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许传刚

姓氏专题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4 12: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氏的来源
                第一节  氏的含义

       氏的本义到底是什么?《说文》认为是山岸肋崩欲者曰氏。《汉书 •杨雄传》有“响若氏聩”句,意思便是响场如同山崩一样。清朝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提出氏的本意应当是指木本,即植物的根。转注为姓氏的氏,就是取水之源头、木之根本的意思。按,弯曲的根叫氏,直通的根叫氐,山岸肋崩之义属假借义,应作阺字。我们研究的姓氏之氏,正如姓上长出的弯弯曲曲的根。朱氏的根义比较合乎姓氏的取义。
      氏在甲骨文中作,青铜器中作,到底是什么含义,还得文字学家去研究。
       “氏”字的出现非常早,但作为“姓氏”的“氏”义却较后。
      《晋语八》范宣子说“昔匄(丐)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周卑,晋继之,为范氏……。”这段话中的“氏”有三种意义,陶唐氏、御龙氏、豕韦氏,属上古部落;唐、杜二氏属诸侯国;范氏则是以大夫为核心的集团,又称为“家”,即姓氏的氏义。
       上古部落称氏,部落酋长也称氏,酋长名往往就是部落名,如御龙氏、豕韦氏之类。春秋时期仍存在这种痕迹,如戎人的由余族的酋长便叫由余,曾为秦穆公称霸西戎立下大功。在姓氏的“氏”出现后,有的部落达到氏的基本要求,便以部落为氏,于是有的古老部落便转化为族氏之氏了。这些古老的部落为什么不以姓流传下来而以氏传世呢?大体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成为强大势力的氏族便称姓,相对弱小的便称氏。
        “氏”还可用来称官及其僚属。如少昊以鸟名命官,有乌鸟氏、凤鸟氏、九扈氏、五鸠氏等,周朝有师氏、尹氏等官职。古代的官职多是世职,子孙代代相传,所以在姓氏的“氏”出现后,这些官职称呼有的也转化为族氏之氏了。
      氏族名、酋长名、官职名都用氏,与姓氏的氏有内在联系,那就是它们都是世袭的,与姓氏之氏一样存在血缘关系。
       “氏”还可表示尊敬,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得,有如白水。”这种意义是因为部落名、酋长名和官职名的氏本身就含有令人尊重的因素,因此引伸出表示尊敬的意义。
      家长与酋长一样,也是一个集团的首领,所以在家长名字的后面缀以氏字,可用来指其家,如《左传》昭十三年“王缢于芋尹申亥氏。”
      后代用于已婚妇女的称呼,常在姓后系“氏”字,如姜氏、姬氏。
封建社会中,已婚妇女的称呼又有点不同,是夫姓加父姓再缀上氏字。如张黄氏,便表示她的丈夫姓张,她父家姓黄(这时的夫姓父姓可以是姓也可以是氏)。
      作为姓氏的“氏”,它有三点主要内容:
       1.“胙之土而命之氏”。2.“氏所以别贵贱”,“贵有氏,贱无氏,男称氏,女称姓”,“庶人无氏不称氏,称名”,“故曰贵也。”3.“氏者所以别子孙所自出,一传而变者也”,“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故曰氏可变也。”
       第一点是氏产生的基础,第二点是氏的作用,第三点是氏的发展变化的特性。
       姓氏的“氏”是姓的派生物,它表示族氏,族氏的层次很多,可以是上面说到的部落,国家、大夫的“家”也可以由“家”按不同来源分出许多小派(新的“家”),如以采邑、以住地,以祖先的名或字等形式出现的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6 14: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氏的产生
      最初获氏的人必须获得领地,“胙土而命之氏”,(《左传》)“古之诸侯诅辞多曰:坠命亡氏,踣国家,以明亡氏则与失爵失国同。”(《通志• 氏族略》),无论分到的领地有多大,每块土地的领主便都有获氏的资格。因此,氏的产生比姓晚得多,它要在有了国家雏型后才会产生,因此氏族社会末期,已经具有国家雏形的最后三大酋长尧舜时期是氏的幼年期。
       能得到领地的人,社会地位当然高,所以氏就有了别贵贱的功能。但作为地位的贵贱也不光是领地,所以到后来氏的获得也发生了蜕变,只要能表示地位高贵的如官、爵、谥等都可以作为获氏的条件。领地可以世代相传,但社会地位却不会长期不变,这样就形成“氏一再传而可变”(顾炎武《日知录》)的情况。
       三代中也偶有奴隶挤进贵族行列的事。如傅说,原是筑版奴隶,他进入上层社会后便也获得命氏的资格,他便以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傅岩为氏,便是傅氏,大约含有纪念意味。春秋郑大夫烛之武,开始也无氏,因居烛地,人们便称他烛之武(烛地叫武的人),后代便为烛氏。这叫做以地为氏。
      在先秦,同氏的人共奉一个祖,即同守一示。示又指主,即祖先神的牌位。示(主)五世则迁,如,王称天子,天子之子称王子或公(诸侯),王子之子、公之孙称王孙、公孙,王孙、公孙之子开始用氏,这便是五世用新氏。宗子则不管多少代也不变氏。五世用新氏指的是别子(庶子),属于庶子的公孙、王孙的后代才用新氏。
      国君最贵,不称氏而称国,因此有人说国君无氏。其实不是无氏,只是不称做氏而已,他的氏就是国。国君之子和孙也不称氏,称公子、王子、公孙、王孙,这些叫做族,族和氏其实并没多大区别。庶人也无氏,他们才是真正无氏,庶人无氏,只得称名。
      公孙之子,如果在公子(父亲)或自己(子孙)身上已经赐族的,后代便世袭为大夫,就称族(后代都归入氏),如鲁仲孙、叔孙之类。赐族的条件要自己为卿,又有功德,那么在生(活着时)就可赐族,像宋华父督赐华氏。公子如果有大功德也可以以公子的字赐以为族,如鲁公子襄仲为仲氏。
      如果公子无功德,便不赐族,到公孙之子,即使身为大夫,也只称名,如鲁公子展的孙子无骇,便称名而无氏,到无骇死后,国君才赐给他的后代为展氏。公孙之子未得赐族的如果赐氏便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像展氏,就是公子展,字展,孙辈以祖父的字“展”当氏的。
       公子之孙若为卿,国君便不再赐族子孙自以王父字为氏。
       只要有共同神的均可称“氏”,所以奉同一祖先的共有职业者也可称“氏”(但要注意前提:地位高贵),像上古氏族长、世袭的官职、诸侯国的世袭国君就成为以部落为氏、以官为氏、以国为氏了。
      氏的构成中有一种以技为氏的,千万别以为奴隶凭技术也可取得氏,这是管理某种专门技术的奴隶大总管得到的氏。如甄氏,是制瓦器的奴隶总管的氏。因为氏是别贵贱的,如果奴隶也获得了氏,那贵贱如何去辨?到战国时期,姓氏的功能都失去了,解放了的手工业奴隶才有获得氏的资格,不过,那时氏已普及了,差不多人人都有氏(即现代意义的姓),手工业奴隶获得氏也就不稀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8 08: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姓与氏的区别
       姓是纯血缘性的组织;氏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政治经济集团。氏的集团可以由同一血缘的成员组成,也可以以同一血缘的人为主,加上不同血缘而依附于该集团的人组成。因此姓不分地域,氏则包括所占地域和属民。
      由于私有财产的出现,人们为了确立对财产的所有权,建立了属于自己统治的家族,各家庭之间为了互相区别,便出现了氏。它是财产地位(“胙土命氏”“以官命族”)的结合体,所以氏能别贵贱。上古部落虽也称氏,如少典氏、有蟜氏、防风氏等,但他们只是姓氏的刍型,因为他们还没有演变为政治经济军事多种功能合一的共同体。当完成了这种演变时,他们就成为“以部族为氏”的一种氏了。
       姓氏制度实际上是宗法制的一种表现形式,宗子与庶子、大宗与小宗,其层层隶属关系表现为族名(氏)的层层包含,同宗――同族――同姓,就像大树分出枝杈一样,维护着奴隶制的统治。
       姓与氏的区别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产生的原因不同;一是社会功能不同;一是表现形式不同;一是用法不同。
                       一、        产生原因不同
      姓的产生原因是“因生赐姓”,赐姓的主要根据是“德”。《左传》隐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注》:“立有德以为诸侯因其所由生以赐姓,谓若舜由妫汭,故陈为妫姓,报之以土,而命氏曰陈。”《周语》载:“帝嘉禹德,赐姓曰姒,氏曰有夏。”有德未必有功,如陈胡公(周文王的长婿)只强调他“不淫”的德而赐给妫姓,并未强调他所立的功劳。禹获姓也是“帝嘉禹德”。所以说,赐姓的根据是“德”。周初的赠姓实质是要“继绝世”,重视延续先圣名王之祀(今日谓之“香火”),所谓德只是虚名(借口)而已。通过赠姓的手段,使一个濒临灭亡的姓族登上或重新登上历史政治舞台,表明周德遍及天下,以达收人心的目的。同时又可利用各姓族分别治理其族,然后通过婚姻关系和其他手段,拉拢异姓,达到周王朝长治久安的目的。
       氏的产生是“胙土命氏”,主要侧重于功,赏赐内容是“土”,有“德”无“功”者得不
到氏。宗子一般继承原氏号,其他庶子有功者可赐给新氏,无功者或随旧氏,或依附新氏。氏不经“命”,则得不到承认,即使像鲁国跋扈嚣张的无骇、羽父,都不敢擅自取氏。
赐姓的权力是天子的特权,诸侯无权赐姓。天子可赐姓,也可命氏,诸侯只有命氏的
权力。
      赐姓有阶段性。周代赐姓只在周初进行,后来就不再赐姓了。这是因为新秩序已经建
立,“继绝世”的政治使命业已完成,赐姓也就告别了历史舞台。命氏则延续了五六百年,到春秋时代仍在进行。因为子孙后代源源不绝的产生,分支越分越多,战争与其他原因立的“功”仍然需奖励,否则不利于诸侯的统治,因此领地要继续分割,直到领地不能再分割时(战国的郡县制便阻死了这条分封的路),氏的产生方能停止。
                         二、        社会功能不同
  姓的主要功能是别婚姻,氏则用来别贵贱。
      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同时婚姻也是天子王朝与异姓诸侯,以及各异姓诸侯国之间政治联系的重要纽带,因此用姓来别婚姻是周礼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周代社会制度是宗法分封制,它的特点是以血缘纽带的来维护周王室的统治。王室把兄弟子侄不断分到各地为诸侯,诸侯国内又进行宗法分封,为卿、大夫、士。这样构成了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政治和血缘的双重关系。这种关系采用嫡长子继承的制度使它长期固定下来,天子称同姓诸侯一律为叔父,表示同姓是一家。这种分封是周政权的基石,目的是维护同宗同族的感情,因此,同姓不婚便成了维护这种关系的必要条件。当有人违背这项原则时,人们便会群起而攻之。
       同姓不婚是与异姓诸侯联姻的保证,联姻是宗法制度的补充。天子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就表明他们之间政治和亲戚的双重关系。这样周王室的基石又拓宽加固了。
       因此,周代对同姓不婚不断在理论上阐述和宣传。
       《坊记》:“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以此坊民。”
       《礼记•郊特牲》:“(取妻)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
       《白虎通•姓名》:“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同姓不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
       《国语•郑语》:“先王聘于异姓,务同和也。声一无听,物一无文。是知礼不娶同姓者,非但防嫌,亦以戒独也。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
       《左传》僖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国语•晋语》:“同姓不婚,恶不殖也。”韦昭注:“殖,蕃。”
       《国语•晋语》:“是故取妻避其同姓,畏乱灾也。”
以上议论可归纳为三点:政治上“戒独”,“务和同”,以达到“附远厚别”的目的;生育上防“不蕃”;生活上“畏乱灾”。
       直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同姓姓婚姻仍然比较忌讳。鲁昭公娶了吴国女子为夫人,吴鲁都是姬姓,这违背了同姓不婚的周礼,作为维护周礼的典范、周公的鲁国,尤其不该。按照周代女子称呼,鲁昭公夫人未出嫁时应叫孟姬,出嫁后该叫鲁姬或吴姬,不管怎样叫,反正少不了姬姓。鲁人讳取同姓,便隐去姓,只称吴孟子,给人印象似乎是子姓女子。哀公十二年甲辰,孟子卒,记载中一不书姓,二不称夫人,三不言薨(国君或国君夫人死后叫薨),四不言葬小君(国君夫人死后称小君),也就是说一切惯例都免去,保持低格调低姿态,为的就是忌讳同姓婚姻。有趣的是,当孔子曾准备按葬小君的礼节去吊唁,谁知主持葬礼的季氏连丧服都没穿,孔子也只好灰溜溜地脱下絰衣(丧服)而行常礼。
       鲁昭公娶同姓,受到舆论的谴责,《论语》中这么一段记载:“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曰:‘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孔子为尊者讳,硬着头皮说违心话,陈司败尖锐地指出如果鲁昭公也知礼的话,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驳得孔子哑口无言。古人言朴,就那么两三句话,若换上今日小说家描绘一番,当使读者忍俊不禁。
       如果碰上国君因女人而死,而这个女人正好是同姓,那么评论家就一定会在同姓婚引起“乱灾”上发挥一番。
       陈灵公淫同宗夏徵舒的母亲。单子批评他“嬻(渎)姓”(不敬其姓)。(《国语》)两年后陈灵公被杀死在夏家。
       齐棠公(棠邑大夫)的妻子是东郭偃的姐姐。东郭是崔武子(崔杼)的家臣。齐棠公死后,崔杼去吊唁,被棠姜的漂亮迷住了,要东郭偃把姐姐嫁给他。东郭偃不答应:“男女婚配要分辨姓。您出自齐丁公,我出自齐桓公,都是姜姓,不可以的。”崔杼却执意娶了棠姜。后齐庄公也与棠姜私通,还把崔杼的帽子开玩笑地拿去送人。崔杼一怒之下,便弑杀了庄公。
      有因娶同姓女人而亡国的偶发事件,也被人认为是同姓引起国亡。
      郐夫人为姞姓,与郐国同姓,郑国通于郐夫人而取其国;聃国以同姓郑女(姬姓)为夫人而国亡。
       有的人还用危言耸听的话来批评同姓婚姻。《左传》昭元年载:晋平公有疾,郑伯派子产去晋国公干,并看望晋侯病情。晋国的叔向问晋侯病情要不要紧,子产说:“内官不及同姓,男女辨姓,礼之大司也。今君内实有四姬焉,其无乃是也乎?四姬有省犹可,无则必生疾矣。”这番批评晋君娶四个同姓妻妾的话,听起来令人害怕,但从医学上看,却无根据,同姓婚可使后代不健康,对本人却无影响,只有纵欲过度,才会淘坏身体。但子产的话却使叔向心服口服。
      其实同姓婚姻在春秋时期已屡有发生,尤其是作为霸主的晋国,更为常见。晋文公重耳的母亲(狐姬)便是同姓。他出亡在郑时,郑叔詹曾对郑文公这样评论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认为这种同姓却没有“不蕃”(其实重耳有鸡胸类的毛病)的现象是上天的意志。晋景公的母亲穆孟姬也是同姓,加上上面有四个同姓妻子的晋平公,足以说明晋国是不大重视同姓不婚的。这大约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卢蒲癸便坦爽地指出政治需要高于社会舆论。那是在齐庄公被崔杼杀死后,庄公的同党卢蒲癸出亡在外,到崔杼被杀后才归国。权臣庆舍把女儿嫁给他,庆舍的手下人指责卢蒲癸:“男女婚姻要辨姓,您不避同宗,是什么原因啊?”原来庆氏和卢蒲氏都出于齐桓公,是同宗。卢蒲癸竟毫不脸红地说:“同宗不回避我,为什么唯独我要回避同宗呢?外交中的赋诗,采取断章取义,各取其需,我这也是各取其需,哪管什么同宗不同宗?”
       春秋时代一方面尽力维护血缘关系的纯正,维护周礼的原则,理论上坚持同姓不婚,用姓来辨婚姻,社会舆论上也忌讳与批评同姓婚姻。但另一方面礼崩乐坏也反映到了“同姓不婚”上,由于血缘的疏远,同姓婚姻已成为当时的社会问题。许多人不愿作茧自缚,便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同姓不婚”的原则,有的出于政治的需要,更是公然破坏这条原则。晋君有那么多的姬姓妻妾,并不定是同姓皆尤物,异姓无美女吧?其中政治因素就不少。随着“同姓不婚”的原则不被人重视,到战国时,用姓辨婚姻便失去作用,于是便走进了姓氏混一的时代。
氏是别贵贱的。因为有“功”而“胙土”,所以社会地位就显得高人一头。如果人人都有氏,就无法显出地位的高低贵贱,所以《随园随笔》引孔疏:“贵有氏,贱无氏。”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也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因此,奴隶没有氏。“以技为氏”仍然是奴隶主的氏。当自由民和奴隶都取得氏时,氏的别贵贱的功能也就失效。氏不再别贵贱也是姓氏混一的重要条件。
                       三、        表现形式不同
       这一点表现在姓为“百世不变”,氏却“一传而变”,也就是变与不变的区别。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说:“姓者,所以统系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自出。”
      《随园随笔》引孔疏:“姓者所以统系百世而不变者也,氏者所以别子孙所自出,一传而变者也。”姓统系百世,就像一棵大树的树干,氏是树枝,干只有一根,枝却有许多根。这样,首先就出现数量的区别。姓因为不变,所以姓的数量很少,西周时约有三十来个,春秋文献中只余下二十几个,到汉代许慎的《说文》中只剩十几个。氏因为可繁衍不息(虽然也有消亡的),所以多到上万个。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有一个姓,这个人的子孙后代也只能使用这个姓,但是这个人的后代却可以使用若干个氏。比如伍子胥的姓为芈姓,他的祖父叫伍参,伍参的后代以名为氏,有伍氏和伍参氏;伍参的儿子伍举封在椒邑,后代便有椒氏,以名为氏的则为举氏,伍举的一个儿子便叫椒鸣;伍举还有一个儿子伍奢,伍奢的儿子伍尚封在棠邑,后代便有裳氏;伍奢的二儿子便是伍子胥,名员,他的后代有员氏、伍相氏、胥门氏、王孙氏。后人因避仇改伍氏为五氏,再加上通用字形成的湫氏、堂氏、五相氏,这样,伍家一支便得十三个以上的氏,所以说氏:“一传而变”。
       一个人一生甚至可拥有几个氏,不必“一传”便变了。晋国的士会,祁姓,继承祖业任士官(掌管刑狱的官),为士氏,他先后获得采邑随和范,于是又获得随和范两个氏。他在《左传》中的称呼也特别多:士会、随会、范会、随武子,范武子(武为谥号)、士季(季为行次)。他的后代衍生出来的氏就更多了,如:栒氏、栎氏、士丐氏、司功氏、士吉氏、函与氏、鲂氏、彘氏、刘氏等。商鞅是卫国人,在国内以族系称呼,为公孙鞅到秦后叫卫鞅,以国为氏,后因功封商叫商鞅,他用了三个氏。鲁国展禽,因先人的字得展氏,又因封邑有柳,号柳下惠,得柳氏。这种一生得数氏的情况很多。
       氏的数量越来越多的原因主要来自宗法分封制,天子把土地、臣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奉天子为大宗子。大诸侯国附近的许多小诸侯国奉大诸侯国为宗子。诸侯国中国君又为大宗,分给同姓卿大夫采邑,采邑领主奉国君为宗子,采邑主又分小块土地给同姓庶民耕种,同姓庶民尊奉采邑主为宗子。天子除了封同姓诸侯外还封异姓诸侯,同样,诸侯也把采邑封给异姓的卿大夫,采邑主也把小块土地封给异姓。这样,宗法制度实际意义是土地一级一级自下而上归一人所有,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左传》定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悔,捍御悔者,募如亲亲,故以亲屏周”(《左传》僖二十四年)以蕃屏周、以亲屏周就是大封建宗法制的目的。随着一层一层的封建,一姓所出的支系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就像大树枝分出小树枝,小树枝生出更小树枝一样,氏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说姓可称为氏,氏却不可称为姓,那是因为一、姓可别婚姻,而氏不可别婚姻;二、姓可“以姓为氏”,成为氏的一种;三、同氏未必同姓,异氏未异姓。由于得氏的渠道不同,不同的姓可产生出相同的氏。比如栾氏,有齐国姜姓的栾氏,有晋国姬姓的栾氏;孙氏,有卫国姬姓的孙氏,有齐国妫姓的孙氏。本书第三编百家姓中同氏不同姓现象比比皆是,所以说同氏未必同姓,氏不可称姓,这种同氏的人是不受同姓不婚的限制的。
                                        四、        用法不同
       这点主要表现在称谓上,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原因是因为姓和氏的作用不同,姓用来别婚姻而氏用来别贵贱。阶级社会中地位高氏体现在男子身上,有“功”有“胙土”资格的都是男子,男子才有获氏的权力,氏别贵贱就落在男子身上,所以男子用氏。
       周礼中“同姓不婚”是一项重要内容,既然区别姓的任务男子没有承担,就自然而然地落到女人头上。商代时还极少见到女子称姓,在周代金文中女子开始大量用姓,在《左传》中,女人更是绝大多数都用姓,单独称私名的就只有简、璧、妾、弃等四五个人,季芈畀我(楚昭王妹)则一次用季芈,与其他女子称呼一致,一次称季芈畀我,畀我是私名,略与其他女子不带私名不同。这说明周朝在实行赐姓分封的同时还规定了女子称姓。这样,男女在称呼上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出现了性的区别。
       从《左传》中可以看出,贵族妇女的姓比名重要得多,因此称谓相同的妇女很多,其中最多的是孟姜、叔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8 08: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左传》中女子的称谓是有规律性的,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        行次+姓
       这种称呼多用于未出嫁的女子,用孟仲叔季伯大等行次冠于姓上,女子出嫁后这种称呼便停止使用。
       或者虽然出嫁了,又被休(出)了,便仍用出嫁前的称呼,表示她仍无主。如杞叔姬被出,便称叔姬。
       或者出嫁后碰上亡国,只好回娘家,于是也仍用出嫁前的称谓。如纪侯夫人伯姬之娣因国灭无谥,仍称叔姬。
      上两种情况仅属偶然,出嫁后仍用原称谓的多数是这个女子无谥(或者比丈夫先亡,如上面提到的伯姬,就比纪侯先死。比丈夫先死的不能有谥。或者是地位低下的妾,又没有生下个当国君的儿子,这种媵妾也没资格获谥),便仍用在室之称。
      鲁惠公元妃孟子,比惠公先死,所以仍称孟子。继室为孟子之娣,生隐公,死后谥声,所以便称声子。孟子死后惠公又娶了个夫人,是宋武公的女儿仲子,生恒公后惠公薨,因桓公年幼,由隐公摄位,仲子在隐公元年便死了,因为儿子桓公还没登位,所以仲子也没得谥号,便仍称仲子。
       晋侯夫人少姜,很受晋侯宠爱,得外号少齐,结婚才一年便死去,所以仍叫少姜。
       伯姬  杞夫人,鲁庄公大女儿。
       叔姬  莒夫人,鲁庄公二女儿。
       孟任 鲁君妾,生太子般,鲁大夫党氏女。般登基不久便被庆父所弑,所以孟任也未得谥号。
      季姜 桓王后,纪人,此为嫁前称呼。
      季姬 鄫夫人,鲁女。
      叔姜 鲁庄公妾,夫人哀姜之娣,生闵公启方。
      叔姬 齐昭公妃,鲁女,生齐侯舍,死后称昭姬(随夫谥)。
      叔姬 齐高固夫人,鲁女。
      叔隗 赵衰妾,赤狄女,生赵盾。
      季隗 晋文公妾,叔隗的妹妹,生伯儵、叔刘。
      伯姬 潞子夫人,晋女。
      仲子 齐侯妾,宋女,生公子牙。
      大姬 胡公满的夫人,周文王之女。
      季姬 齐悼公夫人,季康子之妹。
(二)        夫国名+姓
  出嫁给国君的,出嫁后的称呼在姓前冠以夫国名。
  江芈 楚成王妹。
  戎子 宋女。
  王姚 周庄王妾,生子颓。
(三)        夫氏+姓
      嫁给大夫的,嫁后称呼改为姓上冠以夫家的氏。
      雍姬 雍纠妻,祭仲女。郑厉公突要雍纠杀祭仲,雍姬知道后便问母亲:“父与夫孰
亲?”母亲说:“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于是雍姬便向父亲告密,结果雍纠被杀。
夏姬 陈大夫夏御叔妻,郑穆公之女,郑灵公之妹。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皆通于夏姬,
结果夏姬的儿子杀了陈灵公。
       赵姬 赵衰夫人,因为是晋文公的女儿,所以又叫君姬氏,生原同,屏括和楼婴。
       棠姜 齐棠公(棠邑大夫)之妻,东郭偃之姐,是齐桓公后代,出嫁前叫东郭姜,后又嫁给崔杼,崔杼死,棠姜子崔明立,却引起崔氏内乱,齐庆封乘机灭了崔氏。
       栾祁 栾桓子妻,范宣子之女,生栾怀子盈。
       孔姬 孔圉妻,卫太子蒯聩的姐姐,嫁前叫伯姬。
       季姒 鲁季公鸟妻,齐鲍文子之女。
       秦姬 鲁大夫秦遄妻,季公鸟妹。
       卢蒲姜 卢蒲癸妻,庆舍之女。
(四)        己国名+姓
       这一般用于丈夫国家的人对这个国君妻妾的称呼,在姓上冠以这个女子出生国的国名。
这个女子一般是国君之女。 
       邓曼 郑庄公夫人,生昭公忽。
       邓曼 楚武王夫人。
       夷姜 卫桓公妻,宣公烝之而生急子。
       蔡姬 齐桓公夫人。
       贾姬 晋献公次妃,贾女。后来晋惠公烝之。
       梁嬴 晋惠公妾,梁伯之女。
       王姬  齐桓公夫人。天子之女,死后谥共,称共姬。
       徐嬴 齐桓公夫人。
       葛嬴 齐桓公如夫人,生昭公。
       密姬 齐桓公如夫人,生懿公。
       郑姬 齐桓公如夫人,生孝公。
       长卫姬 齐桓公如夫人,生武孟,即公子无弓,死后谥共,称卫共姬。
       少卫姬 齐桓公如夫人,生惠公。
       齐姜 晋武公妾,晋献公烝之,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
       大戎姬 晋献公妾,又叫大戎狐姬,生重耳。
       骊姬 晋献公伐骊戎所得,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齐姜 邾文公元妃,生定公。
       晋姬 邾文公次妃,生捷菑。
       燕姞 郑文公贱妾,生公子兰,即郑穆公。此燕为南燕国。
       陈妫 郑文公叔父子仪之妃,文公烝之,生子华、子臧。
       杜祁 鲁文公妻,杜伯之后,生公子雍。
       偪姞 鲁文公妻,生襄公。
       秦嬴 楚共王夫人。
       宋子 郑穆公夫人。
       圭妫 郑穆公夫人。
       燕姬 齐景公夫人。此燕国为召公之后的姬姓国。
       胡姬 齐景公妾。
       吕姜 卫庄公夫人。
       郑姬 陈哀公元妃,生悼太子偃师。
       巴姬 楚共王妾。
       巴姬 齐僖公妾,生齐桓公。
       向姜 莒子夫人。
       杞姒 宋皇野(子仲)妻,生非我。此例为特殊例子,嫁给大夫。
(五)        父氏+姓
       大夫的女儿嫁给国君或大夫,丈夫国家的人对他的称呼可在姓上冠女子的父氏。
       雍姞 郑庄公夫人,宋雍氏之女,生厉公突。
       宋华子 齐桓公如夫人,宋国华氏之女,生公子雍。
       南子 卫灵公夫人,宋女。
       孔姞 卫太叔疾的妻子,孔文子的女儿。
       国姜 叔孙穆子夫人,齐国国氏之女,生孟丙、仲壬。
       婤姶 卫襄公嬖人,生孟絷。
(六)        己谥+姓
      出嫁后的女子死了,如果有谥,称呼改为姓上冠谥号。
      文姜 鲁桓公夫人,与齐侯私通,齐侯灌醉鲁桓公,使力士彭生扶桓公登车时拉死桓公。
      厉妫 卫庄公夫人,生孝伯。
      戴妫 卫庄公夫人,厉妫之娣,生桓公。
      声姜 鲁僖公夫人,齐女,生文公。
      哀姜 鲁庄公夫人,共仲通于哀姜。
      哀姜 鲁文公夫人,文公死后,哀姜的儿女恶、视都被襄仲杀了,哀姜归齐,过街时说:“天啊,襄仲太不道德了,杀了国君的嫡子立庶子(指宣公)。”街上的人都跟着流泪,鲁国的人因此称她为哀姜。又因不允于鲁国,所以又称出姜。
      成风 鲁庄公妾,须勾人,生僖公。
      穆嬴 晋襄公夫人,生灵公。
      戴己 鲁公孙敖(穆伯)夫人,生文伯谷。
      声己 戴己之娣,生惠叔难。
      敬嬴 鲁文公二妃,生宣公倭。
      穆姜 生伯姬和鲁成公。
      敬姒 卫定公妾,生卫献公和子鲜。
      定姒 鲁成公妾,生襄公午。
      齐姜 鲁成公夫人。(此齐为谥号,非国号)
      穆姜 臧宣叔夫人,铸女。
      敬归 鲁襄公妾,胡女,生子野。
      齐归 敬归之娣,生昭公 。
      景曹 宋元公夫人,小邾女。
      宣姜 卫襄公夫人。
(七)        丈夫的谥+姓
      国君的夫人在丈夫死后称呼又有不同,常在姓前冠以丈夫的谥号。
      庄姜 卫庄公夫人,齐东宫得臣之妹。
      宣姜 卫宣公本为儿子急子娶齐女为媳,见齐女美而自娶之,生寿和朔,后来齐人又
强昭公(宣公的庶子)烝于宣姜,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
      文芈 郑文公夫人。
      文嬴 晋文公夫人,秦穆公之女,原称秦嬴。
      定姜 卫定公夫人。
      共姬 宋共公夫人,又叫伯姬、宋伯姬,生宋平公。
      定姒 鲁定公夫人。
      怀嬴 晋怀公子圉的夫人,又叫辰嬴,后又嫁给晋文公(怀公的伯父)为妾,生公子乐。
       武姜 郑武公夫人,申国女,生庄公及共叔段。
       秦穆姬 秦穆公夫人,晋献公女,又叫伯姬。
       赵庄姬 赵盾的儿子赵朔的夫人,又叫孟姬,后来赵婴(赵盾之弟)通于庄姬,引起赵氏内乱,赵氏差点灭族。
(八)        丈夫的氏+行次+姓
      荡伯姬 宋大夫荡氏妻,鲁女。
      孔伯姬 孔圉妻(见前)
(九)        父氏+己谥+姓
      颜懿姬 齐灵公夫人,鲁人。
       声姬 懿姬之娣,生太子光(庄公)
(十)        父氏+行次+姓
      狐季姬 晋文公的母亲。(见前)
(十一)        谥+行次+姓
      声孟子 齐灵公夫人,宋女,生前叫孟子。
      穆孟姬 晋景公的母亲。
(十二)        姓+氏字
       这种叫法常见,如怀嬴称嬴氏,文姜称姜氏,定姒称姒氏,景曹称曹氏,向姜称姜氏。
《左传》中称姜氏的最多。
      男子有智氏、栾氏等,后而也是一个“氏”字,男女都带这个“氏”字有没有区别?有,区别在于女子“氏”前冠以姓,男子“氏”前冠以氏,春秋时绝无例外。
      一个女子在一生中可以出现好几个称呼。假如有一个齐国女子,她是老大,在出嫁前大家便称她为孟姜,如果嫁的是鲁国国君,鲁国人称她为齐姜,齐国人则称她为鲁姜,如果她的丈夫谥号“文”,那么她的丈夫死后,她就得称文姜,如果她自己死了,谥号为“穆”,那么便称穆姜。
       在上面各种称呼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不管用哪种称呼方式,女子都不能缺姓;二、姓前冠父氏的远远少于姓前冠夫氏的。这充分反映出姓表婚姻的作用。
       正因为用姓是为了别婚姻,只许女子用姓,所以有人讥笑司马迁称周文王为姬昌、周公旦为姬旦是缺少常识。因为他们都不应称姓,而只准用氏,以国为氏,称周昌、周旦,周公旦年青时可喊公子旦,封官爵后加尊称便叫周公旦。
       由此我们也明白了现代姓氏中那些姓姒、己、妫等古姓的人数为什么那么少。因为男人有地位的都取得氏,只有没有氏的男人和女人才称姓,而《左传》没有氏的男人仍然不称姓,他们只称名。有人统计过,255年当中,无一个男子称姓的。有氏的族兴旺发达,无氏的人淹没无闻,直到战国时有人以姓为氏才得以保存了一些古姓。现代姓氏中,人数最多的前五十名姓氏中都属于氏,第三十二位的曹也不是曹姓的曹,而是姬姓的曹氏。一百位以内只有姜姚任三个古姓。
       到战国时,女子的称呼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国语》中有以下几种形式:一、“行次+姓”,如叔祁、孟姬;二、“族氏+姓”,如狐姬、夏姬;三、单称姓,如任、姒;四、女子为君王第一夫人的用“族氏+后”,如狄后、房后;五、“族氏+氏字”,如夏氏;六、单称族氏的,如骊。
       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族氏”,全指父氏而不指夫氏,“姓+氏字”与“族氏+氏字”的现象并存,嬴氏是“姓+氏字”,夏氏是“族氏+氏字”。从中可发现,姓别婚姻的作用已经失去。
       到《战国策》中,女子的称呼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女子已不再称姓族名,而以族氏名代之,也就是说《左传》中基本格式“X+姓”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主要形式为“父族氏名+姬字”,此“姬”字已非姓的意义,是蜕化了的姬妾之姬,如江姬、阴姬、纪姬;其次是称“某后(或某太后)”和“某夫人”,如燕后、宣太后、赵太后、徐夫人。这是“与夫有关的名号(氏或谥)+新称”的形式。
      因此,女子称呼非加姓不可的情况只能到春秋为止,说明姓别婚姻的功能到战国已失效。从女子称呼的演化,我们又可证实战国时姓氏已混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发表于 2017-10-29 09: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处觅鸿儒,这里就是了。全部下载,等有机会当文抄公的时候,也好抄录几段。
但是,要先辨正,要对的才抄。
刚刚先生过目不忘。我计划读左传30遍吧,读了好多遍,那些文章还是硬块在肚内,难于消化。《左传》太难读了。向先生学习吧!

点评

我这其实也是文抄公。不过来自左传的姓氏是下了功夫,反复核对,经得起考验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9 10: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9 10: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0-29 11:40 编辑
老童子 发表于 2017-10-29 09:16
何处觅鸿儒,这里就是了。全部下载,等有机会当文抄公的时候,也好抄录几段。
但是,要先辨正,要对的才抄 ...

我这其实也是文抄公。不过来自左传的姓氏是下了功夫,反复核对,经得起考验的。比如 《左传》中女子的称谓是有规律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9 11: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从姓氏并存到姓氏混一
       西周到春秋时期是姓氏并存时期。
       姓氏并存是时代的需要,政治的需要。没有姓,族氏之间就无法确立血统的界限,族氏之间就缺乏有机联系的纽带;没有氏的发展,一个姓族就得不到发展的机会,就达不到金字塔形一层一层的有秩序的管理。
       宗法分封制是周王朝的基本国策,通过一层层的分封,使周家子弟遍布各地,成为周王朝盘根错节的社会基础。宗法制的存在确定了氏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停的分封,使氏不断地产生,分封不止,氏的孪生也不止。
       同姓不婚是宗法制的补充,是亲亲附远的一种策略,同时又是保证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能够世代持续下去的有力措施。
       同姓不婚与宗法分封制的这种互相补充、互相限制、缺一不可的关系,就决定了姓与氏的独立、分工、并存的局面。
       直到春秋,宗法分封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氏在不断地按各种能表明贵贱的渠道产生。理论上与社会舆论上也始终没放松同姓不婚的宣传。分封制只要不被摧毁,姓与氏的功能就不会混淆,姓与氏并存就能持续下去。
       到了战国时代,姓和氏便从并存进入混一。
       这种混一是渐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周天子威权的式微。各诸侯目无朝廷,各行其是,动摇了周王朝统治的上层基石。
       周天子威权的式微从东周初便有征兆。东周开头是靠郑虢几个诸侯国维护的,一个王朝当它本身丧失了统治能力,要靠别人庇护时,威权自然就打了折扣。于是诸侯向天子开战、诸侯问鼎、诸侯侵犯王室的利益、诸侯各种制度上的僭越便像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诸侯中的强者发现打着尊王室的旗号,便能挟天子以令诸侯,达到称霸的目的。这样,当诸侯偏离周礼过远时便有另一个诸侯出面干涉,联合其他诸侯共讨之共伐之。因此诸侯表面上维持着尊朝廷为大宗子的场面。到春秋末年,周王室的几次争王位的内哄,加速了周王室的没落。到了战国,周王室已形同小诸侯国,诸侯扯下了尊王室的招牌,只顾合纵连横争权夺利,周王室可真正成了孤家寡人。
       政治的需要使血统的需要退居二线。
       婚姻仍然是政治的纽带,但不再靠姓来别婚姻,而是靠政治需要来别婚姻。同姓之间血缘越来越疏远,血不一定浓于水,因此同姓国之间需要注进新的血液,调整原有关系,建立新的政治关系,婚姻便成为一张最有效的政治牌了。
      其实,春秋时已屡有人向同姓不婚挑战(见前文),只是那时还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到战国时同姓结婚便习以为常,但并不是说人们的认识反而倒退,不懂得优生道理了,反之,应该说人们的认识是进步了,优生只要限制在同氏不婚便可以了。
      国与国之间的亲亲关系淡薄,也在春秋时就开始了。晋文公联合秦国侵略郑国,晋郑是同姓国,后来当秦国单独又侵略郑国时,晋国却以犯我同姓的借口在崤山伏击秦军。可见维护亲亲关系也只是一张政治牌。同姓灭同姓在春秋已是家常便饭,晋国就消灭了鲜虞、杨、原、韩、贾、滑、焦、虞、虢、郇等同姓国,才变成了超级大国。卫灭了邢,蔡灭了沈,鲁灭了项、极。在姓与氏中,氏比姓更凸现出它的重要性,姓与氏的翘翘板作用在春秋时已失去了平衡。
      其次宗主关系在发生质变。最初是卿大夫崛起,操纵国政,国君大权旁落;随后家大夫崛起,操纵家政,卿大夫大权旁落。这样,宗法制的理论基础也遭到破坏。
      最典型的是鲁国。春秋末年,三桓(季孙、孟孙、叔孙)当权,国君的废立都由三桓说了算,甚至发展到国君流落国外,季氏不批准,便不得回国都,最后客死他乡。三桓三分公室,后来又四分公室,公室名义上还是大宗子,实际上已一无所有,是个穷光蛋了。
      随后三恒的家臣又重权在握,他们玩三桓于掌上。有一次,国君下决心要灭了三桓中的季氏,季氏已岌岌其危,国君又征调孟、叔两家来围剿季氏。看来季氏是非亡不可了。关键时刻,叔孙氏的家臣经过辩论,一致认识到季氏存则三桓存,季氏亡则三桓灭,于是反戈一击,帮助季氏战胜了国君。从此三桓便由家臣说了算,到定公五年,季氏家臣阳虎竟敢囚禁季桓公及公父文伯(公文歜),逐仲梁怀,杀公何藐,在稷门之内与定公订盟,又逐公父歜和秦遄,气焰非常嚣张。定公六年,阳虎又在周社同定公和三桓盟誓,凌驾三桓之上,真是炙手可热,俨然一方诸侯。到定公八年,阳虎干脆清除三桓,取而代之,据讙、阳关反叛。
晋国在春秋末年也是六卿说了算。六卿后来互相倾轧,不必经过国君点头便先后灭了范氏、中行氏,后来智氏又想灭了赵氏,结果反而被赵韩魏三家所灭。
       到了战国初期,卿大夫由操纵大权发展到取而代之。晋国的赵韩魏先三家分晋,然后连锅端,成立了三个新诸侯国。齐国的田氏也改姜姓齐国为田氏齐国。七强中有四个新生政权。
       这种权力再分配,摧毁了宗法制的金字塔――一层一层的千古不变的由大小宗主构成周王朝的统治集团。宗法制基础的动摇,使赖以生存的姓和氏的分工也遭到破坏。
      第三,嫡长子继承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度渐被破坏、被废止,这样,分封制的社会基础受到破坏。
      宗法分封制依靠嫡长子继承的世卿世禄制,方能流传数百年。但从春秋末家臣当权到战国七雄逐鹿,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使本集团在竞争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各国纷纷变法,有识之士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如果领导权落在平庸之辈的嫡长子手里,这个集团不是灭亡也是衰落。鲁国的季氏集团就多次打破常规,让庶子继承,所以季氏始终能保持三桓中的优势地位。赵氏集团也常有由庶子掌权的事,像赵襄子,便是庶子。
      由于战国是斗智斗力的时代,各国都需要大批人才,世卿世禄制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秦国在彻底变革后,大量招揽国外人才,用客卿制(外国人担任卿大夫)打击贵族的世袭制,使秦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像范睢、张仪、尉缭、李斯,都是出身低下的人,凭着他们的才干,成为统治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其他国家也不甘落后,尤其是那些游士以胸中韬略,口中辩给,常常今夜为布衣,明晨为卿相,如吴起、苏秦等。同时,频繁的战争,也给庶民们创造了机会,他们凭着战功,纷纷成为新的权贵。
      另一方面,原来的权贵则不断被消灭与淘汰。春秋末年昭公二年叔向对晏子说的两段话最能说明这种权贵衰落情况:“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晋之公族尽矣,肸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从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肸又无子。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祀?”叔向一族曾有十一支,可谓兴旺发展,谁知到叔向时便只剩下羊舌氏一支,而且果然被他不幸而言中,不久在他的子侄辈手上,羊舌氏便灭族了,真的“岂其获祀”了。
       战国时,赵韩魏齐是新兴的诸侯国,他们国内的贵族早已更新换代了,只有秦楚两个国家,旧贵族盘根错节,给改革制造了许多阻力。为了根除保守势力,商鞅和吴起在改革中献出了他们的生命。
      这种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新制度代替旧制度,各阶级、阶层的地位不断调整,与周初的宗法制产生尖锐的冲突,表示贵贱的氏便失去了它昔日的光彩。
       第四,也是最关键的一条,郡县制的任免法彻底摧毁了世袭制,氏也就丧失了它滋生的土壤。
       战国七雄先后推行郡县制,郡县制与宗法分封制的根本区别在于任免和世袭。郡县制的各级首脑是任命的,随时也可以免去,他们没有世袭权。郡县的官员是靠食俸为生,世袭制的贵族是靠食邑坐享其成。胙土才能命氏,现在的郡县制已无土可封,因此也就无法命氏了,命氏的制度也就废止了。宋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就已提出了这种观点:“既无土可分,则姓与氏无别。”
       当然,并不是说从此大家地位平等贵贱一致了。地位贵贱照样存在,但是表现的形式变了,不用氏而用别的方法来表现它。
      上节所述女子称呼的演变其实就是社会变迁的反映。
      宗法制的终止使姓和氏都失去了他们的功能,于是姓氏便混一了。
     《日知录•杂论•氏族》(清•顾炎武):“姓氏之称,自太史公(指司马迁)始混而为一。      《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对姓氏混一的时代认识不大正确,但《史记》确实最能体现汉代姓氏混一的现象。姓氏混一后通称为姓,且从天子到庶民都有姓了,这时,姓只表明个人所生家族的符号。
       姓氏合一后,氏字仍在用,但原来专用于男子的氏字,反倒成了表示女子家族的例称。出嫁后的女子便称为XX氏,第一位是夫家的姓,第二位是父家的姓,这样,封建社会的妇女地位比春秋时还不如,春秋时女子出嫁后有的还可以带孟仲叔季等行次,封建社会出嫁的女子则变成没有名字的人了。
      姓氏制度的演化过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姓的产生,标志人类已进入母系社会;氏的产生,标志私有制的出现;赐姓命氏制度的出现,标志国家的形成;女人称姓的确立,标志奴隶制进入健全阶段;姓氏混一,标志奴隶制的崩溃,现代意义的姓产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9 11: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命氏的法则
                         第一节   通论

      命氏的法则有哪些?各家所定不一,有分九种的,有分十七种的,也有分三十四种的。多数人分类都较正确,只是分得粗和分得细存在分歧。有些家则把各种因素引起氏的演化当作命氏的法则就不当了,如避仇、避讳、通用等。所以本书分两章介绍,本章为命氏法则,下一章为姓氏的演化。它们的界限在于能不能别贵贱,像避仇、避讳就与别贵贱无关,所以不是命氏法则。
     《风俗通》把命氏法则分为九种:“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以号则唐虞夏殷也;以谥则戴武宣穆也;以爵王公侯伯也;以国曹鲁宋卫也;以官司徒司寇司空司城也;以字伯仲叔季也;以居城郭园池也;以事巫卜陶匠也;以职三乌五鹿青牛白马也。”所谓号相当朝代,量也不多,可归入以国为氏。官和职,古人分得很清楚。孔颖达说:“其诸侯以下及三公至士总而言之,皆谓之官。官者,管也。以管领为名。若指其所主,则谓之职。”职者,常也,指日常执掌的工作。要把官和职分得一清二楚,实在是个麻烦的事,也没有这个必要,不如按“总而言之,皆谓之官”,做一类为好。
      《随隐漫录》分十七类:国、邑、乡、亭、地、姓、字、名、次、族、官、爵、谥、吉德、凶德、事、技、族。如:“孟氏、仲氏,别兄弟也;丁氏癸氏别先后也;祖氏、祢氏,别上下也;第五氏、第八氏,以同居别也;孔氏、子孔氏、旗氏、子旗氏,字之别也;轩氏、辕氏、熊氏、熊相氏,名之别也;季氏之有季孙氏,仲氏之有仲孙氏,叔氏之有叔孙氏,嫡氏之别也。”吉德如“冬日、老成”,技如“巫、卜、匠、豢龙、御龙、干将。”十七类分得很细,但乡、亭与邑不必分得过细,可合为邑为氏。
       命氏法则虽然人言人殊,类别有多有少,但概括起来可归为四大类;
一、        以地名为氏――国名、邑名、居处名;
二、        以名字为氏――以名、字、次(族系、行次、爵系、国系、邑系)、谥为氏,以姓为氏,以姓名为氏;
三、        以官职为氏――官、职、爵;
四、        以事为氏――器、技、事、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9 11: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以地为氏
                                      一、以国为氏

      诸侯以国为氏,是标准的“胙土命氏”。如“故陈为妫姓,报之以土,而命氏曰陈。”(《左
传》隐八年注)国是最大的地名,很多诸侯国便是用地名来命名的。甲骨文中,国族名与地名常常不分,就是因为一个部族久居一地,地名就变成了族名,族名也可变成地名。如秦国就是建国在秦谷而得名,周国是建国在周原而得名。有的诸侯不断搬迁,国名也就常随地名而变,如周国原在邰,后迁到豳,再迁到周原,所以便有邰国、豳国、周国的不同称呼。邾国迁到娄地,便被称为邾娄。唐国迁到晋水流域,便改称为晋国。朝代有虞、有夏、殷、周等,是比诸侯更大的国家,以它们为氏的数量不多,因此以号(朝代)为氏也可归于以国为氏。
       有一种说法,说国君和他的儿子、孙子没有氏。其实他们是有氏的,这个氏便是国。只是他们使用国号外,不必再像其他人一样另外要命氏,其次是他们在国内平时是不用氏的,国君的儿子和孙子则用族系来称呼,叫公子、公孙。这两个族系与氏略有点区别,氏是子孙可以继承,接着用下去的,公子、公孙却只限于本人使用,到子孙手上便用不上,如果以公孙为氏,子孙都用下去,那这一支的公孙便成为氏了。
       那么以国为氏什么情况下用呢?一般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便用上它了。
       一是在《左传》中遇到两种国君要称氏,一种是附庸国的国君,一种是弑君篡立,篡立后还未会诸侯(即还未得到大家公认)的国君,外国人称他们便在名字前冠国名。
       隐公元年有邾仪父,庄公五年有郳犁来,都是附庸之国,当邾国取得子爵后便不这样直接称呼了,而是称为邾子某某。
       桓公六年有陈佗,桓公十一年有郑忽(郑昭公),庄公八年有齐无知,他们都是杀君篡位,未会诸侯的。当已会诸侯,也就是得到大家承认后,称呼就要改了,如后来郑忽便称为郑昭公忽。
       一是国君之子或孙,在国内称公子、公孙,若出奔到他国去,就在名或字前冠以国名。《日知录》说:“古人之氏或以字,或以官,或以邑,无以国为氏者,其出奔他国然后以本国为氏,敬仲奔齐而为陈氏是也,其他若郑丹、宋朝、楚建、郳甲之类皆是也。”敬仲是陈公子完,奔齐后便叫陈完;郑国子革(公孙革)又叫然丹(子然之子,然是氏),奔楚称郑丹;宋公子朝在韩称宋朝;楚太子建出奔后称楚建;郳公子甲出奔称郳甲;蔡公子季出奔称蔡季;纪公子季奔齐称纪季;齐桓公在外称刘小白;曹世子羁奔陈称曹羁;齐悼公在外称齐阳生;其他如卫元咺、宋子哀、邾畀我、莒展舆、莒牟夷、邾快、小邾射等。文公十八年,莒太子仆奔鲁,季文子称他为莒仆。卫国公孙鞅到秦后称卫鞅,后来因功封商,便称商鞅,公孙是他的族氏,卫是以国为氏,商是以邑为氏。
       三是国亡之后,国君的后代以国为氏,这是最常见的情况。
       正因为国君以国为氏,所以郑樵曾讥笑司马迁和刘知几称周公为姬旦,文王为姬昌,说他们不懂姓氏常识,因为他们不应称姓,而应称氏。
       值得注意的是别把以其他途径获得的氏,与以国为氏相混。如妫姓陈国少西的夏氏不是姒姓夏朝的夏氏;卫国齐恶的齐氏是以字为氏,不是姜姓齐国的齐氏;鲁国秦堇夫的秦氏是以邑为氏的,不是嬴姓秦的秦氏。
      以朝代命氏的有:夏、商、殷、北殷、商、周、西周。
      以夏商时国名为氏的有:程、崇、扈、房、杜、褒、奄、寒、庸、戈、观、双、空桐、飞廉、来、灵、鄙、便、郸、豳(邠)、薄、薄姑、缯、巢、、儋、端、封、封父、甫、负、甘、葛、葛伯、共、圭、留昆、牢、雷、灵、黎、飂、庐、鄤、梅、靡、密、密须、缗、冥、秣、貊、鄚、牟、庖、逢、蒲、岐、清、饶、任、仍、阮、斟、灌、斟灌、三苗、铸、允、昆、吾、昆吾、廖、习、顾、彭、韦、豕韦、诸稽、过、郮、苑、妘、运奄、舟、终黎、挚、挚畴、畴、中黄(中皇)、施、沙、郅、稚、中容、訾、訾陬、莘(辛)、箕、暨、甲父、虞、遇、寻、胤、蜀、夙沙(宿沙)、武、武罗、西陵、有男、须、修鱼、有扈、庸(鄘)。
      来源于周朝诸侯国的氏比较多:
      鲁、郑、吴、卫、韩、魏、燕、蔡、曹、贾、齐、宋、越、秦、楚(荆)、赵、陈、胡、许、萧、罗、薛、莒、夔、莱、赖、巴、柏、褒、毕、岑、安陵、逼阳、根牟、仇吾、仇由、淳于、舒鸠、舒鲍、舒子、舒蓼、舒、鲜虞、鲜、淮夷、彤、彤城、将梁、贺娄、虎夷、钟离、徐、颛臾、孤竹、竹、邶(鄁)、成、郕、戴、代、聃、道、邓、滇、顿、鄂、贰、凡、、酆、郜、耿、谷、管、郐、、、厉、随、梁、蓼、廖、六、娄、路、吕、毛、茅、郳、蕲、、杞、谯、权、冉、芮、鄀、鄟、专、祝、邾、朱、原、郧、章、曾、载、轸、邹、胙、濮、虢、邗、寒、弦、项、向、谢、滑、黄、诗、盛、莘、沈、申、晋、焦、蒋、江、冀、纪、霍、於丘、于、邘、翟、郇、应、宋、宿、遂、郯、谭、西周、西申、息、夷、义渠、唐、蓐、滕、桐、鄢、、邢、雍、杨、英。
       以“夷狄之国”的国名为氏的,如:狄、翟、代、戎、那羌、鼓、满、庐、庐子、骊等。
秦汉时的外邦外国人带来的姓,如“昭武九姓”中的米、安、康、曹、石、何、史、火寻、戊地等。
       秦汉以后以国为氏的就很少了。刘汉王朝灭亡后,其子孙大多数仍然姓刘,但也出现了以国为氏的汉氏。僰国是古代西南方的侯国(在今川南、滇东一带),汉武帝曾派使臣唐蒙凿开石路,到达僰国,设僰道县。僰人与汉朝相通后,国人就以原国名为氏,为僰氏。
汉代也偶尔有些以侯国为氏的,如安都氏、红氏等。
      (附)夏、商、周方国方位表(见书后)


许多字打不出,只好空在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发表于 2017-10-30 23: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仔细研究一下你的大作,对读通《左传》大有益处,感谢了。已经全部复制,便于今后查阅。《姓氏》若还有新的,也将复制。
许老读书十分专精,更有方法。“带着问题学”,恐怕还是学习秘诀呢!

点评

这是我写的一本厚厚的书,慢慢发吧。《左传》的家族在此非常清晰  发表于 2017-10-31 07: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1 12: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以邑为氏
      以邑为氏,邑指采邑,又叫食邑,是天子及诸候分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这些
卿大夫的后代如果能够世不失其德,保有这块土地的,就以邑为氏,以示荣耀显,所以以邑为邑也属于“胙土命氏”,能够显示地位的高贵。
       古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名誉地位的封爵,这五等爵“胙土命氏”便是诸侯国。周朝还有五等之封,是小于诸侯国的实际统治权,这五等之封是国侯、邑侯、关内侯、乡侯、亭侯,这五等封与诸侯国中的卿大夫的采邑有所不同,这是介于国与邑之间的统治。古代规定,1250家为一乡,亭的统治区为10里,10亭为一乡。有人把这种“胙土命氏”分为“以乡亭为氏”。因为这五等爵在氏中已有许多分不大清,而且它的统治区与采邑差不了很多,因此也可以归入“以邑为氏”。
      以关内侯为氏的如温、原、苏、毛。
      以乡侯为氏的如:
      殷帝乙时,王子朝封在太原郝乡(陕西西安附近),后代为郝氏。
      秦国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乡(山西闻喜县东),得氏,到六世孙时又被周僖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山西远城县、闻喜县一带),氏便去“邑”从“衣”,改为裴氏。
      齐宣王少子通封于陆乡(山东平原县一带),后代为陆氏。
      周文王子毕高之后,其子庶封于庞(今地不详),后代为庞氏。
      周文王长子太伯的曾孙仲奕封于阎乡,为阎氏。
      其先有封于肥乡者为肥氏;封于尸乡的为尸氏;封于颐乡的为颐氏;
      郑公子食徐吾之乡为徐吾氏;有人仕闽,食邑闽之练乡为练氏。象徐吾氏、练氏,大约都属于以乡为氏。
      以亭为氏的如:楚大夫受封于南郡麋亭(湖北江陵县东北)为麋氏;有楚公子食采于南阳豆亭(河南南阳市一带)的为(chóu)豆氏;封于右北平采亭的人为采氏;越王无疆次子蹄,封在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因此为欧阳氏。九方氏,也是以亭为氏。
      下面的氏大约都源于乡亭等:
      周敬王之子封于鄄得鄄(juàn)氏;
      老聃五世祖事康王,封于苦,为苦氏;
      曹公孙封于鄸得鄸氏;
      周封友子于蓬州得蓬氏;
      高周间黄帝后裔食采于雍,得雍氏;
      周平王长子精封于纵为纵氏;
      夏少康封少子于会稽为会稽氏;
      周武王封北载于 ,其后迁于城之阳为城阳氏;
      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邑为甸内侯,为单氏;
      齐宣公之子孙封于汲为汲氏;
      商王太丁封经才于堂阳为堂阳氏;
      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州为汝氏。
      各诸侯国把邑又分给同姓卿大夫或异姓卿大夫,卿大夫的后代“以邑为氏”在命氏法则中是最常见的一种,大约有二百个氏。
      源于周王朝的邑有 、泛、缑、刘、留、单、昔等氏。荣氏,周成王卿士荣伯之后;翁氏,周昭王支庶食采于翁山;瑕氏,周大夫瑕禽邑;营氏,周成王卿士营伯邑;邛氏,周大夫邛叔邑;谢氏,宣王支子邑。

      源于晋 国的邑有蒯、绵、梁(解梁、高梁、曲梁城)、临、屠岸、州、郤、夏阳、荀、阎、郫(pí)、陉、及、壶、梗阳、高梁、清等氏。邴氏,晋大夫邴豫邑;步氏,步扬邑;程氏,晋荀氏邑;絺(chī)氏,晋智伯臣有絺疵;厨氏,晋魏錡食采于吕,又食采于厨,称厨武子;解氏,唐叔虞的儿子良的食邑;范氏,杜伯之子隰叔奔晋为士师,他的孙子士会的食邑;邢氏,韩宣子之族邑;绛氏,晋穆公迁都于绛,后代以邑为氏;冀氏,晋大夫冀芮(郤氏)邑;函与氏,晋大夫范皋夷邑;臼氏,晋胥臣邑;驹氏,晋大夫郤克邑;苦氏,郤犨邑;栎氏、栒氏,范文子燮邑;楼氏,赵衰的儿子楼婴的采邑;苗氏,楚大夫伯棼的儿子贲皇奔晋后的食邑;翼氏,晋侯居翼城,人称翼侯,其后有翼氏;栾氏,晋靖侯的孙儿宾的食邑;令狐氏,魏栾的儿子魏颗邑;屏氏,赵衰儿子括的采邑,赵括又称屏括,又号屏季;蒲城氏,步扬的儿子鹊居邑;曲氏;晋穆侯封少子成师于曲沃;邯郸氏,赵盾从兄昆弟子赵穿邑;涉氏,晋大夫涉佗先人的食邑;随氏,士会邑;铜鞮氏,晋羊舌赤邑,谓之铜鞮(tí)伯华;彘氏,士会支子士鲂邑;温氏,郤至邑;邬氏,晋大夫邬臧邑;五鹿氏,重耳封舅舅子犯于五鹿;知氏(智氏),荀首邑;杨氏,羊舌氏叔向邑;羊舌氏,晋靖侯之后的食邑;郇氏,晋武公灭郇以为邑,封给大夫原氏;续氏,晋大夫狐鞫居的食邑,号续简伯;先氏,先轸的先人的食邑;郄氏,晋郄献子邑;鄐氏,楚雍子奔晋的食邑。

      源于鲁国食邑的氏有:诸、落姑、毗(pí)、隆、郓、咸丘、有山等。汪氏,鲁成公支子邑;瑕丘氏,鲁桓公庶子邑;颜氏,伯禽支庶邑;费(bì)氏,季氏邑;郎氏,鲁懿公的孙子费伯建造城郎,因居之;东野氏,伯禽少子鱼的食邑;防氏,臧氏邑;郈氏,鲁孝公的八世孙成叔为郈大夫;臧氏,鲁孝公之子彄的食邑;柳氏,展禽邑;邹(郰)氏,叔梁纥为郰大夫;匡氏,匡邑宰句须。

       源于郑国食邑的氏有:邲、怀、鄬等。堵氏,郑大夫泄伯采邑;郏氏,郑大夫郏张先人邑;京城氏、京氏,郑武公少子段改封于京,谓之京城太叔。

       源于宋国食邑的氏有:薄、虫、留等;盂氏,宋公为右盂,食采于盂邑(河南睢县西北);木门氏,宋公子居食采于木门;褚(chú)氏,宋共公的儿子石的采邑;郃氏、合氏,向戌邑;华氏,宋戴公的儿子考父说的采邑;锡氏,宋元公孙子的采邑。

      源于楚国食邑的氏有:沉、沉尹、棘、麻、虞丘、穰、商密、瓦、蒍、涡、养、永、阳丘等。钟氏、钟离氏,宋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卅黎,卅黎仕楚后的采邑;轩丘氏,楚文王的庶子采邑;叶氏,沈尹戌的儿子诸梁的食邑;堂氏、棠氏,伍尚食邑;蔓氏,斗成然邑,人称蔓成然;氏,蚡冒之后的采邑;靳氏,靳尚邑;白氏,楚平王太子建的儿子封在白羽,人称白胜;卜梁氏,楚文王儿子的采邑;邓陵氏,楚公子邑;利氏,楚公子邑;权氏,楚武王灭权,任命斗缗为权尹;屈氏,莫敖屈瑕(楚武王之子)邑;阴氏,管叔鲜之后,管仲的第七代孙修到楚国为阴大夫;诸梁氏,楚庄王后裔邑;期思氏,大夫邑。

       源于齐国食邑的姓有:昼、即(即墨邑)、棘、盖、骈、剧、梁丘、聊、余丘、菑(zī)、禚(zhuó)、饶等。阚氏,齐大夫止的食邑;高氏,文公儿子的采邑;高堂氏,齐卿高敬仲奚邑;鲍氏,杞公子敬叔仕齐的采邑,鲍叔牙是他的儿子;崔氏,齐丁公的嫡子季子让国给叔乙后的食邑;大陆氏,齐大夫东郭贾,字子方,食邑大陆,号大陆子方;隰氏,齐庄公的儿子廖封于隰阴为大夫;檀氏,齐公族食邑瑕丘檀城;裳氏,齐桓公后裔的采邑;移氏,齐公子雍邑;盐氏,齐毋盐大夫;廪丘氏,齐大夫廪丘子的采邑;卢氏,齐太公后裔公子高的孙子傒的采邑;穰氏,战国田穰苴的采邑;薛氏,战国孟尝君所封;安平氏,本纪国(xī)邑,齐吞后改安平,田单封安平君。

       源于卫国食邑的氏有漕、羊角、聂、濮、裘、商丘、通(通川邑)、啮(啮桑邑)、鹿(五鹿邑)等。戚氏,卫大夫孙林父邑;仪氏,卫大夫仪封人;戏阳氏,卫太子蒯聩之仆戏阳速的先人食邑;常氏,康叔支孙的采邑。

       源于秦国食邑的氏有垣、逯等。百里氏,百里奚,本虞人,入秦受邑于百里;商丘,卫鞅邑;衙氏,秦穆公的儿子采邑。

       源于赵国食邑的氏有:鄡、睢、眭等。邮氏,王良为赵简子御,食邮;蔺氏,韩厥玄孙名叫康的,仕赵,食蔺,蔺相如为其后。

       燕国有大夫受封于渔阳为渔氏;陈国有陈僖公之孙食采于鍼,称鍼子,为鍼氏;莒国有渠丘公,因邑为氏为渠丘氏;莒国还有且于氏;徐国徐偃王之子食邑取虑为取虑氏;吴国以邑为氏的有干氏;吴公子季札的食邑有延陵和州来,故称延州来季子,后代为延氏、延陵氏和州来氏;魏国得中山,把它作为魏公子牟的采邑,为中氏;毕公高之后食邑冯城为冯氏;魏武侯公子元的食邑为元,后代为元氏;毕公后裔封在新垣为新垣氏;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为潘氏;平氏,韩哀侯少子的食邑;曹国以邑为氏有谯氏;曹叔振铎支庶食邑卞为卞氏;邾有闾丘氏;虞有鄍氏;邓有鄾氏;越有句章氏;苏氏之子封于郗为郗(chī)氏;黄帝裔孙大由封于傅邑为傅氏;虢叔之后食邑下阳为下阳氏;黄帝之后食采于郦邑的为郦氏;黄帝之后食采于益州资中的为资氏;黄帝之后在商周间食采于雍的为雍氏;子姓的郲氏后来避难改为来氏;此外还有淝、安丘、东阳、牡丘、邱、柞(zuò柞卜县)、隽、傶(zú)、邺、绥(州名)、蔚、鄵(cào)等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1 12: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也是我反复从《左传》中整理出来的,对看《左传》的人有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1 13: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以地为氏
       以地为氏是氏中来源最广、数量最多的。
       广义的以地为氏,包括以国为氏、以邑为氏。这里指的是狭义的以地为氏。这里的“地”
指隐居外、出生地、居住地、居住的区域、徙居后的住处、所管理的小机构(常处的地方)。
       以地为氏的其中有很多人是原来出身低微,没有取氏的资格,后来发迹了,“从奴隶到将军”,立了大功,当了大官,成为新贵,有了取氏的资格,这些人多从出身或出身地、居住地去取氏,含有某种纪念意义和不忘本的意思。到了庶民都有姓氏时,以地为氏是庶民最常用的取氏的方法,甚至指山水为氏,像峰氏、水氏、湖氏、河氏、淮氏、济氏、汶氏。

       以隐居地为氏的,如:晋国有个叫越的,曾隐居在北唐为北唐氏;齐景公时有隐居东陵的为东陵氏;绮里季隐居在绮里,为绮里氏和绮氏;汉初,商山四皓中有里先生,本与周同姓,名术,泰伯之后,隐居在洞庭西山的甪里,其后有甪里氏和甪氏;晋高士隐于南乡,为南乡氏和南氏;陈仲子,齐之世家,辞爵灌园于於陵,为於陵氏;隐居在甫里的为甫里氏。齐有隐者居西郭为西郭氏。

      以徙居后的住地为氏的,如:夏少康封儿子季杼于会稽,为会稽氏,汉初徙谯之嵇,改为嵇氏;沛国的子明迁居到陵阳山,称陵阳子明,后代为陵阳氏;有人避居于岛屿,便为岛氏;齐国的倡人徙居到社南社北的,为社北氏、社南氏和社氏。

      以居住地为氏的比较普遍,如:商朝时傅说曾在傅岩(山西平陆县东)筑土墙,后来成为武丁的大臣,后代便为傅氏;郑大夫烛之武,本无氏,人称烛之武(烛地叫武的),后来便为烛氏;卫成公的曾孙括是卫国的卿士(国家的执政官),他居住的在北宫,北宫是对南宫而言的,国君的宫殿坐北朝南,后面是王后的六宫,叫北宫,因卫成公的曾孙是国王的后代,所以也住在此宫,所以为北宫氏;齐大夫得臣往东宫为东宫氏;鲁有南宫阅,住南宫,为南宫氏;诸侯子弟北居西宫的为西宫氏;春秋齐国公族大夫居住在东郭、北郭的,分别为东郭氏、北郭氏;虢叔之后有南郭氏;郑公孙侨,字子产,为郑卿士,因居东里(河南新郑城里)所以又为东里氏;住在北门的为北门氏;鲁庄公的儿子遂,字襄仲,居东门,为东门氏;住南门的有南门氏;郑大夫居西门的有西门氏;住西闾的有西闾氏;齐大夫住东闾(齐之门名)的有东闾氏;宋大夫东乡为人,住在东乡为东乡氏;宋大夫西乡错的后代为西乡氏;居北乡的有北乡氏;居于东野、南野、西野、北野的有东野氏、南野氏、西野氏、北野氏;居于东丘、南丘、北丘的为东丘氏、南丘氏、北丘氏;四川省成都市南的双流县,东边有地名瞿上,又名商瞿里,是孔子弟子商瞿住的地方,居于瞿上者有瞿氏;吴大夫胥门巢居胥门,为胥门氏;居于移门者、弋门者为移门氏、弋门氏;公卿的儿子,被送入天子的端门,学习六艺,称为门子,有的便为门氏;秦惠王的弟弟疾,住在渭南阴乡的樗里,号樗里子,便为樗(shū)里氏;卫大夫承成住在千乘为乘氏;卫宣公太子汲,住在汲(河南汲县)为汲氏;周武王封少昊之后(嬴姓)于莒,开始定都在计斤,后代便有计氏;周成王定鼎于郏,后来居住在郏的便为郏氏;齐太公封于齐,定都于营丘,后迁都,支庶居营丘者为丘氏;东山皋落氏之后有以居为氏的为东山氏;贝州宗城县东有古界城,住此者有界氏;毕公的后代新垣衍,住在大梁之墟,为梁垣氏;齐桓公曾到麦丘,麦丘有个老人八十三岁,向桓公敬酒,此人的后裔便为麦丘氏;楚有熊宜僚居市南为市南氏;齐顷公的儿子胜居雍门为雍门氏;禽滑  厘的弟子中有个叫索卢参的,是以地名索卢为氏的;宋国乐大心为右师,居住在桐门(北城门名),为桐门氏;齐大夫艾孔住艾陵为艾氏。
      其他以地名为氏的如:安期、贝(贝丘,山东博兴东南)、辩、表、亳、博、苍吾、沉犹、乘丘、茌(茌平)、敕(chī)门、斥(斥章县,今河北曲周县东南)、厝(cuò)、缬那(xiénā)、东皋、冤(冤句县)、攒、酂、湛、溱(zhēn)、柘、祋(duó汉有祋祤县)、郑丘(郑父之丘)、鄜、阜、曲阜、根、庚(鲁国庚宗)、郠、公丘、弓里、觚(gū)、毌丘、毌、函、蒿、镐、盍、河只、鄠 、霍里、稷丘、蓟、菅、京兆、均、坎、亢、伉、鄈 (kuí)、蓝(蓝田)、、朗、阆、(làng,阆中郡)、劳(东海劳山)、卢奴、鹿门、雁门、、武陵、五里、西都、相、轮(轮氏城)、曼丘、鄮、眉、鄞(yīn)、渼、(měi  县渼陂)萌、淄、益(成都郡益都县)、於丘、中里、蔑、蒲圃、(zuó)、涅(上党郡涅氏县)、濮阳、其、牵、铅陵、潜、廧(qiáng)、青牛、白马、荣錡、单父、摄、石户、鲜阳(鲜水之阳)、仙(仙源县)、水邱、萦阳 、太室、铁、甬(甬东,越地)、菟和、左丘、维、无终、屋兰。
      有的地方比较笼统,不是指具体的地方,而是指一个区域,尤其是以水为氏的,只能当作流域看待。
      有个叫刘河的人,曾住在北海,为北海氏,北海是古人对北方边远地区的泛称,春秋战国时一般泛指现在的渤海。战国时敦煌人因为遭到秦国的迫害,逃到汜水(fán,今山东曹县北)改为汜氏;驰氏,梓潼五妇山,是驰水的发源地;荥(xíng)氏、涪(fú)氏、降氏、澧氏、路氏、渌氏,都是以水名为氏;伊氏,伊尹居伊水,以伊水为氏;沂氏,沂水在山东;冘氏,冘水在即墨;浊氏,浊水在厉巨山;罗多氏,罗多河在婺州;居水之丘者为水丘氏;住在三川的为三川氏;居于高丘者为高丘氏;越王无疆为楚灭,子孙散居闽地,有闽氏;其他城氏、郭氏、园氏、池氏、浪氏,都不是具体地名。
       有的以他所具体工作、具体负责的地方为氏。狐丘氏出自狐丘封人之后;壶丘氏出自壶丘封人之后;颖氏出自郑国的颖考叔,他原来是颖谷(河南登丰县西)封人。
       春秋时,鄋瞒(东夷古国名,在今山东历城县北)进攻宋国,宋武公派司徒皇父出战,皇父有一个御手名班,在作战中逮住了鄋瞒首领长狄缘斯,宋武公为了表彰班,让他掌管一个征税的关卡,这种关卡叫耏(ér)门,后代便为耏氏、耏门氏。
       侯嬴为夷门抱关者便为夷门氏;有负责启闭南门的便为南门氏;周朝阍人守王宫者,所以止扉谓之阁,便为阁氏。主东蒙山祭祀者为东蒙氏、蒙山氏和蒙氏;守黄帝桥山之冢者为桥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1 13: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0-31 13:09 编辑

姓氏的知识含量太大,帖子多,要长期发。有国家史、家族史、宗族史、部落史、民族史、经济史、战争史,有地理、山川、有迁徙、有生产、有官吏名号、谥号,面太广,太深,欢迎大家慢慢品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1 20: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镜山小可 发表于 2017-10-31 20:11
我曾潜心研究姓氏十七年,除了写成一部《高氏通志》,再无其他的著述。溯其根源,最后无非追究到炎黄二帝。 ...

有呀,伏羲女娲的风姓、炎、黄、蚩尤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18: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以名字为氏
                                      一、        以字为氏

      商人姓名中已有字,但商人多用单字名,因此不易区分究竟是名还是字。周人名多用
单字,字多用双字,而且排列上有规律,春秋时,一般是字在前名在后,另外,字的构成还有一定的形式(见下文),所以比较好区别。
       三代以前的人没有字,皋陶字庭坚,很可能是后人编造的。
       古代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以字为氏,一般是王、诸侯的后裔,他们形成了新的“家”(“胙土”,有了一块领地和一批奴隶),才能得到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当祖无谥无官族又无食邑时,便用祖先――公子或公孙的名、字命氏,比如鲁国公子展的孙子无骇死后鲁君命他家以名为展氏。还有一种情况是支庶子孙没有分到以官族、采邑、谥为氏时,便用公子、公孙的字为氏。
      以字为氏一般是以祖父的字为氏,即国君的玄孙以公子的字为氏。如:
郑穆公――公子騑,字子驷——公孙夏———   驷带
                                    ▕——  驷乞    (驷氏)  
宋桓公――公子夷,字子鱼――公孙友———    鱼莒
                                     ┗—— 鱼石    (鱼氏)
偶尔也有以父亲的字为氏,即公孙的字为氏。如:
鲁庄公――公子遂――公孙归父,字子家――字家氏。
鲁惠公――公子牙――公孙兹,字戴兹――兹氏。
      氏是别贵贱的,以字为氏为什么能表示贵贱呢?用字为氏表示不是尊长的私名(因为晚辈要讳言长辈的名),用的是与尊长有关的其他名号,这与用谥为氏、用官为氏是一个道理。
      《俯视仪礼• 士冠礼》说:“字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 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这是命字仪式上的套语。命字的原因是“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仪礼• 士冠礼》)人到了二十岁,加冠礼上有一项重要的仪式――命字,字选定了,便说上面的套语,表示这个人从此又有了一个名(“字”)。这个字的作用是表示你已不是小孩了,在社会上应获得别人的尊重,为了别人称呼你时显得尊重你,便不称你的名而改称你的字,所以叫“敬其名也。”
      从命字仪式的“曰伯某甫”中知道字的基本形式是“行次+某+甫”,于是一个人的全称便是“氏+行次+某+甫+名”。在字的基本形式中,“某”是核心,其他两个是附加成分,因此自的形式便会发生某些变化。
                  1.        省“甫”
       “甫”本作“父”,读fú ,后代才写作“甫”。“父”是由父及父的兄弟们的意义引申为表示尊敬。在字的基本形式中“父”的作用最少,因为核心的“某”本就可表敬,所以少了一个“甫(父)”无所谓,这样就成为“行次+某”的形式。如:
       齐力士孟获之后有孟获氏;楚斗伯比之后有伯比氏;齐有伯常氏;《韩非子》中有伯夫氏,为墨家;魏后有伯夏氏;郑穆公玄孙良霄,字伯有,为伯有氏;晋大夫伯起生伯宗,有伯宗氏;伯宗子伯州犁奔楚为伯州氏;鲁有仲良氏、仲梁氏,如定公五年鲁有仲梁怀;《容斋随笔》中有仲乌嬴,为仲乌氏;秦三良仲行之后有仲行氏;楚公族有仲雄氏;楚蒍艾猎,字叔敖,有叔敖氏;颛顼的八凯叔达之后有叔达氏,晋国赵夙,字叔带,有叔带氏;周内史叔服之后有叔服氏;鲁叔梁纥(孔子之父)有叔梁氏;楚大夫叔山冉之后有叔山氏;羊舌肸,字叔向,为叔向氏;羊舌鲋,字叔鱼,为叔鱼氏;周八士季騧(又作瓜)有季瓜氏、季騧氏;陆终的儿子季连之后有季连氏;宋华氏有季老,其子为季老氏;楚斗廉生季融,有季融氏;周八士季随之后有季随氏;季平子生昭伯寤,其后为季寤氏;晋楼季婴之后有季婴氏。
                                 2.        省“行次”
    古人五十以后可单独称伯、叔,表示年纪大了,更应得到人们尊敬,用这种排行来称呼,相当于今天见了尊长喊大伯大叔。在字的基本形式中,行次就没有这么重要,它只是“某”的附加成分,因此有时可以省去,于是成为“某+父(甫)”的形式。
      季悼子之子子靖,字公父,为公父氏;孔父嘉(名叫嘉)之后有孔父氏;邾娄颜公之子夏父后有夏父氏;鲁富父终甥(名叫终甥)之后有富父氏;孔子的弟子罕父黑为罕父氏;汉有靡父乐阳,为靡父氏;鲁公子庆父之后有庆父氏;微子的后裔有事父氏;赵国徒父祺为徒父氏;宋戴公之子充石,字皇父,其后为皇父氏。
      有的字中本有“父”字,氏却有连“父”字也省去的。如皇父,其后为皇父氏,又有为皇氏的。
       周公忌父之后有忌氏;周卿士祭公谋父之后有谋氏;宋司寇牛父之后为牛氏;宋桓公之子公子肸,字向父,为向氏;齐太公字尚父,为尚氏;鲁惠公之子公子尾,字施父,其后为施氏;宋戴公之子公子衍,字乐父,其后有乐氏;殷纣之子武庚,字禄父,其后有禄氏;鲁孝公之子公子益师,字众父,其后有众氏;虞遏父为周陶正,其后为遏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18: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3.        省“行次”和“父”,只剩下一个核心“某”
      古人取字,这种形式最多。“父”的作用有时改用“子”“公”等放在“某”的前面。字的形式即使完整,取氏时也有的省去其他附属成分,只取“某”部分。
      析氏,卫穆公生公析黑臀,其孙武子朱鉏以王父字为氏;边氏,宋公子城,字子边;荡氏,宋桓公之子公子荡,其孙意诸以王父字为氏;高氏,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羽氏,郑穆公之子公子挥,字子羽,其孙颉,以王父字为氏;公孟氏,卫襄公之子公子挚,字公孟,其孙彄以王父字为氏;公然氏,卫献公之子公子楚,字公然;公石氏,鲁悼公之子公子坚,字公石;公叔氏,卫献公之子公子尝,字公叔;将具氏,齐公子将具;为氏,鲁昭公之子公子为;骆氏,齐公子骆;弥氏,卫公子弥牟;墨夷氏,宋襄公之子墨夷须;段氏,郑武公少子共叔段;经孙氏,汉光武帝的族父泗水王刘歙,字经孙;廉氏,大廉之后;买氏,莒子密州,字买朱鉏;曼多氏,魏犨,字曼多;吉氏,尹吉甫;几氏,宋大夫仲几;免氏,卫大夫免余;鸣氏,赵贤人窦犨,字鸣犊,非罪被杀;潘氏,楚公族,以字为氏;齐氏,卫大夫齐子;骞氏,鲁闵子骞,名损;慎氏,禽滑厘,字慎子;孙氏,卫武公之子惠孙,其孙武仲以王父字为氏;万氏,芮伯万;微氏,宋微子微仲;牙氏,周穆王大司徒君牙;颜氏,邾武公名夷父,字颜;夷氏,逸民夷逸、齐大夫夷仲年、邾大夫夷射姑;乙氏,殷汤,字天乙;宗氏,宋襄公母弟敖仕鲁,敖的儿子伯宗仕晋,为三郤所杀,伯宗的儿子州犁奔楚,伯宗的少子连居住在南阳,以王父字为氏;包氏,楚申包胥;大心氏,楚令尹得臣之子大心;儋氏,周简王少子儋季;督氏,宋大夫华督;方氏,周大夫方叔;公鉏氏,鲁季悼子庶兄公弥,字公鉏;公若氏,季孙宿武子之子公亥,字公若;公思氏,季氏之族公思展;公冶氏,季氏族子季冶,字公冶;公之氏,季悼子之子鞅,字公之;弓氏,鲁大夫叔弓;槐氏,鲁大夫富文槐;傒氏,齐卿高傒;胥氏,晋大夫胥臣;张氏,晋解张,字张侯;正氏,宋正考父,字正,名考父。以上以祖父字为氏。
      都氏,郑公孙阏,字子都;子家氏,公孙归父,字子家;兹氏,公孙兹,字戴兹;庆氏,齐桓公的儿子公子无亏,无亏之子庆克;桑氏,秦大夫公孙枝,字子桑;子雅氏,齐惠公的孙子公孙灶,字子雅;子叔氏,鲁文公儿子叔肸的儿子公孙婴齐,字子叔;子之氏,卫灵公的儿子公子郢生公孙弥牟,字子之;子晰氏,郑穆公的儿子公子騑,字子驷,生公孙黑,字子晰;产氏,郑穆公的儿子公子发,字子国,生公孙侨,字子产;孔氏,陈公孙宁,字孔宁。以上是以父字为氏的,这种得氏的情况极少见。
            4.        省“父”和“某”,只称“行次”的。(略,详见“以行次为氏”)
            5.        “子+某”

       这种称呼在春秋多见。这是因为“子”也表尊敬意。五等爵位中有“子”爵,后来子
引申到称呼中,作为称呼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在五十才称叔伯的情况下,或者嫌分叔伯等行次过于麻烦的,便不如用“子”简捷方便了,这大约是春秋流行“子+某”的原因。从《左传》中看,“子+某”的人名有220来个,“伯+某”有40个,“仲+某”有30个,“叔+某”有76个,“孟+某”有31个,“季+某”有43个,其中还不乏是氏而非字的,但加起来也仅等于“子+某”的数量。因为“子”的作用与“行次”相似,所以在《左传》中,“子+某”常省称为“某”不懂这种规律的人读《左传》,常把一人当两人。
       子伯氏,卫大夫子伯季;子成氏,鲁季平子的儿子子成;子车氏,秦穆公的臣子子车奄息;子乘氏,楚屈荡的儿子子乘;子鉏氏,鲁国的氏;子荡氏,宋桓公的儿子公子荡;子枋氏,陈僖子的儿子穆子安,;子丰氏,郑公子去疾,字子丰,其后为子丰氏和丰氏;子服氏,鲁国庆父的玄孙孟懿伯,字子服;子高氏,卫大夫子高鲂;子干氏,鲁姬姓中有子干氏,又楚共王的儿子比,字子干;子革氏,宋司城子革;子庚氏,楚令尹公子午,字子庚;子工氏,齐顷公之子,字子工;子弓氏,子夏的门人子弓;子国氏,郑穆公的儿子公子发,字子国;子罕氏,郑穆公的儿子公子喜,字子罕;子韩氏,齐顷公的儿子公子子韩;子华氏,韩有子华子;子翚氏,鲁有子翚氏;子季氏,楚公族和卫后都有子季氏;子家氏,鲁公孙归父,字子家;子建氏,楚大夫子建;子驹氏,齐景公的儿子子驹因乱奔卫;子沮氏,陈桓公生子舆,为子沮氏;子孔氏,郑穆公生公子嘉,字子孔;子宽氏,鲁公族;子履氏,蔡仲之后;子族氏,周大夫氏;子芒氏,陈僖公生盈,字子芒;子孟氏,鲁公子;子木氏,楚令尹屈建,字子木;子穆氏,陈僖子的儿子子穆安;子南氏,卫灵公生昭子郢,字子南,又郑穆公的孙子公孙楚,也字子南,又楚庄王的儿子追舒,也字子南;子囊氏,齐大夫子囊带,又楚公子贞,字子囊;子期氏,楚平王生公子结,字子期;子齐氏,卫姬姓有子齐氏,又魏公族(也是姬姓)也有子齐氏;子乾氏,齐公子都,字子乾;子牵氏,齐大夫氏;子禽氏,陈僖公的儿子字子禽的;子强氏,卫公族昭子郢;子泉氏,齐顷公生公子湫,字子泉;子人氏,郑厉公的弟弟子人语;子然氏,郑穆公的儿子子然;子桑氏,鲁大夫子桑伯子,又秦大夫公孙枝,字子桑;子尚氏,陈僖子生廪丘子尚意兹;子宋氏,陈宣公的儿子子宋;子驷氏,郑穆公生公子騑,字子驷;子奢氏,宋微子的后裔;子师氏,郑大夫子师仆;子石氏,陈桓公生子石难;子士氏,鲁叔孙成子之后;子叔氏,卫公子黑背,字子叔;子庭氏,鲁大夫子庭;子文氏,卫国后裔;子尾氏,齐惠公之孙,公孙虿字子尾;子我氏,鲁叔孙成子的儿子申,字子我;子午氏,楚公子午,又齐大夫子午明;子寤氏,陈僖子生宣子,其后为子氏;子西氏,楚平王生公子申,字子西;子晰氏,郑穆公的孙子驷黑(公孙黑),字子晰;子夏氏,陈公子少西,字子夏;子献氏,陈桓公的孙子子献;子行氏,卫大夫子行敬子;子襄氏,齐惠公生公子子襄;子轩氏,郑公族;子雅氏,齐惠公的孙子公孙灶,字子雅,又鲁季桓子生武叔灶,字子雅;子鞅氏,陈僖子生简子齿,为子鞅氏;子杨氏,季桓子生穆叔,其后为子杨氏;子阳氏,鲁公族有子阳者,其后为子阳氏;子言氏,鲁季平子生昭伯,字子言;子仪氏,宋桓司马的家臣子仪克;子郯氏,齐大夫氏;子郢氏,卫公族昭子郢;子游氏,郑穆公生子偃,字子游;子有氏,鲁有若,字子有,又宋有子有恭叔;子羽氏,卫、郑都有行人子羽,又晋韩起的庶子叫子羽;子舆氏,陈烈子生子沮舆;子臧氏,曹公子欣时,字子臧;子占氏,陈桓子的儿子陈书,字子占;子之氏,卫公孙弥牟,字子之;子州氏,尧时有子州支父;子仲氏,鲁宣公的儿子子仲;子重氏,楚公子婴齐,字子重;子玉氏,卫大夫子玉霄,又秦穆公大夫子玉房。
      也有字中本有“子”的,氏(或用于别族时)却省去“子”的:
      羽氏,郑穆公生公子挥,字子羽,其孙颉为羽氏;良氏,郑穆公生公子去疾,字子良;灵氏,宋公子围龟,字子灵,又齐灵公之后;栾氏,齐惠公生公子坚,字子栾;南氏,卫灵公生公子郢,字子南,又楚有子南氏,也分出南氏;囊氏,楚庄王生公子贞,字子囊;仲氏,宋庄公生子仲;木氏,宋孔金父,字子木;驷氏,郑穆公生公子騑,字子驷;夏氏,陈宣公生公子少西,字子夏,后代为子夏氏,又有夏氏;印氏,郑穆公生公子睔,字子印;鱼氏,宋桓公生公子目夷,字子鱼;游氏,郑公子偃,字子游;帛氏,纪大夫裂繻,字子帛;乘氏,楚大夫子乘;贡氏,仲尼弟子端木赐,字子贡;国氏,郑穆公生公子发,字子国;罕氏,郑穆公生公子喜,字子罕;貉氏,郑灵公字子貉。
       支庶子孙在取氏中,一支取“子+某”,另一支只取其中的“某”,所以可以分出两个氏来,如国氏、子国氏;南氏、子南氏;夏氏、子厦氏;囊氏、子囊氏;仲氏、子仲氏;木氏、子木氏;驷氏、子驷氏;游氏、子游氏;乘氏、子乘氏;罕氏、子罕氏;羽氏、子羽氏;荡氏、子荡氏;丰氏、子丰氏;然氏、子然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15: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以次第为氏
      行第是字的基本形式中的一部分,所以应属以名字为氏一类。
同姓一家一族,后代同时分出几支新的氏时,有的便按长幼排列的顺序来取氏,所以叫以次第为氏。
      古人五十岁以后才称伯仲,以示尊敬,所以以次第为氏的一般都是这一支的嫡系。比如鲁国公子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生文伯谷和惠叔难,庆父这一支为仲氏,后裔又叫仲孙氏,后讳弑君,改为孟孙氏,文伯谷的后代便为仲孙氏(孟孙氏),其弟惠叔难的后代则以惠叔难的字惠叔为氏。又如公子叔牙这一支为叔孙氏,公孙兹生得臣和彭生,得臣为叔孙氏,彭生这一支为叔仲氏(叔孙之仲)。
      以次第为氏可分为族系、行次、爵系、邑系等几种。
      周朝规定君主的儿子和孙子以爵系称呼,他们没有新氏,与国君同氏。天子的儿子称王子,天子的孙子称王孙,诸侯的儿子称公子,诸侯的孙子称公孙。后来也有以王孙、公孙为氏的;如伍子胥把一个儿子送到齐国,便为王孙氏,意思是楚王的后裔。鲁国有公孙有陉氏、公孙有山氏。
      公孙的儿子便可产生新氏,以次第为氏是取氏的方法之一,但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按次序排下去的,它规定“若适夫人之子,则五十字伯仲为氏,若鲁之仲孙季孙是也;若庶子妾子则以二十(指二十岁)字为氏,则展氏、臧氏是也。”(《日知录》)怪不得表示次第的只有孟(伯)仲叔季五个字便够用了。孟或伯表示老大,仲表示老二,叔表示老三,季表示老四。
      以次第为氏的有的是单独用孟仲叔季几个字。
      晋国的荀林父是老大,又叫荀伯,他的孙子伯黡便为伯氏;宋襄公同母弟敖,敖的儿子伯起,其后为伯氏;商代孤竹国的伯夷,他的弟弟叫叔齐,伯夷的后代有伯氏。
卫襄公生公子挚,字公孟(公孟挚、孟挚),他是卫灵公的哥哥,其后为公孟氏和孟氏。
奚仲的后代有仲氏;宋庄公生子仲,后代为仲氏;帝喾八才子中有仲堪仲熊,他们的后代也有仲氏。
       鲁文公生叔肸,其后为叔氏;晋国叔向之后为叔氏;颛顼八元中的叔达为叔氏。
陆终的儿子季连得芈姓,后代有以次为氏的,为季氏。
      鲁桓公的两个适夫人生了四个儿子,大儿子鲁庄公,二儿子庆父,老三叔牙,老四季友,老大老四为一母所生,老二老三为另一母所生。庆父的后代为仲氏和仲孙氏,因为庆父后来弑杀了两位国君(子般和闵公),后人讳弑君之罪,更改为孟氏和孟孙氏;老三叔牙为叔孙氏;老四季友的后代为季氏和季孙氏。孟孙、叔孙、季孙与公孙、王孙一样为族系。
       以次第为氏的复姓有三种带氏的形式。一是“新氏+排行”,一是“排行+原氏”,一是“原氏+排行”。原氏如果是诸侯国的氏,便叫做以国系为氏,如果原氏是以邑为氏的,便叫做以邑系为氏
      列国公子以次第为氏的有公伯氏;虢叔之后有南伯氏,《庄子》中有南伯子綦、南伯子葵;陈大夫原仲之后为原仲氏;韩公族有公仲氏;蔡仲胡的后代有蔡仲氏;颜氏之仲有仲颜氏;滕叔绣之后有滕叔氏;氏氏之叔为氏叔氏;卫献公少子发,国人谓之公叔,后代便有公叔氏;晋国郤氏分出步氏,孔子弟子有步叔乘,其后为步叔氏;周襄公王的叔父王子虎,谥文,赐族为王叔氏;卫大夫仲叔于奚之后有仲叔氏;鲁公孙兹的儿子彭生为叔仲氏。
       周朝的祖先古公亶父的大儿子太伯,二儿子仲雍,小儿子季历(王季),太伯让位给季历,为国之太伯,所以为太伯氏;仲雍之后则为仲氏,仲氏后裔有仲山甫封在樊,其后代为樊仲氏;季历的后代为公季氏。
       晋大夫狐突之后,溱为大狐氏,射姑为小狐氏;戎有大戎氏、小戎氏;郑穆公的儿子中有二子孔,公子志为大子孔,为大季氏。
       楚大夫申叔时食采于申,以邑系为氏,为申叔氏;卫文公第三子太叔仪,后代有太叔氏、世叔氏,郑公族也有世叔氏;晋穆公的庶子季封于楼,称楼季,后代有楼季氏(以邑系为氏);士蒍为晋士官,为士氏,其子士会,又叫士季,季是排行,后代有士季氏(爵系为氏);郑武公的儿子段是郑庄公的亲弟弟,封于京,称京城太叔,后代有太叔氏,后来逃到共城,因此叫共叔段,后代又有共叔氏。
       赵武灵王号主父,支孙便为主父氏和主氏。
       齐国诸田,汉初徙园陵者很多,所以以次第为氏,有第一氏、第二氏(田广之孙)、第三氏(田广孙田癸)、第四氏、第五氏、第六氏、第七氏、第八氏、(田广弟田英)。

       商王祖甲、祖乙、祖丁之后为祖氏。以族系为氏的还有福子氏(见《国语》)卷子氏(卫文公之后)。父庙为祢,有以父系为氏的祢氏。
       以“孙”表示族系的,除孟孙、仲孙、叔孙、季孙(季孙,可表示是季孙的裔孙,同时表示是季氏宗子之孙)外,还有鲁公子彄食邑于臧,后代为臧氏,宗子则为臧孙氏;晋羊舌氏有人食邑于杨,为杨氏,宗子为杨孙氏,又作扬孙氏;宋公子目夷,字子鱼,后代有鱼氏,鱼氏之孙为鱼孙氏;唐侯子孙仕于晋的为唐孙氏;晋大夫之孙食邑于利为利孙氏;王室之孙为王孙氏;楚成大心,又叫孙伯、大孙伯,其后有大孙氏;其他还有新孙氏、经孙氏、牟孙氏、士孙氏等。
      也有“次第+字(或名)”的,详见“以字为氏”部分。
      鲁昭公传位给弟弟鲁定公宋,昭公的儿子公为(公叔务人、务人)、公果和公贲,以父亲的爵位为氏,遂为公氏、公为氏和为氏。
      鲁惠公的儿子尾,字施氏,生施伯,后代有公施氏;鲁襄公太子野后有公襄氏;鲁公子宣叔后有公宣氏。
      宋公子朱之后有公朱氏。
      秦桓公生公子鍼,字伯车,后代有公车氏;秦公子金之后有公金氏。
      齐国公子牛之后有公牛氏;齐公子牵之后有公牵氏;齐悼公生公子旗后代有公旗氏。
      晋穆公生公子成师,其后有公成氏;晋穆公太子仇之后有公仇氏。
      陈公子良之后有公良氏。
      卫公子荆后有公荆氏;卫公子黑背,字子晰,其后有公晰氏。
      楚公子有食采于都邑的,其后为公都氏;楚公子房之后有公房氏;楚公子建(太子建)之后有公建氏。
      以爵系为氏的见“以官爵为氏”部分。“以谥为氏”中也有行第示尊。
      顺便提及的是,先秦行第示尊,唐朝时称呼中时尚用行第,如李+,元+九之类。但到后来行第就未必示尊了,据《春在堂随笔》记“元制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如夫二十四岁,妻二十岁,生的儿子便叫四六。明朝名将常遇春,曾祖叫四三,祖叫重五,父叫六六。汤和的曾祖叫五一,祖叫六一,父叫七一。此俗源于宋代,如南城有田夫叫周三,符离人有从四,解州安邑池西乡民梁小二。所以《水浒传》中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15: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以谥为氏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前行为给予褒贬,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分为褒、怜、贬三种。据说谥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精要概括,是盖棺定论的评价,但我们从《左传》中可以看出,谥往往是谥美之辞,言过其实者居多,有的昏庸无用的君主,得到的却是赞美之谥。
       《仪礼•士冠礼》:“古者生无爵,死无谥。”说的是只有爵位的人才有取得谥的资格。    《仪礼• 檀弓》:“死谥,周道也。”说的是谥法盛于周朝。据说周公制谥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后开始实行,说明谥法已制度化,成为周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谥法除了秦朝废除了一段时间外,延续到清代未断,而且谥号越拉越长,有的长到数十个字。
       春秋时代能获得谥的人很少,一般是世家贵族(有爵位的人)才有资格得到,像蔺相如、苏秦等都曾贵为国相,却并没有得到谥号,而鲁国的公族如季氏叔孙氏,却差不多凡嫡系家族长都得到了谥号。
       谥号所用的字不多,每个谥号都有固定的内容。
       威仪恭明为昭;安民大虑为定;
       恭仁短折为哀;戮杀不辜为厉;
       慈惠爱民为文;忠信接礼为文;
       辟土服远为桓;胜敌克乱为庄;
       爱人好与为惠;乱而不损为灵;
       善问周达为宣;辟土有德为襄;
       因事有功为襄;不尸其位为隐;
       在国遭难为闵;小心畏忌为僖;
       安民立政为成;……
       一个人有了谥号,就等于多了一个名字。字是对生者的尊称,谥是对死者的尊称。谥的目的有二:一是别尊卑,二是惩恶劝善。氏是别尊卑的,谥也别尊卑,所以可以用字命氏,当然也可以用谥来命氏了。
       因为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所以形成的氏为数不多。
       谥号形成的氏多为单姓,少数为复姓。
       姓氏书上有肃氏,有一个来源是八元中的仲堪,谥肃;渊氏源于高阳才子八人中的苍舒,谥渊。商以前是否存在谥法,很值得疑问。
       文氏,周文王;武氏,宋武公;靖氏,单靖公;康氏,卫康叔;厉氏,齐厉公;缪氏,秦缪(穆)公;穆氏,宋穆公;赧氏,周赧王;威氏,齐威王;献氏,晋献公;懿氏,齐懿公;戴氏,宋戴公;丁氏,齐丁公;癸氏,齐癸公;怀氏,楚怀王;桓氏,齐桓公、宋桓公;惠氏,周惠王;孝氏,齐孝公、秦孝公;庄氏,楚庄王,汉时庄氏因避汉明帝讳,改为严氏;宁氏,秦襄公的曾孙秦宁公;剌氏,汉燕刺王;隐氏,鲁隐公;肃氏,周文王的儿子郕叔,谥肃,又周卿士成公肃;敬氏,陈厉公之子陈完奔齐,谥敬仲;楼氏,夏少康的后裔,封于杞,为东楼公;声氏,蔡大夫公孙归生,字子朝,后代为朝氏,因为谥声子,所以后裔又有声氏;僖氏,曹僖公的孙子负羁为大夫,以祖父谥为氏;襄氏,鲁庄公之子公子遂谥襄,所以又叫襄仲;宣氏,周宣王静、宋宣公力,又鲁叔孙侨如谥宣伯;恭氏,又作共氏,晋太子申生谥恭君;灵氏,齐灵公;简氏,晋大夫狐鞫居,食邑于续,谥简伯,称为续简伯;闵氏,鲁闵公之后,按,鲁闵公八岁登位,在位只两年被弑,不当有后,可能是过继者;胡氏,帝舜之后的胡公满封于陈,胡是不是谥号,有争论。
       有几个以谥为氏的源于谁还不清,如:思氏、幽氏、哀氏、使氏(《汉书• 霍光传》中有使乐成)。
       少数以谥为氏的是复姓。如:
       汉侯公帮助刘邦的父亲脱离鸿沟之难,谥为安国君,后代有安国氏。
       这种复姓多数是“谥号+次第”。
       成公氏,卫成公;成王氏,楚成王;惠叔氏,鲁大夫惠叔难;武仲氏,臧武仲;威王氏,齐威王、楚威王。
       这种复姓也有“邑+谥号”的。
      苦成氏,晋景公大夫郤犨始封于襄陵,后改封于苦邑,号苦成子;臧文氏,鲁大夫臧文仲,臧为食邑,文为谥号。
       个别复姓是“字+谥号”。
      颜成氏,邾武公名夷父,字颜,后代有颜氏,颜氏中有用谥的便为颜成氏。
      谥号一般是死后才定的,但在春秋时也有特例,有生前便获得谥号的,这是一种殊荣,获得者在生前便知盖棺定论的评语了。如卫北宫喜谥贞子;析朱鉏谥成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12: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1-9 12:54 编辑

      四、另一种是祖父有名也有字,却因为某种原因而以名为氏。
      伍员,字子胥,后代有员氏;樊皮,字仲文,后代为皮氏;季孙鉏,字子弥,其后为公鉏氏;柴氏,高傒十代孙高柴,字季羔,他的孙子柴举以王父名为氏;法氏,齐襄王名法章,秦灭齐后,子孙不敢称田姓,便为法氏;桂氏、炔氏、昋氏、炅(皆读guì)氏,姬姓,周末季桢为秦博士,被害,弟桂惧祸,即用桂名各命四子为氏;黑肱氏,楚共王之子黑肱,字子晰;公敛氏,鲁公敛阳,字处父;建氏,楚太子建,字子木;熊相氏,楚威王时有熊相季文,为士官;盈氏,晋栾盈,为栾氏族长,应该有字,因范氏逐栾氏,栾氏失败,范氏尽杀栾氏族党;耦氏,宋华曾孙华耦,字子伯;蘧氏,卫大夫蘧瑗,字伯己;眅氏,郑游眅(pān),字子明;耳氏,聃氏,李耳又叫老聃,字伯阳。
      还有一种情况是祖父有名有字,孙辈分出若干支,有的以字为氏,有的以名为氏。
      蔡大夫公孙归生,字子朝,谥声子,其后有生氏、朝氏、声氏;郑穆公之子公子去疾,字子良,后裔为良氏,支庶有去疾氏;鲁公子季友,后裔为季氏、季孙氏,支庶有以名为氏的为友氏;楚穆王之子公子婴齐,字子重,后裔中有子重氏和婴齐氏;商汤名汤,字天乙,后裔有汤氏和乙氏;宋公子目夷,字子鱼,后裔有目夷氏、目氏、鱼氏、鱼孙氏;郑公孙侨,字子产,后裔有侨氏和产氏;宋文公儿子公子围龟,字子灵,后裔有灵氏、围龟氏;楚庄王的儿子公子午,字子庚,后代有子庚氏、子午氏和午氏;陈宣公的儿子少西,字子夏,后代有少西氏、子夏氏和夏氏;秦公孙枝,字子桑,后代有枝氏、桑氏、子桑氏;齐高强,字子良,后代有疆氏和子良氏;齐公孙灶的儿子栾施,字子旗,后代有栾氏、子旗氏和旗氏;季桓子的弟弟季寤,字子言,后代有寤氏和子言氏;卫灵公的儿子公子郢,字子南,后代有子南氏、南氏和子郢氏;公子郢的儿子公孙弥牟,字子之,其后有弥牟氏、弥氏和子之氏;卫献公的儿子公子荆(公子楚),字公南,后代有公南氏和公荆氏。
       还有大量的单字的氏,分不清是字还是名,这里就避而不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12: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以姓为氏
      以姓为氏的是原来无氏的人在取氏时便拿姓当氏用的,这时,姓便是氏,氏便是姓了。大约有:
       风、姜、姬、任、苟、僖、酉、祁、己、滕、葴、姞、妘、儇、依、董、彭、秃、斟、曹、芈、嬴、归、漆、允、隗、妫、姚、姒、子、偃、姶。
                   六、以氏名或氏字为氏
       复姓中有一种形式是“氏+名”或“氏+字”的,这种形式他书没有专门论及,把它们放在以名为氏或以字为氏中,实例在这两部分中已搜罗了许多。但我发现这些例子既有特色又数量很多,可以作为一类。
       风胡氏(黄帝时善剑者风胡)、楼季氏(晋穆侯庶子楼季)、步扬氏(晋大夫)、郤州氏(晋郤豹孙步扬生郤州)、杨食氏(晋羊舌氏分出杨氏,叔向子伯石,字食我)、伯 宗氏(晋大夫伯起生伯宗,伯宗生伯州犁)、伯州氏(晋伯州犁,后奔楚)、梁由氏(晋大夫梁由靡)、梁余氏(晋下军大夫梁余子养)、先谷氏(晋大夫)、士蒍氏(晋士氏之祖)、士丐氏(晋士氏 族)、士吉氏(晋士氏族土吉射)、士季氏(晋士氏族)、士弱氏(晋士庄子弱,为狱官)、士思氏(晋国士思癸)、乐王氏(晋大夫乐王鲋)、辛廖氏(晋大夫)、虢射氏(晋大夫)、蔡仲氏(蔡仲胡,仲,字;胡,名)、步叔氏(孔子弟子步叔乘)、宾牟氏(《礼记 乐记》有“宾牟贾侍坐于孔子”)、臧会氏(鲁 大夫昭伯的从弟)、季寤氏(季平子的儿子昭伯)、季似氏(汉代有季似忠)、邴意氏(齐大夫邴意兹)、苞丘氏(楚有苞丘先生,为荀子弟子)、楚季氏(楚若敖生楚季)、斗强氏(若敖生斗强)、斗文氏(斗伯比,字子文)、斗比氏(斗伯比)、斗耆氏(斗伯比的孙子)、肩吾氏(《庄子》中有肩吾,氏肩名吾)、韩厥氏(韩献子厥)、韩籍氏(韩起之子,字叔禽)、韩褐氏(韩厥之后)、韩言氏(韩桓叔之子)、韩婴氏(韩桓叔的玄孙)、韩信氏(韩王信)、魏强氏(魏武子的支孙庄子快生魏强)、飂安氏(飂叔安)、茅夷氏(邾大夫茅夷鸿)、胡非氏(胡公满之后有公子非)、原仲氏(陈大夫)、夏戊氏(卫太叔悼子之甥)、祝圉氏(卫人)、石骀氏(卫国石骀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4 14: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以官职为氏
      西周时的官职一般是世袭制,因此,以官为氏与以邑为氏一样,能区别地位的高低。到了春秋时期,虽然一些重要的职务仍掌握在世家贵族手中,但已打破了世袭制,因此有人也像以王父字为氏一样,以王父所任过的官职为氏。
      其中可分以爵为氏、以官为氏和以职为氏三小类。但对这三者,我才疏学浅,有的区分不出来,因此干脆不再分类了。
      公氏,鲁昭公的儿子公衍、公为之后,因为昭公把国君传给了弟弟定公,所以昭公的两个儿子便用爵位为氏;侯氏,晋侯缗为曲沃武公所灭,缗的子孙适于他国,以爵为氏;伯氏、子氏、男氏、王氏,都是以爵为氏;庶长氏,秦爵;公士氏、古爵;公乘氏,秦爵二十级,八曰公乘。冠军氏、军氏,汉霍去病封冠军侯;栎阳氏,后汉景丹封栎阳侯,曾孙汾避乱于陇西,因封为氏;安都氏,汉悼惠王的儿子志封安都侯;柏侯氏,尧时诸侯柏成子高;东陵氏,东陵侯邵平;顾氏,勾践七代孙闽君摇,汉时封于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合博氏,胡害封合博侯;周阳氏,汉代淮南王舅舅赵兼封周阳侯,儿子由为河东都尉,因父封为氏。横氏,韩王的儿子成封横阳君;信氏,魏信陵君无忌;春氏,楚春申君黄歇;成阳氏,秦有成阳君;广武氏,广武君李左东和广武君陈余;陉阳氏,秦宣太后的弟弟封陉阳君;华阳氏,秦宣太后的弟弟封华阳君;稷氏,汉代稷嗣君叔孙通;马服氏、马氏,赵奢封为马服君;武城氏,赵平原君胜又封为武城君;武安氏,秦将白起封武安君;叶阳氏,秦叶阳君悝;武强氏、武氏,汉武强王梁;波氏,王莽时有波水将军。周礼中有校人、大行人、雍人、调人、徒人、委人、羊人、遗人、左人、鸡人、御人、牛人、仓人、卜人、草人、充人、厨人、稻人、凫人、寺人、仆人、凌人、伶人,于是便有校氏、行人氏、行氏、雍人氏、调氏、徒人氏、委人氏、委氏、羊氏、遗氏、左人氏、鸡氏、御氏、公牛氏、仓氏、卜氏、草氏、充氏、厨人氏、稻氏、凫氏、寺氏、寺人氏、仆氏、凌氏、伶氏。周官中有酒正、泉府、廪人、媒氏、衔枚氏、圉师、山师、司市、戎右、裘官、公正、司谏氏、东正、桃氏、典同、训方氏、冶氏、职方氏,于是有酒氏、泉氏、廪氏、媒氏、枚氏、圉氏、山氏、市氏、戎氏、裘氏、公正氏、谏氏、乐正氏、桃氏、同氏、训氏、冶氏、职氏。古有守库大夫、掌漏之官,掌善膳羞之官、主笙竽之官、水官、司士、刑官、掌五音之官、巫马(治病马)、主(xì)履之官、布宪(司寇属官)、絜壶氏、谒者、守准之官、趣马(驯养马匹)、冬官、掌度之官、掌驸马之官、工正官(管作车服)、弓正、掌丌(笄)官、符节令、锦官、主战阵之官,于是有库氏、厙氏、漏氏、膳氏、笙氏、水氏、司士氏、刑氏、均(古韵字,后转为韵氏)氏、巫马氏、舃氏、宪氏、壶氏、谒氏、准氏、趣马氏、趣氏、冬氏、度氏、驸马氏、工氏、弓氏、丌官氏、节氏、锦氏、战氏。主公之军旅者为公旅氏;掌宫门者为宫氏;掌李刍积者为刍氏;主国之卜筮者为国筮(shì)氏;为大阍者为阍氏;主占之官为占尹氏;司铎是主文化施教于民的官,有司铎氏;宰夫属天官,主法令、职位升降及考核,有宰父氏;古狱官叫尉,有尉氏;古有巫、史、祝之官,有巫氏、史氏、祝氏;主刑之史叫刑史,有刑史氏;主辑瑞之官为瑞氏;掌乐之官叫师,有师氏;古狱官叫大士,后大讹为太,有太士氏;掌祭祀的官叫太祝,有太祝氏;柱下史官之后有柱氏。少昊以鸟名官,凤鸟氏为历正官,管天文;玄鸟(即燕子)氏为司分官,管春分、秋分;伯赵(即伯劳)氏,为司至官,管夏至、冬至;青鸟(即鸧鷃)氏,为司启官,管立春、立夏;丹鸟(即鷩雉)氏,为司闭官,管立秋、立冬、;又有五鸠(鸠者聚也),为鸠民的官,即治民止聚:祝鸠氏为司徒官,主教民;雎鸠氏为司马官,主法制;鸤鸠氏为司空官,主平水土;爽鸠氏为司寇官,主治理盗贼;鹘鸠氏为司事官,主春来冬去之事。又有五雉,即五个工正官,  鵗雉、鷷雉、翟雉、鶅雉、翚雉。又有九扈,为九个农正官:春扈、夏扈、秋扈、冬扈、棘扈、行扈、宵扈、桑扈、老扈。因此有乌氏、凤氏、五鸠氏、爽鸠氏、爽氏、桑扈氏等。皋陶任尧的理官,后代为理氏;尧时有掌庾大夫,后代为庾氏;虞舜时有五英的乐队,调合音乐中的五音,其中掌中英的官之后有中英氏;少昊氏四叔中的重为木正,即句芒,后代为句(gōu)氏;尧时弃为后稷官,后代为稷氏;黄帝以云纪官,夏官缙云氏之后有缙云氏;共工氏之子句龙为后土,掌管土地事物,后代为后氏;殷代秋官叫羑(yǒu)里,后代为羑氏。
       周代称司寇为秋官,后有秋氏;周官司寇之后还有禄氏;周官太仆,掌贰车正令,后有正令氏;伊尹为阿衡,后代有阿氏、衡氏;保章氏为主管天文的官,后代为保氏;周礼有硩蔟氏,后代为硩(chè)氏;周代大罗氏掌罗鸟兽,后有大罗氏;主船之官,船司空之后有船氏;守封畿之官叫封人,后代为封人氏;掌工匠之官叫工师,后代有工师氏;史官分为太史、内史、王史、侯史、祝史、左史、右史等,周共王的后裔世传史职,所以为王史氏;右史负责记事,为右史氏;周内史叔兴之后有内史氏;齐有南史氏;晋太史董狐之后有青史氏;周太史佚之后为史氏;太史的后裔有太史氏;周史之后有周史氏;左史记言为左史氏、左氏。
       主工程建筑的官叫司空,又叫司工,宋国因避讳改为司城,所以有司空氏、司工氏和司城氏;主武装部队的官叫司马,主人民、土地、教化的官叫司徒,主刑狱的官叫司寇,主鸿祀的官叫司鸿,所以有司马氏、司徒氏、司寇氏、寇氏和司鸿氏。
      下军氏,晋栾为下军大夫;右行氏,晋贾华和屠击曾将右行(军队编制),他们都为右行氏;中行氏,晋荀林父将中行;左行氏,晋先蔑将左行;士氏,杜伯之子隰叔奔晋后任士师;乘马氏,晋官;公行氏,晋成公时以卿之庶子为公行大夫;公族氏,晋成公开始以卿之嫡子为公族大夫;侯史氏,董狐为晋侯史官;籍氏,伯氏司晋典籍。
       工尹氏,楚工尹寿;乐尹氏,楚昭王以钟建为乐尹;士尹氏,士庆为楚庄王令尹;厩尹氏、厩氏,楚令尹子文的曾孙弃疾为宫厩尹;蓝尹氏,楚大夫蓝尹亹;连尹氏,楚屈氏之后有连尹襄老;陵尹氏,楚大夫陵尹招、陵尹喜(陵尹为令尹转化);芊尹氏,楚有大夫芊尹申;清尹氏,楚大夫清尹弗忌;监尹氏,楚监尹大心;箴尹氏、箴氏,楚大夫箴尹克黄,主箴规之官;右尹氏,楚公子辛为右尹;环氏,楚有环列之尹;令氏,楚令尹子文;偏氏,楚之军帅使主偏者;三闾氏,三闾大夫屈原,职掌楚王族昭、屈、景三氏;上官氏,楚庄王少子子兰为上官大夫;师祁氏,楚有师祁一职;沈尹氏,沈邑尹之官;左尹氏,楚左尹郗宛;申公氏,楚斗克字子仪,称申公子仪,公,楚县尹称公;钟期氏,楚官。
       左公氏、右公氏,卫左公子泄、卫右公子之后;监氏,卫康叔为连属之监;寇氏,卫康叔和卫灵公之子公子郢的子孙都当过司寇;右宰氏,春秋卫国有右宰职。
       旅氏,官名;书氏,尚书;钱氏,彭祖裔孙为周朝钱府上士;太师氏,官名;太宰氏,管理家奴和家务的官,吴太宰嚭;三饭氏、四饭氏,五饭氏,《论语》中有“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审氏,周司空的属官,“主审曲而势者”;师尹氏、尹氏,三公官;什氏,什伍,军队编制,掌军者以此为氏;祝圉氏,夏官的下属官,主养马和放牧;糗氏,主糗粮之官;都尉氏,军中官职;符氏,鲁顷公孙子公雅任秦国符玺令;京相氏,京地为相者;函冶氏,官名;褚师氏,春秋时宋、卫、郑都有此职;骑(jì)氏,春秋时主骑之官;马师氏,郑穆公的孙子公孙鉏(子罕的儿子)和曾孙羽颉(子羽之孙)都曾为马师,他们的后代都有马师氏;右主氏,秦有右主氏,为主车右之官;宗伯氏、宗氏,周大夫宗伯;宰氏,周太宰,周卿士宰周公之后;陶氏,虞阏父为周陶正;特勒氏,官名;亭氏,亭长或亭侯;王人氏,王人子突;王官氏,官名;沮渠氏,匈奴官名;少正氏,少正为执政之亚卿,鲁大夫少正卯;少师氏,殷少师阳、少师强;门尹氏,宋门尹般;右师氏,宋庄公的儿子公子申,世为右师;左师氏,周左师触詟。
       爵氏,汉官有主爵都尉;垒氏,汉官有中垒校尉;侍氏,汉官有侍中常侍;牧师氏,汉依周礼置牧师,主养马;秘氏,汉有秘祝之官;栗氏,汉有治粟都尉;太傅氏,汉太傅疏广的曾孙彦则,避王莽乱于太原,因此以太傅为氏;辇氏,刘向任辇郎;宗正氏,汉楚元王交的孙子刘德任宗正;将匠氏,汉官有将作大匠;大赘(zhuì)氏,大赘官,主乘舆服御物;俭氏,马韩国渠帅官名;廉氏,廉希宪,其父布鲁海牙,拜廉使时正逢廉希宪法出生,遂以官为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9 17: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以事为氏
      这种方式包含下面五种,一,以先人的著闻之事为氏;二、以家庭住处的特征为氏;三、以吉德为氏;四、以技为氏;五、以器为氏。

                      一、        以先人的著闻之事为氏
       周武王灭商,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骑着白马去朝拜周武王,武王把他封到宋。微子的后代便有白马氏,又汉末公孙瓒占据幽州,经常骑白马。建安四年,他被袁绍打败,自焚身死后,后代便也有白马氏。
      春秋时楚国国王若敖的儿子斗伯比与郧子的女儿私通,生子文,被抛弃在云梦泽,却得老虎喂乳而活。因为虎身上有斑纹,所以子文的后代便有用“斑”为氏的,因斑、班通用,后来便改作班氏;他的后代也有取吃虎乳之义而为斗乳氏的,因楚人谓乳为谷,所以又有斗谷氏。
      西汉的李陵投降了匈奴,到三国时,他的裔孙归魏,魏王在丙殿接见了他,便被赐姓为丙氏,丙殿也叫青殿,是王太子的宫室。
      汉武帝时有个丞相叫田千秋,因为他年龄太大,汉武帝特许他乘车出入宫禁,当时人称“车丞相”,田千秋为了感谢皇恩,就改为车氏。
       夏朝时,寒浞攻杀了夏王相,相的妃子正怀孕,她从窦穴逃出来,回到娘家有仍氏,生了少康。少康的两个儿子杼、龙曾住在有仍,因为祖母是从窦逃出的,便以“窦”为氏。对此氏来源,有人提出异议,认为窦不是指窦穴,是地名。
      相传在楚汉时期,吴郡(今江苏一带)有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就能说话,他的后代就改用“儿”作为姓氏。
      有一个小孩子生下来时比别的婴儿大得多,大家都非常吃惊,便以“长儿”为氏。
      邵氏中有一个少年便皓首者,后代便为皓首氏。
      宗氏因事加玉旁为琮氏;墨氏因事加女旁为  氏。
      同州刘姓,耻与刘瑾同姓而改为淡氏。
      东方朔姓金氏,小名曼倩,父张氏,字小平,母田氏。东方朔生下来三天,田氏死了,邻母拾朔养之,当时东方始明,便以东方为氏。
       赵衰是晋国的卿大夫,曾掌国政,人们评价他的为人是“赵衰之于人,如冬日之可爱。”(事见文公七年,狄相酆舒问贾季道:“赵衰、赵盾孰贤?”对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因此后代有冬日氏。
商代傅说发迹前住在傅岩,傅说当了国相后,有留居在傅岩的,便为傅余氏。]
吴国的夫概在国内作乱,失败后奔楚,他留在吴国的后裔,便以夫余为氏。
      晋国韩宣子的后裔中,有人逃奔齐国,便以韩余为氏。
      金日磾降汉,他的后裔留在休屠的便为金留氏。
      祖先中有因为犯罪而自悔的,便以“辜”为氏,像救氏、赦氏、谴氏都属这一类情况。
      王者之后,取王居门中为氏,为闰氏。
      齐国田单守即墨有功,后人为即墨氏。
      晋国骊姬之难,晋废公族,被废的公族有的便改为减氏、咸氏。
      晋国的祁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他举荐儿子祁午继任自己的职务,父子相续为政,后代便有续祁氏。
      秦末,英布少时,有人给他看相,说他当黥而王,后来他犯罪受黥刑,于是便为黥氏。
      狐犯,姬姓,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后代便有舅氏。
      后稷孙鞫陶,生下来时手上有“鞫”字,因此为鞫氏。
      周平王的小儿子生下来时手上有“武”字,因此为武氏。
      周穆王的盛姬早卒,穆王哀痛不已,改其族为痛氏。
      郇伯,是周畿内侯,周桓王伐郑,他“投先驱以策”,后代便有投氏。

                            二、        以家庭住处的特征为氏
      院中有长梧、长柳、长桑之类的,为长梧氏、长柳氏、长桑氏。
      闾多菰蒋的以蒋闾为氏。家有蒲圃的为蒲圃氏。所居之里有桐的以桐里为氏。
      有扈氏之后,有一家人的池中生蒲,蒲高五丈,当时的人都感到惊异,便称他家为蒲家,他家便以蒲为氏。东晋征北大将军、冀州刺史苻洪是蒲氏后人。
      楀(yǔ) 氏,因树而得姓,又作萭氏。糜氏、麦氏、禾氏、谷氏、稷氏等,因作物而得姓。

                              三、        以吉德为氏
      成功氏,大禹十年治水,终于成功,后代有的便取成功为氏。
      井氏,姜姓,炎帝的后代,井含吉利的意思。井是《周易》中的六十四卦之一,“井
之为义,汲养而不穷。”就是取之不尽的意思。
      考成氏,以吉德为氏。古有考成子,著书阐述黄老之道。
      霞露氏,其家有霞露之瑞,因此便以之为氏。
      有一个齐国人本为祭氏,祭氏是周公第七子所封,以邑为氏的,读zhài 音,与祭祀义无关,此人以为祭字不详,便改为訾(zī)氏。
      衷愉本姓哀,出仕南唐,因为庆贺不便,朝廷便赐其姓为衷氏。
      后汉末有一个将军叫谢服,有一次在出征前天子灵机一动,以为这个姓名有“谢绝服从”之意,便令他去了言字旁为射氏。

                                  四、        以技为氏
       以技为氏突破了“胙土命氏”的框框,因为这些人不是凭土地的继承关系获氏的,而是凭某项技术特长或对某项技术的管理而得氏的。但要注意,春秋及春秋之前,以技为氏是指统治阶级中比较低下的百工阶层(“百执事”),并不是指一般技术奴隶,因为奴隶是不能有氏的,只有管理专业奴隶的总管,才能获得“技术职称”——以技为氏。因此,以技为氏虽突破了“胙土为氏”,却仍保留了氏“别贵贱”的内涵。直到姓普及、姓氏混一阶段,专业奴隶才也以技为氏了。
       商亡,周分商朝遗民六族给鲁,七族给卫,这十三族中至少有九族从事手工业、索氏(绳工)、繁氏(马缨工)、长勺氏、尾勺氏(皆酒器工)、陶氏(陶工)、施氏(旗工)、锜氏(锉刀工或斧工)、樊氏(篱笆工)、终葵氏(椎工)。
       梓氏,木工称梓人,制饮器、箭靶和钟磬的架子;甄氏,制瓦器;轱氏,制车;范师氏,箔金之工师;又有巫氏、卜氏、匠氏、条氏;又有屠氏、园氏、屠羊氏,御龙氏、日氏(卜筮占候时日的)、渔氏、樵氏;又有牧犊氏、苑羊氏、趣马氏;乌浴氏,养鸟者;优氏,乐人;雕氏,雕人;液氏,上古道术之士,炼化制丹;畜氏,秦非子为周孝王牧马官,在汧渭之间放牧,使马匹大发展,其后代有畜氏。
        “以官职为氏”一栏中有很多都是技术之职,《考工记》中所举的羊人、鸡人、牛人、厨人等都可说是以技为氏。

                          五、        以器为氏
       辟闾为剑名,工铸者以辟闾为氏;湛卢也是剑名,有湛(zhàn)卢氏;殳氏,殳仗队即仪仗队,以兵器殳为氏;田和篡齐,迁康公于海上,穴居野食,以钭为釜,康公的支庶便以钭(dǒu)为氏;鬴(fǔ),即釜字,有人以鬴为氏;盎氏,也是以器为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12: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2-5 12:41 编辑

                                                    第四章   姓氏的演变
       汉代的姓氏已趋于稳定,虽有新氏产生却不多,但不是说姓氏便固定不变了。汉后的姓氏演变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改姓,改姓的原因很多,主要的有赠姓、避讳、避仇避难、冒姓、随外家与随义父姓、入赘、改僻姓、少数民族的姓改为汉姓,汉人改为少数民族的姓等。一是衍生,即一姓变数姓,有音讹、繁简、字体(通用、讹误、省邑旁)、简省(失官失邑、少数民族姓的简省)等造成的。这些演化其实在姓氏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比如范睢避仇改姓名为张禄;通用的现象更常见。但也有些区别,比如通用字现象,春秋战国时通用字仍只表示一个氏,可以这样写也可那样写,随着时间的推移,通用的两个字可能就表示两个氏了。
                                                            第一节  赠姓
       中国的赠姓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尧舜时期;第二个阶段是周初的赠姓,后来赐姓停止;第三阶段是从汉初恢复赐姓一直到清朝。
        三个阶段都是赠姓,形式上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实际上有很大的差异。
        第一,尧舜时的赐姓,或者产生新姓,如姒姓、子姓,或者使受赐者继承旧姓,例如姬姓。这种赐姓没有改姓。周初的赐姓没有产生新姓,只是继承旧姓,也没有改姓。周初获姓的条件之一必须是先圣名王之后,使他们承继快要消亡的先圣名王的香火,例如胡公满赐姓为妫,是“使祀舜帝”,其它几个受赐姓的也都是名王先圣之后。条件之二,受赐者得到的姓都是沿用各个祖先旧的姓族名(目的是“继绝世”)。汉后的赠姓虽也没产生新姓,但却改了旧姓,如项伯本为项氏,朝廷赐给他刘氏后,便把旧姓(氏)改了。
       第二,第一第二阶段的赠姓全褒无贬;汉后的赐姓可褒可贬。
       第三,汉后赐姓也有恢复祖姓一种,但仍与尧舜、周时的赐姓不同。前两阶段受赐者没有改动过姓;汉后的受赐者恢复祖姓是因为他曾不得已改过姓。
       第四,汉后的赐姓与周时的命氏一样是更旧改新,但很不同。周时的命氏是从旧氏中产生新氏,这个新氏是这个家族没有过的新生事物。汉后赐姓是改了本身的旧姓,却去依傍别人的姓氏,比如跟帝王的姓氏走,属于一种攀附行为。如果说周时的命氏是脱了旧衣,穿上新做的衣服,那么汉后的赐姓是脱了自己的旧衣,换上别人的旧衣服。
      第五,汉后的赐姓偶尔也会产生新氏,一种是因功,一种是挨贬,这样产生的新氏可以看作是周时命氏的继续,但与尧舜时的赐姓仍然不同,因为尧舜时的赐姓不存在改旧氏(姓)的情况。
       汉后的赐姓一般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是赐以当朝帝王的姓,表示褒奖。(见后)
       一是赐以其他人的姓,有的示褒,有的示贬。(见后)
       一是定姓或赐姓。有姓者重新定姓,无姓者给他姓氏。
       如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曾经“详定北人姓”。(见“少数民族改汉姓”)
       明永乐元年(1403年)因“各卫鞑靼人,多同名,无姓无别之”一一勘合给姓名。如赐把都帖木儿名吴允诚,伦都儿灰名柴秉诚,保保名杨效诚。
       一是在新王朝建立之初,恢复以前王朝因故改了姓的遗民的旧姓,这是作为恩惠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如宋朝诏令因避讳钱镠,刘氏改为金氏的,恢复刘姓。
       宋亡,赵若和改姓黄,明朝朱无璋洪武十八年下令,让他恢复赵姓。
       清朝康熙七年,赐明宗室恢复朱姓。
       汉后天子赐姓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巩固王朝的统治,出于自己的意志,将别人已有的姓抹掉,换上自己的姓(国姓)或其它的姓,达到驾驭群下的目的。
      把天子的姓赐给有功的臣子,是汉后赐姓的最主要方法。这种赐姓等于天子批准这些人加入天子的宗族,和天子沾亲成为一家,这样便可笼络得功臣感激泣零,甘愿肝胆涂地为皇帝效劳。
      最先把皇族的姓赐予人的是刘邦。鸿门宴前得项伯通风报信,鸿门宴上又得项伯常以身翼蔽刘邦,刘邦才逃脱楚汉相争中第一次也是最危险的一难,所以,汉朝建立后封项伯为射阳侯,赐姓刘氏。另外项襄封桃侯,项它封为平皋侯,还有玄武侯(失名)都赐刘姓。娄敬建议定都关中,这个重要的建议被采纳,他被封为关内侯,赐姓刘氏。
       王莽时,原燕王玄孙刘姬嘉因献符命,赐姓王;原西汉宗室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因拥戴王莽有功,赐姓王。
东汉舞阳人王常起兵反对王莽,参加昆阳大战,立有大功,被更始帝刘玄赐姓为刘氏。
      北齐的文宣帝高洋赐元景安、元文遥为高氏。
      隋朝杨坚赐尉义臣为杨氏。
      唐朝是把李姓赐给臣下数量最多的朝代。
      李勋,本姓徐,名世勋,字懋功,因率部众及河南十郡投唐,唐高祖赐他姓李,为避唐太宗的讳,就称李勋,小说中称他徐茂功。武则天称帝,李勋的孙子李敬业起兵造反,要恢复唐朝,武则天下令除掉他祖父时封的官爵,并不准姓李,恢复徐氏。
李粲,本姓丙;李子和,本姓郭;李忠臣,原叫董秦;李全略,原叫王日简;李抱玉,本姓安,是唐高祖的功臣安兴贵的后裔,原名重璋,善骑射;李俨,宰相张浚的小儿子,初名休,一名播,唐昭宗赐他姓李名俨;张从楚,获李姓。
       邴元纮、杜伏威、胡大恩、弘播、郭子和、麻延昌、张宝臣等获李姓。
       还有鲜于、阿布、阿趺、舍利、董、宋邪、罗等人并以立功从唐为李氏。
       武则天称帝,改睿宗李旦为皇太子,赐李旦姓武氏,这种赐姓,受赐者心里可不好受。
       傅游艺上书诡说符瑞,劝武则天称帝,被赐武氏。
       徐敬业造反,在润州捉住了为武则天卖命的亲叔叔李恩文,徐敬业骂叔叔道,你这么给武后卖力,何不姓武!武则天平息了徐敬业的叛乱后,果然赐李恩文姓武氏。
       十六国的前凉张天锡,赐梁景、刘肃为张大奕、张大诚,把他们当儿子看待。
       金兵陷汴京,俘二帝至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宋朝降将,金国国师宇文虚中,谋劫二帝归宋,事败被杀。南宋宁宗赵扩念其忠,于开禧年间赠宇文虚中的后裔为赵氏。
       朱元璋赐外甥李文忠、养子沐英、何文辉、徐习马都姓朱。
       南明隆武帝赠郑成功姓朱氏,人称国姓爷。
       天子还常把国姓赐给少数民族首领或少数民族政权首领。赠给少数民族首领,一般是因为他们归降朝廷、融入汉族,成为朝廷臣下,朝廷赐姓给他们以示奖赏;赠给少数民族政权首领,一般是因为这些异国首脑愿意与朝廷亲善,朝廷赐姓给他们以示亲近。
这种赠姓仍以唐朝最突出。
       北狄靺鞨酋长突地稽降唐,赐李氏;太宗贞观初年,鲜卑族拓跋赤率部归顺,赠姓李;唐末拓跋契丹首领库克为都督,赠姓李;玄宗时以契丹大帅达年嘉哩为都督,赐姓名李怀秀;回纥酋长嗢没斯,会昌年间赠姓名李思忠;契丹酋长枯莫离,武后时赠姓李;铁勒部的阿趺部又名阿咥,阿趺部为鸡田州都督,唐单于都护振武节度使兼御史大夫阿趺光进,元和二年诏赠李氏,名光;乐陵之胡赐姓李氏;西突厥沙陀部,本以朱邪为姓,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的儿子朱邪赤心,归唐后因镇压黄巢有功,赐姓李,名国昌,为后唐李氏的先祖;李可久为吐谷浑宁朔两府留后,本姓白氏,赠姓李;李国臣,奚族人,原是范阳守将张锁高的养子,名忠志,字为辅;李嘉庆,靺鞨族人,本姓茹,名常,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赐姓;李元琼,安息人,本姓安;李茂勋,回鹘(回纥)族阿布恩的后裔;李思恭,本姓拓跋,党项族平夏部首领。
       宋朝也是个喜欢赐姓给少数民族的朝代。如荣州团练穆辰赠姓名为赵思忠;西羌部隆赞投降归顺,赠姓名赵怀德。
       但宋朝又是用赐姓手段未达到目的的失败者,有的少数民族对赠姓并不卖账,于是赠姓变成了笑谈。
       宋朝时,西夏党项部首领李继捧(李氏为唐朝的赠姓)献五州土地于宋,做了宋朝的京官,他的族弟李继迁却继续自立抗宋,做了西夏国王。宋太宗便赐李继捧为赵氏,改名为保忠,让他率兵去攻继迁。后来继迁与宋讲和,太宗便也赐给他国姓,改名保吉。没过几年,赵保吉引兵犯边,宋朝廷便削去赐给赵保吉的姓名。到真宗时,再次讲和,便又复赐国姓。到李继迁的孙子元昊时,他自立为帝,把唐朝赐的李氏和宋朝赐的赵氏统统废弃,宋朝只好又宣布削去赐给赵元昊的姓。
      明朝时赠元人策珠尔姓名为朱采,托果齐为朱静。

       赐以其它的姓是赠姓更常用的方法,因功因事而赠姓,常含勉励、纪念的意思。
       汉朝廷尉扶嘉,高祖嘉奖他志在扶翼汉室,赐姓扶氏。
       汉武帝取义于休屠王祭天金人,赐给日磾金姓。
       汉广野君郦食其被齐王田广活活蒸死,朝廷赐其孙食其氏。
       西汉李陵投降匈奴,到三国时,他的裔孙归魏,魏王在丙殿接见他,便赐他为丙氏。
       王莽遣大司马严尤与廉丹击匈奴,都赐姓为征氏。
       据《江邻几杂志》(宋• 江休复)载:白水县掘得员半千墓碑,云十八代祖凝,本刘氏,彭城人,自梁入魏,因其雅正似伍员,赐姓员。
      牛弘之先本姓燎,牛弘的父亲允仕魏,赐姓牛。
      后唐明帝赐契丹将裕勒古宜姓服名怀远。
      唐回鹘国相爱邪勿,赐姓为爱,名弘顺。
      《南史•陈庆之传》:梁氏世为寒门,显达的只有梁庆之和梁俞药,俞药为武帝亲信,武帝说:“俞氏无先贤,世人云俞贱,非君子所宜,改姓喻。”又宋喻樗,本梁俞药的后裔,赐姓为喻。
      衷愉本为哀氏,出仕南唐,因庆贺不便,赐姓衷。
      五代时,江西的危全枫被杨渥打败,信州的危仔倡投奔了吴越王钱镠,钱镠觉得危字不吉,赐他元氏。
      金日磾的后裔有金贱者为制置使,宋高宗为他加水旁,遂为淦氏。
      宋代龚美,因真宗刘皇后从小孤身无亲,被龚美父收养,真宗继位后,为让刘皇后有宗族之基,赐龚美改姓刘,为皇后的弟弟。
      明太祖赐蒙古将领伯颜帖木儿姓张氏;鞑靼人哈刺尔敦,明成祖赐他姓张氏,改名隆善;女真族人咎卜,成祖赠他姓张氏,改名志义;鞑靼人奴儿,是北方边疆名将,显祖赠他姓张氏,改名为友;朱元璋赐蒙古贵族恰恰姓名陈元,字守忠;明洪武年间有日兴,赐姓宥;元人脱欢,洪武年间归附朝廷,赠姓名为薛斌;元朝工部尚书丑驴在洪武二十年归附朝廷,赠姓名李贤;明代太监郑和,本姓马,因随燕王起兵而赠姓郑;蒙古人默色特穆尔、阿达纳、济布哈、奈曼岱、啤逊等都赠姓王;凤阳陈方亮,官镇国将军,本姓陈,育于方翁,明太祖赐他姓陈方氏;蒙古贵族萨尔图赠姓名为刘允信。

       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很懂赐姓的这一套做法。
       西河鲜卑秃发氏,与后魏同出圣武帝,后代乌孤号西平王,称南凉国,国灭后,国王(景王)秃发傉檀之子贺归魏,太武帝拓跋焘说我们是同源,便赐他为源氏。
       慕容苌降魏,赐姓豆卢氏,北人谓归义为豆卢。
晋州稽胡,晋初赠姓呼延氏,居西夏州,后魏宣武帝元恪的正始年间,呼延勤为定州刺史,赐姓为贺遂氏。因住南汾州,方言音讹为贺悦氏。
       魏孝武元修赠侯植为贺吐氏,又写作贺屯,又赐姓为侯伏氏。
       西魏张轨,为宇文泰信任,拜车骑大将军,赐宇文氏。
       五代唐明宗李嗣源赐契丹将撒罗姓名为罗宾德,赐奚王副使格斯齐宣姓乙。唐庄宗赐吐谷浑白承福为李氏。契丹阿保机长子突欲做东丹王,及德光立,突欲奔后唐,明宗赠他姓东丹,后更姓为李。
辽代王观赐为耶律氏。
      金代,王果赐为完颜氏。覩令狐,赠姓为速嘉氏。
       少数民族政权赠给汉姓的例子较少。
      五代后梁时,成汭赠姓为周氏;后魏赠刘子又为宿氏;清初赠杜讷姓励氏。励杜讷为静悔人,清初为刑部右侍郎。
少数民族政权不但对少数民族臣民大量赐姓,而且对臣子中的汉人也常用赠给少数民族的姓的手段来笼络,另一个作用是通过赠姓使汉人少数民族化。
      后魏赐谢总为大野氏;魏张羡从孝武入关,赐姓叱罗;高琳的五世祖率众归魏,拜第一领军酋长,赐姓羽真氏;魏赠太原王显为乙速弧氏;乐浪(今朝鲜平壤)有人本姓王,后魏时是伏波将军,镇守武川(今内蒙武川西南),赠姓为拓王氏。
      孝文帝时曾下诏让少数民族的姓改为汉姓,到魏恭帝时听了宇文泰的建议,下令改为汉姓的鲜卑族人一律恢复鲜卑姓,而且赠给汉族大臣大量鲜卑族的姓。如:
      李弼——徒河氏,赵肃、赵贵——乙弗氏,刘亮——候莫陈氏,杨忠——普六茹氏,王雄——可频氏,李虎、阎庆——大野氏,辛威——普毛氏,田宏——纥干氏,耿豪——和稽氏,王勇——厙汗氏,杨绍——叱利氏,候植——侯伏侯氏,窦炽——纥豆陵氏,李穆——拔氏,陆通——步六孤氏,杨纂——莫胡卢氏,寇儁——若口引氏,段永——尔绵氏,韩褒——侯吕陵氏,裴文举——贺兰氏,王轨——乌丸氏,陈忻——尉迟氏,樊深——万纽于氏。
       西魏赐段永昌为尔绵氏,后改为为绵氏。辛威在魏时赐姓为普毛氏,到周文帝时赠为普顿(屯)氏;周太祖赠广宁杨纂为莫葫卢氏;北周太祖赠杨忠为普六茹氏;王雄在魏赠为可频氏,他的父亲纳仕周,赠为叱吕引氏;周赐蔡佑为大利稽氏;周赐阴嵩为丘目陵氏;王德为乌丸氏;周太祖赐韩褒为侯吕陵氏,后改为吕氏。
       后魏孝文帝改步陆孤氏为陆氏,到西魏时却赐汉人陆通为步六(陆)孤氏。后魏献帝的哥哥为普氏,孝文时改为周氏,至金水公摇时,周闵帝赐他姓车非氏。
       元朝时,蔡罕本姓唐古鄂摩克氏,太平本姓贺氏,并赐姓蒙古氏。
       又有本非同姓,却通过赠姓强行联宗的怪事。《北史•唐瑾传》:周文帝赠唐瑾姓宇文氏。燕公于瑾对周文帝提要求,说唐瑾学行兼修,愿同他同姓,结为兄弟。周文帝便赠唐瑾姓万纽于氏,两人便结为兄弟之交。
       皇帝赠姓,并不都是褒奖笼络,也有的出于贬损,强制他人改为侮辱性的姓,进行精神迫害。如果在这个人死后还给他的家族赠侮辱性的姓,则等于死后还得踏上一只脚,让他的子孙后代背着屈辱的包袱,遗臭万年,永世不得翻身。有人把这种姓氏归之于以凶德为氏。
       英布年青时曾受过黥刑(在犯人脸上刺字或刺记号,并涂上墨),汉朝封英布为淮南王,后来英布反叛,被镇压后,汉朝便令英布的后代改姓黥氏。
       后汉明德马皇后因厌恶先人马何罗以反诛,易其姓为莽氏。
       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使军用缺乏,便别其族为丁氏。
       吴主孙皓害怕在外手握兵权的孙秀会和他争夺政权,便派人伪装围猎去抓孙秀。孙秀得知风声,半夜携妻将子投奔了晋国,孙皓大怒,便改孙秀的姓为厉氏。
       南北朝的北齐武帝因巴东王萧子响反叛,改萧氏为蛸氏,蛸即章鱼。
       梁元帝时,武陵王萧纪趁侯景作乱之机,在蜀中称帝,后来兵败被杀,元帝改其姓为饕餮氏。饕餮是舜流放的四凶之一。
       南朝刘宋武帝时,竟陵王刘诞功高震主,手握重兵,都督六州军事。后刘诞为手下部将所杀,武帝刘裕贬其姓为留氏。
       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曾命令豫章王综督军,镇守彭城,与魏将安丰王元延明相持,两军相持不下,梁武帝怕有变,命令综退军。综怕退军回去受责备,便投降了魏将元延明。梁武帝大怒,削去综的爵位,改他的姓为悖氏,意思是狂悖忤逆。
       隋炀帝二征高丽时,大臣杨玄感反叛,兵败被杀,被枭首示众,枭首是古时一种酷刑,把人头割下高悬示众。隋炀帝改杨玄感后人姓枭氏。
      唐高宗时,武后为了排挤王皇后和得宠的萧良娣,进谗言废了这两个人,后又杀害了她们,还改萧良娣姓枭,王皇后姓蟒。
乾封元年,武后改从兄武维良、武怀运姓蝮氏,蝮即蝮蛇。
      垂拱年间,武后派十万大军镇压了李唐王室几个人的谋反,削越王贞、琅邪王冲、纪王慎等属籍,把他们的姓改为虺氏,虺(huǐ)即毒蛇。
       唐宗室李晋、宰相窦怀贞与太平公主谋逆,败后窦怀贞投水而死,朝廷追戮其尸,改窦姓为毒氏。李晋被杀,改为厉氏。
       中宗睿宗朝,成王千里贬姓蝮氏;新典王著贬姓厉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12: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避讳改姓
       避讳,就是不直接称呼君王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王尊长名字相同的字面或相同的音,就用改字、缺笔、空白等方法来回避。
       避讳分两种:国讳和家讳。国讳是指帝王利用国家权力强令臣民为帝王名字避讳;家讳是文人官僚士大夫对其长辈和所尊者避讳。
       避讳是随着时代而严密起来的。上古时代不避嫌名。所谓嫌名是指与君王或尊长的名字音同或音近的字,也就是说只有字同时才避。另外,两个字的名字,不必都避。到三国以后,就渐渐避嫌名了。
       另外还有一种避讳,帝王把某些字划归帝王专用字,其它人就不得使用。比如周宣帝自称天元皇帝,便不许人有天、高、上、大之称,官名犯了则改官名,姓氏遇上了则改姓氏,像高氏便改为姜氏。
      人的姓名遇上避讳就得改姓名,不改者有时会惹祸上身,甚至有灭门之虞。
      名字的避讳不是本书的内容,此处不作介绍。
       姓氏的避讳指的避国讳和庙讳,不必避尊长。
       避讳改姓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
        一、        在不避嫌名(同音字)的时代,可选同音字作姓氏。
       弘氏为卫大夫弘渲之后,宋朝避太祖赵匡胤的父名弘殷,弘氏改为洪氏。来自共工氏的共氏因避仇改为洪氏,因此有的姓氏学家误把避讳的洪氏和避仇的洪氏当作同源。
       汉末有勾章尉检其时。检氏,避明思宗朱由检讳改为简氏。按简氏本姬姓,春秋晋大夫续简伯之后。

          二、改用同义词作姓氏
       师氏避司马师讳改为率氏。
       敬氏避后晋石敬塘讳改为恭氏。
       宋真宗名恒,恒氏改为常氏。恒氏本为楚大夫恒恩公之后。常氏本为周文王康叔,食采于常,以封地为氏。不同源的姓混为一了。
       姜姓中的庆氏避汉安帝父讳,改为贺氏。
       唐避李渊讳,子渊氏改子泉氏。按子泉氏本为齐顷公之子公子湫,字子泉之后。
       奭氏避汉元帝讳,改为盛氏。奭苞改为盛苞;北海太守奭伟改叫盛伟。
       春秋宋武公名司空,司空官改叫司城,于是便有司城氏;晋僖公名字中有“徒”字,改司徒官为司城,司徒氏也改为司城氏。
       籍氏避项羽名改为席氏。
       楚庄王之后以谥为氏有庄氏,后代避汉明帝刘庄讳改为严氏。魏晋之际,有复本姓者,因此庄氏分为庄、严二氏。蜀人庄君平,《后汉书》称为严君平,老庄(老子、庄子)被称为老严,庄子陵称为严子陵,庄劭为严劭,庄忌为严忌,庄助为严助,庄尤为严尤,庄子称为严子。
       彻氏的先人为彻候,以爵为氏,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通氏。

                        三、使原氏改变笔画或增添偏旁
       宋避玄字,玄氏加金旁为铉氏。
       避宋高宗赵构嫌名,勾氏加金旁为钩氏,如钩光祖;或加草头为芶(苟)氏,如芶谌;或加纟旁为絇氏,如絇纺;或改为句氏,如句思。
       汉景帝皇后名志,字阿渝,中元二年,渝氏避讳改水加口为喻氏。
为了避孔丘名讳,清雍正三年下诏改丘氏为邱氏。丘、邱本为二氏,二者不同源,邱氏以邑为姓,丘氏以地为氏,从此二氏合一,只有族谱还能分出渊源。

                  四、在原姓氏上删增笔画
      避晋朝司马师名讳,公师氏改为公帅氏,师氏有的改为帅氏。
      五代王审知在闽称王,闽人避审音,沈氏去水旁,余下的冘字改为尤氏。
      宋绍兴三年,以国讳,桓氏改为旦氏。
      宋朝真德秀,浦城人,经学家,本为慎姓,源于芈姓,春秋时,楚国白公封于慎,以封邑为氏。宋朝时避宋孝宗赵眘(shèn)嫌名,改为真氏。按姓氏中原有真氏,汉有太尉长史真祐,百济八姓中,四曰真氏。

                     五、把姓拆成几个字,取其中一个字为氏。
       吴越国避钱镠嫌名,刘氏(繁体作劉),删去刘字的大部分,留下金字作为氏用。如金履祥的祖先便是刘氏。宋代初年,朝廷还专门下过诏令,凡浙中因避讳改姓金氏者还复本姓刘氏。
       敬氏是个最倒霉的姓氏,文彦博本姓敬,后晋时避晋高祖石敬瑭讳,曾祖父改姓文,到后汉时复姓敬,进入北宋时代,又避赵匡胤祖父赵敬(翼祖)讳,其祖父又改为文氏。初,敬氏避讳,各用其字的一边,或为文氏,或为苟氏。有的用同义字则为恭氏。(按:其实敬字从  从  ,非从苟从文)敬字虽好,奈何“敬讳”难违呀!两次改姓,间隔时间不长,实属一族的奇遇,但决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六、回归到老祖宗的姓氏
       高氏源于姜姓的齐国,周帝禁用天、高、上、大之称,高氏便改为姜氏。
       唐玄宗先天年间,避唐明皇李隆基嫌名,姬氏改为周氏。
       汤显祖的祖先姓殷。宋灭南唐后,殷崇义被太祖召见,太祖说,你不知我的先人中有人名殷吗?指的是太祖的父亲名弘殷。按殷氏源于子姓,出于商朝;汤氏也出于商朝,是商朝奠基者汤的后代。于是殷崇义改为汤悦,他的后代便姓汤了。
       陶谷本姓唐,为诗人唐彦谦之孙,避石敬塘嫌名,改为陶氏。按,尧为伊祁氏,又叫陶唐氏,所以唐氏改为陶氏。

             七、复姓改为单姓,删去复姓中所避的字
       唐宪宗名纯,永贞元年十二月,淳于氏因淳与纯音同而改为于氏。于氏本属周姓,是周武王第二子  叔的子孙以国为氏,去邑旁而形成的姓。淳于氏源于春秋小国淳于国。二姓不同源,淳于氏改氏后使二氏相混。
       周宣帝禁天、高、上、大、龙等,句龙氏改为句氏。句龙如渊便叫做句如渊。

                       还有一种是随意性的换一个字为氏的。
       唐肃宗时,因暨氏与基音近(李隆基讳),下诏改暨氏为周氏。大约是因为暨与姬音同,姬改用周,则暨也改用周吧。
       江西吉安人匡恂,宋太祖时考试与梁灏同榜,因犯帝讳,上奏要改姓,宋太祖便写了王、康、姜三个字由他挑,于是他挑了康字,便改为康氏。
       唐武宗名炎,便改啖氏为澹氏。此讳最没道理,既非同字,也非同音,只不过炎为啖的偏旁字而已,结果也逃不脱改姓的厄运。
      由于各朝各代天子都存在避讳,因此,有的姓多次改,有的氏因避讳改而成为多个氏。
       弘氏在唐朝避李隆基嫌名(弘、隆音近),改为共氏,有的干脆改为国姓李氏。后来在宋朝又要避太祖父亲弘殷讳,弘氏改为洪氏。
       上文介绍的改姓中,敬氏有文氏,苟氏和恭氏;殷氏除改为汤氏外还有改为殿氏的;师氏改为帅氏和率氏;匡氏改为康氏和羌氏。
       姓氏因避讳惹祸的事时有发生。
       据《新五代史•桑维翰传》载:桑氏初考进士,主司恶其姓与“丧”同音,被黜不第。
东晋时,有个人叫余讽,他和晋明帝一起议论朝政,那位皇帝老爷忽然两眼瞪着他,说:“余者我也,讽者讥也。卿为此名,欲为朕之敌人乎?”余讽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连忙叩头谢罪,说自己姓得不对,名也有错误。明帝当场“赐”他姓“佘”。把人家的姓给割去了一截。从此出来个佘姓。
       姓氏也有给人带来好运的。
       宋高宗赵构乘船去临安,问船工名,一叫赵立,一叫毕胜,赵构大喜,认为是个好兆头,因为连起来是赵立必胜,于是给两个船工的赏赐甚厚。
       避讳严的时代何止姓氏遭殃。史载李唐王朝曾禁止养鲤鱼,朱明王朝曾禁止养猪(明武宗正德14年(1519)间事)。因为李鲤同音,朱猪同音,食鲤(李)烹猪(朱)必须禁止。
       有人感叹说,幸亏中国历史上没有姓范姓蔡的皇帝,否则,大家都不许吃饭吃菜了。
       青海东部的汉族多是朱元璋下令从南京珠矶巷流放来的,他们在腊月每家偏偏都要宰猪,年三十晚上全家啃猪骨头来泄忿,于是形成一种风俗,腊月猪头特别畅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31 05: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