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摇篮版主
精华31
注册时间2016-2-28
威望884
金钱4072
贡献2800
版主
山水摇篮版主
  
威望- 884 点
贡献- 2800 次
金钱- 4072 枚
|
本帖最后由 楠溪子 于 2017-6-24 11:51 编辑
001
树已千寻休纵斧 [未知]
果然一点不相干 [张之洞]
赏析:
果然一点不相干!如果说无情对也有一句广告词,毫无疑问就是它了。
这副无情对,出句有多个版本,“千寻”之外还有“半寻”和“半枯”之说。
从纯技巧来看,此作主要由“果”“干”二字的借对而获得成功。从小类工对的角度来看,作品并非“完璧”。然而,正是因为对句“果然一点不相干”在成功实现无情对仗的同时,还恰好概括了大部分无情对的常见特征,而稳居佳作第一把交椅。张之洞也因此被人讹传为无情对的创始人。其实,只要稍微考证,就可发现:只能说张之洞是无情对在清末兴起时的代表人物。他以自己积极的实践,为这个联种的崛起发挥了实质上的首倡作用。
联如其人,联可窥人。无情对,既固守对联的对称之美,又有条件地极力追求不对称之美,并将它们和谐统一于同一件作品中。非敢于突破条条框框,有强烈创新意识者,而不能擅之。由无情对,亦可窥张之洞人生之一豹。张之洞一生,无论是理政、兴学,还是办实业,都很讲原则,而又极灵活。他的《劝学篇》提出了著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他在广东主政时,为了筹措资金干大事,敢于恢复朝廷已禁止多年的民间赌博。这等人才,玩无情对是高手,也就不奇怪了。
“果然一点不相干”,也奠定了无情对作品“主题不相关”这一主流风格。张之洞的应对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一百多年来,它在扬起无情对鲜明旗帜的同时,也误导着传承者们以偏概全,把“主流”当“本质属性”,严重制约着无情对的发展。
[url=]举报[/url] | 收藏 | 1楼 | [url=]打赏[/url]| 回复 | [url=]评论[/url]| [url=]赞[/url]
楼主:湘潭刘可亮 时间:2013-08-11 19:39:00
002
陶然亭 [张之洞]
张之洞 [李文田]
赏析:
整词借对,字字工致,义远而类较远,是五言以下无情对中的代表作。
此对中,“陶”字由形容词“快乐”转义成了名词“姓氏”之意。这说明,改变“出句”中字的词性和含义的方法,为前人所选择过。但时至今日,人们更习惯的是利用“对句”中的字词来做文章,使创作空间远未得到开掘。
作品相传为张之洞在北京陶然亭宴客时所出,工部侍郎李文田所对。有名有姓有细节,可信度较高。但我相信张之洞在出句时,心中是很可能有预谋在先的。可以预谋,这是无情对创作的一大取向。
[url=]举报[/url] | 收藏 | 2楼 | [url=]打赏[/url]| 回复 | [url=]评论[/url]| [url=]赞[/url]
楼主:湘潭刘可亮 时间:2013-08-11 19:43:00
003
三顾频烦天下计 [杜甫]
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
赏析:
杜甫《蜀相》中的“颈联”,我认为,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优秀无情对。这一拔,会出许多人意料,当很有争议。至少杜甫他老人家就会愕然:)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1、从现代语法角度看,上下句结构有天渊之别,在唐代律诗中,此等对仗,非常异类;2、从“朝/顾”、“开/频”、“臣/下”等字组的多处借对或变词性对来看,手法是丰富的、覆盖全句的。虽然“开/频”、“老/天”不是很理想的小类工对,但已非常难得。(当然,有些跨词性的情况,在普通对联中很正常,没必要以借对看待。)
古人对仗,并无现代语法,实则是以字为单位、以对类为法度。故而,借对在古诗中常见,最终在清末对联中出现很频繁。借到极致,无情对萌生。杜甫是唐代诗人中较频繁使用借对手法的代表。其另一作品“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中的“七十/寻常”就常被用来作为经典的借对手法运用之例。擅于借对的诗圣,最终给我们留下这么一个准无情对佳作,也就不奇怪了。
[url=]举报[/url] | 收藏 | 3楼 | [url=]打赏[/url]| 回复 | [url=]评论[/url]| [url=]赞[/url]
楼主:湘潭刘可亮 时间:2013-08-11 19:44:00
004
鸡冠花未放 [叶广文]
狗尾叶先生 [某生]
赏析:
这是宋龚明之《中吴纪闻》记载的学生嘲先生叶广文的一联,公认的最早的无情对之一。
该作借对精彩,尤以“叶/花”、“先生/未放”为精妙。在特定的情境下,讽刺辛辣,令人捧腹。
无情对仗本身就是幽默而颇值得玩味的,加上诙谐的表意,可谓锦上添花。此为成功一例。
值得注意的是:先绣好“锦”,才谈得上添“花”。在无情对的创作与欣赏中,有很多朋友不能正确看待“锦”与“花”的辨证关系,在机巧的运用上缺乏认识和把握,而一味追求句意上的俏皮与搞笑。其结果,往往成了“麻布袋绣花”了。有时,连麻布袋都不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