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读者在鉴赏的过程中,总是首先接触其语言并通过它来把握形象,领会其内涵。具体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感觉、感染、感触三个阶段。 1.感觉 感觉是读者对诗的形式或形象外在情状的反映。这是鉴赏的第一步。 感知语言 宿江店 [张 籍] 野店临西浦,门前有橘花。 停灯待贾客,卖酒与渔家。 夜静江水白,路回山月斜。 闲寻泊船处,潮落见平沙。 这里,“停灯”的“停”,是什么意思?是停放而非停息,这是需要弄清楚的,否则就会影响对诗歌的理解,其他则有一般的感知水平都不会产生疑问。把语言看明白了,自然就知道了此诗所写的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印象。 感知形象 兵车行(节选)[杜 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杜甫在《兵车行》中一开篇便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出征前悲壮惨烈的场面。战士如何,亲人怎样?咸阳桥上情形又怎样?寥寥几笔,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千秋之后,那情形依然鲜活在读者心中,令人动容。 感知意境 阙题 [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作者笔下,有白云、青溪、落花、流水、闲门、深柳、山路、书房、阳光、衣裳等物象,衣裳指代主人翁。这些物象连接铺排,就构成了一个色彩缤纷偏远幽静的完整的画面,主人翁在这样一个幽雅的环境中读书,是何等惬意。细细品味,即使躁动的心也会平静下来,恍若置身其中,给人以愉悦恬静的审美享受。 2.感染 读者为诗的形像所影响,引发出与诗人相同的思想感情,爱其所爱,恨其所恨, 乐其所乐,哀其所哀,苦其所苦。即产生共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转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的诗,眼泪多,毛泽东主席就不大喜欢,但还是有不少闲适、激昂、欢乐、仁爱以及教化、启迪之作,读者可以受到各种情绪的感染。上面这首,格调欢快、节奏鲜明,音响明亮,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令人和作者的心一起搏动,为之愉悦感奋。 3.感触: 读者为诗的形像所激发出来的与之相关的一些感慨与思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渭城曲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金陵图 [韦 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野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些诗作,不同阅历、不同心境的人引发的感触宽窄范围轻重程度是不同的,同一读者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情境下的感触也会有所区别。比如说身在异地的人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比身在故乡阅读的读者感触就要深远得多。蒋介石离开大陆后读《乌衣巷》和《金陵图》比我们普通读者的感触更要深远得多,甚至怆然泪下!因为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对自身经历所产生的联想有很大的区别,有时可能比作者的情绪还要复杂而深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