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10|回复: 15

科举试诗与格律定型

[复制链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5-6 21: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研究唐诗格律,有个尴尬的现象,律诗之神品大都产生在盛唐,其时名家辈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五律格调天才纵逸,不同凡响。然而这些律诗平仄很多不合后人推断的平仄格式,尤其崔颢写《黄鹤楼》,好像根本没有一套平仄格式在束缚他,清代以往,对此现象并无二语,习以为常。然而今人由于只读过王力《诗词格律》,便觉得这种现象匪夷所思,于是作出各种猜测,有的说当时格律还没有成熟,有的说是齐梁以来过度讲究声病而出现的逆反,有的说李白才大不为律缚,孟浩然久居乡野不知律严,杜甫合格律诗做的厌倦了故意搞些拗律。其中较流行的观点是说盛唐时格律还没有成熟,到中唐以后才成熟。
     对于这种荒诞不经的“格律成熟观”,也不能嗤之以鼻,需要找些材料来批驳。
     一个材料是古来都认为格律为沈宋制定,《新唐书·文艺·宋之问传》说: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全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按金筑子先生的说法(也是大部分人的看法),就是沈宋之前格律一直定不了型(诗律屡变),到沈宋才发现了象竹节虫一样的世间之妙节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沈宋是初唐人,何以初唐制定的格律,到中唐才成熟?
     另一个材料说明,格律的定型和科举考试是密切相关的,沈宋做考官时,把当时流行的调声法作为试帖诗判卷规则,并把这种调声的新体诗定名为“律诗”,律是法律的意思,也就是国家规定的诗,唐代法律名称有律、令、格、式四种。要在世间找到一种最完美的音乐是不可能的,军队天天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不是说这歌是最美的,而是国家规定的。齐梁到初唐是诗格声律探讨的一个黄金时期,对当时盛况的描述是:“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沈侯,刘善之后,王,皎,崔,元之前,盛谈四声,争吐病犯,黄卷溢箧,缃帙满车”,“颙、约已降,兢、融以往,声谱之论郁起,病犯之名争兴;家制格式,人谈疾累”。面对如此风起云涌,百家争鸣的声律探讨风气,如果没有国家法令的规定,要想把各家的调声法则统一下来,何其难也!沈宋就是利用科举考试的威力做到了这一点,就像秦始皇统一六国。
     虽然沈宋制定了律诗考试,但是初盛唐科举考试并不是每年考试帖诗,文献记载:开元年间只有二年(714)、十三年(725)、十九年(731)、二十二年(734)、二十六(738)、二十七(739)有关于试诗题及写作内容的记载,天宝年间则是四载(745)、十载(751)、十五载(756)有相关记载,大历以后的试诗题及诗作便有较常态性的记录了。可见初盛唐由于科举考试中考试帖诗不经常性,所以诗人平时作诗并没有这种格律拘束,大历以后,年年考试帖诗,科举功名的导引作用,影响到士子平常作诗的习惯,便老老实实守起科举格律来,盛唐超逸的律诗便消失了。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9
贡献
33011
金钱
53047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5-6 21: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律诗之神品大都产生在盛唐,其时名家辈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五律格调天才纵逸,不同凡响。

殷藩说: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

点评

是这样,中晚唐以后过度讲求格律,风骨又没有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6 22:07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5-6 22: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梅嶺 发表于 2016-5-6 21:36
律诗之神品大都产生在盛唐,其时名家辈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五律格调天才纵逸,不同凡响。

殷藩说 ...

是这样,中晚唐以后过度讲求格律,风骨又没有了。

点评

中晚唐詩人太過講究煉句、練字,過於追求詩的技巧,尤其對句的鍛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7 20: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9
贡献
33011
金钱
53047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5-7 20: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應制七律詩促進了七律章法的成熟,這點,沈宋是有貢獻的。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9
贡献
33011
金钱
53047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5-7 20: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5-6 22:07
是这样,中晚唐以后过度讲求格律,风骨又没有了。

中晚唐詩人太過講究煉句、練字,過於追求詩的技巧,尤其對句的鍛煉。

点评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对晚唐作品“有佳句,少佳篇”的评说。然评论一首诗的好坏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是否有佳句。谢管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7 20:55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5-7 20:55:41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梅嶺 发表于 2016-5-7 20:08
中晚唐詩人太過講究煉句、練字,過於追求詩的技巧,尤其對句的鍛煉。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对晚唐作品“有佳句,少佳篇”的评说。然评论一首诗的好坏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是否有佳句。谢管管版版的介绍。

点评

然评论一首诗的好坏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是否有佳句。 使我想起今年四月份珠江月詩社一週年社慶征詩活動,評委是熊東遨老師,整首之中有一好句便青眼視之。 詩固然不可無好句,然一首之之中若只去一句之佳兒忽其餘之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7 2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9
贡献
33011
金钱
53047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5-7 21: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5-7 20:55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对晚唐作品“有佳句,少佳篇”的评说。然评论一首诗的好坏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是否有佳句。 ...

然评论一首诗的好坏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是否有佳句。

使我想起今年四月份珠江月詩社一週年社慶征詩活動,評委是熊東遨老師,整首之中有一好句便青眼視之。
詩固然不可無好句,然一首之中若只取一句之佳而忽其餘之劣,終不是好詩。

点评

谢谢。有好句,未必就是佳篇——虽如此,晚唐作品因为佳句而入选三百首的有之。但无佳句,肯定不是好作品。再谢管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7 21:15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5-7 21: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梅嶺 发表于 2016-5-7 21:11
然评论一首诗的好坏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是否有佳句。

使我想起今年四月份珠江月詩社一週年社慶征詩活動,評 ...

谢谢。有好句,未必就是佳篇——虽如此,晚唐作品因为佳句而入选三百首的有之。但无佳句,肯定不是好作品。再谢管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2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6-5-9 13: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6-5-9 13:29 编辑

    虽然沈宋制定了律诗考试,但是初盛唐科举考试并不是每年考试帖诗,文献记载:开元年间只有二年(714)、十三年(725)、十九年(731)、二十二年(734)、二十六(738)、二十七(739)有关于试诗题及写作内容的记载,天宝年间则是四载(745)、十载(751)、十五载(756)有相关记载,大历以后的试诗题及诗作便有较常态性的记录了。可见初盛唐由于科举考试中考试帖诗不经常性,所以诗人平时作诗并没有这种格律拘束,大历以后,年年考试帖诗,科举功名的导引作用,影响到士子平常作诗的习惯,便老老实实守起科举格律来,盛唐超逸的律诗便消失了。——北山钓者的主贴摘抄=============================================

吴夏平《“官学大振”与初唐诗歌演进》摘抄:

据《登科记考补正》所载,永隆二年(681)至先天元年(712)之间可考知贡举者是:

永隆二年(681),刘思立;开耀二年(682),刘思立;
永淳二年(683),贾大隐;嗣圣元年(684),刘廷奇;
光宅二年(685),刘廷奇;证圣元年(685),李迥秀;
天册二年(686),李迥秀;长安二年(702),沈佺期;
长安四年(704),崔  湜;神龙元年(705),崔  湜;
神龙二年(706),赵彦昭;神龙三年(707),苏  颋;
景龙二年(708),马怀素;景龙三年(709),宋之问;
景龙四年(710),武平一;景云二年(711),卢  逸;
先天元年(712),房光庭。

永隆二年至先天元年共32年,除去长寿三年(694)不贡举之外,实际开考年数为31年。

点评

这些年份的科举考试考试贴诗了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9 14: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4:13: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6-5-9 13:26
虽然沈宋制定了律诗考试,但是初盛唐科举考试并不是每年考试帖诗,文献记载:开元年间只有二年(714) ...

这些年份的科举考试考试贴诗了吗?

点评

永隆二年(六八一)八月朝廷颁布《条流明经进士诏》,诏令云:“自今已后,考功试人,明经每经帖试,录十帖得六已上者,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后并令试策。” =============================================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9 14: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2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6-5-9 14: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5-9 14:13
这些年份的科举考试考试贴诗了吗?

永隆二年(六八一)八月朝廷颁布《条流明经进士诏》,诏令云:“自今已后,考功试人,明经每经帖试,录十帖得六已上者,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后并令试策。”
====================================================
皇帝的诏令,难道不证明

点评

进士试杂文两首,这杂文指赋而非诗,试贴诗考试始于天宝年。 《旧唐书·玄宗本纪下》记载:“是年(天宝十三年),上御勤政楼四科制举人,策外加试、赋各一首。制举加诗赋,自此始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9 15: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5:21: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6-5-9 14:50
永隆二年(六八一)八月朝廷颁布《条流明经进士诏》,诏令云:“自今已后,考功试人,明经每经帖试,录十 ...

进士试杂文两首,这杂文指赋而非诗,试贴诗考试始于天宝年。

《旧唐书·玄宗本纪下》记载:“是年(天宝十三年),上御勤政楼四科制举人,策外加试、赋各一首。制举加诗赋,自此始也。”

点评

【四科】 唐高宗 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 【制举】 唐朝科举的科举,分为【常科】和【特科】。特科,就是【制举】。制举,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随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9 21:51
【杂文】【杂文】 唐宋时科举考试项目之一。《新唐书·选举志上》:“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宋王谠《唐·补遗四》:“又旧例,试杂文者,一诗一赋,或兼试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9 16: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2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6-5-9 16: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6-5-9 16:14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5-9 15:21
进士试杂文两首,这杂文指赋而非诗,试贴诗考试始于天宝年。

《旧唐书·玄宗本纪下》记载:“是年(天宝 ...

杂文
    唐宋时科举考试项目之一。《新唐书·选举志上》:“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宋王谠《唐·补遗四》:“又旧例,试杂文者,一诗一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2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6-5-9 21: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5-9 15:21
进士试杂文两首,这杂文指赋而非诗,试贴诗考试始于天宝年。

《旧唐书·玄宗本纪下》记载:“是年(天宝 ...

【四科】
唐高宗 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

【制举】
唐朝科举的科举,分为【常科】和【特科】。特科,就是【制举】。制举,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随时设科,名目繁多。

假如,天宝十三年(754),科考的常科才开始近体试律的话,沈佺期(656-715)和宋之问(656-712)已经去世40年左右了!

点评

据傅璇琮考证,天宝十载(751)以后,才形成以诗赋作为进士考试的固定格局,天宝十载之前虽有,看来是不固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9 22: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22:27: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6-5-9 21:51
【四科】
唐高宗 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


据傅璇琮考证,天宝十载(751)以后,才形成以诗赋作为进士考试的固定格局,天宝十载之前虽有,看来是不固定。

点评

永隆二年(681)八月朝廷颁布《条流明经进士诏》,诏令云:“自今已后,考功试人,明经每经帖试,录十帖得六已上者,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后并令试策。” 高宗开耀二年(682)壬午科考,主考官为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9 23: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2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6-5-9 23: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5-9 22:27
据傅璇琮考证,天宝十载(751)以后,才形成以诗赋作为进士考试的固定格局,天宝十载之前虽有,看来是不固 ...
  唐朝杜佑《通典》:“永隆二年(六八一),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永隆二年(681)八月朝廷颁布《条流明经进士诏》,诏令云:“自今已后,考功试人,明经每经帖试,录十帖得六已上者,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后并令试策。”

    高宗开耀二年(682)壬午科考,主考官为刘思立,许且高中状元。沈佺期(656—715),上元三年(676)20岁第进士,垂拱元年(685)29岁,释褐为接任元兢的协律郎。其时,沈佺期26岁,还未踏入仕途,处于进士及第之后的待岗期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16 14: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