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74|回复: 1

朝仪增自信,家风致耕读 ——柳村上官宗祠楹联品读

[复制链接]

3481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大中华楹联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5647
贡献
12776
金钱
2249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7-5 18: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朝仪增自信,家风致耕读
——柳村上官宗祠楹联品读(2017年6月25日《中华楹联报》发表)

楹联虽然格律严谨,但是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它有一个实用性特点,就是全民通用。从古至今,这种文化形式官府与民间并行,公堂与私宅通用,城市与乡村共享。
在农村,楹联文化大多集中出现在牌坊、宗谱、宗祠、庙宇等人文场所,一些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尤为多见。
柳村位于遂昌县石练镇,练溪南滨,村民多为“上官”姓,村域面积2.55平方千米,人丁1130人。
今柳村上官家族是初唐西台侍郎上官仪“东脉”第40世后裔,其世祖“鼎一公”率先于康熙45年从福建长汀辗转来到遂昌县石练镇一带以卖锅谋生,后于康熙54年回福建带家眷到柳村定居至今,后人追念“鼎一公”祖父“立廷公”为柳村世祖,“鼎一公”为第三世祖。
中国人善于从历史典故中追踪溯源,将自己的家族与千百年前的一位名人进行天衣无缝的衔接,其源头越远越好,被衔接的那个历史人物声望越高越荣耀。“华夏炎黄一家人”的论断便是由此推导出来的。从本质而言,这是一种朴素的美德表现:有声名赫赫的祖先在上,作为子孙后人,无论为自己还是为先人着想,我们都得发愤图强,好自为之;退而修身、齐家,进则治国、平天下,绝不能以任何劣迹让祖宗感到羞辱。
上官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三间三进结构。在上世纪摧枯拉朽的“破四旧”风暴中,其墙垣梁栋、斗拱榫卯等物态构件均被破坏,唯有意念性符号——那些依附于匾额和楹联上的文字尚被一一记录在纸张泛黄的记事本上,或者深藏在人们不绝如缕的记忆中,于是在宗祠重修时,一副副古色古香的楹联才得以完整地复原。
进入网络信息时代,淳朴的柳村上官家族仍然保存着敬奉祖先的意识和本能,这种现象在上官宗祠内部的一副副楹联和匾额中得到多方面的体现。
目前上官宗祠共保存楹联14副,匾额8块。
其中两块匾额为清嘉庆元年(1796)恩科榜眼、书法家汪守和题写,内容分别为“孝孙有庆”和“父子朝仪”,前者落款为“巽泉汪守和书赠”;后者落款为两方三寸见方钤印,分别为“丙辰榜眼”和“汪守和印”。
汪守和系江西饶州人,清嘉庆元年恩科榜眼,官授翰林院编修,后连署吏、礼、工三部尚书,荣极一时。根据内容不同,14副楹联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表达对远祖名人的崇拜之情,如:
上郢氏族,王家楚将;
官居西台,体校国公。
这副楹联落款为“唐高宗恩赐仪公联”,“仪”即“上官仪”,原本为皇上所书,悬挂在上官仪府堂。其上联意思为:你上官仪出生于安徽上郢上官家族,我得到你就像春秋时期的楚王得到英勇善战的将军一样幸运。下联:你(以高深的学识,赢得朝廷信任),所以让你官居西台之要职,你辅弼朝政审慎严谨,时时处处都以已故国公为楷范。此联被抄写、移用到柳村上官宗祠,移用者的目的在于标榜和赞誉曾经的在朝先祖上官仪以及与柳村“上官”氏具有渊源关系的上官望族,以此为柳村上官后裔树立光辉的人生楷模和家族自信。
又如:
剑南名臣第;
西台学士家。
这副楹联落款为“宋神宗恩赐仪公联”,两副楹联除了时间上相距400年以外,其内涵和来历与前面一副大同小异。
第二类,确立乔迁异地,继承先祖传统的雄心壮志,如:
杨柳烟村继祖德,百世源流远;
簪缨[4]诗礼承宗功,千秋世泽长。

继承先贤,开创千秋伟业;
启示后裔,发福万载兴隆。
据说上官世祖北迁柳村之时,其环境是一片人迹罕至,唯有柳树茂密的沼泽地,故取名为“柳村”。福建长汀到浙江遂昌不下两千里,其祖先远道而来谋生九年,然后回头带家眷来定居,可见图谋远大。从上官氏文人雅士把“杨柳烟村”作为联语描写的内容,还以宗祠建筑来承载它,一直悬挂到今天的情况看,一代代的上官氏人们是深深热爱这片土地的,所以他们借文人的笔墨,以楹联的形式发自内心地表达“继承先贤”,“启示后裔”的理想。
第三类,表达对于务农、求学,修身、齐家之理想与实践,如:
忠孝节廉身范,克端绳祖武[5];
农桑诗礼家规,垂训冀孙某[6]。

春露秋霜,当思德业由先哲;
云蒸霞蔚,留得诗书启后人。
在古代,人们把那种读书与务农、农桑与礼义两相兼顾的生活叫做“耕读”,这种状态既是社会底层以自食其力实现科举出道的希望,也是官场失意者知难而退隐居生涯的理想追求。虽然两者目的不同,但是内容和过程却是基本相似,具体说就是南亩耕耘与诗书修养,稻菽桑麻与忠孝节廉,即所谓的“昼耕夜读”、“三余[7]利用”。其中的深远意义被上官后裔世世代代所认同,所以上官家族南亩兴隆,秀才频出。
据传,宗祠始建之初,主事向子弟征求联语,于是人们磨墨挥毫,纷纷出手。瞬即,便有两副优秀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分别为:
忠孝节廉身范;
农桑诗礼家规。

克端绳祖武;
垂训冀孙某。
两副对联格律符合,内涵积极。前一副为农家之语,后一副为学生之言。主事命一秀才点评,秀才摇头晃脑,振振有词:前一副有情有事,但稍欠升华;后一副有人有史,然地气不足。
“就是啊,就是啊”,人们纷纷附会。
正评得难分伯仲之时,另一秀才总结道:两位高手乃仁孝之兄,兄长在家务农,以为侍奉父母;兄弟外出求学,以求光宗耀祖。他们各以自己身份立足,分别表达了知书、务业之一端。兄长的文字为兄弟之文字铺垫;兄弟的文字则在兄长文字基础上高屋建瓴,互不僭越,却互为弥补,可谓是雅俗各具……话没说完,便有第三位秀才献计道:此言妙矣!建议将两副楹联合为一副:

忠孝节廉身范,克端绳祖武;
农桑诗礼家规,垂训冀孙某。
这真是美轮美奂!     
上官兄弟雅俗合璧撰写对联的故事传开,令练溪上下三村人们敬仰不已,纷纷以其文馨为愿景,以其德范为家规,耕读氛围遂向邻村蔓延,终致资源匮乏的石练镇成为遂昌县半壁江山的一方粮仓、文化重镇。
在功能上,这第三类楹联表现了上官世祖迁移的目的和结果,是上官家族耕读生活的形象写照,数量也最多,既是14副联语的核心内容,也是前两类内容的归宿所在。
遂昌位于浙南山区,历来以农耕为务。族谱研究者发现:本县所有姓氏家族的祖先几乎都从外地迁来,当地似乎没有原住民。因此宗谱文化中普遍存在一种具有共同性质的文化要素——乔居文化,其载体便是各姓家族的宗谱和宗祠,而诗文、楹联、匾额文字则是乔居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品读上官宗祠楹联,有如品读古遂昌人口集聚、农耕创业、民生繁衍的一部历史。以柳村上官宗祠为例,一个仅为几百人口的宗祠就集中了14副楹联,8块匾额,内容从对远祖望族的景仰到对乔迁地的热爱再到创业、繁衍生活的描写,可谓是本县人口文化的缩影。类似楹联内容在遂昌其他姓氏宗祠里也普遍存在,只是上官宗祠楹联内容的历史特别久远,源头人物的声望以及部分楹联的来历意义非凡,可谓是众多宗祠楹联之典型。它的存在,对于当地民俗和人口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具有一定的文物和史料价值。

3165

主题

5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3830
贡献
56817
金钱
64162

功勋诗友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7-5 20: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中的中华美德,源远流长,必将永远激励后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2 07: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