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9-19 19:46 编辑
金筑子发哪门子火
打神者有《关于编撰《东南韵》的框架构想》的贴子,我有几个跟贴: 跟贴1:对于中古音韵,各地都保留了一些,也丢失了一些。所以谁也没有权力说:自己的方言是正宗中古音——只能说相对的多保留了些中古音。如果不是满清统治了近三百年,我们的普通话也不会现在这般。明朝的普通话是江淮话(以杨州为代表),元朝亡时,原北京人不足一万,明从江淮地区调去七八十万人,所以整个明朝时的北京话就是江淮话。清入关后,是将原来的人赶出内城十里之外的,所以在内城及周围讲话的,都是关外去的满人及其官员等,那这个话会是原北京人讲的话吗。显然不是。所以,我们现在讲的普通话——其实就是鸠占鹊巢的满人讲的杂交式汉话。这是我们汉民族最大的悲哀!虽然悲哀,但已经成为事实,我们就只有接受吧。没有必要再回到中古时的语言环境中。
我是讲吴语的,入声字在我处,非常押韵的。其实也不难,如词韵第十九部,就相当于今声儿化读促音。 跟贴2:就算你说的,弄个东南韵出来,然也是与诗韵有别的。如我地方言吴语,就难以将n和ng进行区分。——而诗韵中江韵、阳韵总有的吧。庚韵、清韵总该有吧。所以用吴语方言写诗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故如用新韵,就用普通话吧。想用旧韵的,也没人管得住,还是想怎样就怎样吧。大家都方便些。
跟贴3:今人读诗词,不可能用古音来读。如诗经,都按今音读,何况唐诗宋词。又诗向会人吟,不要想着,人人听得懂。一首诗给不会的人,就是让他看个半天都不懂,难道你诵读一下,他就听懂了?!再说,唐宋人也有时音的,他们也要读诗经,楚辞的,难道他们会用上古音去读,显然不会。我们现在的普通话,其实就是清朝满人讲的汉话,但在清朝、民国及改革开放前,写诗词的还是在用诗词韵,为何?写诗词毕竟不是讲白话,与诵读本就是两码事。
又你的理论,也不是没有道理,等会用诗词韵的都作古了,自然就是今韵论的天下了。我们就等着你来赞花好了吧。 跟贴4:切韵是当时长安、洛阳一带的方言,适当考虑了其它地方的语音,故有一意多音现象。但与我们今天的吴语方言,或你处方言,毕竟是两回事。 跟贴5:是的。所以才说,切韵主要是取于当时长安、洛阳一带的语音。在唐时,与洛阳音不同,是被笑话的。在切韵中,in与ing 还是分辨清楚的。你地方言是不是当时的洛阳音,可从此处分辨。不能分辨的,则属上古音。 这个主贴是打神者于7月24日发的。我的这些跟贴,会让老金发火吗?显然不是!若是因这个发火,那他也早就发火了。那他对我发火的原因是什么?主要还是我这个人喜欢讲话公道,认理不认人。如他对一代天骄随意删贴时,我说了一句:版主要有雅量!对他人的贴子,赞同的给个赞,不认同的就当走过路过好了,就让他挂在这里,天塌不下来。又在对待不认同的观点时,他也总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时,我说了句:不要为了反对而反对,这会让人笑话的。特别是在我劝解他人时,老金有这么一个跟贴:要你多事?管好你自己那张嘴就阿弥托佛了!——这更见他无理取闹的原因。 在切韵到底以何处音为主上,是有几家观点的。我印象中,在八十年代的人民日报上,有一篇论文就是讲这个的,占了好几个版面。作者是谁,甚至标题是什么,现在也是忘了。但其中的观点,也还是记到的:长安与洛阳相距较近,语音相近,故有到底是长安音为主,还是洛阳音为主的争论——他提出的观点实际是揉合了两家的观点,即切韵是以长安、洛阳一带的语音为主,兼杂其它地方的语音。按金筑子的说法,主要有两派观点,而且到现在还没有定论,那么就是再加入这一派的观点又能如何?金筑子并不是研究这个的,他凭什么来发火?!我发此贴,并不是一定要让老金有多少难堪,而是想让老金明白一个道理:学会自制,一个版主应该要有点雅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