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新文 于 2016-9-29 08:39 编辑
失败的书房秀
最近几年,福州每年都有读书月。去年底,为配合这项活动,《福州晚报》开辟《书房秀》专栏,并欢迎市民爆料。我把自己家给推荐了去。 我拨通热线之后不几天,记者来了电话。 “你家有什么特色呢?” “我住的楼盘名称就带‘书’字,我家四个房间每间都有书柜,每个书柜的深度与层高都不一样,是我根据自己所有藏书的尺寸规格统计后设计的,以便存储最大数量的书籍。” “是自己设计的吗?” “是啊!我读过一本《院士怎样读书》的书,书中介绍的每个院士都配有一张书房的照片。其中一位是北宋诗人秦观的后代,他的书柜都是双层深的,可前后摆两本书。我最初也这样设计过,后来考虑到书不应该占据生活的太多位置,才放弃了。我现在的书柜都在梁下,兼做两间房间的隔墙用,书柜虽多,却不觉得占地太多。” “你的书有什么特色呢?” “我有不少书画类的书,以文人手稿居多。比如全套的鲁迅著作手稿,茅盾的《子夜》手稿、茅盾与周恩来学生时代的作文手稿、傅雷家书手稿,上海图书馆及毛泽东秘书田家英所藏明清名人法书,还有钱学森的论文手稿。” “都是真迹吗?” “只有一两份真迹。” “数量有多少?” “不多不多,三四十套吧。我的读书兴趣比较杂,哲学、经济、科普、文艺、外文,都有点兴趣。因为以前住房面积小,每本书都是挑之又挑才选定的,即便如此,读过认为不值得长期保存的,还要处理掉;而有些书籍因为多次搬迁遗失掉了,又从孔夫子旧书网给重新买回来,这样的书也有十来本。” 我看过几期《书房秀》的文章,都是介绍收集创刊号、古版书之类的,与其说是倡导读书,不如说是介绍收藏,颇有猎奇之嫌,而且每每喜欢标举藏书数量。与记者聊到这里,开始感到她好像兴趣不大。临到约定的来访时间,记者来电说临时有别的任务,问我能不能自己拍张照片寄过去。我确实没有相机,这件事就作罢了。 本来还想让记者到家时,看看我家门联“案上好书能忘晷,庭前嘉树任移阴”,再到阳台看看“庭前嘉树”,也顺便让我儿子见识见识采访的过程呢!(20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