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刹回文诗拾趣
中国的名胜古刹,古文化气息浓郁,诗、文、楹联、书法、绘画碑刻,无不令人流连忘返;其中有一种回文体的诗,构思巧妙,读法多样,谜味十足,可谓戏中有戏,回味无穷,更增添了中华文化的瑰玮奇丽。这里收集了三十来处的风景古迹处的35首回文诗,有的地方刻出相同的诗,本文便做一处说明。这些回文诗的形式多样,读法各异,增添了景点的文化气氛。
四川省射洪县金华山上的玉虚阁内有一块石碑,刻有“回文诗”一首:
龙头倒卧见高峰,洞古铺云绿树笼。
封郭满天撑老柏,卷波烟水迎乔松。
浓情尚吐飘香桂,觉梦惊声听晓钟。
深夜彻泉流韵雅,茸红剪处妙罗胸。
(倒读为)
胸罗妙处剪红茸,雅韵流泉彻夜深。
钟晓听声惊梦觉,桂香飘吐尚情浓。
松乔迎水烟波卷,柏老撑天满郭封。
笼树绿云铺古洞,峰高见卧倒头龙。
此诗文的作者杨太虚,乃清末四川盐亭人,曾主持金华山观。
前来翠霭积烟村,兴触诗人醉洒樽。
泉飞带雨穿虹架,树曲盘崖抱石吞。
吞石抱岩盘曲树,架虹穿雨带飞泉。
樽酒醉人诗触兴,村烟积霭翠来前。
桃花源回文诗湖南桃源县桃花源中,有多块回文诗碑,其中一块,描绘了桃花源“翠竹寺”秀丽迷人的风光,令人陶醉:
天连草色一川平,日映红花万树晴;泉滴洞中山滴翠,烟溪绿袅竹声清。
倒读此诗,花、草、树、泉、天色、山洞、流溪、翠竹等等的风光,依然明媚动人:清声竹袅绿溪烟,翠滴山中洞滴泉;
晴树万花红映日,平川一色草连天。
观山寺回文诗
悠悠绿水傍林偎,日落观山四壁回。
鸥飞满浦渔舟冷,鹤伴闲亭仙客来。
此诗正读倒读,都是一首盎然成趣的写景诗:山上孤寺,山下绿水,林木相偎,明月高照;渔舟轻泛,仙鹤伴客。好一幅《山寺明月图》!
来客仙亭闲伴鹤,冷舟渔浦满飞鸥。
回壁四山观落日,偎林傍水绿悠悠。
清溪桥回文诗碑
高日照桥溪震响,桥溪震响水滔滔。
仙人桥回文诗碑
花果山的仙人桥又名聚仙桥,相传曾有人在此得道成仙,乃步游花果山的必经之所。冬日大雪之后,千山万壑银装素裹,附近的香炉峰顶积雪累月不消,“望之如玉山而立”。其时于仙人桥头有两个名景可观:其一,为清代黄申瑾所作“云台二十四景”之“仙桥霁雪”;其二,为明代顾乾所作“云台三十六景”之“炉峰霁雪”。 據載,仙人橋始建于明末清初,原本是用兩塊短條石板建成的獨孔橋,呈東西向,主要目的也是為了供海內香客善士登山進香之用,每年正月十五前后,遠近朝山進香的香客都會蜂擁而至。后來,隨著到花果山游客的增多,對此橋在原位置進行了改建,中間是一塊長水泥板,上面用六塊平石板拼齊,基本上保持了原橋的神韻。橋長4.2米,寬1.8米,為典型的梁式橋。橋東頭北側,立一塊石碑,高1.5米,寬0.66米,豎刻“仙人橋”三字,碑上額還刻有“阿彌陀佛”字樣。
仙人桥上得逍遥,上得逍遥瑞气飘。
瑞气飘香花结果,香花结果仙人桥。
机时得到桃源洞
尽闻会佳期觉仙
而静织郎弹斗下
观道归冠黄少棋(见图)
读法: 牛郎织女会佳期,月下弹琴又赋诗。
多少黄冠归道观,见机而作尽忘机。
贵州省荔波县王蒙大七孔桥,有一首无名人氏写的七律回文诗,不论是顺读倒读均可,宛如一幅山水园林、渔舟唱晚的美图,浑成自然,无限妙趣。诗曰:
摇驾鹤来归洞晚,静弹琴处遍云关。
飘桂树高人饮酒,消沉滴水响潺潺。
留题紫霄宫壁诗》在淮安的,吕洞宾唯一存世诗篇! 月筛竹影影筛月,风弄花香香弄风。 去上紫霄霄上去,通玄③妙道道玄通。 此诗文是吕祖到淮城紫霄宫时随笔提在墙上,走后紫霄宫中道士将墙面整取刻碑。 ①紫霄宫:是一座道教丛林,位于东城墙脚下,距东岳庙约50公尺处,环境幽静,令人神往。 ③通玄:通晓玄妙之理。
香景回文 均华遍地盈辉岭,翠草鲜塘绿野畴。 巡芳吟韵有多想,醇醒能将视妙洲。 洲妙视将能醒醇,想多有韵冷芳巡。 畴野绿塘鲜草翠,岭辉盈地遍华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