《广陵早春》诗“红药梢头初茧栗”句,谓“此借用以言花苞之小”。白石此句即本于黄诗。此刻,细雨如烟,芍药枝头的蓓蕾,吮吸甘霖,生机勃发,孕育着醉人的诗意。“红桥二十四”,指扬州的风流名胜二十四桥,桥边芍药弥望。“无语,渐半脱宫衣笑相顾。”芍药的蓓蕾在雨露的滋润和游人的瞩目下,悄悄地开放了。她们半裹红妆,微露笑靥,深情地顾盼着来来往往的观赏者(包括词人自己)。此句写芍药之有情,正人之有情也。句意隐含着我已无福消受的意思,为下片写自己迟暮之悲张本。
“金壶细叶”展示的是盛开的芍药。硕大的金红色花朵,衬以细密的绿叶,显得分外明艳惊人。“千朵围歌舞”美貌的女郎在花丛中尽情地唱着、跳着,应和春的旋律。这声色交融、春情激荡的场面,顿时勾起词人的迟暮之感。“谁念我鬓成丝”,扬州风物虽好,无奈自己已两鬓斑白,置身于粉红黛绿之间,显得多么地不相称。白石布衣清客一生,多依名公臣卿,但生性孤傲,不合众流。故词中每于众人欢乐之际反写己之清苦寂寞。“后日西园,绿阴无数。寂寞刘郎,自修花谱”,意思是说:待到春尽夏来,名园绿肥红瘦之时,我愿意默默无闻地为芍药编修花谱。“寂寞”二字,与“自”字相映合,充满苦涩滋味,映现出类似“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凉心境,读来倍觉情深意切。
芍药花茎细嫩,叶绿花红,临风摇摆,摇曳生姿,与女子风姿很是相似。在古诗词中,常将芍药与女子相比,表达某种情感。
先看唐代诗人孟郊的《看花》:
家家有芍药,不妨至温柔。
温柔一同女,红笑笑不休。
月娥双双下,楚艳枝枝浮。
洞里逢仙人,绰约青宵游。……
全诗较长,共三十六句,节选的是前八句。诗中不仅描写芍药温柔一如女子,艳丽动人,还仿佛“洞里仙人”,风姿绰约,行踪飘缈。表达了诗人对芍药的喜爱之情。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首《草词毕遇芍药初开,因咏小谢红药当阶翻诗以为一句未尽其状,偶成十六韵》:
罢草紫泥诏,起吟红药诗。
词头封送后,花口拆开时。
坐对钩帘久,行观步履迟。
两三丛烂熳,十二叶参差。
背日房微敛,当阶朵旋欹。
钗葶抽碧股,粉蕊扑黄丝。
动荡情无限,低斜力不支。
周回看未足,比谕语难为。
勾漏丹砂里,僬侥火焰旗。
彤云剩根蒂,绛帻欠缨緌。
况有晴风度,仍兼宿露垂。
疑香薰罨画,似泪著胭脂。
有意留连我,无言怨思谁。
应愁明日落,如恨隔年期。
菡萏泥连萼,玫瑰刺绕枝。
等量无胜者,唯眼与心知。
这首诗是诗人吟诵南朝诗人谢朓“红药当阶翻”一句时,认为这一句未能把芍药的状态完全描绘出来,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诗人是将芍药当作女子来吟诵和描摹的。从芍药的形态、色泽、风姿等方面用拟人手法,作了生动的描绘。“动荡情无限,低斜力不支”,既写了芍药的情感意蕴,更描摹了一个娇柔无力的女子形象,将芍药的风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宋代词人王十朋的《点绛唇·温香芍药》:
近侍盈盈,向人自笑还无语。牡丹飘雨,开作群芳主。
柔美温香,剪染劳天女。清晨去,花间歌舞,学个狂韩愈。
词人称赞芍药“柔美温香”,这是形容女子特质的。又赞美其“剪裁劳天女”,即是指芍药的形态、色泽都非凡品,乃是仙女精心剪裁、晕染所得,是浑然天成的。这又为芍药形象注入了几分仙气,进一步渲染了芍药不同凡花的精神气质。
风景这边独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3 19: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