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8-24 16:02 编辑
请看李光前的发明:寻常对几度是“意对”“意思对” 王力先生说寻常与七十相对是借对。李光前说这是画蛇添足吃饱了撑的。看看李光前的理论吧! 我为了证明数词和量词可以相对,我举了17个诗例。李光前(学堂窝人,曾经的语文老师)说:
李光前刚被人赶回来,又不知羞臊地来捣乱了,你批倒了什么?你看看你批的,胡搅蛮缠而已: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李光前说:寻常:经常,寻不是数词,也不是量词,常也如此。寻常对几度,属于普通对少数,词性不对,意思对,属 “意对”这一修辞手法。
-------李光前根本不懂对联,却硬撑行家,甚至谩骂王力“吃饱了撑的”。对仗,古代讲究的是“字对”,几是数词,寻是量词(八尺),古时统称数目字,故可以相对。度是量词,常也是量词,也可对。此例充分说明了数词量词可对而且是工对。
李光前却胡说“寻常:经常,寻不是数词,也不是量词,常也如此。寻常对几度,属于普通对少数,词性不对,意思对,属 意对”------什么叫“意对”?是“意思对”的简称?真会发明名词!“寻不是数词,也不是量词”是什么词?无词性?
再看看李光前的“意对”:“寻常对几度,属于普通对少数,词性不对,意思对”----“几度”是“少数”的意思吗?“崔九堂前几度闻”。----这句是在崔九堂前“很少”闻的意思吗?完全错误!亏你还自吹当过语文教员,就这样教学生?
李龟年是当时皇宫里的有名的乐师,能听到他的歌唱是一件幸事,杜甫为有幸听过他几次演唱而感到骄傲,这诗是赞誉李龟年的,能写以前“很少闻”吗?真真可笑!
说“词性不对,意思对”更是外行话。对联里的“词性”并非僵死的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字词在句法结构中的作用而决定词性。在本句中,同样是借用数量词义寻常才能与几度对仗的,这两句表观句法结构都是
(主语我,省略)岐王宅里(状)+寻常(副词,状)+见(动词谓语)(省略宾语李龟年),
(主语我,省略)崔九堂前(状)+几度(副词,状)+闻(动词谓语)(省略宾语李龟年),
数量词组作副词,作为动词谓语的状语屡见不鲜。例如:黄河九回曲。(李益 效古促促曲为河上思妇作)
“从今直到清秋日,又有香苗几番齐。”(陆龟蒙 奉和袭美题达上人药圃二首),类似例俯拾即是。李光前退休之后只练骂人,早把小学老师教的一点老底忘掉了!还胡编什么“意对”,就凭这种水平就敢骂王力教授对借对的解释是:“吃饱了撑的”?如此谩骂若说你是因“饿昏了头”可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