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新文 于 2016-9-19 09:25 编辑
国庆前夕访“红都”
毛树
周树
“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放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三十五年前,当我第一次学习这篇课文时,毛主席还健在;三十五年来,四海翻腾,五洲震荡,天地翻覆。当我在去水井的路口上看到带有拼音与插图的完全按课文版式镌刻的石碑时,才猛然想起,自己的儿子也已经学过好几年了。井沿几经整修,已经换成了花岗岩,上面备有打水的桶和舀子,同行的共产党员同志们争相饮用,还用空矿泉水瓶装走。
连城航线的开通拉近了我们与红土地的距离。我们的第一站是瑞金叶坪谢氏祠堂。这是一座建于明代的砖木结构祠堂,三进院子,前后两厅,中间是天井。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这是“毛主席”称呼的由来。祠堂后厅用木板隔成15间,作为各部委办公室,有点像现在的一栋楼办公,不过他们也住在这里。
走出祠堂,穿过一片樟树林,来到红军广场。“一苏会”开幕那天上午,在这里举行过阅兵式。广场上建有纪念赵博生与黄公略两烈士的博生堡与公略亭,分别由朱德、彭德怀元帅题额,彭德怀的题匾多半毁于庐山会议之后,手迹仍在,至今还不恢复,令人遗憾。广场一侧有毛泽东、周恩来等题词的石刻,是他们一生无数题词中最早的两副,毛含欧意,周具颜骨,交相辉映。检阅台后,毛、周当年手植的樟树、黄檀早已枝繁叶茂,树干上赫然贴着标签:“树龄70年”。
毛泽东与周恩来比邻而居。毛主席住处楼下的屋子里有个天窗,那是他让贺子珍和身边工作人员给开的,住家老表的生活从此有了亮光。旧居外一棵八百多年树龄的老樟树,虽遭过雷劈,如今依然旺盛地生长着,遮天蔽日,莽莽苍苍。树荫下有块石凳,是毛泽东读书之处。他后来回忆道:“1932秋开始,我没有工作”,“差不多整天看,硬是读了两年书。”那时,毛泽东被排斥在军队之外,主要领导苏区经济工作。
1933年4月,苏区政府从叶坪迁到沙洲坝。为防备国民党飞机的轰炸,在可容纳2000多人的中央大礼堂的外头,还建了个能容纳上千人的回字形防空洞。参观完礼堂与防空洞,我们就去找红井了。(200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