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26|回复: 26

牛鼻音(ng)和羊绕舌(zh)是怎么来的?

[复制链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发表于 2016-7-21 00: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罗烈烈 于 2016-7-21 00:28 编辑

     牛鼻音,也就是说话象牛哼一样,鼻孔不仅会喷热气,而且会发出隆隆响的声音。羊绕舌,说话象羊一样,舌头绕来绕去,好象舔绕草料而咩出舌尖音。
      
      在很多人读来,音英安昂是没啥区别的,即算是受了影响,也是差别很小的。可偏偏就有那么些掉书袋的人,硬是说音英安昂读音完全不同。现已查明,把英和昂读得象牛羊一样,从鼻孔里哼出声音来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和东北部分地区,占全国人口不到百分之三十。而这些地区,正是过去北方少数民族的猖獗区。都知道,过去的北方少数民族世代都是和牛羊马为伍的。

      俗话说得好,养鸟学鸟叫,驯狗仿狗汪。这些世代从小到老都与牛羊马为伍的北方少数民族,必然从小便都学驯羊驯牛,跟着牛羊哼鼻子,绕舌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牛鼻音和羊绕舌。也就是说话鼻孔也会喷热气,发出一种象牛羊,尤其象母牛一样,从鼻孔哼出隆隆响的声音来。因此,以农耕为生的汉人,应该原来没有牛鼻音,只不过在中国的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确实曾经猖獗过一时,少数的一些人受到影响也跟着喷鼻子罢了。其实,那个没有多久便死去的隋王朝,便是典型的北狄王朝。


54

主题

249

帖子

107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8
贡献
244
金钱
390
发表于 2016-7-21 00: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ng和zh怎么来的不重要,现代读书音包含这两个因素才重要。

点评

现代的读书音因素可多了,遗憾地是,国人的大多数实际上不发牛鼻音和羊绕舌,尽管普通话教学已经三,二代人,没有的,鼻孔始终哼不出音的,这也许是北南人语音的最大区别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21 22: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7-21 12: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7-21 14:59 编辑

其实,我们汉语音失去了太多。就因为北方游牧民族统治者,既想学汉语言,又觉得某些音韵难学,便强迫改变某些音韵的读法,如“YU”(Y今于音,U乌音)的消失,被强近读成现在的Y音。古时,汉音中也有若今的Y音字,但都归为入声字的,其韵为衣和耶之间的一个短促音。还有M音被归并为N音等。从词韵与曲韵的比较中发现,元时还是保留了入声字的,只是为了歌唱的方便,将入声字派作三声(即阳平,上声,去声)罢了,故将入声字单独标为入作平、入作上、入作去等。那时,“YU”、“M”音等显然还在的。明时是汉人统治,故语音的变化不会太大。所以,这些汉语音的消失,更应该归功于满人的统治。

点评

胡狄满蒙本是牛鼻音的集散地,现在东北之所以相当部分地区的人们也不发牛鼻音,是因为现在的东北人相当一部分是在康乾时期,从河南,安徽等地迁徙过去的后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21 22: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7-21 12: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7-21 18:49 编辑

我们汉人,古时的音韵比现在丰富的多了。而现在的声母J、Q、X音,其实就是G、K、H和Z、C、S的I介化来的。ZH、CH、SH应该是受满蒙音影响造成的,毕竟北京地区受满蒙统治的影响也是最大的。——甚至于怀疑:那时讲北京话的,是不是我们汉族人的后代。

点评

怪不得,有了个Z C S,又来个J、Q、X,含糊不清,不就一个声强,一个声弱吗。声的强弱,往往是因人而异和说话的快慢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21 22: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楼主| 发表于 2016-7-21 22: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仰望大师 发表于 2016-7-21 00:59
ng和zh怎么来的不重要,现代读书音包含这两个因素才重要。

现代的读书音因素可多了,遗憾地是,国人的大多数实际上不发牛鼻音和羊绕舌,尽管普通话教学已经三,二代人,没有的,鼻孔始终哼不出音的,这也许是北南人语音的最大区别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楼主| 发表于 2016-7-21 22: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7-21 12:39
其实,我们汉语音失去了太多。就因为北方游牧民族统治者,既想学汉语言,又觉得某些音韵难学,便强迫改变某 ...

胡狄满蒙本是牛鼻音的集散地,现在东北之所以相当部分地区的人们也不发牛鼻音,是因为现在的东北人相当一部分是在康乾时期,从河南,安徽等地迁徙过去的后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楼主| 发表于 2016-7-21 22: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7-21 12:51
我们汉人,古时的音韵比现在丰富的多了。而现在的声母J、Q、X音,其实就是G、K、H和Z、C、S的I介化来的。ZH ...

怪不得,有了个Z C S,又来个J、Q、X,含糊不清,不就一个声强,一个声弱吗。声的强弱,往往是因人而异和说话的快慢的。

点评

我们汉语言的相对正统音,应该还是中原音,如河南洛阳一带语音,唐时是将洛阳话作正音的。由此可知,以北京话作为汉语言的普通话推广是不大合理的,北京话是被满人改造过的语音。但由于解放后定都于北京这一政治因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22 01: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7-22 01: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7-22 11:44 编辑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7-21 22:33
怪不得,有了个Z C S,又来个J、Q、X,含糊不清,不就一个声强,一个声弱吗。声的强弱,往往是因人而异和 ...

我们汉语言的相对正统音,应该还是中原音,如河南洛阳一带语音,唐时是将洛阳话作正音的。由此可知,以北京话作为汉语言的普通话推广是不大合理的,北京话是被满人改造过的语音(我们不凡从老舍是满人的后代,但说北京话言,恐怕没有谁比他说得好的这点去推理下)。但由于解放后定都于北京这一政治因素,故定北京话为普通话予以推广,其实当时讲北京话的人口并不是最多的。要想理解相对真实的中古汉语音,更多的是要了解至今还保留着古音和入声的地方语系,如我省浙江。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约一亿。吴语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有国际语言代码。从历史、文风、语言特性分析,吴语极近中古雅言,继承中古汉语的整齐八声调和三十六字母

点评

新华字典韵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还是要主张的,,因学校教育普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问题是3对6韵如何编排归并才合理,问好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22 16: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轮值首版

青青子衿诗苑沈阳诗苑执行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291
贡献
13505
金钱
16005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7-22 10: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记得罗烈烈是主张新华字典韵的,这回有所改变了。

点评

新华字典韵还是要主张的,,因学校教育普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问题是36韵如何编排归并才合理。谢临贴,问好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22 16:46
只要多看几首唐诗宋词,自然会自觉地想去了解那时的音韵。我写诗多用词韵的原因,也是想将写诗与词的用韵统一起来罢了,特别是用韵宽些,也就没有必要凑韵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22 11: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7-22 11: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7-22 12:05 编辑
植杖叟 发表于 2016-7-22 10:15
还记得罗烈烈是主张新华字典韵的,这回有所改变了。

只要多看几首唐诗宋词,自然会自觉地想去了解下那时的音韵。我写诗多用词韵的原因,也是想将写诗与写词的用韵统一起来罢了,特别是用韵宽些,也就没有必要凑韵了。另:也不反对用今音。

点评

语音因时代而变,押韵和词汇也得跟着时代走。普通话和新华字典韵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还是要主张和坚持的,,因学校教育普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关键是对36韵如何编排归并才合理的问题,问好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22 16: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16: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植杖叟 发表于 2016-7-22 10:15
还记得罗烈烈是主张新华字典韵的,这回有所改变了。

新华字典韵还是要主张的,,因学校教育普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问题是36韵如何编排归并才合理。谢临贴,问好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16: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7-22 01:00
我们汉语言的相对正统音,应该还是中原音,如河南洛阳一带语音,唐时是将洛阳话作正音的。由此可知,以北 ...


新华字典韵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还是要主张的,,因学校教育普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问题是对36韵如何编排归并才合理,问好你。

点评

是的。我们不必复古到过去的读音——我也是反对按旧音来读古诗词的。诗经都按今音来读,何况唐诗宋词让人读不了?但作为一个想理解平仄格律的诗词作者言,可以不用旧韵写,但对于有平水、词韵这点还是应该了解一下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22 17: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16: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7-22 11:38
只要多看几首唐诗宋词,自然会自觉地想去了解下那时的音韵。我写诗多用词韵的原因,也是想将写诗与写词的 ...

语音因时代而变,押韵和词汇也得跟着时代走。普通话和新华字典韵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还是要主张和坚持的,,因学校教育普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关键是对36韵如何编排归并才合理的问题,问好你。

点评

我不反对用今音。但感觉今音押韵,还需改革。如可将今音编为十三辙式,并中从将Y(今于音)韵单独列出,是将Y、U韵相押(历代诗词中皆如此),还是Y、I韵相押(近代歌词中如此),让人有所选择为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22 17: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7-22 17: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7-22 18:24 编辑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7-22 16:53
语音因时代而变,押韵和词汇也得跟着时代走。普通话和新华字典韵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还是要主张和坚持的 ...

我不反对用今音。但感觉今音押韵,还需改革。如可将今音编为十三辙式,并中从将Y(今于音)韵单独列出,是将Y、U韵相押(历代诗词曲中皆如此),还是Y、I韵相押(近现代歌词中如此),让人有所选择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7-22 17: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7-23 15:48 编辑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7-22 16:47
新华字典韵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还是要主张的,,因学校教育普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问题是对36韵如何编排 ...

是的。我们不必复古到过去的读音——我也是反对按旧音来读古诗词的。诗经都按今音来读,难道唐诗宋词让人读不了?但作为一个想理解平仄格律和音韵体系的诗词曲作者言,可以不用旧韵写,但对于原有诗、词、曲韵这点还是应该了解一下的。毕竟这没有坏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00: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打神者 发表于 2016-7-24 09:26
主帖和部分跟帖客观上有山东族群分裂之嫌~

主张学牛哼和学羊咩是不是客观上也有胡汉分裂之嫌?呵呵!

点评

现在的普通话,就是当年满人讲的杂交化汉语。因被满人统治了近三百年,故被当作官话带到各个地方。然最让这杂交话发扬光大的,还是后来的强制推行从而被迫放弃相对纯正的祖语——如我们的孩子辈,连本地的吴语方言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28 19: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7-28 19: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7-29 07:14 编辑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7-27 00:23
主张学牛哼和学羊咩是不是客观上也有胡汉分裂之嫌?呵呵!

现在的普通话,就是当年满人讲的杂交化汉语。满人统治了近三百年,将之当作官话传到各个地方。然最让这杂交话发扬光大的,还是后来的强制推行,从而让我们汉民族的后代被迫放弃相对纯正的祖语——如我地的孩子辈,连本地的吴语方言也大多不会讲了。我们虽没有必要再复辟到相对纯正的祖语去,但也应该了解,所谓的普通话,实是我们汉民族的悲哀——被满清统治了近三百年使然!
注:明朝是以江淮话为官话(江淮话当以杨州话为代表)。元朝灭亡时,原北京人已不足一万,而明从江淮带去的却有七八十万,所以在明时的北京话,实际上也就是江淮话。满清进入北京时,是将当时的人赶出北京内城十里之外的,故能在北京内城及其周周讲话的,都是些满人和在朝官员等。由此可知,所谓的以北京话为官话是假的,实际上是以满人讲的杂交汉话,作为官话传到各地吧。——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普通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7-29 19: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7-29 19:06 编辑

ng是古汉语音的声母,与m、n一样,也能作为韵尾的。我地吴语方言中就有这个声母。——我们汉民族是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有这个牛鼻音是不奇怪的。

点评

春秋吴国的统治者是姓姬的,来自于西戎北狄,有牛鼻音和羊绕舌当然不足为奇。但吴地的土著民居是东越人,少数统治者影响不了吴地语音的大局。所以,别说是吴地,就是整个江苏,时至今日,也大多不发牛鼻哼和羊绕咩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30 16: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楼主| 发表于 2016-7-30 16: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7-29 19:05
ng是古汉语音的声母,与m、n一样,也能作为韵尾的。我地吴语方言中就有这个声母。——我们汉民族是以农耕文 ...

春秋吴国的统治者是姓姬的,来自于西戎北狄,有牛鼻音和羊绕舌当然不足为奇。但吴地的土著民居是东越人,少数统治者影响不了吴地语音的大局。所以,别说是吴地,就是整个江苏,时至今日,也大多不发牛鼻哼和羊绕咩声音的。

点评

我地吴语方言中,也没有牛鼻韵母,是作声母用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河洛一带有牛鼻音韵母,毕竟汉文化的起源地主要是河洛。 不知这里有没有河南洛阳或西安一带的,可请他们讲讲他们方言中有没有这个鼻音。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30 16: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7-30 16: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7-31 06:13 编辑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7-30 16:19
春秋吴国的统治者是姓姬的,来自于西戎北狄,有牛鼻音和羊绕舌当然不足为奇。但吴地的土著民居是东越人, ...

我地吴语方言中,与普通话ang、ing、eng相对应的,也没有ng这个牛鼻韵尾。但在普通话中以ong作韵的,在吴语中,有少部分字如种钟穷等,就是这个牛鼻音,当然更多的是不带牛鼻音的,如东农红等是以n作韵尾的。
不知这里有没有洛阳或西安一带的朋友,请他们讲讲他们方言中有没有这个牛鼻音。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又:有古时日本人,曾对吴语作过字音记录的,日本语中有些字就与古吴音相似。从那里面可以感觉下,吴语中的牛鼻音情况。吴语中也有类似于翘舌音的,但其实不是,只是舌头稍上顶罢了,——听说,现在的苏州人连这个都不会了

点评

洛阳中原少数人有,大多数人没有,越往南越少,但在广东,也有极少数。为因在清代,苏州,广州是满清王爷最多的地方,现在广东的每个市,户口都有满族人,只是极少数而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31 00: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00: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7-30 16:42
我地吴语方言中,与ang、ing、eng相对应的,也没有ng这个牛鼻韵尾。但在普通话中以ong作韵的,在吴语中, ...

洛阳中原少数人有,大多数人没有,越往南越少,但在广东,也有极少数。为因在清代,苏州,广州是满清王爷最多的地方,现在广东的每个市,户口都有满族人,只是极少数而已。

点评

在某些诗韵理论中,讲到有些地区方言是n 、n g 不分的——是古音保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31 06: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7-31 06: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7-31 06:16 编辑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7-31 00:17
洛阳中原少数人有,大多数人没有,越往南越少,但在广东,也有极少数。为因在清代,苏州,广州是满清王爷 ...

在某些诗韵理论中,讲到有些地区方言是n 、n g 不分的——是古音保留。诗经中也有这样的押韵情况。

点评

上古文献是很少记载长江以南的。史记载:二千七百年前,楚成王灭陆浑和汝,这汝国就是现在的汝阳汝州,是随周迁到洛阳的北狄,而陆浑是随周迁到洛阳的西戎,两国的地域就是现在的汝阳,汝州,伊川,嵩县,栾川等七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1 00: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楼主| 发表于 2016-8-11 00: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7-31 06:09
在某些诗韵理论中,讲到有些地区方言是n 、n g 不分的——是古音保留。诗经中也有这样的押韵情况。 ...

上古文献是很少记载长江以南的。史记载:二千七百年前,楚成王灭陆浑和汝,这汝国就是现在的汝阳汝州,是随周迁到洛阳的北狄,而陆浑是随周迁到洛阳的西戎,两国的地域就是现在的汝阳,汝州,伊川,嵩县,栾川等七县市。两国的王族被灭,国土和人民都成了楚地和楚民。近五百年的楚化狄戎民流转,在中原和长江两岸有牛鼻音也就不奇了。但人数肯定不多,形不成语言流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8-11 05: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8-11 00:37
上古文献是很少记载长江以南的。史记载:二千七百年前,楚成王灭陆浑和汝,这汝国就是现在的汝阳汝州,是 ...

去看下越王书吧。

点评

越王书是后世伪造的文学作品,没有多大的史料价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1 17: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楼主| 发表于 2016-8-11 17: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越王书是后世伪造的文学作品,没有多大的史料价值。

点评

估计 晓风轻送 所提的《越王书》应是指《越王勾践世家》--史记。 那是《史记》所记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1 18: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47
贡献
3598
金钱
5026
发表于 2016-8-11 18: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8-11 17:28
越王书是后世伪造的文学作品,没有多大的史料价值。

估计 晓风轻送 所提的《越王书》应是指《越王勾践世家》--史记。
那是《史记》所记载。

点评

不知他所说的越王书是什么?史记里面倒有一篇是《越世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2 23: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楼主| 发表于 2016-8-12 23: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16-8-11 18:39
估计 晓风轻送 所提的《越王书》应是指《越王勾践世家》--史记。
那是《史记》所记载。
...

不知他所说的越王书是什么?史记里面倒有一篇是《越世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3 08: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