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声放体的依据
1.时代不同了,如今是前所未有的时代。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已大幅提升。就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间,每年平均毕业大学生600多万,大学程度已近两亿,是大唐全国总人口的几倍;全国有手机多少部?全国网民有多少?诗进民间,是任何朝代无法可比拟的!
打个比方,古词调有个九张机。代表那时先进的生产力。今天十八张机的小作坊也得倒闭。我们有了机械的普及、电力的普及、电视电脑的普及,比九张机先进得大多了;北斗导航,比指南针先进太多了;我们的导弹、卫星、航母比火药先进太多了;还不能改改那个九张机?
2.音韵环境不同了,普通话、民国国语,在百多年里,其受众占全国56族70%以上。这种真音真调的全国共用语,是自孔雅音以来任何用语无可并肩相提的。
新韵四声里没有了平道莫低昂的平声,没了短促急收藏的入声,新韵四声就是四声,还论什么平仄?
诗经有四声,民谣民歌有四声。每人说话若无四声,是语焉不清。四声故有,是人们逐渐认识了它;声韵固有,是人们运用逐步完善了它。四声每个声调代表的是几个甚而十几个同音字。
就方言说,字可不变(相对的),义可同解(相对的),则读音千差万别。一个字(词),从时间上,自《诗经》起以来三千多年来,可以有很多不同读法。比如“野”字就是;在空间上,不同地域又有几十上百不同读法。一首流传久远的诗作,字无变(相对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却有许许多多读法。
文字作品,反正就是那些字,古人出古声,今人出今音;粤闽吴越、中原京唐等等地域音又千差万别。古音与今声,各地方言,出口四声之调就各不相同。
3.平仄已不合新韵需要。讲四声一样有音韵美。
诗句的浓缩,就特别讲求音乐美。音乐美,是诗歌的四大要素(文字简、意境高、情感富、音乐美)之一。
诗歌音乐美,有两层意思。一是表于口头可歌唱、可朗诵、可吟咏。朗朗上口、押韵动听、抑扬顿挫、节奏感强;二是表于案头,讲韵律,篇章结构有序,五音七调排列自然,语言顺畅,观止优雅,口语称为之“养眼”。
而当代音变声易,调换词新,一、平水107韵太繁琐;二、今天看字表用平水好多就是不押韵了;三、最关键的是,作为古官声,平水从无在全国推广过,南宋小朝廷管辖区内,吴浙闽粤,也未曾统一过。普通话六十年,全国56族已有受众达70%,平水音表就南宋起算来,六七百年普及率有多少?诗用今韵是必然的大趋势。
4.新词汇大量涌现了。ABC、GDP、CPI等进入口语,鼠标键盘天天用,怎么平仄?新词汇包括泊来品,都是不可用古法平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