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三余草堂 于 2016-12-28 07:16 编辑
冬至赋
三余草堂文
寒暑易节,阴阳互通。候应黄钟之律(1),序冠法度三正(2);岁穰年庚之纪,泰阶六符乃平(3)。诸阴消尽,一阳萌生。潜蛰梦中之雷。浮空天下之风。玄律(4)葭灰动(5),谁舞梅姬艳香雪?案喜律筒应,旦望亚岁续长庚(6)。舍少开天之运(7),轻音入胜之听。四野希声于妙寂,五谷暗藏乎灵精。二气周流逆转,五气关窍先通(8),育生机于坤輿(9),允春色之流形(10)。诸类旋生头角,万类还复灵萌也。 圣哉!帝张四维之象,斗运以柄之徵。月徙一辰,复反其悠;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而旋兴。二分二至,乃成四时之季;八位十二度,始有二十四节气之旋衡。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太阳黄经270°,日南至,日短之至。至者极也,日影渐长之至哉。子者兹也,律受黄钟;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阴极之至,阳气始生,乾元德振,天王道兴。通利万物,含真娠灵。尔乃乾坤使然,以顺相生之序。”故曰“冬至”。(11) 夫冬至者,贺冬之节也。肇于唐尧虞舜,沿于夏商而周。成于成于春 秋战国,盛于秦汉以后。是以华夏先民察天观地,测日影而为时序;运天体而察规律,观荣枯而得周延堪留。测绘日影而为王度,稽集智慧而识缘由。于是晷移北陆,寒极而冰厚。日在玄枵之次,适逢周正之欣。蚯蚓尚结而蜷缩,麇角待解而阴纤;泉水动流而蓄热(12),万物翘首而迎春。
当时是,北半球沉极夜之美,南半球炫极昼之暻。 昼短夜长,数九到兮寒潮频。慕高天远,动静易兮冷瞹冲。阴阳交兮气机发,寒彻骨兮扑朔风。落叶千山,乡愁入梦,霜花遍野,冷气袭胸。乾坤荡兮,雪凝琼玉之珠,天地和兮,谶兆知雨之晴。得二仪之和气,禀乾元之清灵。身上暖兮,手脚温;食乘热兮,胃脾宁。足下温兮,益寿考;贵养生兮,精力丰。九九消寒(13),日替月更,图文字,画圆钱,点梅花,待春风。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雨雪当中;点得图中墨黑黑,便见门外草青青。日填一画,凡八十一日而毕。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
冬节至兮思乡殷,归心切兮慰亲朋。冬至大如年,精心巧盘桓。民间歌喧呼酒,官家鼓瑟吹笙。高奏"黄钟之律“,以示酬岁而贺冬。乡人更重亚岁,问安拜访亲宗。碧蚁天禄共醉,山珍美食相赠。伏九补一补,来年老虎。仔鸡元鱼菊花酒,羔黍饺子羊汤羹,乃有肥冬瘦年之说也。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岁月更迭,民俗不改,沧桑巨变,节气难移。唯历时趋新意,来年更兴隆。赞曰: 北陆移规望柳萌,凝寒大地待黄莺。 春头年尾宣新景,格纪玄宫图晦明。 雨雪至冬梦里见,岁更月递祭年更。 阳生阴错赖乎气,雾敛云收悬日精
注: 1、黄鐘,《淮南子·天文训》:“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鐘。” 高诱 注:“十一月也。鐘者,聚也,阳气聚於黄泉之下也。”冬至吹黄钟之律而间音以竽,冬则水王,而竽以之则水器也。水数一,其成数则六焉。因六而六之,则三十六者,竽之簧数也。 2、三正、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这三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不同,所以又称"三正"。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夏历的十二月),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常说的阴历正月)。周历比殷历早一月,比夏历早两个月。由于三正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不同。 3、六符「愿陈泰阶,以观天变,不可不省。」三国魏·孟康注:「泰阶,三台也,台星凡六星。六符,六星之符验也」东汉·应劭注:「《黄帝泰阶六符经》曰:『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为天子,中阶为诸侯公卿大夫,下阶为士庶人。上阶上星为男主,下星为女主。中阶上星为诸侯三公,下星为卿大夫。下阶上星为元士,下星为庶人。三阶平则阴阳和,风雨时,社稷神只咸获其宜,天下大安,是为太平。 4、玄律、谓冬季。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若乃玄律穷,严气升。” 唐 白居易 《季冬荐献太清宫词文》:“今时惟玄律,节及季冬。” /5、葭灰、葭莩之灰。古人烧苇膜成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内木案,,以占气候。某一节候到,某律管中葭灰即飞出,示该节候已到。冬至到而葭灰飞,立秋至而梧叶落。冬至节到,则相应之黄钟律管内的葭灰飞动。
6 旦望.朔望。即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旦 dàn 早晨:表示某一天,亦指农历的初一日。望wàng 看,向,朝着,月圆,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望日。《宋史·礼志十二》:“一遇旦望诸节序,下降香表,荐献行礼。”《元典章·礼部五·禁治庸医》:“每遇旦望,其提举教授等官,严立规程,课试诸生医书医义。” 7、舍少’ 、乐律史上有关黄钟三寸九分说的解读《吕氏春秋·古乐篇》曰:“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断两节间,取其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和黄钟之宫,名曰‘舍少’” 8、五气。 五行之气,五方之气。《鹖冠子·度万》:“五气失端,四时不成。”《史记·五帝本纪》:“ 轩辕 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裴骃 集解引 王肃 曰:“五行之气。” 北周庾信《配帝舞》:“四时咸一德,五气或同论。” 9、 坤舆,《易·说卦》:“坤为地……为大舆。” 孔颖达疏:“为大舆,取其能载万物也。”后因以“坤舆”为地的代称。《宋史·乐志八》:“昭灵积厚,混混坤舆。配天作极,阴惨阳舒。” 清赵翼《岣嵝碑歌偕刘穆庵孝廉作》:“山河两戒次第清,万古坤舆奠袵席。 10、流形、在空中摆动:悠荡。晃悠。转悠。 11、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或农历十一月十五(满月)前后共30天范围内之1天。此日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北半球极夜,南半球极昼,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夏历/农历)。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可见冬至又代表着一年之始,又十二地支之首支“子”冠于冬至,也称冬节、长至节、贺冬节、亚岁等。 12、冬至三侯: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麇角解: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水泉动 13、九九消寒图,岁时风俗。从冬至那天起就算进九了,汉族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