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8-20 17:38 编辑
什么叫“蹉对”?
在讨论什么叫“借对”时,引用了一首有数字与连绵词相对的诗:
杜位宅守岁•杜甫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这引起某位网友对“明朝/暮景”的兴趣,他说:这是“搓(应为蹉)对”!他的理由是:
“景:亮光、日光。后汉书:“嶽修贡兮川效珍,吐金景兮敲浮云。”文选:“独指景而心誓兮,虽形存而志陨。”引申为光明之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里的景都指光明。“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明朝对暮景,明对景(光亮),朝对暮,位置交错,搓对。”
他还说:“明朝怎么会对暮景?用搓对,朝对暮,明对光,就对仗了。
明,单独用,从来就不表时间,只有加“天”、“日”、“年”,才能表时间, 明对景(亮),朝对暮,位置交错对,即搓对。”
----这位先生完全解释错了词义。只要查查字典即可知道:
明朝:明日(次日),形容词“明”(次,专指日或年,如:明日,明年)+名词“朝”(日,天),
暮景:晚上的景色,形容词“暮”(傍晚的)+名词“景”(景色)。
再说“蹉对”,也叫错综对,古时又叫交络对。 文镜秘府论中记载有:“第十九,交络对。赋诗曰:出入三代,五百余载。或曰:此中余属于载,不偶出入;古人但四字四义皆成对,故偏举以例也。”
意思是从字面来看,数字对数字,应该是正对。即应该:“出入三代/余载五百”方为工整。但如空海的说明:余载/出入,不工。因为“余载”是偏正结构词组,“出入”是并列结构词组,所以“不偶”。但古时讲究“字”对,即若每个字能对偶即可,如此说来:出/余;入/载;三/五;代/百----皆可工对,只是交错了位置而已,所以将“出入三代,五百余载。”视为一种特殊技巧的对偶-----交络对。
发展到现在有多种叫法。如错综对,交股对,交互对,犄角对,蹉对等。
错综对的经典例子有:"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 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 》的首联,[唐] 李群玉)"六幅"对"一段","湘江"对"巫山",为了调整平仄而交换了位置,是典型的错综对。
另外经常举例的还有毛泽东诗句:“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吊罗荣桓同志》的颈联),“欺大鸟”对“老鹰非”,实际应是“欺侮大鸟/非议老鹰”,为了调整韵脚,而颠倒了动词“非”的位置。
由上面两例可以看出,要检验是否是错综对,只须看两点:
1, 有无需要使用错综的理由和必要。例如“六幅湘江水,巫山一段云”交错的原因在于调整平仄;使用“欺大鸟”对“老鹰非”是为了调整韵脚。因为错综对毕竟属于一种宽对,在可以正对时不会画蛇添足去改的。
2,看改为正对的位置后,意思能否通而且不变。比如将“六幅湘江水,巫山一段云”改正为“六幅湘江水,一段巫山云”、将“欺大鸟”/“老鹰非”改成“欺大鸟”/“非老鹰”,意思不变。
而“明朝/暮景”具有这些特点吗?否!
一,这两个词组只是常见的、语法结构正常的“形+名”词组,用在这诗中既没有平仄的原因,更没有用韵的要求,即没有任何需要交错位置;作者怎么会在这种地方使用蹉对呢?
二,“明朝/暮景”若改为“明朝/景暮”会如何?原诗句变成“四十明朝过/飞腾景暮斜”下联句意明显不通,也不对仗了!所以原诗绝非蹉对,说明朝对暮景是“搓对”是歪解,毫无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