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6-22
威望2573
金钱11911
贡献8110
金牌会员
 
威望- 2573 点
贡献- 8110 次
金钱- 11911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7-7-6 18: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7-6 18:36 编辑
比拟手法,无论是拟人还是拟物,不得与事物的基本常理相脱节。
象这些什么“江枫渔火对愁眠”、“种子种到云彩上”、“银河落九天”等句,都是不合基本常理的。这样既便写出来也是经不住推敲。
诗歌哲学定位是什么?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诗歌是一种通俗哲学,真正专业的哲学研究要交给儒释道三门去做。
所谓通俗哲学指的是什么?专业哲学义理深刻、专业性强,同时伴随着比较枯燥。所以,为了让一些普通人去受益,能够窥哲学之一斑。所以才创立了通俗哲学。诗歌不自觉地具备了这一属性。
通俗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哲理的浅显。好比根据一个小孩的智力水平,我们编制了一些儿歌,方便他们去阅读。必须要用他们能听的懂的语言。比如现在的幼儿读本经常把一些动物来拟人化,给儿童讲童话,效果很好。但是这些拟人化的动物不能太脱离它们各自的习性,否则连儿童这样的智力水平都不会相信,那么你的这种拟人化就不会成功。
儒释道三门是“专业性”研究哲学的,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性的研究中去。一些专业术语及一些哲理很多人依各自的智力水平就会理解不同。所以把哲学通俗化的任务就交给了诗歌。以诗歌来表现一些人生哲理,虽然很浅显,但是易被人掌握与接受。
同理,一些创作手法也不得随意与现实及生活常理脱节,如同上述创作儿歌一般,过于脱节难具备说服力。
所以,我批驳“江枫”你们普遍不能理解很正常,因为你们普遍没有深入参学过佛理或是“儒门十三经”。等参学过后理解如观的人才会增多。我的意见先放在这里,留待以后的某一时间去认证。这个时间会很长也会很短,全看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推广深度而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