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赏菊话菊联
李盛仙
菊花品性高洁,孤标傲世,不畏风霜,冒寒而放,有“傲霜”之称。“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历代文人墨客不仅为他留下了大量的咏菊诗,而且也撰有不少情趣盎然的赏菊联。 《楹联丛话》载,北京宣武门外赵象庵家,菊花最盛。一日刘金门等借园赏菊,主人求题新联。问主何好,答曰:“无他好,唯爱菊如性命耳。”金门信手书云:只以菊花为性命。 一时无对,又问主人何姓,答曰姓赵,于是得下联云:本来松雪是神仙。 松雪,既为自然物与“菊花”对,又为赵之号,是隐切赵姓无疑,对主人亦甚恭维。 相传,湖广巡抚顾璘,爱养菊花。重阳节,菊花盛开,顾邀当朝宰相张居正前来赏菊。不料以为好友伸手摘花三枝,顾十分惋惜,便吟上一联: 赏菊客来,两手擘残彭泽景。 话音刚落,张居正马上对出下联: 卖花人去,一肩挑尽洛阳秋。 上下联都切赏花之题,秒在借助夸张手法,一个说“擘残”,另一个则道“挑尽”,充分表现了二人爱花如痴如醉的心情。 清代康熙帝曾在中南海清雅幽静的菊香书屋题有一联: 庭松不改青葱绿;盆菊仍霏清静香。 联语借“松”励志,借“菊”抒怀,“不改”、“仍霏”蕴含风物依旧的情韵,倾吐持之有恒的心声。“香”寓意菊香、书香,极有韵致。 郑逸梅是文史掌故作家,有“补白大白”的誉称。著有《小品大观》、《艺坛旧话》等。 他生于1895年10月20日。好友高燮有赠联云: 人淡如菊;品逸于梅。 郑逸梅原本姓鞠(菊字的古写),又生于九秋之菊月,故此联以“梅”、“菊”相喻,誉赞其淡泊名利,襟怀坦荡。简洁典雅,生动传神,确为浑然天成之作。 清同治进士姚密斋,蹭任湖南兹利知县,为官清正。曾撰下一联明志: 淡如秋菊何妨瘦;清到梅花不畏寒。 上联以秋菊为喻,警诫自己不奢求名利,以淡泊宁静处世,“何妨瘦”三个字语带双关,发人深省。下联以梅花为喻,规勉自己清廉、公正、刚正。“不畏寒”三个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凛然之气顿现。 《巧对录》言,清代百菊溪作官云南时,眷一名叫荷花的优伶。此人色艺皆出众。多年后,百氏官迁两广,正好荷花亦至,然色衰发秃,已不似当年。百以一联戏之曰: 荷尽已无擘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联用比喻,雨而“荷”与“菊”亦代两人之名,语带双关也。“已无”与“犹有”且成对照。 清曹雪芹题菊联: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陶令,指陶渊明,他爱菊、赏菊、咏菊、采菊、食菊。有一年重九,他大醉于菊花丛中,并在《九日闲居》诗序中说:“余闲居,哎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与醪糜由,空服九华。”从此,菊花便名重九华,誉满神州。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口题此联,取自此典。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自撰自书在江苏兴化老家厨房上的门联是: 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它告诉人们吃粗粮,常饮天然水,饮食清淡有益于健康。此次联高度概括了郑板桥的这种养生之道,吃的是青菜萝卜糙米饭,喝的是天然水浸泡的菊花茶,且用的是我国传统的瓦壶。 赏菊佳联还有“犁边野菊凝霜艳;桥畔幽兰应水丹”、“不愁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晚节香”、“黄菊绮风村酒熟;紫门临水稻花香”等脍炙人口的赏菊联。
通联:浙江省永嘉县上塘镇环城西路47弄27号。 325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