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8-20 11:31 编辑
四、文王主政后的施政纲领——释《归妹》
帝乙二年,“周人伐商”败绩,激起了周人的“同仇敌忾”,无时不刻梦想再次复仇;文王被商王帝乙选为新“西伯”,并娶了“天妹”为夫人,也让这些人心存怀疑:此人是否是“汪精卫”。两种情绪的叠加,使得新政权存在诸多变数。政权新立,对殷商采取政治服从关系,非常重要;怎样平衡国内对殷商的敌忾之气?也是文王上台后的当务之急。
论述“从商”与“戡商”的辩证关系势在必然。而《归妹》,就是文王心迹与国策取向的真实记录,是上台后的一篇施政纲领。不过,总结成文,却是文王囚禁于羑里的事。
【原文】《归妹》:归妹,征凶,无攸利。 【译文】《归妹》:安于归妹之吉,履向凶厄,不利进取,殆无所利。
归,女子嫁人曰归。“归妹”,嫁女之谓。这里,指“帝乙嫁女”这一政治事件。如前所述,帝乙嫁妹给文王,是帝乙对姬周所进行的一次“外科手术”。对姬周而言,结束了一次战争,两国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实现了和平。但是是屈辱的和平,是不平等的国际关系。是将这种关系固化?还是坚持以往的“报仇”政策?文王在“卦辞”里说:“归妹之吉,履向凶厄,殆无所利”,并不安于“归妹”之吉——屈辱的和平。那么,同意“复仇派”的政策吗?从《归妹》篇及《周易》的其他篇章看出,文王也是不支持的。平衡点在哪里?就在于文王的“隐性戡商”,就是“壮大自己就是消灭敌人,让殷商自己如陨星一样自己陨落”。《遘.九五》:“以杞报瓜,含章,有陨自天”——“壮大自己就是消灭敌人,正如杞树长大了,同一园地的瓜就会死亡一样,殷商就如陨星一样,自天陨落”,这一隐性戡商政策的精炼表述。
对于“征”的解释,历来解释为征伐。而“卦辞”的“征”,表示一种程序,一种过程,一种行为,相当于旅。“征凶”,则是走向凶厄之谓。
攸利,顺势而为,有所进取之谓。无攸利,不利进取之谓。这是对“归妹”政治事件的总结词。就是:两国关系因婚媾而和平,但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安于“媾和”,对于姬周而言,无发展、进取之利。
【原文】初九,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译文】初九,嫁妹于我,不是我周强大。姬周之疲,其如跛能履、眇能视的残疾人一样。有此自知,小心而为,履向吉祥。
娣,《说文今释.注释》:“《尔雅.释亲》:‘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娰(sì),后生为娣’”。显然,娣之自然义为姊妹之小者。后来,姊妹共嫁一人,小者为媵(yíng)为娣。“归妹以娣”,意思是说,商王嫁妹与文王作正配,作为交换者,是把姬周作为殷商之媵妾对待。这是一种理解,综观《归妹》意蕴,以及整个《周易》,不无这一意思。另一种理解,则是文王对“归妹”事件的政治表白。就是说,尽管“天妹”是商王赐予的正配,但在我文王的眼里,她只是媵、妾。
而谁是正配呢?根据全篇文意,是将殷商的社稷、王器当成“嬃”(正配)来看待了。是从政治的角度看待“帝乙归妹”这一政治事件。
跛能履,是《履.六三》爻辞“眇能视,跛能履”的省略,表示残疾人。用以描述姬周目前的国力,就像“眇能视,跛能履”的残疾人一样。既然如此,我们既不能以“归妹”之吉而沾沾自喜,忘却戡商目标。也不能莽撞妄动,妄用武力。 征,旅程。征吉,走向吉祥之谓。有自知之明而走向吉祥的意思。
【原文】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 【译文】九二,我周之弱,如跛而能履、眇而能视的残疾人一样。当此之时,当如妇女在家操持家务一样整顿国务。
眇能视,接初爻的“跛能履”,均是国家疲惫软弱状态的描绘。
幽人,操持家务、管理内务的妇女。《家人》篇里的“幽人”,就是总理全家饮食、生活的妇女——内当家。“幽人贞吉”,就是如妇女之操持家务一样,整饬好自己的国家之谓。与《履.九二》的“履道坦坦,幽人贞吉”,遥相呼应,意思相同。在这里,文王提出对抗殷商的折中方案是:发家致富,壮大国力,等待将来。这一政策,是“报仇”与“服从”之间的平衡点。如前所述,是隐性戡商策。
【原文】六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 【译文】六三,本欲携商以归,却得“天妹”为媵,实非所愿。
须,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借为嬃,姊也”。按:嬃,当指正妻。“天妹”本来就是正配,为何说“反而归我以娣”呢?原来,文王心里是将殷商社稷、王器看成正配了。
反,却的意思。《诗.瞻卬》:“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反夺之……”都是“却”的意思。
娣,媵妾。文王把帝乙嫁来的“天妹”贬称为媵妾。与殷商社稷王器相比,“天妹”当然只能算作媵妾了。表示文王并不看重“帝乙嫁妹”这一政治事件。这也是向“复仇派”的政治表态。
【原文】九四,归妹愆期,迟归有时。 【译文】九四,荷天之衢,携商而归,愆期以待,迟归有时。
妹,嫁来的女子。“归妹愆期”,这里暗指将来获得殷商的社稷、王器之意。
愆,《说文》曰:“过也”。此处是愆期之意。归妹愆期,是指“荷天之衢、携商以归”的计划等待将来实现之谓。 这就非常明白地告诉姬周内部的“复仇派”,我也是要戡商的,要慢慢来,当务之急是壮大国力。
【原文】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妜](袂)不如其娣之[妜](袂)良。月几望。 【译文】六五,社稷如姊,不如妹妍。貌虽不美,却是正配。
归妹之吉,乃如既望之月,也是好月呢!
袂(mèi),当为妜(yuè)。高亨《周易大传今注》:“袂,借为妜。妜,《说文》:‘眉目间貌’。《段注》:‘眉目传情’”。
“其君之妜不如其娣之妜良”,“君”,指殷商社稷王器;娣,嫁来的“天妹”。殷商的社稷王器当然不如嫁来的妹妹会眉目传情了。反之,却是比目而视的魔王,哪里能比“天妹”好。
月几望——月既望。过了阴历十五,到十七、八日的月亮。已经不是那么圆、那么亮的月亮,但仍然是好月亮。 这是对“帝乙归妹”这一政治事件的正面评价。在姬周还是如残疾人一样柔弱之时,这样的媾和、和平难道不也是十分珍贵的吗?不也如十七、八日的月亮,也是好月吗?
【原文】上六,女承筐 ,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译文】上六,刲羊以祭,羊无碧血;承筐以献,筐无其实。归妹之吉,不利进取。
总体上看,文王的这篇施政纲领很实在。既肯定了“帝乙归妹”对姬周的好处——和平,是弱小姬周所急需的。同时,也认为“归妹”之吉,就像刲羊以祭,羊无碧血;承筐以献,筐无其实一样,一场空,没有什么值得夸耀、没有什么令人得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