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40|回复: 8

画虎不成反类犬----评吟者强用拗句

[复制链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9-20 19: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9-20 19:34 编辑

画虎不成反类犬,评吟者强用拗句
------评吟者一首诗
   吟者一马甲说:“大约三四年前,吟者先生在中华诗词论坛律诗专栏版块贴出一首学诗有感”,对尾联大拗得意之情跃然纸上,故略评如下(见红字):

七律·学诗有感    吟者
                         ——谨以此律试与天下诗者共勉
诗海无涯任我行,词山遥望柳条青。
----   词山/诗海,合掌。柳条青凑韵,与出句无内在联系
朝随野鹤耽声韵,暮傍闲云拈仄平
------闲云/野鹤,耽声韵/拈仄平,两句句义用词均合掌。
字到穷时堪表意,句逢工处可含情?
------这两句也合掌。“句”应是“联”,因单句无所谓工宽。
焉得几许味外味,
-------大拗无必要,因为这句本身词不达意须重写,“味外味”也不通。
却道一吟双泪盈。
-------却道,谁道?无来由。上联:怎能得到诗外之味道?结句却道一吟双泪盈”没有回答出句之问,连接词“却道”,却说,没有起到作用,答非所问。尾联若改成“若得几许苏辛味,朋友夸时双泪盈。”显然声韵要比大拗好得多。诗意也比原来明细通畅得多。可见故意用拗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9-20 19: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9-21 04:29 编辑

由该诗看出起码当时的吟者水平不咋高。这可能和他不懂平水韵因而对唐诗阅读量小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9-21 04: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吟者和其多个马甲至今反对用平水韵写诗的激烈劲可知,吟者不会喜欢古韵诗。这影响了他的诗词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9-21 04: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吟者简介。吟者是个东北人。不懂也不喜欢平水韵。所以他写诗用新韵。这和多数东北诗人喜欢用平水韵的情况大不相同。
吟者的特点是己所不欲必施于人,而且是个碎嘴,唠叨多年,什么韵乃声韵,诗有诗心,常以救世主自居,嘲讽用古韵写诗者念不出声,没有诗心,等等。为了出名采取的手段是使用和变换大量马甲互相吹捧,抬轿子,拉帮套,灌水,刷屏,甚至胡搅蛮缠,谩骂。所以他的马甲在多个网站遭到封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9-21 07: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9-21 07:43 编辑

呵呵。这是一首讽刺诗。你还没看懂呢。你不评还好,你一评正中他的下怀,他正偷着乐呢。

点评

他用第一人称,讽刺也讽他本人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1 08: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9-21 08: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9-21 07:41
呵呵。这是一首讽刺诗。你还没看懂呢。你不评还好,你一评正中他的下怀,他正偷着乐呢。 ...

他用第一人称,讽刺也讽他本人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452

帖子

159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1
贡献
426
金钱
559
发表于 2016-9-21 16: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你是真没看懂啊!几句为诗体会,有啥评头儿,何况瞎评呢?建议以后少扯这些哩格儿楞,看看人家吟者是怎样与诗友交流的:

吟者先生于37楼回复任可人35楼:
任可人 发表于 2013-1-15 21:40
驴兄这次说的是错误的,大拗救应该是在上句平平仄仄平仄仄句式时,对句以仄仄平平平仄仄救之。
举五言例 ...


再问任可人先生好!
驴兄没错,怕是先生错了吧?
呵呵,先生可真够执着的啊,钦佩精神,喜欢性格!请受在下一拜!
本不想在此研讨的,但先生的质疑已经牵连到相关师友,事因拙作而起,就请恕在下直言吧:
1)倔犟野驴先生谙熟律法,所言极是。
拙作尾联为:“焉得几许味外味,却道一吟双泪盈。”
君之点评意见为:“七句平仄可酌.”   
倔犟野驴先生对君之点评意见点评道:“出句拗.对句救.符合拗救...无须重写.“
至此,如果我是先生您,肯定会好好琢磨并设法求证一下倔犟野驴先生的意见,正所谓“闻者足戒”嘛。
在下认为,倔犟野驴先生的点评堪称精道,也非常人性化——不伤和气,点到为止。
2)先生嫉恶如仇,敢于直人,令人敬佩;不过,好像有点儿不问青红皂白了。
此后胡新田先生对拙作点评道:“第七句好像平仄不合律。”
先生马上附议道:“本来就不合律,然却可标红.一叹!”
渔艇丽人大姐紧跟在您的帖子后边对拙作点评道:“转、结联诗意无穷。好诗!”
至此,如果我是先生您,肯定会好好琢磨并设法探究一下丽人大姐这个评语的内涵和外延,并自问一下这里面的青红皂白的。丽人大姐多厚道啊!
3)先生真个执着,执着得可爱;但也未免太过执着了,过犹不及啊。
先生对首席先生的标红理由、倔犟野驴先生的点评意见和丽人大姐的点评意见全然不予理会,也未深究其个中三味,继续对拙作点评道:“此应为新韵,味外味改成个中味,却也不失为一首好律.要不也可以不标七律,改古风或可.诗坛贵在互相探讨,甚或直言.但总要有个标准来规范.”瞧瞧,您对尾联律法仍然耿耿于怀,在客观效果上其实也是间接否定了相关的诸位先生。
有鉴于此,在下对先生前帖回复道:
“谢任可人先生惠顾点评!问好!
诚如倔犟野驴先生所言,尾联出句拗、对句救~~~拗而不救是病,拗而有救就不算毛病了,应属正当防卫吧?”看看,在下也是客客气气,点到为止的。大家都是朋友,何必非要把一些是非说得那么透呢?
然而先生继续不依不饶,言语中甚至直指驴兄:“驴兄这次说的是错误的,大拗救应该是在上句平平仄仄平仄仄句式时,对句以仄仄平平平仄仄救之。
举五言例子: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便如此,此格通常也比较少人用。”
(此处句式,先生怕是敲错字了吧?)
至此,既然先生明言“诗坛贵在互相探讨,甚或直言”, 那在下就不得不直言澄清了:是任可人先生您自己搞错了,而且好像还有点儿错得离谱。
在下一向不为己甚,怎奈牵涉到大涵雪野、倔犟野驴、渔艇丽人等多位先生,在下不得不站出来当众澄清,直言莫怪哈。
4)律法基本格式之外的规则是基本律法的有机组成部分
a)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就说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吧,这两句口诀概括性强,方便记忆,用处极大。但也只是观其大略而已,若是死板套用,就难免大错而特错了。此处只是说个道理,因与本主题关联不大,就此打住。
b)基本律法之外还有好几条规则,诸如孤平拗救、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五六字(五言三四字)平仄互易、出句与对句互救、“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例外之处等等,都是为诗者必须掌握的。不能把它们与标准式或基本式割裂开来,而应看成是基本律法的重要补充或有机组成部分才行。
c)老虎本来可以会上树的——如果猫愿意教的话。民间传说猫是老虎的老师,传授老虎很多知识与技能~~~
但有一样本领猫却没有教,那就是如何上树。结果有一天猫与虎闹僵了,老虎要吃猫,猫一跃跳到树上,噌噌噌就爬上去了,很快就爬到了安全地带,老虎干瞪眼~~~
呵呵,说个民间笑话。不过个中三味也堪玩味啊!
5)出句与对句互救概要。
结合拙作说七言吧:
a)适用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类推,去掉首二字即可。
b)要领:此联对句第五字(五言第三字)若拈得平声字,则出句第五第六两字(五言三四字)均可平可仄,反之亦然;此时,对句第三字(五言第一字)依然可平可仄,仍然符合孤平拗救规则。
c)示例:
先生自举五言之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属于用对句第三字救出句第四字,孟浩然句“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也是这样。
五言出句五连仄,对句来救者如李义山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五言出句五连仄、对句首字亦仄者如李太白句“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
七言出句五连仄、对句来救者如杜牧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再如方岳《梦寻梅》中有句“马蹄踏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出句五连仄,对句第三子亦仄。
~~~
由此可见,必要时且用到极致时,此等出句与对句互救之法可以一平救三仄的。
现代人也有用的,在本诗词论坛就能看到,在下就见过好几次呢。
有人称此等拗救之法为高级战术,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现代诗者用得还不够普遍吧。
d)研讨一:此等拗救之法为什么用得少?
究其原因大体有三:
一是一些诗者一知半解、孤陋寡闻,根本不知道还有此等拗救之法,或许他/她的老师是猫,有意留着这一手,没教给他/她吧?
二是知道有此拗救之法,但根本没有这种互救必要,所以没用到;
三是虽有这种出、对句互救之必要,但驾驭能力欠佳,所以宁可以形害意,也不敢用。
e)研讨二:“味外味”为什么不可以换成“个中味”、“味中味”之类?
如果说拙作还有那么一点儿值得玩味的地方的话,那么就诗论诗,个觉尾联出句之“味外味”当是最堪玩味之所,比颈联还堪玩味~~~
其实,在下在回复大函雪野先生时已经言及:“~~此处“味外味”当属专有名词吧。不能换的,若换成味中味之类或别的什么,则诗旨大差矣。~~”。

话已至此,在下不妨再强调一下,“味外味”三字断不可易!
好了,时间不早了,暂告段落吧。老眼昏花,难免有敲错字的地方,已经后半夜了,
暂不检查了,留待诗友指正吧。
一直考虑要不要回您这帖,可能还是没考虑好。正因为先生有言“诗坛贵在互相探讨,甚或直言”,
在下才斗胆与先生试作以上切磋交流的。别无他意。伏乞勿愠!
一家之言,姑妄言之,如有不对,请批评指正为盼。
问好!晚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452

帖子

159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1
贡献
426
金钱
559
发表于 2016-9-21 16: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天在诗词理论版扯那些哩格儿楞真的很无趣,你若有兴致,不妨移步评一下我这首刚凑的习作,也算是考考你:
邯郸学步新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16 19: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