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97|回复: 3

孤平拗救说也产生于望文生义!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6-11 08: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孤平拗救说也产生于望文生义!
关于“孤平”的定义:
清人:1、赵执信:“律诗平平仄仄平,第二句之正格。若仄平平仄平,变而仍律也。即是拗句。仄平仄仄平则古诗句矣。此格人多不知者,由一三五不论一语误之也。七言不过于五言上加平平仄仄耳…可以类推。”2、王士侦:“五律,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第一字必用平,断不可杂以仄声,以平平止有二字相连,不可令单也”3、翟翚:在“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之下注说:“赵谱云:‘下句第二字平,第一字及第三字用仄为落调。’”
王力:“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不得改为仄平仄仄平。 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不得改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如果近体诗违犯了这一个规律,就叫做犯孤平。”
清人把“孤平”的存在都认为是“第二句”、“双句”、“下句”,说明只有下句才会犯“孤平”。而王力则推而广之,只要是“平起平收句,除押韵平声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就算犯孤平。    唐宋只有不犯“孤平”的实际,没有“孤平”一词的理论。以下三首诗,按清人的定义,前两首为下句,犯,第三首为上句,不犯。王力则认为三首皆犯。
戴叔伦: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轻烟拂流水,落日照行尘。
积梦江湖阔,忆家兄弟贫。
裴回灞亭上,不语自伤春。
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杜甫:
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
浮客转危坐,归舟应独行。
关山同一照,乌鹊自多惊。
欲得淮王术,风吹晕已生。
然而,为什么以下的仄起仄脚句平声可“令单”,仄起平收句(也为下句)也可“令单”,不犯“孤平”呢?
杜甫:不见李生久。
李白:此地一为别。
这种句子,平声可令单。
李白:落日故人情。
杜甫:润物细无声。
这样的下句,同样是押韵平声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也可“令单”。
是的,唐人是把以下句子变成有两个平声字相连:
李白:寂寥无所欢
月光明素盘
恐惊天上人
昚虚:昨来闻更贫
杜牧:茧蚕初引丝
李商隐:小园花乱飞
这些句子,诗人都把句中“孤平”右边补一平声,使之有两个平声字相连,不至于“令单”。
但从唐人的实际分析,这不是去避什么没来由的“孤平”,而是因为平脚句多用于律诗的押韵句(平起平收有时也为起句)即下句,而下句按古人先抑后扬的理论,下句不能平声太少。所以,唐宋人在碰到“仄平仄仄平”时,都设法把第三个仄声换为平声,以增强其稳定性。比方说上句是一只蚊子,下句是一只大象,是稳定的。反过来上句是一只大象,下句是一只蚊子,这一联就显得不稳定了。
至于“仄仄仄平平”下句,同样起到“两个平声字相连”,它和“仄平平仄平”句一样,达到了音律平衡的效果,而不只是字面上的“孤平拗救”。
所以说,“孤平拗救”一词并不科学,唐人避单平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救“孤”,而是让押韵句中增加平声字以达到音律稳定的目的!
初唐元兢说: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元兢说的“三平”是有三个平声字,而不是通常说的“三平脚”[但包括三平脚,只是不指“平仄平仄平”这样的其三个平声字互相隔开的句子。])。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下句和杜甫的“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相同。
元兢,字思敬,以字行。生卒年不详。自言龙朔元年(六六一),为周王府参军。史称总章中(六六八——六六九)曾与许敬宗、上官仪等同修类书《芳林要览》……,他的活动早于沈宋,其理论后来在中国失传,但中唐时日本空海来中国留学时,却吸收了他的理论解释近体诗:“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充分说明唐人押平韵下句“平声不令单”,是起于“用三平承之”的声律平衡原理,而不是什么“孤平拗救”,更不是什么“大拗救”“下句第三字平救上句第四字仄”。
其实,初唐对于近体诗的形成是有不少理论的,只是后来近体诗的格律为大家公认而且简单,于是这方面的理论就消失了。李白、杜甫只是近体诗的实践者,特别是杜甫,更是到了晚唐才名气大增,这就是中唐日本空海留学时不记李杜的原因。空海回国后所著《文镜秘府论》,历代国人不知,只是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此书才传回中国,清人自然看不到,王力即使看到也许亦未加以重视,于是清人以至当代的“拗救说”,就一直有人信服便不奇怪了!
从《文镜秘府论》收集的资料非常杂芜来看,近体诗的理论经历了一个百家争鸣的讨论时代,这个百家争鸣的理论在中唐时期还普遍存在,只是再后来近体诗“择其善者而从之”最后定型了,也就是清人说的“律诗定体”,简单而易行。初学者更是只消记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行了。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6-11 08: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6-11 16:59 编辑

孤平句只存在于:仄平仄仄平(韵)句中,有人不认为这是大病,即还是属于小拗。然只因这种现象确实太少了,故大多人认为须忌之。并将:仄平平仄平(韵)的句子称为孤平拗救(句内自救)。——其实争论的再多也没有什么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6-11 09:26: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拗救并非始于清代,宋代就有这种认识:

宋 王楙 《野客丛书·拗句格》:“《禁臠》云:‘ 鲁直 有换字对句法,如曰“只今满座且尊酒,后夜此堂空月明”……前此未有此体,自 鲁直 变之。’《苕溪渔隐》曰:‘此体出老杜,如“宠光蕙叶与多碧,点缀桃花舒小红”者是也。今俗语谓之拗句格。’仆谓此体非出老杜,与 杜 同时如王摩诘亦多是句,如云‘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曰‘劝君更尽一桮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疑亦久矣。张说诗曰:‘山接夏空险,台留春日迟’,此亦拗句格也。” 宋吴可《藏海诗话》:“ 苏州 常熟县 破头山 有 唐常建诗刻,乃是‘一径遇幽处’。盖 唐 人作拗句。上句既拗,下句亦拗,所以对‘禅房花木深’。”

点评

个见。在我们自己写诗时,孤平还是尺尽量避免的。其他的只要不违大拗就算过关了。也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11 11: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6-11 11: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6-11 17:00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6-11 09:26
拗救并非始于清代,宋代就有这种认识:

宋 王楙 《野客丛书·拗句格》:“《禁臠》云:‘ 鲁直 有换字对句 ...

个见。在我们自己写诗时,孤平还是应尽量避免的。其他的只要不违大拗就行了。也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18 00: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