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75|回复: 26

论切韵

[复制链接]

5

主题

5

帖子

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威望
7
贡献
2
金钱
14
发表于 2016-9-23 16: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东晋时代,汉族正统朝廷及南迁汉民带来中原洛阳雅言,又称“士音”,金陵本地居民的语言称为“吴音”,又称“庶音” 。此后中原雅言和吴音在金陵融合。南朝梁时学者顾野王著《玉篇》整理京师金陵雅音,即为中原洛阳雅音南下后与南京吴语的结合体。中国的国语正音在南北朝时期分为南北两支,主流上以南方的金陵士音为正统。  
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编著《切韵》,音系为江东金陵雅音和中原洛阳雅音的综合系统,因以南朝为正统政权而以金陵士音为重。唐著《唐韵》,沿隋《切韵》;宋编广韵,袭隋唐切韵、唐韵。

李涪刊误之论切韵
  自周随已降师资道废既号?授遂凭精音切韵始于后魏校书令李啓撰声韵十卷夏侯咏撰四声韵略十二巻撰集非一不可具载至陆法言采诸家纂述而为己有原其著述之初士人尚多専业经史精练罕有不述之文故切韵未为时人之所急后代学问日浅尢少专经或舍四声则秉笔多碍自尔已后乃为切要之具然呉音乖舛不亦甚乎上声为去去声为上又有字同一声分为两韵且国家诚未得术又于声律求人一何乖濶然有司以一诗一赋而定否臧言匪本音韵非中律于此考覈以定去畱以是法言之为行于当代法言平声以东农非韵以东崇为切上声以董勇非韵以董动为切去声以送种非韵以送众为切入声以屋烛非韵以屋宿为切又恨怨之恨则在去声佷戾之佷则在上声又言辩之辩则在上声冠弁之弁则在去声又舅甥之舅则在上声故旧之旧则在去声又皓白之皓则在上声号令之号则在去声又以恐字若字俱去声今士君子于上声呼恨去声呼恐得不为有知之所笑乎又旧书曰嘉谟嘉猷法言曰嘉予嘉猷诗曰载沈载浮法言曰载沉载浮【伏予反】夫吴民之言如病瘖风而噤每啓其口则语泪防呐随声下笔竟不自悟凡中华音切莫过东都盖居天地之中禀气特正予尝以其音证之必大哂而异焉且国风杕杜篇云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又雅大东篇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此则不切声律足为验矣何须东冬中终妄别声律诗颂以声韵流靡贵其易熟人口能遵古韵足以咏歌如法言之非疑其怪矣予今别白去上各归本音详较重轻以符古义理尽于此岂无知音其间乖舛既多载述难尽申之后序尚愧周详

  《切韵》,五卷。隋陆法言撰。成书於隋仁寿元年(六〇一)。原本已散佚。二十世纪初以来,在敦煌千佛洞石窟、新疆吐鲁番一带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地陆续发现三十餘种唐、五代和宋初韵书的写本和刻本,其中有陆法言原书写本的残页,也有唐长孙訥言笺注本残卷,又有唐王仁昫的刊谬补缺本、唐裴务齐的正字本等,而以故宫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为全本。这些韵书的影印件都收录於周祖謨《唐五代韵书集存》一书中,部分抄件也收录於北京大学出版的《十韵匯编》和姜亮夫《瀛涯敦煌韵辑》二书中。
  陆法言,名词,又名慈,以字行。生卒年不详。魏郡临漳(今属河北省)人。隋代音韵学家。祖先是鲜卑人步陆孤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步陆孤氏汉化而改姓“陆”。其父陆爽在隋文帝时官太子洗马。陆法言敏学有家风,官承奉郎。开皇二十年(六〇〇),因其父替废太子勇之子改名事,竟坐除名。《隋史》卷五十八有传。
  据《切韵序》,隋开皇九年(五八九)某日,有刘臻、顏之推等八人,同诣陆法言家,聚会饮酒,并论及音韵之事。以为“古今声调,既自有别”,如吴楚之音,伤於轻浅,燕赵之音,多涉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而诸家韵书的取捨,亦復不同,如吕静《韵集》、夏侯咏《韵略》等“各有乖互”。於是眾人评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并“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而由陆法言“烛下握笔,略记纲记”。十一年以后,法言罢官,屏居山野,交游阻绝,一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音,定之为《切韵》五卷”。
  《切韵》全书共五卷,平声字多,佔一、二两卷,上、去、入声各一卷。《切韵》的收字,据封演《闻见记》,“凡一万二千一百五十八字”;而《式古堂书画匯考》载孙偭《唐韵·序》云:“今加三千五百字,通旧为一万五千字”,《唐韵》是就《切韵》加字编成的,则《切韵》原本当收字一万一千五百字,与封演所记不同。敦煌本韵书残卷S2055号载长孙訥言序云:“加字六百,用补闕遗”,王国维据此认为封演所记乃包括长孙訥言所加的六百字在内,则《切韵》原本收字应为一万一千五百左右。此书的分韵当是一百九十三韵,因为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分一百九十五韵,其上声广韵韵目下注:“陆无韵目,失”,去声严韵韵目下注:“陆无此韵目,失”,则陆氏《切韵》上声和去声各比王氏《刊谬补缺切韵》少一韵。一百九十三韵中,平声五十四韵,上声五十一韵,去声五十六韵,入声三十二韵。
  根据唐人抄本《切韵》残页、唐人增订本《切韵》和其他文献资料,可知陆法言《切韵》的体例有以下特点:
  一、平声五十四韵的序号一连到底,不像《广韵》那样上、下分断。
  二、《广韵》的真与谆、寒与桓、歌与戈分别合为一韵。
  三、覃、谈二韵在歌、麻二韵之后,蒸、登二韵在盐、添二韵之后,去声霽、祭、泰、卦的次序作泰、霽、祭、卦;入声次序也和《广韵》不同。
  四、书首列韵目表,每一韵目前,大多有一个数字标明韵目次第。
  五、各韵之中的字按同音关係分成不同的小韵,各小韵首字下先出训释,后注反切,再出字数。
  六、韵字的注释十分简单,有的根本没有注释;注释一般不注出处。正如王仁昫序所云:《切韵》“时俗共重,以为典规,然苦字少,復闕字义”。
  七、不正字形。正如长孙訥言序所批评的,谓《切韵》“传之已久,多失本原,差之一画,詎唯千里,见炙从肉,莫究厥由”。
  陆法言《切韵序》云:“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文路是指创作诗文的用韵,知音是指语音方面的审音和正音,所谓“切韵”,正是指切正语音。又,对於《切韵》一书“多所决定”的颜之推曾批评“阳休之造《切韵》,殊为疏野”,“王侯外戚,语多不正”(《顏氏家训·音辞篇》)。由此可知,《切韵》一书的编撰目的,一方面是为诗文创作中的选韵检字服务,另一方面又是为语音教学和语音研究服务。由於这两个目的,所以陆氏等人把当时读书音作为标准音,依照标准音来评判各家韵书,依照标准音来进行分韵;同时,由於这两个目的,陆氏等人又力求做到“剖析毫釐,分别黍累”(《切韵序》)。这样,凡是主元音和韵尾相同的读音,必定分入不同的韵,而凡是主元音和韵尾相同的读音,不管韵头如何,也必定合併在一韵之中。因此《切韵》的分韵要比当时其他粗疏的韵书细密得多,它的一百九十三韵实在是当时实际语音的忠实描写。
  《切韵》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切韵》在汉语音韵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重要性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如实记录了一个内部一致的语音系统,使我们能够据以考证出隋代和唐初的汉语音韵系统,并以此为基础,上溯汉语上古音,下推汉语近代音。
  二、从《切韵》出发,可以说明现代汉语各方言的语音变迁和方言之间的语音关係。除闽方言部分语音现象外,几乎所有现代分歧很大的方言,甚至包括日语吴音、汉音、高丽译音和汉越语这些域外方言,都可以一个一个合理而系统地从《切韵》推导出它们的演化轨迹。
  三、利用《切韵》,可以纠正《广韵》等韵书的讹误。如《广韵》梵韵“剑、欠、俺”三字反切下字与本韵其他字不相系联,陈澧《切韵考》以互见法併为一类,而在《切韵》中,此三字并在去声严韵,可见此三字与梵韵本不同类,《广韵》误植,陈澧亦沿误。
  四、《切韵》影响了包括《唐韵》、《广韵》、《集韵》、《五音集韵》、《平水韵》在内的一大批韵书,形成了整整一个系列的韵书,并在音韵史上长期估据着统治地位,被称为“正统韵书”。因此,《切韵》的研究对於《唐韵》以下诸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切韵》虽然是一部极有价值的韵书,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有:
  一、分韵欠精密。如《切韵》无上声广韵、去声严韵,后由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补足。
  二、收字归韵,尚有错误。如“恭、蚣、樅”三字当属钟韵,《切韵》误入冬韵。
  三、训释和反切有误。如“蕃”为草盛,《切韵》误训为蕃屏。“鞾”为火戈反,又希波反,《切韵》误漏反切。
  四、许多韵字没有训释或训释过简。
  歷史上关於《切韵》性质的讨论,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从唐代到清代乾嘉学派以前,讨论内容主要集中在《切韵》是不是吴音的问题上。如唐李涪《刊误》,以晚唐洛阳音与《切韵》音比较,认为陆法言所记为吴音,与中州音不合,而苏鶚《苏氏演义》认为陆氏本鲜卑族子孙,非吴郡人,《切韵》所记为当时正声雅音。(二)从清乾嘉学派开始到章炳麟为止,讨论内容主要集中在《切韵》分韵的问题上,如戴震认为《切韵》是“有意求其密,用意太过,强生轻重”,陈澧则认为陆氏分二百零六韵,“非好为繁密也,当时之音,实有分别也”。(三)从高本汉以后至今,讨论内容主要是:一、《切韵》是单一音系还是综合音系?即《切韵》是不是一时一地方音的记录?二、如果《切韵》是综合音系,那末它有没有音系基础?音系基础是什么?三、《切韵》与现代方言之间的关係如何?主要代表如高本汉、周法高认为《切韵》代表了隋唐时代的长安方音;王力认为《切韵》代表当时文学语言的语音系统,这个系统是参照古音和方音来规定的;罗常培认为《切韵》是各地方音的最小公倍数,只要当时或前代某地的语音有别,《切韵》就从分不从合;王显、邵荣芬认为《切韵》以洛阳音为基础方言,并吸收了金陵话的特点;周祖謨认为《切韵》具有严整的体系,音系基础是公元六世纪南北士人通用的文学语言,即读书音系统。
  从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切韵》的研究受到了汉语音韵学界极大的重视。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利用韵书、韵图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整理出《切韵》的音类系统,又参照现代汉语各地方音和中外译音,成功地构拟出《切韵》的音值,从而使汉语语音发展的歷史轨迹重现在世人面前。以后许多卓越的中国学者,如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王力、陆志韦、董同龢等等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高说进行修订和补充。其中讨论最为集中的问题是:(一)喻化声母;(二)重纽;(三)介音;(四)重韵;(五)脣音字;(六)元音的数量;(七)纯四等韵有无i介音等。到目前为止,虽然学者们的许多分歧意见仍然存在,但是作为中古音代表的《切韵》的语音面貌已经基本搞清。普遍的认识是《切韵》有三十五个左右声母,一百一十个左右韵母,四个声调,十个左右元音,i和u两个介音,p、t、k三个塞音韵尾,m、n、ng三个鼻音韵尾和i、u两个元音韵尾等等。
  有关《切韵》的研究著作十分丰富,主要有: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八、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商务印书馆,一九四〇年)、罗常培《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选集》(中华书局,一九六三年)、陆志韦《古音说略》(哈佛燕京学社,一九四七年)、周祖謨《问学集》(中华书局,一九六六年)、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张琨《汉语音韵史论文集》(华中工学院出版社,一九八七年)、邵荣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等。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9-23 22: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9-23 22:55 编辑

欣赏好东西。切韵方面的书我未看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是讲这个的,占了好几个版面。主要还是揉合了争议两家的观点,以长安、洛阳相距较近,语音相近,且都为雅音区,故有切韵到底是以长安音为主还是以洛阳音为主的争论。并提出切韵当是以长安、洛阳一带的语音为主,兼杂其他地方语音的观点。由于过去三十多年了,作者是谁以及文章的题目是什么,我也都忘了。但这个观点,我还是印象深刻的。不知老师你是否知道一二。望告知。遥握。

点评

切韵是追随上古洛阳音这是没疑问的,只是上古洛阳音最后流落东吴,却有人因为不是他家乡言而装糊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4 10:53
连切韵方面的书都没看过,就敢吆喝这个吆喝那个的?无意中看到一首七律,就送给你吧: 七律 感事 卿卿本是那山鸠,何事妆成此海鸥。 月下不曾读史记,花前竟敢问春秋。 但凭尔等言无状,岂对吾曹哂未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3 23: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452

帖子

159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1
贡献
426
金钱
559
发表于 2016-9-23 23: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9-23 22:47
欣赏好东西。切韵方面的书我未看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是讲这个的,占了好几个版 ...

连切韵方面的书都没看过,就敢吆喝这个吆喝那个的?无意中看到一首七律,就送给你吧:



七律   感事

   卿卿本是那山鸠,何事妆成此海鸥。

   月下不曾读史记,花前竟敢问春秋。

   但凭尔等言无状,岂对吾曹哂未休。

   激水势穿千嶂里,洪波直入大荒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9-23 23: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9-23 23:40 编辑
我不会读平水韵 发表于 2016-9-23 23:04
连切韵方面的书都没看过,就敢吆喝这个吆喝那个的?无意中看到一首七律,就送给你吧:

呵呵。诗韵源流之类的只是个介绍。到底是以何处语音为主,至今还是未有定论。只是在唐时有故事,说是以洛阳音正之。这个挨得上你来嘲笑?真是无言了。
吟者的刻薄,恐怕是本性难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9-23 23: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16-9-23 23:43
晓风不必为之难堪。关于《切韵》性质的讨论,声韵学界亦存有歧见,比如陈寅恪的《从史实论切韵》说:“《 ...

谢谢。在唐时,是有故事说的:讲话不似洛阳音是会被笑话的。但切韵到底是以何处语音为主,我确实不知。况且当年报纸上那篇文章的观点,至今印象至深,说是以长安、洛阳一带的语音为主,兼杂其它地言的语音。我虽是看的不多,但也不是乱讲话之人。不知就是不知,这个我是敢于承认的。谢谢林版。

点评

关于这个问题,尽管多数学者认同以洛阳读书音为主的说法,但学术界的确有争议。这倒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无论切韵以洛阳、建业还是长安音为主,你都不会读,实际上也就是读不出平水韵。可你却到处指手画脚,阻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4 00: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452

帖子

159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1
贡献
426
金钱
559
发表于 2016-9-24 00: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9-23 23:56
谢谢。在唐时,是有故事说的:讲话不似洛阳音是会被笑话的。但切韵到底是以何处语音为主,我确实不知。况 ...

关于这个问题,尽管多数学者认同以洛阳读书音为主的说法,但学术界的确有争议。这倒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无论切韵以洛阳、建业还是长安音为主,你都不会读,实际上也就是读不出平水韵。可你却到处指手画脚,阻挠关于诗韵问题的讨论,这就说不过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9-24 00: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16-9-24 00:04
你看到的文章可能代表的是单一音系论,声韵学界存有这一观点。

谢谢。在老金故意为难我时——原因是我曾对他说过:版主要有雅量,不要为了反对而反对。我是以这个观点或作为第三观点言的,并说我不是研究者,只是个转述者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9-24 00: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9-24 00:38 编辑
我不会读平水韵 发表于 2016-9-24 00:09
关于这个问题,尽管多数学者认同以洛阳读书音为主的说法,但学术界的确有争议。这倒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 ...

关于平水音,就在当时,恐怕也是大多人不会读的,这是事实,我从不否认。但平水作为平仄和押韵的解释书这点,也是不能否定的吧。就象当今,虽然说普通话的,但也是各地音不尽相同的,讲不标准的也大有人在。就是用今音,也还得需要字典或韵书。这工具书还是不能少的。只是你偏激的过分了,会神经病的。你这么急着逼宫,若到了二O一九五四,还是旧韵为主,难道你还自宫不成!

点评

都是诗友,以和为贵。两位究竟有什么恩怨,这位说话怎这么刻毒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4 00: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194

帖子

7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63
贡献
183
金钱
283
发表于 2016-9-24 00: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9-24 00:29
关于平水音,就在当时,恐怕也是大多人不会读的,这是事实,我从不否认。但平水作为平仄和押韵的解释书这 ...

都是诗友,以和为贵。两位究竟有什么恩怨,这位说话怎这么刻毒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9-24 00: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16-9-24 00:01
《切韵》编辑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约公元580年,陆法言的父亲陆爽聚集刘臻,颜之推,卢思道,魏渊 ...

谢谢林版好材料。切韵真正的价值,恐怕就在于这个认定“南北是非,古今通塞”上,以至各地都觉得是自己语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9-24 00: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哥传奇 发表于 2016-9-24 00:35
都是诗友,以和为贵。两位究竟有什么恩怨,这位说话怎这么刻毒呢?

谢谢。我讲话难得这样的。只是吟者太过分了,逼得我以毒攻毒吧。我跟他说过,要他不要挑衅,我也不再反击。当然这样不好,让你看笑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9-24 00: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16-9-24 00:42
我还是这句话,对金版要尊重。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执着于诗词理论探讨,光凭这点就值得我们后辈尊重。 ...

谢谢。是的。我跟北山说过,对老金的漫骂贴,这个星期之内,我决不反击。如果这个星期过去了,他也平和了下来,我是不会计较他的。遥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9-24 10: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9-23 22:47
欣赏好东西。切韵方面的书我未看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是讲这个的,占了好几个版 ...

切韵是追随上古洛阳音这是没疑问的,只是上古洛阳音最后流落东吴,却有人因为不是他家乡言而装糊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9-24 11: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9-24 10:53
切韵是追随上古洛阳音这是没疑问的,只是上古洛阳音最后流落东吴,却有人因为不是他家乡言而装糊涂。 ...

八十年代的那篇文章,可未讲切韵是上古洛阳音,而是指切韵是当时长安、洛阳一带的语音,兼杂其它地方的语音,我因对这个记忆深刻,故在打神者的主贴下有了那些跟贴。我是讲吴语方言的,无论是哪种讲法,都与我处方言音近(如开与灰的押韵),当然也不能说,吴语就是切韵音。

点评

五胡乱华之前的洛阳音就是上古洛阳音,乱华之后衣冠南渡跑东吴了。洛阳一度城了胡人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4 11: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9-24 11: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言哉 于 2016-9-24 11:10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9-24 11:01
八十年代的那篇文章,可未讲切韵是上古洛阳音,而是指切韵是当时长安、洛阳一带的语音,兼杂其它地方的语 ...

五胡乱华之前的洛阳音就是上古洛阳音,乱华之后衣冠南渡跑东吴了。洛阳一度成了胡人国,所以唐朝李涪说切韵是吴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9-24 11: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9-24 11:32 编辑
言哉 发表于 2016-9-24 11:09
五胡乱华之前的洛阳音就是上古洛阳音,乱华之后衣冠南渡跑东吴了。洛阳一度成了胡人国,所以唐朝李涪说切 ...

是的。有这个说法。说是以吴语注音,洛阳音正之。但与当今的吴语音,恐怕也未必相合。所以在吟者说读不出平水音,我们也是应该承认的。我是将平水看作是平仄押韵的工具书的,而读音却是各地方言或官话吧。(官话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但与平水是两回事)

点评

什么叫“洛阳音正之”呢?上古洛阳音已不再称洛阳音,中古洛阳音是八方语音汇合的,能正谁?吴音若不敢称继承者,则天下无有继承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4 11: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9-24 11: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9-24 11:31
是的。有这个说法。说是以吴语注音,洛阳音正之。但与当今的吴语音,恐怕也未必相合。所以在吟者说 ...

什么叫“洛阳音正之”呢?上古洛阳音已不再称洛阳音,中古洛阳音是八方语音汇合的,能正谁?吴音若不敢称继承者,则天下无有继承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9-24 11: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9-24 11:46
什么叫“洛阳音正之”呢?上古洛阳音已不再称洛阳音,中古洛阳音是八方语音汇合的,能正谁?吴音若不敢称 ...

这个在网络上看到过的,我不是研究这个的,故只是将这些作转述吧。
如我地有些字是前鼻音后鼻音不分的,说是上古音的保留。然切韵却是能分的。所以,我实不敢将吴语音说成是切韵音。

点评

音是要变的,上古洛阳音到了吴地也免不了跟上古吴音沾染,虽然吴地学洛生吟减低了上古吴音的影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4 11: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9-24 11: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9-24 11:51
这个在网络上看到过的,我不是研究这个的,故只是将这些作转述吧。
如我地有些字是前鼻音后鼻音不 ...

音是要变的,上古洛阳音到了吴地也免不了跟上古吴音沾染,虽然吴地学洛生吟减低了上古吴音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9-24 12: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9-24 11:59
音是要变的,上古洛阳音到了吴地也免不了跟上古吴音沾染,虽然吴地学洛生吟减低了上古吴音的影响。 ...

语言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读书时,还被人笑话是北京人,因为喜欢用读书音讲话吧。然现在想讲都不能了。全是土官话,稍快时北方人听不懂的。

点评

语言环境一看人口二看潮流,有人分析南渡人口远胜于原住民,学洛生吟算是潮流。你用普通话读书音或许还会保留一定的吴音软腔,不至于象北方人说的脆声。也是因为软腔,所以能连续快速发字音,北方人不习惯。象北方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4 12: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9-24 12: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9-24 12:02
语言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读书时,还被人笑话是北京人,因为喜欢用读书音讲话吧。然现在想讲都不能了。 ...

语言环境一看人口二看潮流,有人分析南渡人口远胜于原住民,学洛生吟算是潮流。你用普通话读书音或许还会保留一定的吴音软腔,不至于象北方人说的脆声。也是因为软腔,所以能连续快速发字音,北方人不习惯。象北方人音挺,语速自然会变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9-24 12: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9-24 12:10
语言环境一看人口二看潮流,有人分析南渡人口远胜于原住民,学洛生吟算是潮流。你用普通话读书音或许还会 ...

说实在,我还是喜欢读书时的讲话音。但现在确实不会讲了——三十多年的工作,逼得自己讲本地土官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9-24 14: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6-9-24 14:52 编辑
林金建 发表于 2016-9-24 00:01
《切韵》编辑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约公元580年,陆法言的父亲陆爽聚集刘臻,颜之推,卢思道,魏渊 ...

《切韵》编辑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约公元580年,陆法言的父亲陆爽聚集刘臻,颜之推,卢思道,魏渊,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八人讨论音韵,论定“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拟出大纲;第二阶段是讨论音韵之后二十年,陆法言在大纲基础上,依据大量早期韵书反切,尽量包容不同方言的音韵区别,编成《切韵》一书。值得一指的是:本文及前些天金版讨论《切韵》的文章,皆把陆爽误为陆法言。
---------------
     不知金建先生这一句是要更正什么?“陆法言的父亲陆爽聚集刘臻,颜之推,卢思道,魏渊,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是其父聚集八人讨论音韵为第一阶段而与陆法言无关,有什么根据么?
      我们只能从《切韵序》中来说明间题:“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诣法门宿。”说的是来陆法言家,是不是之父陆爽招集来讨论声韵的,无凭。前言中有“魏著作谓法言曰:‘向来论难,疑处悉尽,何为不随口记之?我辈数人,定则定矣。’”叫陆法言作记录。二十年后,陆法言根据其记录的原则着手编辑切韵,前面酒后的讨论只是一个原则,大量的工作在二十年后,不能叫做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陆爽、第二个阶段才为陆法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1 16: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