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15|回复: 24

谁是周文王的正配——《诗.大雅.大明》和 《周易.归妹》...

[复制链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发表于 2017-8-20 01: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8-20 11:09 编辑

谁是周文王的正配

                                                                ——《诗.大雅.大明》和《周易.归妹》所反映的姬周初年的一次政变

内容提要
    帝乙二年,周人伐商,为帝乙所败,周人缴械投降。帝乙顺势扶持姬昌为新西伯,作为殷商利益的代言人。并将女儿嫁与文王为妻,以示笼络,实为控制。《诗.大雅.大明》就是这次重大历史事变的叙事诗。新上台的西伯,首先必须确立姬周对殷商的政治服从关系,但也并不是全面否定“复仇派”,于是有《归妹》一篇施政纲领(当为西伯囚于羑里时的追记)。文王首先肯定:“帝乙归妹”,迎来和平,是既望之月,也是好月;但安于“归妹之吉”,会一无所利。文王并不以娶“天妹”为荣,将其视为媵、娣,而将姬周社稷、王器视为“正配”。娶得这个“正配”,是文王的理想。但不是现在,是将来,所谓“归妹愆期,迟归有时”者。事实证明,文王不是姬周的“汪精卫”。

一、蹊跷的和好
        《竹书纪年.文丁十一年》记载:“王杀季历”。王,即商王文丁。文丁于十一年囚杀西伯王季,十三年去世,而后帝乙继位。对于商王文丁囚杀王季,周人非常愤怒。《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帝乙二年“周人伐商”。伐商的结果,“周原卜骨”有“用戈丮(huái)商”三字(见谢祥荣《周易见龙》p131)。而“戈丮”,《甲金字典》曰:“金文象人跪降献戈之状”,正能说明,“周人伐商”的结果是一败涂地,献戈投降。


    但是,《竹书纪年.帝乙三年》记载:“三年,王命南仲拘昆夷,城朔方”。“南仲乃周之大将,(能听命于帝乙),表明殷周已恢复原来的君臣关系了”(谢祥荣《周易见龙》P131)。去年开战,今年和好,是今人不可想象的,莫不是小孩办家家玩儿吧。拿今日来对比,亚洲人对日本人的和好,怕一百年都难吧。美国攻杀伊拉克、利比亚,惨痛的记忆怕也不是十年二十年就能消除的,但是古代国家不是这样,今日打,明日和,是常事。只要将“侯头”搞掂,冤家变朋友,也只一夜之间。都源于古代的国力弱小,内政常受外力左右之故。在春秋时代,依靠外力确立君位的事,比比皆是。《左传》就有不少记录,通用的名词叫“纳”。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秦师护送重耳回晋国为君,曰:“……秦伯纳之……”。因这段历史故事具有典型性,不妨将其说详细些。


     晋献公死后,他的爱子奚齐兄弟先后为君。重耳的弟弟夷吾在齐、秦两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夺权。原文是:“齐隰(xí)朋帅师会秦师,纳晋惠公”。这是第一次“纳”。但晋惠公其人很不仗义,答应割让给秦国的土地,食言不给了;答应给秦中大夫的贿赂也免了;最让人不可接受的是,晋国发生饥荒,秦国输粟救灾。当秦国发生饥荒时,晋国关闭关隘,不准卖粮给秦国。秦穆公大怒,将晋国打得大败,并俘虏了晋惠公,将他带回秦国。在秦穆公夫人穆姬(夷吾之姐)的干预下,秦穆公以太子圉作人质,释放了晋惠公。秦国为笼络未来的晋侯——太子圉,为他在秦国成家,将怀嬴嫁给了他。


     晋献公死前一年,太子圉逃回晋国。不久,接班为晋怀公。这时,重耳来到秦国,秦穆公为笼络重耳,又给重耳五个女子为妻,其中就有太子圉(晋怀公)的妻子怀嬴,按辈分,她应该是侄儿媳妇,现在升格成了二伯夫人。这个怀嬴很有政治头脑。当太子圉逃跑的时候,怀嬴没有反对,没有告发,也没有跟从;作为晋文公(重耳)夫人时,又将重耳教训得免冠赔礼;后来,秦晋崤之战,晋国俘获秦国三员大将时,在怀嬴的干预下,放回了他们,不让两国关系更加恶化。因晋怀公(太子圉)背叛秦国,引起秦穆公的不满。于是,帅师护送重耳回国为君,原文是“秦伯纳之”。重耳顺利当上晋侯,名曰晋文公。这是第二次“纳”。这一段秦晋关系史,很能解释,为什么“昨天是敌人,今天是朋友”了。


      春秋时代,无论是秦国还是晋国,都是地方千里,战车万乘的大国,君位的替代,往往也依靠外力的干预。四百年多前文王时代,姬周的地盘就是现在岐山周围的几个县,弱小到不能再小了,相对于殷商的“茫茫国土”,就是弹丸之地。比对春秋的这些历史,当“周人伐商”败绩投降后,商王帝乙对姬周统治集团采取“外科手术”——“换帅”,就是必然的事。这是战胜者对失败诸侯普遍的作法,例如秦穆公护公送夷吾、重耳回国为君一样。这样,旧君是敌人,新君就是朋友了。姬周是殷商的属国,宗主国对属下诸侯君主的拥立,更具有法权上的合法性。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20 02: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8-20 11:10 编辑

二、《诗.大雅.大明》记录姬周的政变过程

     “周人伐商”战败投降之后,帝乙选择能听命于殷商的人作姬周新主、作为殷商利益的代言人,合乎情理。而且也有典籍可证,这就是《诗.大雅.大明》。姬周与殷商恢复友好关系的过程,《大明》赫然记录在案,这是一次由外来势力干预的一次政变。有山东大学马列部的学者刘明芝,对《大明》作了解读,给我们以很好的提示(见《周易研究》2002年二期),就是以《诗》证史。该诗是描写从王季、文王到武王三代历史的叙事诗,是毫无疑义的。只是,文法、词义,距现代汉语十分渺远,让人感到陌生,于是解读与翻译歧义很大,得到的结论也就大不一样了。刘明芝教授将其作为“帝乙归妹与商周联姻无关”的证明,而本人则根据此《诗》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这里,不妨按照刘明芝的方法,一段一段地解释、翻译,恢复姬周历史上的这次重大政变过程。


1)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難(堇鸟)忱斯,不易(丕赐)为王。天位殷适,使不(丕)挟四方。
     
     这是《大明》的第一段,是殷商国家实力的描述,是姬周对殷商作为统治天下方国法权根据,是对商王改组姬周统治机构的法理依据。也如“我爸是李刚”一样,“我的后台是帝乙”,有周文王提虚劲之嫌。如果将这段诗文翻译一下,应该是这样的:

玄鸟(天堇鸟)眷顾殷商(忱斯),天赐王统(不易为王),大位适殷(天位殷适)。它像太阳一样,赫赫在上,普照天下(明明在下),挟制四方(丕挟四方),天下诸侯“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商王捭阖天下,无上威权,周人能奈其何?“我爸是李刚”,反对派们能奈我何?


     诗里的“難”字,是“堇鸟”的或体。“堇鸟”,《说文》曰:“鸟也。从鸟,堇声。堇鸟,或从隹”;《汉语大字典》的第一义:“鸟名。也作‘堇鸟’”;《段注》:“堇鸟,今为难易(的‘难’)字,而本义隐矣”。说明诗里的“難”,当作鸟讲。联系《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鸟,是殷商的图腾。这样,“天难”就是天鸟,也就是殷商的吉祥鸟——玄鸟。


易,甲骨文作“  、  ”,金文作“  、  ”,《甲金字典》(P707)引卜骨前六.四二.八的甲骨文,为双手举酒器向另一酒器倾倒液体之象,解释为:“……象两酒器相倾注承受之形,故会赐予之义……”;


“不”,读丕,大也。“不易”,也就是丕赐。“不易为王”,就是“大赐为王、天赐为王”之意。


“挟”,《汉语大字典》曰:“要挟,挟制。《战国策.秦策一》:‘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不挟”当读为“丕挟”。“不挟四方”,广泛挟制四方、天下莫敢不从之意。


“不易”读为“丕易”、“不挟”读为“丕挟”,诗经用例虽少,还是有那么几例。


     《诗经》用了850多个“不”字,97%以上读“bù”,但也有读如“pī”的,“不(丕)显”就有10余处。除此而外,还有《生民》“上帝不宁,不康禋祀”的不(丕)宁、不(丕)康;《卷阿》“矢诗不多,维以遂歌”的“不(丕)多”;《云汉》“旱既大盛,蕴隆虫虫。不殄禋祀,自郊徂宫”的“不(丕)殄”;《召旻》“浦斯害矣,职兄斯弘,不灾我躬”的“不(丕)灾”;《清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的“不(丕)显不(丕)承”等七八处,比起八百五十多处的“非是”之“不”,显得少了些,但也能证明“丕挟”的读法并不孤立。“不”之为“丕”,都集中在《大雅》,可能是官方之雅语吧?《大豐簋》铭文有:“不(丕)克天衣王祀”,也能证明这样的读法不孤。或将“不(丕)易”读作“不易”——不容易,不改易;“不(丕)挟”读为“不挟”,于是得到为王者若不养德,将失去天下的结论来。但这样的解读,与前面关于殷商赫赫威势的描绘,就不协调了。

      本段是写殷商的赫赫威势,也即帝乙的赫赫威势,而我们的《诗》家,说是写文王的赫赫威势。“天位殷适”(天位适殷),是本段的关键句,是确定本段诗文姓张姓李、姓商姓周的基因识别码——“DNA”,则干脆视而不见,不予翻译。其实,文王时代的殷商,才是具有赫赫威势的“美国霸王”呢!而文王,还是没有半分家底的流浪汉,哪里来的赫赫威势?历来《诗》家对“天難忱斯,不易为王”一句,翻译为“天意难测,为王不易”,必须谨慎为政。这样的理解,大约与《周书.君奭》的一段文章有关。原文是:“呜呼!君已曰‘时我,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网尤违,惟人。在我后嗣子孙,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易,天难谌,乃坠其命,弗克经历。嗣前人,恭明德,在今。’”


    翻译为:“啊!君奭,你曾经说过,即令天命归我,我也不敢安于上帝之命,而不敬畏天威与民众。不失政统,在人不在天;在我子孙后嗣是否敬畏上天、顺应民众,不失前人的优秀传统。如若不知天命难得,天意难测,就会断送国运。效仿前人,奉行明德,至于国运长久,要从现在开始。”以《君奭》之意释《大明》之辞,肯定是机械比对,当然会出现错误。


2)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曰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由身,生此文王。


      这一段是说,文王的母亲挚仲氏任,是“天朝大邦”来的,有天朝血统,且有德行(维德之行)。先虽为嫔,而后为“京”,至高至贵。这样,文王也就具有作为西伯的高贵血统。这是帝乙选择文王为西伯的第一理由。


3)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这一段说文王被“天”(商王)定为西伯的过程、理由、地点,西进路线。被商王选为西伯的理由:


第一、姬昌是西伯王季的儿子,可以为西伯。他的母亲又来自殷商,有天朝血统,是姬周和殷商都能接受的人选;


第二、文王能小心翼翼的“昭事上帝”。这里的“上帝”,显然不是“耶稣、阿门”,也不是中国的土产神——玉皇大帝,而是商王。也就是文王将商王伺候的妥妥帖帖;


第三、文王其人尊重别国领土的完整,特别是商王的领土主权,保持和睦相处的国际关系。这一政治态度是用“受”字来表述的。
“受”之甲骨文作“  、 ”,金文作“  、  ”,象两手授受某物之象。文字学家多解释为“相互交付”。至于交付的是什么东西,则“诺诺”不说。也有的说,所授受的是船、盘。本人则认为,所交付者“凡”也。凡者,边界也(参见《释凡——兼释〈涣〉》)。特别是所选的“受”之甲骨文第二款,两手交付的是两条线,殆无“船、盘”之象,边界意象就更为直接了。“受”之训释,是本人一人之见,无经典可据,不妨怀疑之。姬昌的诸多优势,被商王帝乙看在眼里(天监在下),于是得到任命(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关键在“载”字。“载”字含义,《汉语大字典》有30多项,混沌含糊,确实费解。但其中第12项解释比较明澈:“祭祀。《国语.晋语四》:‘重耳若获得集德而归载,使主晋民,成封国,其何实不从?’”比较确定。这一句话的语义背景是,重耳到秦国,希望得到秦穆公的支持,回晋国为君。而秦穆公也想选择重耳为晋国君主,以便听命于自己。在欢迎重耳的外交宴会上,重耳的高级政治参谋赵衰在宴会上说:“若重耳能得到各方面的拥戴、认可,回国为君,为晋民之主,哪里会说话不算话呢?”这是针对晋惠公的背信弃义,而对秦穆公的政治许诺。也能说明,“载”就是国家祭祀权,也就是君权。“文王初载”,文王初初继承西伯之位。“天作之合”的“天”,当指商王,“天作之合”,当指商王作成此事——让姬昌作西伯。而现代的“天作之合”,一般用于夫妇合婚仪式的祝福语,已经是非常晚近的用法。这一理解深入人心,成了影响我们正确理解“天作之合”含义的障碍。“文王初载”的地点是“在洽之阳,在渭之涘”,似乎是在军中。


      “洽”在何地?《段注》曰:“毛诗‘在洽之阳’,称引者多作‘在郃之阳’”。学者刘明芝认为在现在陕西省的合阳市(《论“帝乙归妹”与商周联姻无关》,《周易研究》2002.二期),这里挨近黄河,距山西的河津不远,为古代关中通山西的重要通道之一,挨近商境,距岐山就远多了。“渭水之涯”,距姬周的政治中心岐山,也有几百里。今天是几小时车程,古代就是半月一月的旅程了。由合阳,而渭水,委蛇西进,很像帝乙“纳”(护送)姬昌的路线。


     有人说,“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是帝乙嫁妹的地点,也就是文王与“天妹”结婚的地点。若是这样,那就是“先上床,后办礼”了,就像现在的“超男超女”的婚礼一样。本人认为,“天妹”与文王的结婚,是在文王已经成了西伯、到了岐山之后。诗的下一段才是说“天妹”与文王结婚的事。为示隆重与忠诚,文王从岐山赶到几百里外的渭水,“造舟为梁”,亲自迎接,这样理解才对。

4)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倩天之妹。文丁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丕)显其光。


     本段描述迎亲的盛况。岐下人民载歌载舞,欣喜若狂。这一典礼,既是姬周人民对和亲——也即两国实现和平、同归于好的欢欣,也是姬周人民对姬昌作西伯的认可。


5)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


      姬昌得到来自天朝的“丹书铁卷”,册封为伯,成为姬周之极顶(京)。接着写周武王姬发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20 02: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8-20 11:15 编辑

三、嫁妹与文王是一次政治联姻

     帝乙嫁妹与文王时,周文王已经是接近五十岁的老男人了。按成都谢祥荣先生的研究,认为文王生于武乙元年(谢祥云《周易见龙》P129),武乙在位35年。武乙死后为文丁,在位十三年,而后是帝乙。帝乙二年或三年嫁妹与文王,算起来就是49~50岁的老男人了,武断地说,文王肯定不是老光棍。

     如前所述,“周人伐商”败绩之后,商王帝乙对姬周的统治机构做了“外科手术”,选择殷商利益的代言人,将姬昌“纳”为西伯,并将女儿嫁给姬昌,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当然是一次政治联姻。无论姬昌以前有多少个老婆,是否立过正配,都是不能算数的。只能以“天妹”作为正配,这是战胜国的旨意,天朝的旨意,是“最高指示”。何况姬周新败,有改善国际关系的急需,而文王又要依靠商王来统治姬周的政治考量,接受帝乙之女为正配,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是政治需要。而无论这个“天妹”是麻子、歪嘴、跛脚(麻歪跛),无论其老嫩美丑,都不能改变新嫁来的“天妹”成正配这一政治需要。至于原有的正配吗,只好屈尊了。

   《诗.大雅.大明》说武王的生母是“有莘氏女”是“”。“”,《字典》解释为继承,就再明白不过的了。不过,应该是“莘女”后来成正配,也就是继“天妹”之后被封为正配;也可能是武王成周王后,将生母谥为“后”的,都是政治势力所决定的。而“母以子贵”,周文王的母亲先也是嫔妃,后来成为正配(京)的。周武王成王以后,母亲继“天妹”为正配,也势在必然之中。

6)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这段就没有什么难于理解的了。周武王是老二。在殷帝武乙建立嫡长子继承制后,这就成为国家政治规则,为姬周所继承。而这个名曰“行”的哥哥并没有成王,而是姬发继承王位,都是势力的结果,或者是功劳的结果。周武王“燮伐大商……”,有伟大的政治建树。

     从《诗.大雅.大明》的诗文来看,这个“天妹”,只在结婚时风光过,以后即销声匿迹。有人猜测,这个倒霉的正夫人后来被文王休弃了,或者是计划生育模范——不生。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研究的。为维持与殷商的关系,文王一定不会休了她,让她回娘家告状,引来麻烦,这牵涉国家安全问题。管她是否美若天仙,还是丑如登徒子之妇——奢口龅牙矮冬瓜,文王一定会让她也生十个儿子。文王难道没有这样的政治智慧?但是,第一夫人并不一定能让子女们也是国家的继承人的,随子女们政治阅历、才干、政治建树的不同,当然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当“天妹”作为正夫人时,武王姬发已是不小于10岁的孩子了。《史记.周本纪》曰:“自(姬)发未生于今六十年……”,后二年,武王去世。死的时间是克商后的两年,即文王十三年,算下来,武王生于文王四十一岁时。年龄,使他的政治阅历与积淀都很厚。况乎,每个王储背后都有若干势力之人在支持着。后来是姬发胜出,成为周王。乃至于名叫“行”的长子,都不知所终。当然也就看不到作为正夫人“天妹”的精彩戏剧场面了。何况,有实力者,可以将正夫人的儿子生一个杀一个,直至杀绝。当然这是很极端的估计,但也是不无可能的。抑或,“天妹”短命——病死,都有可能。总之,“天妹”是名义上的正配,在政治斗争中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莘女”虽然名分是“缵”,乃实际上的正配。况乎她的好几个儿子都是姬周的开国元勋。武王是一个,周公是一个,都是中国历史上灿若明星的大腕。知名的还有管叔、蔡叔、康叔,以及名叫“行”的大哥等,即令“天妹”有后,她的那些“嫩仔仔”哪里是对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20 02: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8-20 11:31 编辑

四、文王主政后的施政纲领——释《归妹》

     帝乙二年,“周人伐商”败绩,激起了周人的“同仇敌忾”,无时不刻梦想再次复仇;文王被商王帝乙选为新“西伯”,并娶了“天妹”为夫人,也让这些人心存怀疑:此人是否是“汪精卫”。两种情绪的叠加,使得新政权存在诸多变数。政权新立,对殷商采取政治服从关系,非常重要;怎样平衡国内对殷商的敌忾之气?也是文王上台后的当务之急。

    论述“从商”与“戡商”的辩证关系势在必然。而《归妹》,就是文王心迹与国策取向的真实记录,是上台后的一篇施政纲领。不过,总结成文,却是文王囚禁于羑里的事。

【原文】《归妹》:归妹,征凶,无攸利。
【译文】《归妹》:安于归妹之吉,履向凶厄,不利进取,殆无所利。

    归,女子嫁人曰归。“归妹”,嫁女之谓。这里,指“帝乙嫁女”这一政治事件。如前所述,帝乙嫁妹给文王,是帝乙对姬周所进行的一次“外科手术”。对姬周而言,结束了一次战争,两国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实现了和平。但是是屈辱的和平,是不平等的国际关系。是将这种关系固化?还是坚持以往的“报仇”政策?文王在“卦辞”里说:“归妹之吉,履向凶厄,殆无所利”,并不安于“归妹”之吉——屈辱的和平。那么,同意“复仇派”的政策吗?从《归妹》篇及《周易》的其他篇章看出,文王也是不支持的。平衡点在哪里?就在于文王的“隐性戡商”,就是“壮大自己就是消灭敌人,让殷商自己如陨星一样自己陨落”。《遘.九五》:“以杞报瓜,含章,有陨自天”——“壮大自己就是消灭敌人,正如杞树长大了,同一园地的瓜就会死亡一样,殷商就如陨星一样,自天陨落”,这一隐性戡商政策的精炼表述。

     对于“征”的解释,历来解释为征伐。而“卦辞”的“征”,表示一种程序,一种过程,一种行为,相当于旅。“征凶”,则是走向凶厄之谓。

    攸利,顺势而为,有所进取之谓。无攸利,不利进取之谓。这是对“归妹”政治事件的总结词。就是:两国关系因婚媾而和平,但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安于“媾和”,对于姬周而言,无发展、进取之利。

【原文】初九,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译文】初九,嫁妹于我,不是我周强大。姬周之疲,其如跛能履、眇能视的残疾人一样。有此自知,小心而为,履向吉祥。

    娣,《说文今释.注释》:“《尔雅.释亲》:‘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娰(sì),后生为娣’”。显然,娣之自然义为姊妹之小者。后来,姊妹共嫁一人,小者为媵(yíng)为娣。“归妹以娣”,意思是说,商王嫁妹与文王作正配,作为交换者,是把姬周作为殷商之媵妾对待。这是一种理解,综观《归妹》意蕴,以及整个《周易》,不无这一意思。另一种理解,则是文王对“归妹”事件的政治表白。就是说,尽管“天妹”是商王赐予的正配,但在我文王的眼里,她只是媵、妾。

     而谁是正配呢?根据全篇文意,是将殷商的社稷、王器当成“嬃”(正配)来看待了。是从政治的角度看待“帝乙归妹”这一政治事件。

     跛能履,是《履.六三》爻辞“眇能视,跛能履”的省略,表示残疾人。用以描述姬周目前的国力,就像“眇能视,跛能履”的残疾人一样。既然如此,我们既不能以“归妹”之吉而沾沾自喜,忘却戡商目标。也不能莽撞妄动,妄用武力。
征,旅程。征吉,走向吉祥之谓。有自知之明而走向吉祥的意思。

【原文】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
【译文】九二,我周之弱,如跛而能履、眇而能视的残疾人一样。当此之时,当如妇女在家操持家务一样整顿国务。

      眇能视,接初爻的“跛能履”,均是国家疲惫软弱状态的描绘。

      幽人,操持家务、管理内务的妇女。《家人》篇里的“幽人”,就是总理全家饮食、生活的妇女——内当家。“幽人贞吉”,就是如妇女之操持家务一样,整饬好自己的国家之谓。与《履.九二》的“履道坦坦,幽人贞吉”,遥相呼应,意思相同。在这里,文王提出对抗殷商的折中方案是:发家致富,壮大国力,等待将来。这一政策,是“报仇”与“服从”之间的平衡点。如前所述,是隐性戡商策。

【原文】六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
【译文】六三,本欲携商以归,却得“天妹”为媵,实非所愿。

     须,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借为嬃,姊也”。按:嬃,当指正妻。“天妹”本来就是正配,为何说“反而归我以娣”呢?原来,文王心里是将殷商社稷、王器看成正配了。

     反,却的意思。《诗.瞻卬》:“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反夺之……”都是“却”的意思。

     娣,媵妾。文王把帝乙嫁来的“天妹”贬称为媵妾。与殷商社稷王器相比,“天妹”当然只能算作媵妾了。表示文王并不看重“帝乙嫁妹”这一政治事件。这也是向“复仇派”的政治表态。

【原文】九四,归妹愆期,迟归有时。
【译文】九四,荷天之衢,携商而归,愆期以待,迟归有时。

     妹,嫁来的女子。“归妹愆期”,这里暗指将来获得殷商的社稷、王器之意。

     愆,《说文》曰:“过也”。此处是愆期之意。归妹愆期,是指“荷天之衢、携商以归”的计划等待将来实现之谓。
这就非常明白地告诉姬周内部的“复仇派”,我也是要戡商的,要慢慢来,当务之急是壮大国力。

【原文】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妜](袂)不如其娣之[妜](袂)良。月几望。
【译文】六五,社稷如姊,不如妹妍。貌虽不美,却是正配。

     归妹之吉,乃如既望之月,也是好月呢!

     袂(mèi),当为妜(yuè)。高亨《周易大传今注》:“袂,借为妜。妜,《说文》:‘眉目间貌’。《段注》:‘眉目传情’”。

     “其君之妜不如其娣之妜良”,“君”,指殷商社稷王器;娣,嫁来的“天妹”。殷商的社稷王器当然不如嫁来的妹妹会眉目传情了。反之,却是比目而视的魔王,哪里能比“天妹”好。

    月几望——月既望。过了阴历十五,到十七、八日的月亮。已经不是那么圆、那么亮的月亮,但仍然是好月亮。
这是对“帝乙归妹”这一政治事件的正面评价。在姬周还是如残疾人一样柔弱之时,这样的媾和、和平难道不也是十分珍贵的吗?不也如十七、八日的月亮,也是好月吗?

【原文】上六,女承筐 ,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译文】上六,刲羊以祭,羊无碧血;承筐以献,筐无其实。归妹之吉,不利进取。

     总体上看,文王的这篇施政纲领很实在。既肯定了“帝乙归妹”对姬周的好处——和平,是弱小姬周所急需的。同时,也认为“归妹”之吉,就像刲羊以祭,羊无碧血;承筐以献,筐无其实一样,一场空,没有什么值得夸耀、没有什么令人得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20 03: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8-20 11:33 编辑

五、正配是谁

    帝乙归妹是一次政治事件,就没有必要像世俗一样去考究文王的正配到底是谁。既然是政治事件,就要以政治来考量。姬周与殷商合婚媾和,实现和平,而商王是宗主,处于支配地位,当然要以“天妹”为正配,文王也一定会给“天妹”以正配地位的。但并不能保证实际的正配为“莘氏女”,“母以子贵”,这是中国封建伦理所决定的。因此,实际的正配,当然是“莘氏女”——武王之母。

    以上人伦生活中的判定,并不能代表文王内心世界的正配就是二者中的一位。根据《归妹》篇的表白,文王心中的正配,乃殷商的社稷、王器。为得到这个正配,文王几十年不变地与殷商作斗争,但这个斗争,并不表现在刀光剑影的拼杀上,而是像妇女是在家筹划家务一样,发展、富裕,壮大国家。这一措施,既兑现了上台时,对殷商的政治承诺——不战争,同时也达到了实际戡商的效果。文王死后十一年,武王凭借文王挣就的这点家底,一举消灭殷商,实现了“复仇派”的理想。事实证明,文王不是姬周的“汪精卫”,而是“抗战”英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8-20 10: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8-20 11:38 编辑

六、《彖传》怎样解释卦辞

【原文】《彖》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说以动,所归妹也。征凶,位不当也;无攸利,柔乘刚也。
【译文】《彖传》说:男婚女嫁,这是天地之大义。天地不交,则万物不生;男女不交,则无人类。男婚女嫁,这是人的归宿和人的开始,男女相悦而爱,于是就嫁出少女。前进有凶险,是九二、六五居位不当所致;一无所利,是阴柔凌驾于阳刚之上所致。

    《彖传》可分为三段来说。至于前一段,根本不需要孔子这样的圣人来说了吧,哲理虽是,但是公理,也不需要我们再做发掘、翻译了。下一段,却是儒家解释《归妹》卦辞的“精彩”之处。

“说”乃“悦”的假借字。“说以动”,是说下卦为悦,表示愉悦,而且是少女之愉悦;上卦为震,表示男子的阳刚之震。上面男子雷霆之震,与下面少女柔弱之愉,就是嫁妹,就是《归妹》的含义。过分下流了吧,《归妹》就是性交、生孩子吗?这样的文章居然上了大雅之堂,说是“卦辞”之“正解”,入经入传,实在有损于圣人之相。居然为几千年来《周易》大家所推崇,实在可笑。

     “位不当”,指九二爻以阳爻居阴位、六五爻以阴爻居阳位,是不恰当的居位。至于为什么是“位不当”,却很有些学问。大传以二爻代表春秋时代的田邑主,五爻代表天子(或诸侯)。田邑主在政治上应该表现柔弱,绝对服从天子、诸侯。而《归妹》卦的爻相,是田邑主表现得十分强势(九二),而天子又是弱势(六五),是政治上的颠倒,强臣压倒弱君之象。这就是“位不当”。

    “柔乘刚”,则是对六三爻这一阴爻凌驾于阳爻(九二)之上而言,“三”爻代表没有进入上层的士。六三凌驾于九二,就是小人干预家政、国政之象,就是“柔乘刚”。大传以四爻为大臣,五爻为天子、诸侯,六爻为王族。而三爻是没有进入上层的士。说没有进入上层的士干预王政有罪,《左传》还真能举出事例来。《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给郑灵公一只鼋,正在宰杀以宴请士大夫。公子宋与公子家正好一同来到。这时,公子宋的食指不由自主的动将起来。公子宋对公子家说,以往,只要我的食指动,必定有美食入口。进门一看,正在杀鼋,公子宋与公子家相视一笑。郑灵公问笑什么?公子家就将公子宋的话告诉了郑灵公,郑灵公记在心里。在摆席的时候,郑灵公请公子宋入座,却故意不给公子宋鼋肉。公子宋伸出手去,用食指在鼎锅里蘸汁,尝味而出。郑灵公发怒,准备杀了公子宋。公子宋害怕了,邀约公子家先动手弑杀郑灵公,公子家不干。公子宋就反诬子家谋反。公子家害怕,只好跟从公子宋发难,弑杀了郑灵公。对于这次的弑君事件,《春秋》将罪过全部归罪于公子家。记载是:“郑公子家弑其君夷”,《左传》的评议是:“《春秋》这样写是说子家权小位卑”。“位卑权小”,似乎是说,子家没有干预王政的资格。而弑君的主谋子宋并没有被《春秋》指责,可能是他的级别高些,进入了某一层次,有干预王政、乃至于弑君的资格吧?对于郑灵公被弑杀的评价,则是咎由自取。公子家弑君事件,正是“‘柔乘刚’有罪”的事实注释。大传之说,印有深深的春秋烙印。

点评

如不介意,我给先生重新编辑一下,先生意下如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20 10: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20 10: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8-20 11:41 编辑

七、《大象传》怎样解释卦辞

【原文】《象》曰: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译文】《大象传》说:上卦为雷,象暴力;下卦为泽,象民众。两卦相组,象民众蕴含着暴力,这就是“归妹”。感此象意,君王当避免敝政,以便长治久安。

     泽上有雷,是以卦符论事。下卦为泽,为民;上卦为雷,象暴力。整个卦符符号象意民众中蕴含着暴力之意。
知敝,知道政策的不足、弊端之谓。并常常修正这些错误的政策,防止引发民众的暴动,从而达到长治久安,永享于民。

结束语
     
     本文石破天惊。竟然将文王说成是帝乙扶持起来的殷商利益代理人,也写了文王惨淡经营的的那段历史,形象猥琐,与高大完美的帝王形象相去甚远。我估计,文王本人不会有多少意见,他是个实在人,办实事。而孔子,却是在造圣。文王就是孔子所造的圣人,居然被乡巴佬所矮化。为此,孔子一定会到阎王哪里告状,等将来这个“老家伙”死了,让他先进剐舌地狱吧。

《周易.归妹》是周文王初为西伯后的一篇时政纲领;《归妹.彖传》所释,有三个中心。我记得有人说,“多中心就是无中心”,怕也是应付之作吧?至于说新婚之夜的图像就是“归妹”的卦辞意蕴,简直低级下流,竟然成了经传;《大象传》根据二重卦符号,还真附会出一点春秋时代的时事政治来,并用以教育君王。但三者并不在同一焦点论事,我们能从《大传》得到《周易》之本义吗?怎么能说“‘大传’是解易之津梁”呢?

                                                              
                                                           2016/11/3  于遵义石佛山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8-20 10: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不过,给您添麻烦了。

点评

请先生校对一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20 11: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20 11: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童子 发表于 2017-8-20 10:57
好!不过,给您添麻烦了。

请先生校对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8-20 23: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清爽多了,非常感谢“山人”,让你费神了!

点评

先生客气了,为网友服务本来就是版主的首要职责,本分之事,何须言谢 如校对无误,存留的底稿就删了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20 23: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8-20 23: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童子 发表于 2017-8-20 23:10
这就清爽多了,非常感谢“山人”,让你费神了!

先生客气了,为网友服务本来就是版主的首要职责,本分之事,何须言谢

如校对无误,存留的底稿就删了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86

帖子

9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5
贡献
246
金钱
364
发表于 2017-8-21 08: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高深的文章,属专家学者的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8-21 09: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比较深奥,应该是专家学者们辩论的题目。但是,并不是说,一般学人就不可以阅读了。老童子写东西,不会故弄玄虚,一般人也能读懂。但是,要辨别老童子之说是否是真理?是否在胡说?那就不是一般水准、需要点水平的了。目前,《周易》学界对老童子的学术观点,既不批判,也不赞同,不置可否。是不值一驳,还是没有水准没法驳?说不清。老童子的观点,至少是给这个学术体系捅了一个大框框,要弥补、圆其说,恐怕是很难的了。
欢迎大家阅读,当看小说、故事,慢慢会有收获的。

点评

提一下,愿有志者深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3 23: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3 23: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童子 发表于 2017-8-21 09:04
确实比较深奥,应该是专家学者们辩论的题目。但是,并不是说,一般学人就不可以阅读了。老童子写东西,不会 ...

提一下,愿有志者深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9-4 08: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要谢谢版主的拔擢,又到前面去了。
我必须对各位朋友说,老童无论是对《诗.大雅.大明》的解读还是对《周易.归妹》的解读,都不符合传统的解释,更与现代大家的解释相左,当时新说吧。这就值得怀疑,老童子是否疑古过勇?是否在胡说?今在《国学纵横》上发表,其实是希望各位讨论、怀疑之意。希望各位本着“怀疑——肯定——怀疑”的方法阅读敝文。这样,将来无论你是同意老童的观点,还是反对老童的观点,都是你自己认真思考后的结论,而不是被圣人、权威所俘虏。而且,这样的读书方式,将是效率最高的读书方式。
欢迎给为批评,不妨砸砖。

点评

提升先生的帖不为别的,我版既然是国学版就应有国学的相关内容,首先是国学纷围不足,惜我辈才疏,提升也是为氛围计,其次是最近水帖占位过多,沉一些,升一些,营造一下国学应有的氛围 愿先生多关注版块建设,玩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6 14: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6 14: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童子 发表于 2017-9-4 08:04
首先要谢谢版主的拔擢,又到前面去了。
我必须对各位朋友说,老童无论是对《诗.大雅.大明》的解读还是对《 ...

提升先生的帖不为别的,我版既然是国学版就应有国学的相关内容,目前首先是国学纷围不足,惜我辈才疏,提升也是为氛围计,其次是最近水帖占位过多,沉一些,升一些,营造一下国学应有的氛围

愿先生多关注版块建设,玩得愉快

点评

老金定位了为诗词方面的国学。不这样定位,我有许多东东可发。不过就是诗词方面的我也发不完,所以除了已发的两种要继续发完,其他的就不发  发表于 2017-11-16 20: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11-16 20: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的字是归。上古字少,因此反训字特别多。像归、反、受,这种反训字我倒是懂得不少

三代不灭人社稷,所以只杀其酋长,在其部落中另选酋长继承社稷,到春秋前中期还如此,吴没灭越社稷,故勾践能归国,当越伐吴时,吴也请求保留社稷,越却说天与尔,尔不受,吾不能违天,于是灭了吴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7 09: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经传刚先生轻轻一点,又排到前面去了。感谢传刚版主和梅花山人版主的拔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9 23: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