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辽宁昆仑 于 2017-2-14 09:04 编辑
昆 仑 宋代著名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有名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能吟诵,流传至今。那么“春风”真的能“又绿”江南岸吗?现在让我们重新来欣赏《泊船瓜洲》这一首小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京口据考证在今天江苏镇江市境内,瓜洲在长江北岸,今天已经不见了,钟山即南京。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在瓜洲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从瓜洲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这首小诗历来被称道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句,尤其是“又绿”被称为千古神来之笔,是诗眼。据说当年王安石写此小诗颇费脑筋,反复琢磨,反复炼字,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最后,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春风又绿江南岸”! 好一个“绿”字!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第二天,诗人回到钟山的寓所,就立即把这首诗抄录在自己的稿本上。
诗人想用一个动词“绿”来表现江南春天的景象,无可非议。但他在“绿”字前加了一个“又”字,就值得商榷了,甚至可以说是败笔。固然春风“又绿”,从一般的思维逻辑角度看是却是恰如其分,让人眼球一亮。“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吗!野草和植被在漫长的冬季,经过霜雪冰冻,枯萎了,发黄了,春风一吹,又绿了,写得多么生动如实呀!但是,从逻辑上分析,“又绿”的前提是“枯黄,枯萎”。然而,请读者注意,江南四季长青,在冬天也是山青水碧,俨如春天。换言之,“江南岸”四季一直都是绿色的,何来“又绿”? 诚如有的学者指出这首小诗的主旨是“浓浓的乡愁的”抒发,重在对江南春天美景的描绘上,语言重心不是“绿”字而是“又”字。可是“又”字一用,却违背了江南春天的客观事实,经不住历史的检验,留下遗憾了。 感谢各位朋友雅赏美评!辛苦啦! 我们往往忽略了语言逻辑思维,于是就会出现逻辑错误!逻辑既指思维的规律,也包括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写诗也需要逻辑思维,写景状物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如红了樱桃,是说樱桃从绿到红的变化过程!“春风又绿江南岸“从逻辑上山看是“江南岸”在春风没到之前是枯黄的!如果我们说“春风又绿华北平原”,完全正确,如果说“春风又绿海南岛”就不对啦!哦,我就生活在江南吴越之地呀!四季常青,不存在又绿!
感谢各位朋友雅赏讨论!我在江南呆了三个冬天。江南的雪,太阳一出,就化为乌有。江南的香樟树,桂树,枇杷树,橡树,竹林竟然能挺住零下14度的严寒,山茶花,月季花,菊花,梅花竟然在这样的寒冷中依旧盛开!
再次感谢各位朋友一直跟帖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逻辑问题!写诗一定要讲究语言逻辑。逻辑就是客观规律。违反逻辑,就是违反客观规律!诗歌创作也不能违反语言逻辑,违反自然规律。“江南岸 ”一年四季的基本色彩是绿色的,这是大自然赋予的色彩!何须“春风染绿”?还是请您到江南来考察一下吧!时事胜于雄辩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