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04|回复: 24

论南朝“四声八病”及其对唐格律诗的影响

[复制链接]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6-10-28 20: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南朝“四声八病”及对唐格律的影响

                       昆  仑


                   一、引言

格律诗(指五七言绝句和律诗,以下同)起源、发展、兴盛于唐代。在接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河中涌现出诗人二千八百七十三人,诗歌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见《全唐诗》),奠定了我国格律诗的基础,成为格律诗的宝库,以致有人说唐诗是我国格律诗的顶峰,其后无诗。当然,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是,唐格律诗对以后诗词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直到今天,格律诗依旧深受我国百姓大众喜爱,学习者层出不穷,上至耄耋老人,夏至青少。格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除自身严谨的格律外,后人又增加了很多禁忌,观点不一致,令初学者莫衷一是。现在,争议比较多的观点就是“撞韵”和“挤韵”说。有人说,这一观点最早来自于南朝时代沈约的“四声八病”说。因此我们有必要追根朔源,理清线索,分析一下合理与不合理的条款约束,以便我们更好地继承、学习、发展格律诗。

       二、 诗歌韵律专著的起源与发展概述

应该说,我国的诗歌发展从《诗经》到《离骚》,以至后来很长时间内还处于自然发展阶段。关于评论诗歌理论的文章很少见。直到南朝齐梁时期才出现专门文学作品评论学者。代表是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全书共10卷,50篇。但是没有诗歌专论。于是,与此同时,出现了《四声切韵》。《四声切韵》是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yóng)著所,这部书是关于诗歌创作音律首部著作,论述了古法七音三十六母,首次提出了平上去入四声理论,给诗歌汉字“四声调”奠定了基础。同时,出现了另一位学者,沈约(441~513年),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并撰《四声谱》,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这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
直到隋朝出现了第二部论述诗歌韵律的书籍《切韵》。这部著作由陆法言著。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应该说《切韵》是一部专论诗歌的韵书。中国自古地域广阔,各地语言文字经秦始皇文字书写统一后,文虽“同文”,但各地方言发音各异,南北不通,没有我们今天全国统一发音标准的汉语拼音和普通话。因此,学者推论《切韵》中的韵音起码是折衷了南北的音系(所谓南北音系主要应指同出于洛阳旧音一系的金陵、洛下两支当时的官音。而非今日的南北汉语方言)。《切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
《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敦煌唐写本切韵残卷三种,是目前所存最古的、与陆法言编撰《切韵》最相近的版本。
到了清代才出现了《平水韵》和《词林正韵》两部韵书,来统一和折衷全国各地方言标准,供诗词爱好者使用。当然,今天普通话和汉语拼音在我国通用了60多年,又出现了《新韵》。今天写格律诗词的人可以任选旧韵(平水韵和词林正韵)或《新韵》。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到了唐代诗歌创作音律已经有了理论依据,整个唐代诗歌创作音律都是以经过进一步完善的《切韵》为基础发展完善起来的。唐代的格律诗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完善,形成定谱,流传至今。
      三、“四声八病”说解析与唐格律比较
如上所述,“四声八病”是针对永明体五言诗歌创作而制定的规则。
(一)“四声韵”奠定了汉语语音四声调的基础
《四声切韵》中的四声,指平、上、去、入四声,对于现在人来说,其调值已无从查考,只能通过韵谱来估略。根据元和韵谱和玉钥匙歌诀中的说法,推断出:平声可能是一个平调,上声是一个升调,去声是一个降调,入声是一个促调。我们今天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调定格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而来。唐格律诗采用了这一韵律理论:把平声归纳为“平声”韵,把上声、去声和入声(现代汉语无入声)归纳为仄声韵。四声韵不仅为格律诗的格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汉语语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功劳在汉语语音发展历史上不可磨灭。
(二)“八病说”的前“四说”的科学性及其对唐格律诗的影响
八病:指作五言诗时,在运用四声方面应该避免的诗病。先研究前“四病”:
1. 平头
五言诗的第一、二字不能与第六、七字(下句第一、二字)声调相同。不然就犯了平头的毛病。如: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芳时、提壶同是平音字,这就是平头。换句话说,每联两诗句前两个字平仄不能一样,上句开头平平,下句开头也平平,无平仄起伏。如果一样了就叫平头。
唐格律诗严格遵守这一规则,每联中的前两个字必须平仄交错,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2.上尾
五言诗的第五字(出句最后一字)与第十字(对句最后一字)不能声调相同。不然就犯了上尾的毛病。如乐府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草、柳都是上声,犯了上尾的毛病。如古诗: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楼齐不同韵而同音是。换言之,每两个诗句结尾的字不能出现仄仄或平平,应该平仄交错。
如果说,“平头”是研究诗句的开头韵律,“上尾”则是研究诗句的结尾韵律。“上尾”说的提出是科学的,格律诗除了平起平收格式的首联两句都以平平同韵脚收外,其余的都错开了。这是对《八病》的遵循,同时也发展了诗歌韵律。
3.蜂腰
顾名思义是两头大,中间小。这句话的意思指五言诗一句内,第二字与第四字的声调平仄不能相同;每句第二字与第四字不能同是浊音声母(仄声)而第三字是清音声母(平声),即两个仄声字夹一平声字,现在被叫作“孤平”,不然就犯了蜂腰的毛病。如,《饮马长城窟》一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第二字“从”和第四字“方”都是平声字,平仄没有错开。第二句第二个字“我”和第四个字“鲤”又都是浊音字(仄声字),中间的“双”则是清音(平声字,类似我们现在说的孤平),读起来两头重,中间轻,这就是犯了蜂腰的毛病。
这一理论奠定了格律诗“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声调交错的基础这在格律诗中得到了严格执行。我们都知道“二四六分明”,即格律诗每句第二字、第四字和第六字必须平仄交错。
4. 鹤膝
五字句若首尾皆清音,中一字独浊,则两头细中间粗矣。如傅玄诗“徽音冠青云”,以清夹浊者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徽音”是平平,“青云”也是平平,而中间的“冠”字是仄声。即出现了“平平仄平平”句式,在五字诗句中就叫作“鹤膝”。
这在唐格律诗谱中无论五言还是七言都回避了,不存在这一现象。
今天,我们应该看到,“平头”、“上尾”“蜂腰”和“鹤膝”四条理论是专门讨论研究诗歌句子平仄规律的,是科学的,为唐格律诗句的抑扬顿挫音乐美的音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唐格律诗句正是科学地继承发展这些理论观点,才创作出格律诗句的格律。
(三)“八病说”后“四说”的过及唐格律诗对其的扬弃
现在,我们继续研究后“四说”:
5. 大韵
指五言诗两句之内不能有与韵脚同一韵部的字。如:汉《乐府》: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胡与垆同韵部,则是犯了大韵的毛病。又如阮诗微风照罗袂,明月耀清辉,微辉同韵者亦是。这一说就是我们现代人讲的“挤韵”。
看起来我们的老祖宗写《乐府》时就“大韵”或“挤韵”了,而唐代的诗人没有接受沈约的观点,依旧按照《乐府》的样式去写。所以翻开唐格律诗所谓“大韵”或“挤韵”现象到处都是,不足为奇。可笑的是,今天有人评价格律诗,仍旧大谈“挤韵”。可见缺乏知识了。
6.  小韵
五言诗两句各句之间不能有同属一个韵部的字。如: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树与露,连与泉同韵部,则是犯了小韵的毛病。又如: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明、清同韵者亦是。
这一要求读者都能读懂。意思是说,一首诗歌中,除韵脚外的韵母,其他字的韵母也不能出现相同的。这一论述不符合诗歌创作实际。所以,唐格律诗也没有接受。我们今天也没人愿意接受。
7.  旁纽
五言诗上下两句的句首,不能有相同韵母(声调相同)的字出现,如长梁同韵,长字上声为丈,上句首用丈字,下句首用梁字。例如:丈夫且安坐,梁尘将欲起者是。
这一观点近似于“大韵”和“小韵”,缺乏合理性,所以唐格律诗也没采用。
8. 正纽
五言诗两句结尾不能用声母、韵母相同的四声各字。例如,梁简文帝诗:轻霞落暮锦,流火散秋金。锦与金声母韵母相同,只调不同,这就是正纽的毛病。
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撞韵”。这一要求是“大韵”、“小韵”和“旁纽”的翻版,只是要求在句末。唐人写格律诗根本没采纳,所以,翻开唐格律诗,所谓“正纽”或“撞韵”现象随处可见。
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后四说“大韵”就是五言诗句中不能出现与韵脚韵母相同的的字。“小韵”就是句中出现不与韵脚云母相同的字也不行。“旁钮”就是五言诗上下句句首也不能出现不与韵脚相同的同韵母字。“正钮”就是五言诗上下句句尾不能出现韵母相同的字。总之一句话,韵母相同的字不能出现在五言诗句的任何地方。
显然,这写观点的提出,违背了汉语语言声韵的特点,会导致无法写诗,没有实用性,缺乏科学性,所以唐人创作格律诗时没有接受这些观点。我们今天回头赏析唐人格律诗,会经常发现即使著名的诗人在同一首律绝中也会经常出现用两个同韵母字的现象,甚至三个字,或更多;无论在句首,句中,句末,也无论上下句,或同一个句子。如李白、杜甫、韩愈等。如果你根据沈约“诗病”说他们的诗有“诗病”,就缺乏历史知识啦。
            四、唐格律诗基本格律简介
唐格律诗分五言七言绝句和五言七言律诗。七言律绝是在五言律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自有自己的格律,在百度网上都可以查到,这里不赘述,仅仅提供五言和七言律绝的四个基本类型,供读者与《四声八病》比较。
(一)五律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类型)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类型)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类型)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类型)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2. 七律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类型)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类型)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类型)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类型)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换成七律的四种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如果仔细分析,《四声八病》中的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四种平仄格律病,在律绝的八个基本类型中都回避了。创作时严格遵守格律是不会出现格律病的。至于大韵、小韵、旁钮、正钮所谓的四种诗病,已经被唐格律诗扬弃,有心的读者可以阅读唐代格律诗考查验证。
                    五、结束语
    我国文学评论家说:南朝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从原始自然艺术的产物——“古体”诗,开始走向人为艺术的“近体诗”。永明体,也就成为近体诗形成的前奏,成为人为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是,“四声八病”有限观点过于苛刻,缺乏科学依据,所以后人没有接受。
唐格律诗继承了其合理的内核,摆脱了其不合理的束缚,同时由五言律绝发展到七言律绝。不仅如此,而且在律诗中额联和颈联融入汉语对仗的修辞手法,从而使格律诗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靓丽奇葩,永远芬芳。
现在,我们创作格律诗应该严格遵守格律,不应提出格律以外的要求。不应重新用“四声八病”说不合理的条款来检验格律诗。如果硬抱着“四声八病”说不合理的条款来检验和要求格律诗,显然是理论和行为的倒退,把格律诗重新束缚起来,回到南朝永明时代。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10-28 21:34: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体论述简明扼要,信息量颇大,学习。
需商榷的是,关于四声八病的解释与《文镜秘府论》不合,八病讲四声,不是讲平仄。蜂腰鹤膝采用的是明代《唐音癸签》和宋代《蔡宽夫诗话》的解释吧?已不是唐代的解释。

点评

大唐声律的探索, 有唐宋说不依明清说,有唐朝说不依宋朝说! 有中唐不依晚唐,有盛唐不依中唐,有盛唐不依中唐,有初唐不依盛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9 10:50
除此之外,说“七言律绝是在五言律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不妥。五律七律各有渊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8 22: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10-28 21:39: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也用八病说推导过平仄律,网上有pdf版。

点评

三羊不会下载,看也看不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9 10:52
蒋绍愚用八病说推导过平仄律,三羊不相信能够成功。 原来听你说过,好像你也复制过,如能方便能否在复制一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9 09: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10-28 22: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10-28 21:34
总体论述简明扼要,信息量颇大,学习。
需商榷的是,关于四声八病的解释与《文镜秘府论》不合,八病讲四声 ...

除此之外,说“七言律绝是在五言律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不妥。五律七律各有渊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10-29 01: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3.蜂腰
顾名思义是两头大,中间小。这句话的意思指五言诗一句内,第二字与第四字的声调平仄不能相同;每句第二字与第四字不能同是浊音声母(仄声)而第三字是清音声母(平声),即两个仄声字夹一平声字,现在被叫作“孤平”,不然就犯了蜂腰的毛病。如,《饮马长城窟》一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第二字“从”和第四字“方”都是平声字,平仄没有错开。第二句第二个字“我”和第四个字“鲤”又都是浊音字(仄声字),中间的“双”则是清音(平声字,类似我们现在说的孤平),读起来两头重,中间轻,这就是犯了蜂腰的毛病。
这一理论奠定了格律诗“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声调交错的基础这在格律诗中得到了严格执行。我们都知道“二四六分明”,即格律诗每句第二字、第四字和第六字必须平仄交错。
4. 鹤膝
五字句若首尾皆清音,中一字独浊,则两头细中间粗矣。如傅玄诗“徽音冠青云”,以清夹浊者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徽音”是平平,“青云”也是平平,而中间的“冠”字是仄声。即出现了“平平仄平平”句式,在五字诗句中就叫作“鹤膝”。
这在唐格律诗谱中无论五言还是七言都回避了,不存在这一现象。
今天,我们应该看到,“平头”、“上尾”“蜂腰”和“鹤膝”四条理论是专门讨论研究诗歌句子平仄规律的,是科学的,为唐格律诗句的抑扬顿挫音乐美的音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唐格律诗句正是科学地继承发展这些理论观点,才创作出格律诗句的格律。
=================================

文苑英华收录的试律诗,平均三首之中,至少就有一个二四同声句。不知楼主如何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10-29 09: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春风扇微和》郭 遵155
防风飘淑气。散漫及兹晨。习习何处至。熈熈与春亲。
暧空防早辨。映日度逾频。高拂非烟杂。低随众卉新。
霁天轻有霭。绮陌尽无尘。还似登台意。元和欲煦人。

通平平仄仄?仄通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通通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通仄仄平?

【习习何处至,熈熈与春亲。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此联不合王力的【大拗必救
这首试律诗,是否属于楼主所说的【犯鹤膝

点评

这首诗不是格律诗。应该是五言古体诗。作者看起来没管八病”,说。其实,“八病”说是一家之言,自出现后很多诗人没理会。只是后来所谓诗评家把“八病说”作为砖头砸诗而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9 16: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10-29 09: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10-28 21:39
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也用八病说推导过平仄律,网上有pdf版。

蒋绍愚用八病说推导过平仄律,三羊不相信能够成功。
原来听你说过,好像你也复制过,如能方便能否在复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10-29 10:23: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学者刘若缇《八病与诗律》也作过推导:

平頭、上尾兩病也是講究調聲的位置,但其關注點的範圍都在兩句中上下句兩兩聲調相對應的字,而不是於單句內部調聲的問題。蜂腰的觀點是:五言句可視為上二下三兩句、五言詩句上二字為一停頓,下三字為一停頓,由於第二、五字是上、下兩段落的結尾,居於重要關鍵位置,所以要特別講究不得同聲犯調。我們也將蜂腰的規則加入上述四種模型之中考慮,發現四種模型都犯蜂腰,沒有一種完全合乎四病限制,以單句而論十二句中有六句都不合病犯的規定,佔全數之半,實在不可謂不多,難怪《文鏡秘府論》要說「尋常詩中,無有免者」102。 第二之一之1(2-1-1)○平○○仄○仄○○平 ○仄○○仄/上、去、入(犯蜂腰)第二之一之2(2-1-2)○仄○○仄(犯蜂腰)○平○○平(犯蜂腰)○平○○仄/上、去、入第三之一之1(3-1-1)○平○○平(犯蜂腰)○仄○○平 ○仄○○仄(犯蜂腰)第三之一之2(3-1-2)○仄○○平 ○平○○平(犯蜂腰)○平○○仄在蜂腰的限制與上尾、鶴膝、平頭總合在一起後,逐句的對比,發現這樣的要求論唐代詩格中的「八病」對律詩聲律節奏之意義125 算是十分嚴格的了,因此我們可以斷言蜂腰這樣的理論並不利於律詩的推動,也有違唐代律詩的普及化現象。若退一步而採用蜂腰的寬鬆定義,也就是蜂腰的二、五字為平聲是不算病犯,那麼病犯的現象會改善許多。只剩下2-1-1、2-1-2、3-1-1中的三句犯蜂腰。如果再若從四聲分辨平、上、去、入的四元法判斷,也就是上去入同聲才是被禁止的,那麼可能會釋出更大的空間。 若把前述劉滔提出二、四字不同聲的問題一併考慮,四種模型會形成以下的排列: 第二之一之1(2-1-1)○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第二之一之2(2-1-2)○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第三之一之1(3-1-1)○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第三之一之2(3-1-2)○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到此只剩下第一字與第三字尚未討論,第一字比較好解決,援用平頭第一句第一字、第二字與第二句的第一字、第二字不得同聲的觀點,可將一二字視為一組以平平或仄仄填入,依元競《詩髓腦》「調聲之術」的「換頭」說法,主要掌握第二字,第一字也可略而不論。至於第三字在聲律病犯中並無特別的討論,但在《詩髓腦》「調聲之術」有「護腰」之說: 護腰者,腰,謂五字之中第三字也。護者,上句之腰不宜與下句之腰同聲。然同去上入則不可,用平聲無妨也。103這裡明確指出五言詩第三字的安排法是上下句不得同聲,附則是同平聲可通融,同去上入則不可。依上述平頭及護腰的方法再填入第一字及第三字的聲調,由於第三字可平可仄,所以前四種模型就發展出八種:第二之一之1-1(2-1-1-1)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之一之1-2(2-1-1-2)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第二之一之2-1(2-1-2-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第二之一之2-2(2-1-2-2)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論唐代詩格中的「八病」對律詩聲律節奏之意義127 第三之一之1-1(3-1-1-1)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三之一之1-2(3-1-1-2)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第三之一之2-1(3-1-2-1)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第三之一之2-2(3-1-2-2)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最後以上尾、鶴膝、平頭、蜂腰、二四字相異、護腰的原則,補入第四句可能的模型。依照上述,上尾、鶴膝同時存在是可能有衝突的,因第四句為韻句,所以當以廣義上尾(一聯中押韻句末字不與非韻句末字同聲)為主要考慮。因此模擬第四句五個字的平仄時,依次的順序是:第五字、第二字(第一字)、第四字、第三字。 第二之一之1-1(2-1-1-1)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点评

探索研究近体诗的声律规则,台湾学者刘若缇《八病与诗律》与大陆学者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都是使用元兢和刘韬的理论,来归纳演绎的。从归纳演绎的着眼点和起步点来看,远远高于王力大师使用的清朝秋谷说。 梁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30 05:30
文章没有圈点,难以看明白! 待仔细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9 10: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10-29 10: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10-29 10:23
台湾学者刘若缇《八病与诗律》也作过推导:

平頭、上尾兩病也是講究調聲的位置,但其關注點的範圍都在兩句 ...

文章没有圈点,难以看明白!
待仔细看!

点评

感谢朋友光临雅赏美评!握手!敬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9 15:47
你有QQ的话转给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9 10: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10-29 10:42: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29 10:33
文章没有圈点,难以看明白!
待仔细看!

你有QQ的话转给你。

点评

感谢朋友光临雅赏美评!握手!敬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9 15:47
三羊qq 2531544767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9 10: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10-29 10: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10-28 21:34
总体论述简明扼要,信息量颇大,学习。
需商榷的是,关于四声八病的解释与《文镜秘府论》不合,八病讲四声 ...

大唐声律的探索,
有唐宋说不依明清说,有唐朝说不依宋朝说!
有中唐不依晚唐,有盛唐不依中唐,有盛唐不依中唐,有初唐不依盛唐。

点评

感谢朋友光临雅赏美评!握手!敬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9 15: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10-29 10: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10-28 21:39
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也用八病说推导过平仄律,网上有pdf版。

三羊不会下载,看也看不到!

点评

感谢朋友光临雅赏美评!握手!敬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9 15: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10-29 10: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10-29 10:42
你有QQ的话转给你。

三羊qq

2531544767

点评

感谢朋友光临雅赏美评!握手!敬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9 15: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9 15: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29 10:33
文章没有圈点,难以看明白!
待仔细看!

感谢朋友光临雅赏美评!握手!敬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9 15: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10-29 10:42
你有QQ的话转给你。

感谢朋友光临雅赏美评!握手!敬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9 15: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29 10:50
大唐声律的探索,
有唐宋说不依明清说,有唐朝说不依宋朝说!
有中唐不依晚唐,有盛唐不依中唐,有盛唐不 ...

感谢朋友光临雅赏美评!握手!敬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9 15: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29 10:52
三羊不会下载,看也看不到!

感谢朋友光临雅赏美评!握手!敬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9 15: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朋友光临雅赏美评!握手!敬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9 16: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29 09:03
《春风扇微和》郭 遵155
防风飘淑气。散漫及兹晨。习习何处至。熈熈与春亲。
暧空防早辨。映日度逾频。高 ...

这首诗不是格律诗。应该是五言古体诗。作者看起来没管八病”,说。其实,“八病”说是一家之言,自出现后很多诗人没理会。只是后来所谓诗评家把“八病说”作为砖头砸诗而已。

点评

这首诗不是格律诗。应该是五言古体诗。作者看起来没管八病”,说。其实,“八病”说是一家之言,自出现后很多诗人没理会。只是后来所谓诗评家把“八病说”作为砖头砸诗而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9 16: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10-29 16: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10-29 16:16 编辑
辽宁昆仑 发表于 2016-10-29 16:09
这首诗不是格律诗。应该是五言古体诗。作者看起来没管八病”,说。其实,“八病”说是一家之言,自出现后很多诗人没理会。只是后来所谓诗评家把“八病说”作为砖头砸诗而已。

科举试律诗,试古体诗?说不过去吧!
退一步将,即便古体诗不是近体诗,也要说个理由吧!

点评

先生很认真。您举例的诗不是《春风扇微和》。 请见百度:《春风扇微和》【作者】张汇 【朝代】唐代 木德生和气,微微入曙风。暗催南向叶,渐翥北归鸿。 澹荡侵冰谷,悠扬转蕙丛。拂尘回广路,泛籁过遥空。 暖上烟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9 19: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9 19: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29 16:12
科举试律诗,试古体诗?说不过去吧!
退一步将,即便古体诗不是近体诗,也要说个理由吧!
...

先生很认真。您举例的诗不是《春风扇微和》。

请见百度:《春风扇微和》【作者】张汇 【朝代】唐代
木德生和气,微微入曙风。暗催南向叶,渐翥北归鸿。
澹荡侵冰谷,悠扬转蕙丛。拂尘回广路,泛籁过遥空。
暖上烟光际,云移律候中。扶摇如可借,从此戾苍穹。

点评

不认真如何是好呢? 《春风扇微和》崔立之154 时令忽已变。年光俄又春。高低惠风入。逺近芳气新。 靡靡才偃草。冷冷不动尘。温和乍扇物。煦妪偏感人。 去出桂林漫。来过蕙圃频。晨辉正澹荡。披拂长相亲。 【时令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30 03: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10-30 03: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10-30 03:19 编辑
辽宁昆仑 发表于 2016-10-29 19:48
先生很认真。您举例的诗不是《春风扇微和》。
请见百度:《春风扇微和》【作者】张汇 【朝代】唐代
木德生和气,微微入曙风。暗催南向叶,渐翥北归鸿。
澹荡侵冰谷,悠扬转蕙丛。拂尘回广路,泛籁过遥空。
暖上烟光际,云移律候中。扶摇如可借,从此戾苍穹。

不认真如何是好呢?德宗贞元十年(794)《春风扇微和》,史料可见共计10首。10首都是换头诗。其中9首平韵,1首仄韵。
《春风扇微和》张 汇150
木徳生和气。防防入曙风。暗催南向叶。渐翥北归鸿。
澹荡侵氷谷。悠扬转蕙藂。拂尘廻广路。泛籁过遥空。
暖上烟光际。云移律候中。扶摇如可借。从此戾苍穹。

《春风扇微和》崔立之154
时令忽已变。年光俄又春。高低惠风入。逺近芳气新。
靡靡才偃草。冷冷不动尘。温和乍扇物。煦妪偏感人。
去出桂林漫。来过蕙圃频。晨辉正澹荡。披拂长相亲。
【时令忽已变。年光俄又春。平上仄仄去?平平平仄平】
靡靡才偃草。冷冷不动尘。仄去平仄上?平平仄仄平====不合王力大拗必救

《春风扇微和》郭 遵155
防风飘淑气。散漫及兹晨。习习何处至。熈熈与春亲。
暧空防早辨。映日度逾频。高拂非烟杂。低随众卉新。
霁天轻有霭。绮陌尽无尘。还似登台意。元和欲煦人。
习习何处至,熈熈与春亲。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不合王力大拗必救






点评

其实,唐人写诗,没有那么多的禁忌。那时,各地方言,诗人没学过普通话,很不标准。如果用今天的普通话去衡量,是缘木求鱼额;用清人的《词林正韵》去比较,也是削足适履。用唐以后诗评家的清规戒律去评价更不客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30 10: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10-30 05: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10-29 10:23
台湾学者刘若缇《八病与诗律》也作过推导:

平頭、上尾兩病也是講究調聲的位置,但其關注點的範圍都在兩句 ...

探索研究近体诗的声律规则,台湾学者刘若缇《八病与诗律》与大陆学者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都是使用元兢和刘韬的理论,来归纳演绎的。从归纳演绎的着眼点和起步点来看,远远高于王力大师使用的清朝秋谷说。

梁朝刘韬的二四不同理论:
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
刘韬理论四个病句:〇平〇平〇、〇上〇上〇、〇去〇去〇、〇入〇入〇。

明朝真空的二四分明理论:
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两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真空理论两个病句:〇平〇平〇、〇仄〇仄〇。

刘若缇首先,在【平头上尾蜂腰鹤膝】推演的三个永明体律句,〇平〇〇仄、〇仄〇〇平、〇仄〇〇仄。其次,在三个永明体律句中,揉进刘韬理论。最终,依仗又元兢的二五同平不是病、护腰术,再讲第二字与第一字看做一组,得出了近体诗的声律规则。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顺便提及,文苑英华的458首近体诗,平均三首至少一个二四同声句】

大陆学者蒋绍愚,台湾学者刘若缇和杨文惠,三位大家犯了一个同样小错误。这就是:刘韬的二四不同理论,并不完全等同真空的二四分明理论。道理在于,真空的二四分明理论,已经言明四声【平与非平】二元两分法。刘韬并未言明或没有四声二元化的观念。例如,在【〇仄〇〇平】和【〇仄〇〇仄】格式中:二四两字:上/去、上/入、去/上、去/入、入/上、入/去等六种形式,对于刘韬二四不同理论来说不是病句,对于真空二四分明理论则是病句!由此可知,大唐近体诗的声律谱,只能如下,并无其他!

〇平〇〇仄;
〇仄〇〇平。
〇仄〇〇仄;(不可同上同去同入)
〇平〇〇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30 10: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30 03:13
不认真如何是好呢?德宗贞元十年(794)《春风扇微和》,史料可见共计10首。10首都是换头诗。其中9首平韵 ...

其实,唐人写诗,没有那么多的禁忌。那时,各地方言,诗人没学过普通话,很不标准。如果用今天的普通话去衡量,是缘木求鱼额;用清人的《词林正韵》去比较,也是削足适履。用唐以后诗评家的清规戒律去评价更不客观!您以为呢?

点评

依照你的逻辑,唐朝科举的考官判卷,是没有统一可行性的标准了!这不太可能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30 11: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10-30 11: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辽宁昆仑 发表于 2016-10-30 10:06
其实,唐人写诗,没有那么多的禁忌。那时,各地方言,诗人没学过普通话,很不标准。如果用今天的普通话去衡量,是缘木求鱼额;用清人的《词林正韵》去比较,也是削足适履。用唐以后诗评家的清规戒律去评价更不客观!您以为呢?

依照你的逻辑,唐朝科举的考官判卷,是没有统一可行性的标准了!这不太可能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17 01: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