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小三羊

真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权利与义务

[复制链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9-16 07:57: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9-16 07:46
这只是某人的学习过程,跟主题所论没关系。否则,有多少人学习了就有多少种近体格律那不乱套了? ...

你看看蒋寅的介绍:

【律诗定体一卷】王士禛(1634—1711)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丁福保辑 清诗话本。王士禛,字子真,又字贻上、阮亭,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顺治十四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坐事罢官。乾隆间追谥文简。著书存三十余种,汇编为《王渔洋遗书》。事迹见《渔洋山人自撰年谱》。此书为说明近体诗格律之图谱,相传出于王士禛后人传钞本。近体诗格律历来口耳相传,父兄指授,无谱式之作。自王士禛此书出,乃有《声调谱》一定之规,其标记符号平作○,仄作●,必不可易者作○○●●,平可换仄者作◎,仄可换平者作★, 后为声调谱类著作所沿用。此卷列五七言近体格律之八式,各举例说明,标明声调,“孤平”之忌与“拗救”之法亦随文说明,一目了然,颇便于初学。

点评

我只研究声律,不研究某人,其声律见识未必及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08: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9-16 08: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16 07:57
你看看蒋寅的介绍:

【律诗定体一卷】王士禛(1634—1711)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丁福保辑 清诗话本。 ...

我只研究声律,不研究某人,其声律见识未必及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08: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16 07:53
三羊可教,这两篇文献很好,好好读读吧,蒋寅不是一般砖家,是真学者,考证了清代声律十年,其书我是必看的 ...

赵执信,王渔洋,三羊家居当中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08: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16 07:53
三羊可教,这两篇文献很好,好好读读吧,蒋寅不是一般砖家,是真学者,考证了清代声律十年,其书我是必看的 ...

蒋寅《清代诗歌声律学著作举》摘抄:

【松花庵八病说一卷】
吴镇撰,嘉庆间刊松花庵全集本。此卷取托名梅圣俞《续金针诗格》所载八病之二解,加以阐说,意不主解释前人之旨而在于申发自己之见解。世传沈约“八病”之说,拘琐苛刻,非但按之唐诗不合,即验以沈约自作亦不尽符合,故后人每病其穿凿,且自律调形成,诸病自然避免。故吴镇之说,径摈旧说不顾而别立新义,究之实以后世作律诗之经验,扬弃、合并旧病犯另立若干新禁忌耳。如“平头”之病,原谓上下句首二字不得同声,病例为“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吴镇云:“愚按休文八病,本为古诗而设。其言同声者,谓同平声、同上去入声也。然执此而绳诗,‘今’、‘欢’且为平头,则汉魏至梁悉无诗矣,岂通论乎?惟用之于律,而且易同声为同韵,乃为是耳。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云物三光里,君臣一气中’,平头者仅见此一联,余犯之者亦少。”至于第二字“日乐同入声,在古诗或有之,至律诗第二字则出平对仄,出仄对平,尚何平头之虑乎?惟易‘日’为平声之‘家’,易‘乐’为仄声之‘嫁’,如后之正纽云云者则大不可耳。”此谓一联之内不可用同音之字,即“正纽”也。其他尚有(一)一联之内不可用与韵脚同韵之字,作者谓此病在古无妨,在律诗最为紧要;(二)五言第二、五字、七言第四、七字不宜同声;(三)相邻之出句末字平可同声,仄不可同声;(四)一联内不得隔用叠韵之字;(五)一联内不得重用同声异调之字。诸病中以大韵为最严,小韵为最宽。其中(三)之意,清初李因笃已发之,朱彝尊《与查德伊编修书》又验证之,然未言其理。吴镇以为即原于“鹤膝”之病,可谓融会贯通。书后附朱彝尊《与查德伊编修书》、李渔《诗韵例言》一则供参考。

============================

在清人声律大家之中,吴镇,可谓标新立异、独此一家!

点评

(二)五言第二、五字、七言第四、七字不宜同声; ——这个考究过度,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08: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9-16 08: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16 07:53
三羊可教,这两篇文献很好,好好读读吧,蒋寅不是一般砖家,是真学者,考证了清代声律十年,其书我是必看的 ...

“考证了清代声律”, 打雷了

点评

大清不大清,唐律说不明。 唐人的言行,才是我们探索的途径。 言行的【言】,就是声律说,哪怕是只言片语! 言行的【行】,就是近体诗,尤其是科举试律诗、宫廷应制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08: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9-16 08: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6 08:05
蒋寅《清代诗歌声律学著作举》摘抄:

【松花庵八病说一卷】

(二)五言第二、五字、七言第四、七字不宜同声;
——这个考究过度,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点评

三羊有个猜测。 1、 吴镇不会不知道【四七】同平句,只是苦于没有确凿的理论来源; 2、 吴镇不会不知道四七重字的问题,大凡重字,必定同上、同去、同入 3、 吴镇不会不知道,四七两仄声:同上、同去、同入(并不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08:33
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是特例,因为【峡】字重复。 元兢的二五同平不为病,放到七言则是四七同平不是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08: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08: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16 08:19 编辑
言哉 发表于 2016-9-16 08:06
“考证了清代声律”, 打雷了

大清不大清,唐律说不明。

唐人的言行,才是我们探索的途径。
言行的【言】,就是声律说,透过空海《秘府论》,锁定元兢《诗髓脑》,唐朝声律就钩稽出来了!
言行的【行】,就是近体诗,尤其是科举试律诗、宫廷应制诗。

点评

这是北山把概念都弄错了,应该是考证唐代声律,他说考证清代声律,不是打雷了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08: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08: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9-16 08:12
(二)五言第二、五字、七言第四、七字不宜同声;
——这个考究过度,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是特例,因为【峡】字重复。
元兢的二五同平不为病,放到七言则是四七同平不是病。

点评

二五同平不为病。这样好些,否则忽略了其它几颗字的影响就太短视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08: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9-16 08: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6 08:17
大清不大清,唐律说不明。

唐人的言行,才是我们探索的途径。

这是北山把概念都弄错了,应该是考证唐代声律,他说考证清代声律,不是打雷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9-16 08: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6 08:23
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是特例,因为【峡】字重复。

二五同平不为病。这样好些,否则忽略了其它几颗字的影响就太短视了。

点评

二五同平不是病,同上去入都是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08: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08: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16 08:37 编辑
言哉 发表于 2016-9-16 08:12
(二)五言第二、五字、七言第四、七字不宜同声;
——这个考究过度,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三羊有个猜测。
1、
吴镇不会不知道【四七】同平句,只是苦于没有确凿的理论来源;
2、
吴镇不会不知道四七重字的问题,大凡重字,必定同上、同去、同入
3、
吴镇不会不知道,四七两仄声:同上、同去、同入(并不排除韵书缺少在内或韵书收入字调的多少等问题)。

在下使用元兢的【二五同平不为病】,考证了大量的科举试律诗、宫廷应制诗,至今还没有发现【二五同上、同去、同入】的句子。

点评

五言七言声律略有所不同,同上是最糟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08: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08: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9-16 08:28
二五同平不为病。这样好些,否则忽略了其它几颗字的影响就太短视了。

二五同平不是病,同上去入都是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9-16 08: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6 08:33
三羊有个猜测。
1、
吴镇不会不知道【四七】同平句,只是苦于没有确凿的理论来源;

五言七言声律略有所不同,同上是最糟的。

点评

同上的【上】,是上面的上,还是上声的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08: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08: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9-16 08:41
五言七言声律略有所不同,同上是最糟的。

同上的【上】,是上面的上,还是上声的上?

点评

是上声的上,另外出示一个五言: 殿中日相命,开尊话旧时。 余钟催鸟绝,积雪阻僧期。 林静寒光远,天阴曙色迟。 今夕复何夕,人谒去难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08: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08: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16 08:48 编辑

三羊转载北山的网络文章:转载者按:三羊认为很有新意,只是可惜北山改航!

    王力近体格律与唐朝近体诗律是两套体系,来源不同,解释也有异,前者显得刻板僵化,后者显得灵活。
  在揭示这个格律真相之前,我先讲个关于红楼梦的故事。据说红楼梦脂本发现之前,读者一则以为程甲本是红楼梦原著,直到上世纪发现了甲戍本,再经胡适之先生大力介绍,人们才知道红楼梦原著本来面目与程甲本是大相径庭的。
  同样,在《金瓶梅词话》发现之前,人们以为经删改过的《金瓶梅》就是原著,直到《金瓶梅词话》重新面世后,逊色不少的《金瓶梅》就被弃之墙角。
  事物的规律总是那么相似,在近体诗诗律中,也存在这种现象,王力近体格律相当于改篡过的程甲本、金瓶梅,而《文镜秘府论》里反映的唐诗诗律,则是原汁原味的脂本、金瓶梅词话。
  先来谈谈王力近体格律,有人错误的以为王力平平仄仄的平仄格式是从唐朝流传下来的,其实是他们没有去故纸堆里钩沉平仄谱的历史。我经过近十年研究,找出当前16种平仄格式产生的历史源流。其实源头就在清朝初期,是清初王士祯破天荒地出了一本《律诗定体》,里面叙述了近体平仄的规则,赵执信《声调谱》也有研究,以后经董文焕《声调四谱》发扬光大,为集大成之著。后来现代王力先生参考清朝的平仄研究,出了《汉语诗律学》一书,普及本就是《诗词格律》,这是这套近体平仄规则的源流路线,其特征是以唐近体诗为依据,进行归纳总结而来,难免以偏概全。这套平仄规则优点是简便易学,有章可循,便于入门。缺点是以偏概全,不便于解释唐诗近体的各种变格,比如目前争的不可开交的所谓拗,拗救。
  那么唐朝有这种清晰的平仄格式吗?答案是“没有”,好多诗人想当然地以为唐朝也有王力一样的平仄格律书,只是后来失传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唐诗选注》作者葛兆光先生在论述《黄鹤楼》一诗时说:唐朝根本就没有平平仄仄那样死板的格套。
  那么唐朝流行的诗律书籍是什么样子?唐朝流行的不是王力《诗词格律》,而是崔融《唐朝新定诗格》、王昌龄《诗格》、元兢《诗髓脑》、皎然《诗议》,由于这些书籍早已在中国失传,我们无法窥其原貌,但是这些书籍内容却幸运地被异国他乡的日本东洋保留了一千年,并于清朝末年重新传回东土大陆,这就是日僧遍照金刚所著《文镜秘府论》,此书记录了唐朝德宗年间(806-809年)流行于唐朝首都长安的各种诗律理论,由于此前三十年杜甫已经去世(770年),那么这些理论基本代表了唐朝近体诗成熟时期的诗律。有人辩解说盛唐时期的近体诗律还不成熟,中晚唐近体诗律才算成熟,我真不知他们还要退缩到哪里,要知道王力格律的鼻祖-------赵执信《声调谱》研究律诗平仄规律,也只取盛唐王维杜甫的律诗来研究,他并没有取中晚唐人的律诗来研究。
  但是你们能想象到徽钦二帝倘被金国送回南宋,会受到什么待遇吗?高宗会把他们迎上帝位,还是打入冷宫?老百姓还认识他们吗?由于历史无法重演,我们无法估计其结果。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文镜秘府论》回国以后的待遇,他已经被冷落了一百多年了!我们现在谈近体格律,津津乐道于引用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纲要》、《诗词格律十讲》、《诗词格律》、《汉语诗律学》、《古代汉语》,有几个人曾经研究过《文镜秘府论》?

  我们从《文镜秘府论》理看到,唐朝近体声律是讲四声的,还讲轻重清浊。但是平仄规定有的严格,称“诗律”,不可轻犯,有的松泛,称“病犯”,犯之无妨,只是不美而已,就好比做人的道理,大错误不可犯,犯则触动刑法,小错误可以不断,只受道德约束。

我们来看《文镜秘府论》里的论述:
   天卷调声记载:“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这是唐代关于诗律的记载,讲的是粘对的规则,粘对一词在唐代是有记载的,比如殷璠《河岳英灵集集论》说:“夫能文者,匪谓四声尽要流美,八病咸须避之,纵不拈二(拈缀)(即粘对),未为深缺。” 是沈宋主持的科举考试里,首次把粘对用于评分规则,因此人们把近体的创立归到沈宋名下。
  《文镜秘府论》西卷文二十八种病记述了平头上尾蜂腰鹤膝,我们取蜂腰记述来分析:
  “刘氏(即刘善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中之上尾。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如阮《止欲赋》云:“思在体为素粉,悲随衣以消除。”即“体”与“粉”、“衣”与“除”同声是也。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如魏武帝《乐府歌》云:“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是也。’刘滔又云:‘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曰:“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此其常也。亦得用一用四:若四,平声无居第四,如古诗云:“连城高且长”是也。用一,多在第二,如古诗曰:“九州不足步”此,谓居其要也。然用全句,平上可为上句取,固无全用。如古诗曰:“迢迢牵牛星”,亦并不用。若古诗曰:“脉脉不得语”,此则不相废也。犹如丹素成章,盐梅致味,宫羽调音,炎凉御节,相参而和矣。”
  这里讲到二五、二四需要分明的声律讲究,并论述了一句中平仄的用法,这些叙述与王力先生论述的平仄格式有差异。
  我们看到八病之说在唐朝是作为声病来看待,并不作为诗律看待,人犯病还可以是人,近体诗犯病也还是近体。
 只有把诗律和病犯的轻重分清楚,才可以解释为什么唐朝近体诗有很多变格。
  总之,《文镜秘府论》里反映的唐诗近体声律与清朝以来王渔洋董文焕王力系统的近体声律是两套不同的近体声律体系,前者是唐朝近体诗实践的总结,并反过来指导着唐近体诗的实践,而后者是根据唐人近体作品归纳出来的。由于唐近体声律文献久已失传,因此后者,也就是王力近体诗律没有参考前者,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并被近代一些人僵化--------表现为,唐朝把近体平仄称作调声术(换头、护腰、相承),文病(文二十八种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既然是“术”、“病”,说明他们不是硬性规定,即便触犯,也不废为近体。而近代人把王力的汉语诗律改称诗词格律,既然是格律,那就如同法律,严不可犯。由于古人并没有把近体诗律称作格律,把诗律称格律是很晚近的事情,这就使得去年有个己丑牛老先生,想要研究古人关于格律论述,竟然查不到王力之前有“诗词格律”一词的文献,于是转而作了一篇慨叹文章《子虚乌有的格律》

  这两套近体诗律,不仅是有出入,而且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也不一样,一个是柔性的规则,一个是刚性的规则,这就容易明白,为什么历代公认的七律《黄鹤楼》,在改革开放后,会遭遇被开除出七律的危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9-16 08: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6 08:44
同上的【上】,是上面的上,还是上声的上?

是上声的上,另外出示一个五言:
殿中日相命,开尊话旧时。
余钟催鸟绝,积雪阻僧期。
林静寒光远,天阴曙色迟。
今夕复何夕,人谒去难追。

点评

这不是五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08: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08: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9-16 08:48
是上声的上,另外出示一个五言:
殿中日相命,开尊话旧时。
余钟催鸟绝,积雪阻僧期。

这不是五律

点评

不会吧?再看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08: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9-16 08: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会吧?再看看?只有一句失粘。

点评

近体诗分为折腰和换头两类,在这两类之中,没有二七同平、同仄句! 今夕复何夕,人谒去难追。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08: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08: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16 09:01 编辑
言哉 发表于 2016-9-16 08:54
不会吧?再看看?只有一句失粘。

近体诗分为折腰和换头两类,在这两类之中,没有二七同平、同仄句!

今夕复何夕,人谒去难追。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

另外:
【夕】字换成平声,此诗即是换头体
【谒】字换成平声,此诗即是折腰体

殿中日相命,开尊话旧时。余钟催鸟绝,积雪阻僧期。
林静寒光远,天阴曙色迟。今夕复何夕,人谒去难追。

仄通仄通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点评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09: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9-16 09: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言哉 于 2016-9-16 09:27 编辑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6 08:58
近体诗分为折腰和换头两类,在这两类之中,没有二七同平、同仄句!

今夕复何夕,人谒去难追。平仄仄平仄 ...

二五同声(仄)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
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
秋思抛云髻,腰支胜宝衣。
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

万木云深隐,连山雨未开。
风扉掩不定,水鸟过仍回。
鲛馆如鸣杼,,樵舟岂伐枚。
清凉破炎毒,衰意欲登台。

冥冥甲子雨,已度立春时。
轻箑烦相向,纤絺恐自疑。
烟添才有色,风引更如丝。
直觉巫山暮,,兼催宋玉悲。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
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
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
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
石林蟠水府,百里独苍苍。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闻道今春雁,,南归自广州。
见花辞涨海,避雪到罗浮。
是物关兵气,何时免客愁。
年年霜露隔,不过五湖秋。

点评

二五同声(仄)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上/近==去/上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09:29
这是一例! 违反元兢【同上去入不是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09: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09: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9-16 09:07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这是一例!

违反元兢【同上去入不是病】

点评

增加了九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09: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9-16 09: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言哉 于 2016-9-16 09:27 编辑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6 09:12
这是一例!

违反元兢【同上去入不是病】

增加了十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09: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9-16 09:07
二五同声(仄)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二五同声(仄)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上/近==去/上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道/破==去/入
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
秋思抛云髻,腰支胜宝衣。
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

万木云深隐,连山雨未开。
风扉掩不定,水鸟过仍回。
鲛馆如鸣杼,,樵舟岂伐枚。馆/杼,都是上去两读
清凉破炎毒,衰意欲登台。

冥冥甲子雨,已度立春时。
轻箑烦相向,纤絺恐自疑。
烟添才有色,风引更如丝。
直觉巫山暮,,兼催宋玉悲。觉/暮,入/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9-16 09: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五同声(仄),剔除有争议和错误的,还有六个。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
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
秋思抛云髻,腰支胜宝衣。
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
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
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
石林蟠水府,百里独苍苍。


闻道今春雁,,南归自广州。
见花辞涨海,避雪到罗浮。
是物关兵气,何时免客愁。
年年霜露隔,不过五湖秋。

点评

考证声调,太累人。 二五俩字:可以同平,不可同上、同去、同入。 这是元兢的声律理论。若有兴趣,最好考证试律诗、应制诗。三羊认为不是试律诗合应制诗的,以便违规,也是实际意义不大或说服力度不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09: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9-16 09: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增: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秦州山北寺,胜迹隗嚣宫。
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
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
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
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
为报鸳行旧,,鹪鹩在一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09: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9-16 09:37
二五同声(仄),剔除有争议和错误的,还有六个。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考证声调,太累人。

二五俩字:可以同平,不可同上、同去、同入。
这是元兢的声律理论。若有兴趣,最好考证试律诗、应制诗。三羊认为不是试律诗合应制诗的,以便违规,也是实际意义不大或说服力度不大!

点评

确实说服力度不大,细考声律则其它几字也须考虑,看总体句子的声律才是上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09: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9-16 09: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言哉 于 2016-9-16 09:55 编辑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6 09:47
考证声调,太累人。

二五俩字:可以同平,不可同上、同去、同入。

确实说服力度不大,不过细考声律则其它几字也须考虑,看总体句子的声律才是上策。

点评

《帖经日试宫池产瑞莲》王贞白 【省试帖】============【大拗不救】 雨露【去】及万物【入】,嘉祥有瑞莲。香飘鸡树近,荣占凤池先。 驿日【入】临双丽【去】,恩波照并妍。愿同指佞草,生向帝尧前。 仄仄仄仄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09:59
【1】《汉语诗律学》32个大拗句 ================唐朝====23例====================== 有法【入】知不染【上】,无言谁敢酬?(裴 迪) 行苦【上】神亦秀【去】,冷然溪上松。(崔兴宗) 落日【去】池上酌【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09:57
五言句子,抓住【二五四七】,就万事大吉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09: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09: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9-16 09:50
确实说服力度不大,细考声律则其它几字也须考虑,看总体句子的声律才是上策。 ...

五言句子,抓住【二五四七】,就万事大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09: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9-16 09:50
确实说服力度不大,不过细考声律则其它几字也须考虑,看总体句子的声律才是上策。 ...

【1】《汉语诗律学》32个大拗句
================唐朝====23例======================
有法【入】知不染【上】,无言谁敢酬?(裴  迪)
行苦【上】神亦秀【去】,冷然溪上松。(崔兴宗)
落日【去】池上酌【入】,清风松下来。(孟浩然)
士有【上】不得志【去】,栖栖吴楚间。(孟浩然)与秋谷《声调谱》重复
送客【入】飞鸟外【去】,城头楼最高。(岑  参)
草木【入】岁月晚【上】,关河霜雪清。(杜  甫)与秋谷《声调谱》重复
二月【去】频送客【入】,东津江欲平。(杜  甫)
孤雁【去】不饮啄【入】,飞鸣声念群。(杜  甫)
蔼蔼【上】花蕊乱【去】,飞飞蜂蝶多。(杜  甫)
落日【入】风雨至【去】,秋天鸿雁初。(高  适)
况有【上】台上月【入】,如闻云外笙。(刘禹锡)
流水【上】如有意【去】,莫禽相与还。(王  维)
正月【入】今欲半【去】,陆浑花未开。(岑  参)
且复【去】伤远别【入】,不然愁此身。(高  适)
相识【去】仍远别【入】,欲归翻旅游。(高  适)
对酒【上】不觉暝【去】,落花盈我衣。(李  白)
致此【上】自避远【去】,又非珠玉装。(杜  甫)
待月【去】月未出【入】,望江江自流。(李  白)
常恨【去】言语浅【上】,不如人意深。(刘禹锡)
本欲【入】云雨化【去】,却随波浪翻。(吕  温)
高阁【入】客竟去【去】,小园花乱飞。(李商隐)与秋谷《声调谱》重复
肠断【去】未忍扫【上】,眼穿仍欲归。(李商隐)与秋谷《声调谱》重复
闲赏【上】步易远【去】,野吟声自高。(许  棠)
===============宋代====9例==================
野兴【去】宜独往【上】,春愁无定端。(刘  敞)
落日【入】含古意【去】,高台多远心。(刘  敞)
翳翳【去】陂路静【上】,交交园屋深。(王安石)
数里【上】踏乱石【入】,一川环碧峰。(苏舜钦)
木落【入】山觉瘦【去】,雨晴天似高。(刘  敞)
之子【上】固绝俗【入】,少年甘寂寥。(周  孚)
池面【去】过小雨【上】,树腰生夕阳。(周紫芝)
素月【去】自有约【入】,绿瓜初可尝。(周紫芝)
畎亩【上】意不适【入】,出门聊散忧。(陈与义)
==========================================

【2】《诗词格律概要》中6个大拗句:

远送【去】从此别【入】,青山空复情。(杜  甫)
孤雁【去】不饮啄【入】,飞鸣声念群。(杜  甫)
野火【上】烧不尽【去】,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向晚【上】意不适【入】,驱车登古原。(李商隐)
渐与【上】骨肉远【去】,转于僮仆亲。(崔  涂)
人事【上】有代事【去】,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秋谷《声调谱》重复

秋谷《声调谱》例句:
苒苒【上】——迹始去【去】,悠悠——心所期。(杜  牧)

点评

倒是清一色下句救,多数下句第一字也参与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10: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09: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9-16 09:50
确实说服力度不大,不过细考声律则其它几字也须考虑,看总体句子的声律才是上策。 ...

《帖经日试宫池产瑞莲》王贞白 【省试帖】============【大拗不救】
雨露【去】及万物【入】,嘉祥有瑞莲。香飘鸡树近,荣占凤池先。
驿日【入】临双丽【去】,恩波照并妍。愿同指佞草,生向帝尧前。

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雨露及万物,嘉祥有瑞莲。仄去仄仄入,平平仄仄平】



唐·郑  谷(851年—910)
《试春涨曲江池》========【试帖诗】========【大拗不救】

王泽尚通津,恩波此日新。深疑一夜雨,宛似五湖春。
泛滟翘振鹭,澄清跃紫鳞。翠低孤屿柳,香失半汀苹。
凤辇寻佳境,龙舟命近臣。桂花如入手,愿作从游人。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上平仄入,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上平平去,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

【泛滟翘振鹭,澄清跃紫鳞。仄上平仄去?平平仄仄平】



徐州试反舌无声(唐·张籍)=====【试帖诗】============【大拗不救】
夏木多好鸟,偏知反舌名。林幽仍共宿,时过即无声。
竹外天空晓,溪头雨自晴。居人宜寂寞,深院益凄清。
入雾暗相失,当风闲易惊。来年上林苑,知尔最先鸣。


仄入平仄上?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去平平上?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去仄平入?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夏木多好鸟,偏知反舌名。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纪晓岚评语:唐人起结原不拘,如文昌《反舌无声》,并二、四也不谐是也。今则不可,必不得已,下句当以平仄平救之。唐人起结原不拘,指唐人试律起句、结句平仄不是那么严格。

点评

“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不救,好过“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不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10: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2 18: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