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素园位于岳庙西南,邻曲院风荷公园。清雍正九年(1731年),在此建湖山神庙,供湖山三神及众花神等。浙江总督李卫在庙旁辟地为园,凿池置石,构筑亭轩,栽四时花木,引栖霞桃溪水环绕园内。见此曲水环绕、美丽如画的自然景色,李卫特建流觞亭;在流觞亭之前,前临湖、后绕溪的水月交辉的绝佳处,又建水月亭。乾隆的御书匾额"竹素园"悬于正中堂上,园中的湖山春社列为清代西湖十八景之首。
著名的文俞樾游此园时曾书一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以此来描绘竹素园旖旎的风光。乾隆皇帝南巡杭州,亦到竹素园游览小憩,写下了"纵目湖山景,游心竹素园"的诗句。
竹素园先后几次被毁,几次重修。1991年开始,杭州市园文局开始重新修建,1996年10月重修的竹素园开放。如今的竹素园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建起了聚景楼、十二花神廊、临花舫等原古园景观,采用仿宋代结构,并用太湖石筑起小溪、小桥曲水,相得益彰。园内栽梅、桂等四季花木,置松、柏盆景百余盆。整个竹素园植物配置以竹为基调,突出幽趣,体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意境。
竹素园与旁边的江南名石苑连通成一体,这里集中陈列着江南的各类名石,其中有一块大型太湖石绉云峰,从杭州花圃移来,为名石苑中的极品。此石高2.6米,狭腰处仅0.4米。以其瘦、皱"形同云立,纹比波摇,体态秀润,天趣宛然"而著名,与苏州留园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齐名,并称为江南三大名石。
苏小小墓就在西泠桥边的慕才亭中。亭柱上有联曰: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是苏小小的遗愿。苏小小,南朝齐时(479年—502年)钱塘名歌妓,才貌出众,曾作脍炙人口的诗句“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传说死后葬于西泠桥畔。后人仰慕其文采,在此建苏小小墓。清乾隆时,又在墓上筑亭一座。1964年12月墓被平毁。苏小小墓亭按原样修复。墓修复过程中,根据我国著名园林专家孟兆桢先生的意见和设计草图,并按遗留老照片反复推敲墓亭的具体位置、尺度、比例、色彩,原汁原味地还原了本来面目。苏小小墓亭上的12副柱联由12位著名书法家书写,这可是西湖风景区中柱联最多的一座亭子。
苏小小,乃是南齐时钱塘第一名伎,年方十九的苏小小因为相思而感染上了风寒,再加上她从小就有了咳血病,不久便香消玉殒了,苏小小离世后,一位钟情于她的武林高手按她的遗愿将她葬在了西泠一棵柳树之下。杭州西湖有苏小小墓。
苏小小家先世曾为东晋官,从江南姑苏流落到钱塘后靠祖产经营,成了当地较为殷实的商人,她的父母只有她这么个女儿,十分宠爱,因她长的娇小,所以叫小小。苏小小十五岁时,父母谢世,于是变卖家产,带着乳母贾姨移居到城西的西泠桥畔。她们住在松柏林中的小楼里,每日靠积蓄生活,尽情享受于山水之间。因她玲珑秀美,气韵非常,在她的车后总有许多风流倜傥的少年跟随。没有父母的管束,苏小小也乐得和文人雅士们来往,常在她的小楼里以诗会友,她的门前总是车来车往,苏小小成了钱塘一带有名的诗妓。
有一天苏小小在游玩之时碰到了一位俊美的公子――阮郁。两人一见倾心,阮郁到苏小小家拜访,受到美人的礼遇,晚上便同榻而眠。苏小小从此与阮郁形影不离,每日共同游山玩水。可是阮郁的父亲听说他在钱塘整日与妓混在一起,非常生气,把他逼回了金陵(今南京)。苏小小整日企盼,却不见情人回来,终于病倒了。幸好她还不是爱钻牛角尖的人,一些可心的文雅公子进屋来,陪苏小小聊天,她渐渐恢复了车马盈门的往日生活。
在一个晴朗的秋天,在湖滨她见到一位模样酷似阮郁的人,却衣着俭朴,神情沮丧,闻讯后才知此人叫鲍仁,因盘缠不够而无法赶考。她觉得此人气宇不凡,必能高中,于是主动提出为提供钱物上的帮助。鲍仁感激不尽,满怀抱负地奔赴考场。
当时的上江观察使孟浪因公事来到钱塘,身为官员不好登苏小小之门,于是派人请她来府中,没想到苏小小架子很大,催了几次方来,孟浪决定难为她一下,于是指着庭外一株梅花让她做诗,苏小小从容不迫地信口吟出: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若更分红白,还须青眼看!孟浪赞佩不已。
佳人薄命,苏小小在第二年春天因病而逝。这时鲍仁已金榜题名,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时顺道经过苏小小家,却赶上她的葬礼,鲍仁抚棺大哭,在她墓前立碑曰:钱塘苏小小之墓。
苏小小的意义在于,她构成了与正统人格结构的奇特对峙。再正经的鸿儒高士,在社会品格上可以无可指摘,却常常压抑着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本体的自然流程。这种结构是那样的宏大和强悍,使生命意识的激流不能不在崇山峻岭的围困中变得恣肆和怪异。这里又一次出现了道德和不道德、人性和非人性,美和丑的悖论:社会污浊中也会隐伏着人性的大合理,而这种大合理的实现方式又常常怪异到正常的人们所难以容忍。反之,社会历史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牺牲人本体的许多重要命题为代价。单向完满的理想状态,多是梦境。人类难以挣脱的一大悲哀,便在这里。苏东坡把美衍化成了诗文和长堤,林和靖把美寄托于梅花与白鹤,然苏小小,则一直把美熨贴着自己的本体生命。她不作太多的物化转捩,只是凭借自身,发散出生命意识的微波。
武松墓
武松墓位于北山路西泠桥畔,苏小小墓西50米左右,面对秀丽的西湖。《西湖新志》编纂时(20世纪20年代)已明确西泠桥边有宋义士武松墓。武松墓高2.8米,墓圈高1.1米,直径4米,甬道宽6米,长10米。墓碑高3米,采用福建青石制成。牌坊两边的石柱上刻着一副楹联“失意且伍豪客,得时亦一英公”,由著名作家冯骥才撰写。武松墓修于1924年,在1964年被平毁,现在的墓园是根据老照片依原样重建的。
《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都记载了北宋时杭州知府中的提辖武松勇于为民除恶的侠义壮举。上述史籍中,武松原是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遂邀请入府,让他充当都头。不久,因功被提为提辖,成为知府高权的心腹。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奸人诬谄而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是个大奸臣。他倚仗其父的权势,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蔡鋆为“蔡虎”。武松对这个奸臣恨之入骨,决心拼上性命也要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之前,候蔡虎前呼后拥而来之际,箭一般冲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数刀,当即结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拥前来围攻武松,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捕获。后惨遭重刑死于狱中。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 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秋瑾牺牲后,遗体被草埋于绍兴卧龙山下。后来他哥哥雇人,把灵柩寄存在严家潭。第二年初,她的好友徐白华及吴芝瑛等,将灵柩运至杭州,于2月25日葬在西湖孤山的西泠桥畔,并做了墓碑,写了墓表。这是因为当年秋瑾与友人游西湖,在凭吊岳飞墓时,曾感言自己死后,若能埋于此地,将终身无憾。人们就是为了实现她“愿埋骨西泠”的遗言。秋瑾烈士墓位于西冷桥南端,是经十次迁徙于1981年重新建造起来的,是 秋瑾墓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呈方形,用花岗岩砌成,高1.7米,正面嵌孙中山题字"巾帼英雄"石刻,背面为徐自华、吴芝瑛题书《鉴湖女侠秋瑾墓表》,两块碑石均为原墓被毁时收藏的原物。墓穴内秋瑾烈士遗骨骨殖坛中,置石砚一方,上刻"秋瑾墓一九八一年九月自鸡笼山迁西泠桥畔"。墓座上端为汉白玉雕秋瑾全身塑像,高2.7米。头梳髻,上穿大襟唐装,下着百褶散裙,左手按腰,右手按剑,眼望西湖,英姿飒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