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9-28 01:06 编辑
谈谈对偶与对仗的区别
对仗与对偶是意义近似的两个词汇,很容易混用。但既然是两个词汇,还是应该有所区别,才会使论述更准确。
对偶,汉典中的解释是:一种修辞方式: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或用两个对称语句加强语言效果 (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文学作品使用对偶的现象出现很早,也许这和使用结构近似的语言能加强语气有关。下面举一些唐代之前的例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吾与天地兮比寿,
与日月兮齐光。
----《楚辞•涉江》
翩翩吹我衣,
肃肃入我耳。
----东汉•蔡琰《悲愤诗》
头上蓝田玉,
耳后大秦珠。
----东汉•辛延年《羽林郎》
秋时自零落,
春日复芬芳。
----东汉•宋子侯《董娇娆》
青青河畔草,
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
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
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
今为荡子妇,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南朝之前)
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刘桢《赠从弟》
君若清路尘,
妾若浊水泥。
-----曹植•《七哀》
白雪停阴冈,
丹葩曜阳林。
------左思•《招隐》
朝发广莫门,
暮宿丹水山。
左手弯繁弱,
右手挥龙渊。
顾瞻望宫阙,
俯仰御飞轩。
据鞍长叹息,
泪下如流泉。
系马长松下,
发鞍高岳头。
烈烈悲风起,
泠泠涧水流。
-----晋•刘琨《扶风歌》
出丽华之金屋,
下飞燕之兰宫。
钗朵多而讶重,
髦髦高而畏风。
眉将柳而争绿,
面共桃而竞红。
影来池里,
花落衫中。
-----南朝 梁•庾信《春赋》
对偶到初唐时在诗文中应用已经相当广泛。如初唐上官仪的诗几乎都使用对偶句:
《奉和过旧宅应制 》 初唐•上官仪
石关清晚夏,璇舆御早秋。神麾飏珠雨,仙吹响飞流。
沛水祥云泛,宛郊瑞气浮。大风迎汉筑,丛烟入舜球。
翠梧临凤邸,滋兰带鹤舟。偃伯歌玄化,扈跸颂王游。
遗簪谬昭奖,珥笔荷恩休。
对仗是较晚才出现的词汇。汉典中说: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1. 對著儀仗。唐時正殿設有儀仗,中書、門下及三品官奏事,及御史彈劾百官,都是對著儀仗上奏。舊唐書.卷九十二.蕭至忠傳:「舊制:大臣有被御史對仗劾彈者,即俯僂趨出,立于朝堂待罪。」資治通鑑.卷二一一.唐紀二十七.玄宗開元五年:「諸司皆於正牙奏事,御史彈百官,服豸冠,對仗讀彈文。」 2. 詩文中句子的對偶。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下:「對仗固須工整,而亦有一聯中句自為對偶者。」
----可见来源于“对着仪仗”,而仪仗是儀衛用的器具。古時帝王、官員外出時護衛所持的旗幟、傘、扇、武器等,仪仗队往往对称地排成两列。对仗用于诗文中比喻对偶的诗句,是在认识到声调的作用时才出现的,最早使用对仗的应该是和切韵的建立、永明体诗发展到律诗的进程同步的。且看一首诗: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
----隋•明余庆《从军行》
这首诗除了结句平仄未“沾”之外,其余完全符合五律的平仄要求。其中第二第三联不仅句意对偶,而且声律对仗。到初唐时期提出了四声的二元化,到宋之问、沈佺期、杜审言时,要求颔联颈联既对偶又对仗的律诗格律建立,对仗就成了描绘律诗中二联语法结构和声律特点专用的代名词了。
可见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在于:
1,出现的时间早晚不同。对偶早于对仗;
2,对仗比对偶多出了声律也成对的要求,这是由诗词格律决定的;
3,使用的范围不同,对仗限于格律诗和律联,对偶使用范围广泛,可以使用于任何文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