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梁 于 2016-12-23 15:52 编辑
感恩校长杜书田
金梁 2013.10.23.
二任书田杜领班,鞠躬尽瘁未休闲。 辞官办教奔波苦,沥胆披肝宝塔颜。 勤慎八言成圣训,校歌一首育衔环。 心耕塑像师生仰,天地名扬万古间。
杜书田(1890—1956)字心耕,天津市宁河区 芦台一中第二任校长( 1919-1948), 杜校长教学思想主旨以“勤劳、慎行、朴实、整洁” 即以“勤、慎、朴、洁”为校训,秉承至今。 并亲拟校歌:“广厦平开芦水岸,大庇寒士尽欢颜。 好从实际求生活,不把虚名误少年。勤劳做,苦钻研, 准备身心发展,前途努力莫迁延,三载一瞬间。”
杜书田系天津市宁河区宁河镇人。幼入私塾,攻举子业,为前清秀才。自1905(清光绪31年)废除科举之后,各类学堂开始兴办,他入北洋法政学堂学习。毕业后,分配为天津警察局局长等职。他认为作官要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但当时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比比皆是,他不愿陷身于罪恶的泥沼中,因此未去就职。先生多才多艺,工书善画,书法山谷,笔力苍劲;画宗板桥,尤善作竹,于是就挂上“力行斋”的牌子,以卖书画为生。他平素主张教育救国,要想国家富强,必须发展教育事业,使人民有知识,有能力,才能治理国家,于是他毅然决然投身教育事业。 宁河中学诞生于1913年8月20日,首任校长为张世葛,那时学校是私立的,校址在芦台北街西头董家的院中。由于校址窄小,经费不足,没有发展前途,不过是维持现状。 1919年河北省教育厅任命杜先生为校长,他莅任以后,看到这种情况,认为要想使学校好起来,必须加强整顿,充实设备,聘请好教师。要想达到目的,必须要筹措经费,有了充足的经费,才能如愿以偿。经过深思熟虑,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于本县齐燮元、刘壬三、齐翰卿、刘子明、白宝山、苏锡麟等军政要人之前,陈明兴办学校是为桑梓造福,经过5年的奋斗,终于得到上述军政要人的大力支持,捐助了很多款项,于是鸠工庄才于1924年上半年将新校舍建成。校舍地址在东大营,北濒蓟运河,地势宽敞,环境幽雅,为学生学习的好地方。当年下半年即搬入新校舍。只见校舍宏伟,朴素大方,远隔喧嚣之地,气象为之一新。进入大门,有甬道通到礼堂,礼堂东西两侧,有通往校后之便道。礼堂东边有图书室,西边有科学室,礼堂后边为教师办公室,校长室等。为了纪念捐款建校的校董,礼堂命名为抚万堂,图书室命名为壬三图书室,科学室命名为翰卿科学室,办公室命名为子明室。办公室往后,左右皆为教室,最后边为学生宿舍。校舍东侧为体育场,举凡运动设备,应有尽有,为学生体育锻炼,开辟了广阔的场所。 自老校长任职以后,学校教师都是由他聘请的,数学、英文、理、化教师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的。国文教师不是前清举人就是秀才,如芦台有名的文人王荩臣老师,就是举人,他学识渊博,落笔成章,是教古文的好手。教务主任唐紫园毕业于天津高等工业学校,兼任数学课。 为了奖励学生,学生考试名列第一并操行列甲等的免学费和宿费(学费5元宿费3元)一学期,名列第二并操行列为甲等的免学费一学期,名列第三并操行列为甲等的免宿费一学期,因此学生都努力学习,争取考试成绩列前三名。杜校长以校为家,艰苦朴素,以身作则,那种诲人不倦的精神,三十年如一日。为了学校的振兴,朝乾夕惕,不遗余力,才使学校的前途蒸蒸日上。他是师生心目中的张伯苓,很受师生的尊敬和爱戴。 老校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那年秋末学校被军队所占,学校的设备,以及学生存的东西,皆被抢劫一空。1925年春乃迁校于宁河镇齐燮元的家中。1926年下半年因故停办,学生皆转入外地中学。后又恢复开学,在芦台当铺中上课,最后才又迁回原校。学校每年8月20日,都要举行校庆活动。那天老校长都要讲一讲学校的历史,向师生叙述创办和发展的过程,每谈到学校遭兵燹之灾害和迁校之困难,甚至暂时停办的惨状时,辄声泪俱下,广大师生听了也为之动容。从而知道学校创业维艰,来之不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