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平拗救说也产生于望文生义! 关于“孤平”的定义: 清人:1、赵执信:“律诗平平仄仄平,第二句之正格。若仄平平仄平,变而仍律也。即是拗句。仄平仄仄平则古诗句矣。此格人多不知者,由一三五不论一语误之也。七言不过于五言上加平平仄仄耳…可以类推。”2、王士侦:“五律,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第一字必用平,断不可杂以仄声,以平平止有二字相连,不可令单也。”3、翟翚:在“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之下注说:“赵谱云:‘下句第二字平,第一字及第三字用仄为落调。’” 王力:“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不得改为仄平仄仄平。 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不得改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如果近体诗违犯了这一个规律,就叫做犯孤平。” 清人把“孤平”的存在都认为是“第二句”、“双句”、“下句”,说明只有下句才会犯“孤平”。而王力则推而广之,只要是“平起平收句,除押韵平声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就算犯孤平。” 唐宋只有不犯“孤平”的实际,没有“孤平”一词的理论。以下三首诗,按清人的定义,前两首为下句,犯,第三首为上句,不犯。王力则认为三首皆犯。 戴叔伦: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轻烟拂流水,落日照行尘。 积梦江湖阔,忆家兄弟贫。 裴回灞亭上,不语自伤春。 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杜甫: 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 浮客转危坐,归舟应独行。 关山同一照,乌鹊自多惊。 欲得淮王术,风吹晕已生。 然而,为什么以下的仄起仄脚句平声可“令单”,仄起平收句(也为下句)也可“令单”,不犯“孤平”呢? 杜甫:不见李生久。 李白:此地一为别。 这种句子,平声可令单。 李白:落日故人情。 杜甫:润物细无声。 这样的下句,同样是除押韵平声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也可“令单”。 是的,唐人是把以下句子变成有两个平声字相连: 李白:寂寥无所欢 月光明素盘 恐惊天上人 刘昚虚:昨来闻更贫 杜牧:茧蚕初引丝 李商隐:小园花乱飞 这些句子,诗人都把句中“孤平”右边补一平声,使之有两个平声字相连,不至于“令单”。 但从唐人的实际分析,这不是去避什么没来由的“孤平”,而是因为平脚句多用于律诗的押韵句(平起平收有时也为起句)即下句,而下句按古人先抑后扬的理论,下句不能平声太少。所以,唐宋人在碰到“仄平仄仄平”时,都设法把第三个仄声换为平声,以增强其稳定性。比方说上句是一只蚊子,下句是一只大象,是稳定的。反过来上句是一只大象,下句是一只蚊子,这一联就显得不稳定了。 至于“仄仄仄平平”下句,同样起到了“两个平声字相连”,它和“仄平平仄平”句一样,达到了音律平衡的效果,而不只是字面上的“孤平拗救”。 所以说,“孤平拗救”一词并不科学,唐人避单平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救“孤”,而是让押韵句中增加平声字以达到音律稳定的目的! 初唐元兢说: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元兢说的“三平”是有三个平声字,而不是通常说的“三平脚”[但包括三平脚,只是不指“平仄平仄平”这样的其三个平声字互相隔开的句子。])。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下句和杜甫的“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相同。 元兢,字思敬,以字行。生卒年不详。自言龙朔元年(六六一),为周王府参军。史称总章中(六六八——六六九)曾与许敬宗、上官仪等同修类书《芳林要览》……,他的活动早于沈宋,其理论后来在中国失传,但中唐时日本空海来中国留学时,却吸收了他的理论解释近体诗:“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充分说明唐人押平韵下句“平声不令单”,是起于“用三平承之”的声律平衡原理,而不是什么“孤平拗救”,更不是什么“大拗救”“下句第三字平救上句第四字仄”。 其实,初唐对于近体诗的形成是有不少理论的,只是后来近体诗的格律为大家公认而且简单,于是这方面的理论就消失了。李白、杜甫只是近体诗的实践者,特别是杜甫,更是到了晚唐才名气大增,这就是中唐日本空海留学时不记李杜的原因。空海回国后所著《文镜秘府论》,历代国人不知,只是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此书才传回中国,清人自然看不到,王力即使看到也许亦未加以重视,于是清人以至当代的“拗救说”,就一直有人信服便不奇怪了! 从《文镜秘府论》收集的资料非常杂芜来看,近体诗的理论经历了一个百家争鸣的讨论时代,这个百家争鸣的理论在中唐时期还普遍存在,只是再后来近体诗“择其善者而从之”最后定型了,也就是清人说的“律诗定体”,简单而易行。初学者更是只消记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