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3|回复: 4

[其他] 试谈楹联十二美(总集)

[复制链接]

432

主题

1007

帖子

543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14
贡献
878
金钱
2024
发表于 2016-5-24 17: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说明:这是我10年前作品,今天看来有些观点不一定准确,还望方家指正批评,共搓。
       楹联(俗称对联)是文学的一种形式 。它和歌谣、诗、词、辞赋、曲一样,是属于一种韵体文学。即用字词研究韵律的文学作品。是浓缩了的诗。
        由于反映的主题内容不同,作者的情绪和罗辑思维不同,运用的写作技巧不同,这样在作品中也和其他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一样,产生各种美感。这种美感是作者对于审美客体在生活中的一种艺术反映和表现,也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精神的审美观点。这种美反映或表现的是生活的心灵化。是“灵魂在迷狂状态中对美的观念的回忆”(柏拉图)是作者在生活中“走的远了,看的多了,也会产生一些超拔的想头”(余秋雨)的升华的体现。是作者高强的形象记忆力与丰富多彩脱俗的想象力的产物。以下试谈楹联的几种美感,与联家共搓,不当之处以求指弊。         对联美感之 一、时空美
        有的 对联为烘托气氛和氛围,把不同的年代的两个事件联系到一起,使不同年代或不同地域通过时空连线有机地结合,加以说明的客体主题,这就造成内容上时空跨越的美感。从而抒发了作者要表达的强烈情感,增加了作品的内涵。如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著名联家马潇潇老先生的贺济宁楹联学会成立以联:       仲尼坛下寻诗句
       太白楼头探彩毫
      孔子春秋圣人,李白唐代著名诗人,把两个朝代相隔1200多年人物境况以对联形式组合在一起,以时空的飞跃产生跨越的美感,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形,日闻其声。
      如(2005)春节晚会联:
     南海风清,讲述春天故事
     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歌声
      把伟人邓小平南巡视察特区的现代事件与壮族歌仙刘三姐的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从历史进程的两个时代的凝重背景着笔,反映时间的跨越,时代的变迁。发生时空跳跃。
      苗寨黔山黄果树,酒乡赤水
      川肴蜀绣锦官城,花径草堂
     贵州省的苗族同胞是中外闻名的能歌善舞的民族。黔灵山“素有黔南第一山”之称。黄果树瀑布天下奇观,赤水是有名的酒乡。川肴闻名全国,蜀绣又称川绣,与苏绣、湘绣齐名。锦官城是蜀汉管理纺织锦官驻地,在成都有著名诗人杜甫草堂,把两者特色进行跨越时空对比,半副对联就蕴涵了一省、一地的地方特色,反映了人文历史的沉淀 ,产生一种时空美感。
          对联美感之二、气势美
        气势美。“文以意为主,一气为辅”(建安文学之首曹植)“志高则其言洁,志大则其辞宏”(清代诗词评论家叶燮)联家把对大自然的感悟装进心中,以博大的胸怀和志向,构思于头脑,凝聚于笔端,跃然于纸上。所以其作品在特定的 自然环境的心里境况下形成特定的完美艺术造型。如有山峦倾倒,大河奔泄,大有怀揽乾坤,手抚星汉之感。是作者以博大恢弘胸襟,居高临下的气势造成大气的美感。也只有升华的美感才能创作出气势磅礴的对联作品。如马潇潇的题乐山大佛:
       依山傍水
       坐地承天
       气势恢弘,雄伟壮观 。大气空旷,跃然纸上。
       中国对联作品集主编刘太品的题山东二工作室联:
       拥两三卷奇书,正堪佐酒
       吞八百里云梦,可与言诗
       作品以浪漫的手法,浪漫的情调,阅奇书而吟醇酒,非但吞云,而是八百里之云,非但是梦,而是梦中吟诗。可见胸怀之博大气势之恢弘,不言而喻。
       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谷向阳先生的:
       塔高可揽一轮月
       湖小能容万点星
       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
       两千年赤壁,揽黄河风流
       上述联都使人感到气势磅礴的美感,这种美感来源于生活的提炼,以致使作品恢弘、壮美、含蓄、宏观、大气,高度概括了作品历史渊源,内涵至深致广,具有时空气势两种美感的柔合。
       对联美感之三、意境美
       一首好诗给人的第一印象首先是意境,有意境又有深度,就使这首诗光景常新播光焕彩。那么联也如此,“立言应尽意”所以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史中首先提到了“立言应尽意”要立意清新。一副好联必须是“因物思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神通象通,情以变孕,无以貌求,心以理应”——刘思勰《文心雕龙》。
       一副好联必是作者以虚与实的巧妙结合,构成意境美的艺术手段的作品。作者通过对生活的真实描绘,以形象的真实性再与虚的联想力的完美结合,进而创造形象的意境空间,使联的寥寥几字,或数个单句或复句的练意更高。达到特高艺术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从而产生高雅的意境作品,即练字不如练意。
       如楹联艺术家吴恒泰先生在建国40周年作品:
       五千年历史,天翻地覆,颂民强国富,吴刚捧酒嫦娥舞
       九万里神州,水笑山欢,庆海晏河清,仙鹤还楼玉笛鸣
       此联使人眼前豁然出现“天上一轮皓月,地上巨厦雄居人间繁华昌盛的意境。这里还引用了黄鹤楼的典故。
       谷向阳先生为吉林白城诗词学会贺联:
       美矣白城,联花随鹤舞
       荣哉北国,诗韵带风吟
       使人眼前出现“白鹤湿地舞,丹顶彩云飞”与北国的“薄纱霭雾孕丝绦,晶莹轻附满柳梢”的雾凇景致。
        桂林市郊阳朔公园独秀峰半山腰的“放鹤亭”联:
       乘黄鹤,昔时人去,跨白鹤,石洞仙来,想个中妙谛同参,始识一时风景
       采红莲,湖畔闻歌,住碧莲,山居挹秀,依空际孤峰独秀,将收半壁灵光
       真是半山无一物,望亭可观天。
       这些作品,清新、典雅、自然、活泼。使人置身其中,境在眼前。围绕实事交点,以生动的语言扣住实与虚的意境,产生美的韵律。
       对联美感之四、意象美
       意象美,就是联家的主观意象在作品的体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易传》。天地氤氲,滋韵万物,氤氲之美是通过现实可看到的而摸不到的东西。使人受到感染,引起心灵的呼应,插上联想的翅膀,文思泉涌。把联想中所叙述的氛围与所塑造的形象通过动态、感性,象征地表现出来。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显现出来” 。这种感性的显现,通过联家的意境营造,使思维超越千载,眼界遥眺万里,方可创作出内容充实,形象感人至深的优秀作品。
       如清代文人郑清之题杭州“茶人之家”联:
       一杯净露暂留客
       两腋清风几欲仙
       当代著名作家周而复览南岳衡山时见一茶馆作题一联:
       到南天门,歇歇脚,喝杯茶去
       登祝融峰,看看山,携朵云来
       以意拓境,境现意张,以实写虚,虚实并举,颇有意境。广德太极洞风景秀丽,其中壶天宫联:
       壶中藏日月
       天外散霓霞
       壶是静态,但藏了日月,就由静变动;天是“静”态但一个“散”字就由静生动,以意生象。穹隆浩瀚日月交辉,顿生眼底,烟霓霞影际宇天边。
       再如明代才子解缙的讽刺联,曾被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引用过: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以上例联,都是通过感性而显现出来,把自然物体通过动态、形态、意象的象征,创造氛围,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意象美,使作品生动中肯,自然贴切有生命力。
     对联美感之五、色泽美
     “单衫杏子红,双鬓鸭雏色”(鹅黄色)汉魏六朝《西湖洲曲》,古律诗中“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这些诗句通过红黄蓝白绿的颜色把诗写的字句清丽,色泽艳美,充分体现了诗的内涵。
       作曲家用诙谐的音符谱写一部交响曲的主旋律,画家以协调的颜色绘出一幅壮美的画卷。联也同其他作品一样,为充分的体现作品的意境与内容的完美,联家以浪漫的手法,必要时运用一些色彩艳丽的词以充分反映作品的内涵。使联新鲜亮丽,形色于眼前。
       如广德太极洞太极楼联:
       湖外烟树凝翠色
       苑中楼阁映清波
       给人一种“烟拢清风树拢纱,湖光山色荡茭筏。环廊曲榭清波里,柳荡花红锦似霞 ”的美感。
       杭州西湖藕香居茶楼联:
       藕叶藕花围曲拦,想当年苏小也向个中来,这绿水光中可余鬓影
       香风香雾拍重堤,向此日放翁竟往何处去,那红霞片里应有诗魂
       如太原“园林杯”西安胡周崇联:
       城西水系,镶钻嵌珠,一条玉带
       河畔景区,描红画绿,十里彩屏
       这些景物联,通过色彩词的运用,虽着墨不多,却把景观迷人的神韵刻画得淋漓尽致。
       再如潮州关帝庙联:
       赤面秉赤心,跨赤兔追风,驰骋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以赤青两个颜色从外貌形态落笔,描绘出关羽大义凛然忠义双全的英雄形象,用色泽来烘托联的内容深度。
      对联美感之六、阴柔美
与小说的柔婉之美“氤氲着人间的离愁与别恨,情调温柔而委婉”(俞汝捷《小说24美》)与林戴玉的悲悲切切不同。也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缠缠绵绵的情不同。联则是以几个字或几句语言文字,以写景抒情,思物寄志。细腻逼真触物感怀。
清代古文字学家姚鼐“得其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烟,如幽林曲涧,其于人也……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复鲁契非书》)现代文艺评论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也把柔美称之为秀美(阴柔美)。
当代女联家雪舞;‘柳’联
多少年过去,我守着阳关,看你离去的方向
东西客走来,谁停下脚步,折那伤痛的情怀
是一种阴柔美。
前江后岭通云气,
万壑千林送雨声。(陈与义《观雨》)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刘凤浩题济南大名湖)
根据眼前一景一象,使你感受到浓重的氛围,引起心灵联想,产生联想呼应,使你的脑际出现某种形象,给人一种诗的幽境。
05年的太原“园林杯”佳作联:(湖北秦晓明)
芳草叠翠,绿水鸣弦,晨听青鸟对花唱,
闹市藏幽,漪湖如镜,晚看红鳞抱月眠。
氤氲秀美,静谧细腻。
还有入围的河北董汝河联:
悠悠碧水绕沙滩,载十里星槎,作汾河晚渡,
款款晴风盈画舫,听几声夹板,翻古韵新腔。
充满柔情,使人若在美妙的音乐之中,置身于阴柔秀美的山光水色。王国维在《人间语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些联着比细腻,况境幽雅,逼真形象。使人有或置身于青山绿水之中观山光水色;或立在山峰亭阁之中看四方云雾八面雨;或徜徉湖边,履于海沿安闲自在观潮看鸟听韵吟歌。幽静秀美置身桃园。显现出阴柔秀美。
对联美感之七、阳刚美
阳刚之美,就是在严重的社会冲突或自然界冲突中,争议与邪恶,美与丑,真理与邪说的冲突之中,在惊心动魄的场面,敢于承担重任,生死关头奋然而起,勇于献出自我。或在自然界中、或动物、或植物、或物象、或文字,在某种状态下,动之如千军万马,来之如铺天盖地,长之如蓬勃葳蕤,望之肃然起敬。从而在联作中反映出来的一种风貌,一种精神。激励人,鼓舞人和鞭策人。
此头何惜,抗日同心堪御悔,
故国至尊,毁家纾难共存亡。
这是赞颂看日名将吉鸿昌烈士在民族危亡时刻,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是用血凝成的作品。
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挽血战台儿庄牺牲的国民党将领王鸣章联:
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
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把一个爱国将领为民族安危的耿耿忠心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呈现在读者面前,充分显现出雄浑阳刚之美。
林则徐是爱国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受投降派诬陷流放新疆伊犁,在离家时给人家留诗一首其中颔联: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国祸福避趋之。‘温家宝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引用’
反映出林则徐那种博大的胸怀,气吞山河的志向,为国捐躯的民族精神,从而使人感到一种气势,一种不可战胜的逾越。
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台南有郑成功庙“延平郡王祠联”:
由秀才封王,撑持半壁旧山河,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
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世界,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都充分表达了他们的为国家和民族利益气如虹,壮如牛置生死于不顾的精神。
作者皆站在一定高度,把显示的广阔画面,人的物的正气大气虎气壮气,精与神的风貌,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激动人心的时代特点,反映给社会,反映给读者,赞扬真善美,抨击假丑恶。体现出雄浑镖捍之美。
对联美感之八、动感美
动是生命,动则生象,象能生意,意能生美。动能使抽象变形象,形象变意象,蕴意含蓄。
《诗经·卫风》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前四句静中之美,后两句则是动中之美。一笑一目,灿然嫣然,顾盼神飞。形象逼真,宛然在目。
十八世纪的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在他的著名《拉奥孔》中提到“化美为媚,媚就是动态中的美”。
动态是肢体器官心理表情的感受,是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对外界的体验。联家在短短两行字中把抽象的哲理,借助文字的动感形象表现出来。此处无声胜有声。
传说中的苏洵之女苏小妹三难新郎秦少游联:
双手推开窗外月,
一石击破水中天。
另:远眺青山烟润色,
近瞧碧水月揉波。
推开击破,润与揉这些富有动感的词,形象逼真。由于事物使思想感慨,引起对空间、时间的联想,反映出在特定的场景中的动态思想及心理活动。以及对山川景致惟妙惟肖的动态变化,给人以美的感受。
联坛十老张养浩先生题鹳雀楼联:
鹳雀翱翔,晴空玉宇,云荡霞飘,七彩六颜彪碧岭,
华楼耸立,绿瓦红砖,梁雕栋画,五光十色映黄河。
再如福建东山岛风景秀丽的庙山,五十年前华侨修的茶亭以《怀乡》嵌字联:
怀抱顿开,且喜故人促膝,
乡山在望,何仿此地谈心。
这些联用了一系列动感词语,把事物、人的心里描写的栩栩如生,给人以情调明快、热烈,色彩鲜明,健康向上积极高雅,使人赏心悦目。
对联美感之九、音域美
戏剧的唱腔,音乐歌曲的主旋律,是通过听觉感觉到的音域的表象,给人以美感。而诗词联赋则是以象声词语或反映动作表象的词语,给人以音域感受,以音域营造声势,烘托事物气氛,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说服力。
联坛十老楹联学会顾问赵云峰先生题《鸣泉》联与题《船坞》联:
泉水丁冬珠玉润;
云烟缭绕绮罗香。
唉乃一声,千帆竞渡;
填然三鼓,百舸争流。
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情景交融,声色并茂。
如题古代名曲《樵夫问答》联:
鱼翁点韵,绿水欢歌,是谁推音逐浪;
樵客吆林,青峦对映,乃吾挥斧传情。
十面埋伏联
焦虑虑,惊天雳雷,虎踞龙盘千嶂暗
急踏踏,动地鼙鼓,风声鹤唳万潮涌
此联描写楚汉亥下大战,仔细品味,如临韩信十面埋伏阵,如闻项羽旗倒兵散,四面楚歌时。
055月国民党主席联战56年后访西安,联家徐西彦有联:
血浓于水自安澜,赤子归来,看华岳,仙掌庆;
花簇成团连战线,彩虹飞架,听鼓楼,鹤声鸣。
上述诸联,以音域的表现,“丁冬唉乃一声,填然三鼓”“点韵、推音、逐浪吆林,”“挥斧传情,动地鼙鼓,风声鹤唳”等等,皆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车尔雪夫斯基是前苏联的文艺理论评论家,他说:“美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有的形象靠声音传递。先由听觉转变视觉,由视的表象有音韵的美感。才能赏心,才有美的享受,从而表达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升华。
对联美感之十、想象美
许多好联,佳联是联家在创作中,根据内容的需要,发挥绝顶的想象力,使自己想象力跨越时空,闯入宇宙太空,从三维联想多维空间,甚至地狱天堂,佛仙、妖怪鬼神、无所不去、无所不往,他们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力,可闯入几千年前的时间隧道,进入历史去抚摸逝去的文化也可以超前意识去幻想、设想未来。由于丰富的联想,使作品产生许多想象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2005年贺春节晚会联:
上下五千年,繁荣盛世,海洗蓬莱日;
纵横几万里,锦绣中华,天开阆苑春。
想象思接千载,视野纵横万里,给人以大气壮美之感。
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头放开肚皮,直吞得八百里洞庭,九千里云梦: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人只有眼界,那管它早去了黄鹤,来迟了青莲(黄鹤楼联清:陈兆庆)
以笔喻楼,黄鹤楼。是崔灏李白有过文墨缘的地方,双关巧妙,文气狂放,大气磅礴,腾云驾雾,天文地理凭空想象,构思奇特。
几度沧桑,故里长留名相气,
千年风雨,古愧犹记大唐春。
(安徽,东方锦题唐槐公园)
下步险棋,弄胆弃商心计是,
著篇典籍,专权从政世人非。
(咏秦始皇兵马俑,吕不韦)山西李轩才
逆时间隧道让人去触摸历史文化,把历史事件呈现在人们眼前。
这些联由近及远,寄实与虚,以眼前之景,拓无穷之境,朔历史时空,寻章据典,耐人寻味,引发想象。
对联美感之十一、反衬美
对反联是联家利用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语写出联的一种文体。或者说是一种文字游戏。通过字义的反衬形象地表达联的内容深度。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九元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虽是论诗,亦可言联。通过反衬,使通俗易懂,清新流畅,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清代著名学者联家钟云舫一次去女家相亲。女方黄小姐见丫环手持蜡烛。便出一联,命丫环拿出让钟云舫应其对:
红烛蟠龙,水里龙由火里化;
钟云舫见丫环绣鞋上的凤凰,使应出:
花鞋绣凤,天边凤从地边来。
由“水里”到“火里”由“天边”到“地边”反映出反衬艺术美感。同时反映出作者幽默含蓄,聪明智慧。“夫设文之体有常,变化之数无方”《文心雕龙》,体裁是有一定的,而文章变是无穷的。无穷的变化产生无穷的艺术美感。
再如:
圆木头、锯方块,做高凳,坐矮人,爬上爬下,
黄泥巴、打黑灶,烧白炭,升红火,炒干煮稀。
把工种特征性质说得一清二楚,以及把他们的工作成果所产生的生活效应的某些特点,形容得如见其人。如见其物,形与味俱现,彰显个性特点。又如
低矮猴登高树,上窜下跳。
大暴雨浇小草,东倒西歪。
这些联使人感到谐趣、滑稽。通过这些意义相反的词语的反衬,使联自然幽默。
这类联多属白话,虽是白话口语却寓情、寓理、寓景、寓意,给人以思想投入,倍觉惬意,脍炙人口。对反联多属无情对上下内容不同者多,多是由于故事编排,人物戏谑而来,属于杂联中谐趣联类,是一种既矛盾又合理的趣味性联语。
反衬美以高超的语言艺术使人愉悦。读之如嚼橄榄,越嚼越有味道,如咂茗茶,越品越浓。
对联美感之十二、残缺美
一个诗人曾这样描写上弦月:“挂上了谁的微笑/让公园陶醉欢乐的依偎/勾起了谁的思绪/起伏了初恋的鼓锤”。这是对月牙儿残缺美的赞誉。月圆故然美,残缺亦然很美。断臂的维纳斯含情脉脉,流线性感。洋溢着永恒的美。而对联创作中有意地把一些典故或歇后语的主要的字隐去,进而形成独特的联体,使联寓意在联外,诱人思考斟酌才能品位,启发人教育人,让人深思其味无穷,产生美的艺术。
清乾隆年间一家姓牛的人结婚,纪晓岚为其撰一婚联云:
绣阁团圆同望月,
香闺静对好弹琴。
对联把成语“犀牛望月”与“对牛弹琴”各取一半,将牛字隐去很有趣味。
又如上世纪50年代香港国泰机构影星莫愁因情自杀,有诗人易君左(已故)挽联云:
与尔同消万古;
问君还有几多。
上联李白《将进酒》中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下联取自李后主《虞美人》中名句“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歇后语均隐去一个愁字(莫愁),是其联趣味横生任你玩味。产生艺术的美。
相传湖南城步县一清代学士肖子彦于自家门书一隐字联:
门垂碧柳□□;
宅近青山□□。
该联很奇妙,它以残缺之美展现给读者让你猜想斟酌。该联与李白《题东溪公幽居》诗之颔联“宅近青山同谢脁;门垂碧柳似陶潜”句相近,李诗题别人以表白钦佩羡慕之意,而肖联自题隐联,含有自谦成分。让你思绪万千,耐人寻味。以笔者剖析该联应为“门垂碧柳钦谢;宅近青山仰陶”。
清代康有为死后,‘亦有争论人物’,章太炎撰联挽云:
国家将亡必有,
老而不死是为。
上联自《札记·中庸》原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下联取自《论语·问宪》之句为“老而不死是为贼”。其上联隐去“妖孽”下联隐去“贼”,恰成妙对兼嵌“有为”之名。
以上诸联皆为残隐而不失其美。
有联赞残之不残曰:荷老尚余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虽老,菊虽残但作用尚存,精神犹在,不乏残缺之美。说到这里,让人想起中国新编古典舞《千手观音》中的领衔主演邰丽华和世界著名的弱智交响曲指挥舟舟,他们的头脑肢体某部位残缺,但都做出了惊人之举,世界瞩目。借用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的诗句:“一勾足以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虽不是作者要阐述的本意,但是可以从侧面说明残缺之美,弯弯的残月已照亮大地,足以同银盘一样满月清辉媲美。
虽然缺隐,但从寓意上都充分表现创作艺术的残缺美。
楹联是文学一枝国粹,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精神沉淀凝聚的一颗璀璨明珠。上述浮浅之见,自愧于方家面前班门弄斧。楹联还有许多内在的美感,由于笔者才疏所见一斑,望联家指正。



1453

主题

3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3192
贡献
32950
金钱
37603

功勋诗友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5-24 18: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客太多,待慢赏!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09

主题

10万

帖子

35万

积分

首席版主

雪域情怀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7819
贡献
108556
金钱
120389

功勋诗友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5-24 18: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楹联的人务必一读!点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35

主题

17万

帖子

5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灯谜射虎竞技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153
贡献
176491
金钱
195995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6-5-24 20: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倾情倾心佳作,待慢慢学习拜读
问好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24

主题

12万

帖子

3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雪域情怀特邀顾问

Rank: 6Rank: 6

威望
11823
贡献
115809
金钱
136307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5-24 21: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好文章,待慢品!
柳弦争钓月 篱畔醉听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5 19: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