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穿越梅嶺

文鏡秘府論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5-22 16: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6-5-22 16:52 编辑

空海来唐朝学诗两年,他抄录的理论很庞杂,回日本著的《文镜秘府论》,客观上保存了从六朝到盛唐时期的诗论,这些理论在当时应该是对诗的四声运用,对仗要求的最后定形起到了引导作用。律诗的形成是从复杂到简单,在明人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清人的律诗定体之前的中唐到宋元,人们已经不需要这些理论就已经烂熟于心,因此《文镜秘府论》记录的那些庞杂的理论早已湮灭了!
      然而有一点值得注意:《文镜秘府论》中没一点什么拗救的影子;清人却大谈特谈拗救理论,王力更发挥五言下第三字可救上句任何一个不合律字,已经把下句第三字推上了神力的地位!

点评

空海来唐朝学诗两年,他抄录的理论很庞杂,回日本著的《文镜秘府论》,客观上保存了从六朝到盛唐时期的诗论,这些理论在当时应该是对诗的四声运用,对仗要求的最后定形起到了引导作用。律诗的形成是从复杂到简单,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22 19: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6-5-22 18: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5-22 10:35
王力的全部论述证明王力至少没参考此书。文鏡秘府論也不谈律诗。很奇怪的是空海来中国时已处于律诗成熟时 ...

王力参考过《文镜秘府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6-5-22 18: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6-5-22 18:48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5-22 10:49
五言平头正律势尖头,就是五律首句不入韵正格,就是论述近体格律的,这种不标平仄,只列例诗的格律描述一直到明代都是,直到清代赵执信的《声调谱》才开始在例诗上标注平仄。

五言平头正律势尖头   
皇甫冉诗曰:(五言)中司龙节贵,上客虎符新。地控吴襟带,有光汉缙绅。泛舟应度腊,入境便行春。何处歌来暮,长江建邺人。
理论的后面,是诗例;诗例的前面,是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6-5-22 1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5-22 11:00
皇甫冉这一首有名显的永明体风格。

此话怎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6-5-22 18: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6-5-22 19:01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5-22 11:31
风格和格律不是一回事,比如现在老干体风格的七律,其格律仍然是律诗,永明体格律文镜秘府论也讲了:
齐梁调诗    张谓《题故人别业》诗曰:(五言)平子归田处,园林接汝濆。落花开户入,啼鸟隔窗闻。池净流春水,山明敛霁云。昼游仍不厌,乘月夜寻君。
张谓的《题故人别业》,不是永明体格律!所谓【齐梁调诗】,应是风格的分类。至少不是声律的分类,因为永明沈约声律,没有二五同平句。
假设,从声律的类聚来看,何逊的第三首,倒是可以归入永明体,因为,何逊的第三首,既符合近体诗声律,也符合永明体声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6-5-22 19: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16-5-22 14:47
对比如下:

《文鏡秘府論》 ○调声

一样的!
王昌龄的,去掉引号,去掉一个【之】字。【廿】与【二十】一对换,两文字数一样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6-5-22 19: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6-5-22 19:13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5-22 16:50
空海来唐朝学诗两年,他抄录的理论很庞杂,回日本著的《文镜秘府论》,客观上保存了从六朝到盛唐时期的诗论,这些理论在当时应该是对诗的四声运用,对仗要求的最后定形起到了引导作用。律诗的形成是从复杂到简单,在明人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清人的律诗定体之前的中唐到宋元,人们已经不需要这些理论就已经烂熟于心,因此《文镜秘府论》记录的那些庞杂的理论早已湮灭了!
      然而有一点值得注意:《文镜秘府论》中没一点什么拗救的影子;清人却大谈特谈拗救理论,王力更发挥五言下第三字可救上句任何一个不合律字,已经把下句第三字推上了神力的地位!
唐人的声律是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3 05: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