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9
注册时间2017-1-9
威望549
金钱4870
贡献4059
金牌会员
 
威望- 549 点
贡献- 4059 次
金钱- 4870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7-10-31 13: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以地为氏
以地为氏是氏中来源最广、数量最多的。
广义的以地为氏,包括以国为氏、以邑为氏。这里指的是狭义的以地为氏。这里的“地”
指隐居外、出生地、居住地、居住的区域、徙居后的住处、所管理的小机构(常处的地方)。
以地为氏的其中有很多人是原来出身低微,没有取氏的资格,后来发迹了,“从奴隶到将军”,立了大功,当了大官,成为新贵,有了取氏的资格,这些人多从出身或出身地、居住地去取氏,含有某种纪念意义和不忘本的意思。到了庶民都有姓氏时,以地为氏是庶民最常用的取氏的方法,甚至指山水为氏,像峰氏、水氏、湖氏、河氏、淮氏、济氏、汶氏。
以隐居地为氏的,如:晋国有个叫越的,曾隐居在北唐为北唐氏;齐景公时有隐居东陵的为东陵氏;绮里季隐居在绮里,为绮里氏和绮氏;汉初,商山四皓中有里先生,本与周同姓,名术,泰伯之后,隐居在洞庭西山的甪里,其后有甪里氏和甪氏;晋高士隐于南乡,为南乡氏和南氏;陈仲子,齐之世家,辞爵灌园于於陵,为於陵氏;隐居在甫里的为甫里氏。齐有隐者居西郭为西郭氏。
以徙居后的住地为氏的,如:夏少康封儿子季杼于会稽,为会稽氏,汉初徙谯之嵇,改为嵇氏;沛国的子明迁居到陵阳山,称陵阳子明,后代为陵阳氏;有人避居于岛屿,便为岛氏;齐国的倡人徙居到社南社北的,为社北氏、社南氏和社氏。
以居住地为氏的比较普遍,如:商朝时傅说曾在傅岩(山西平陆县东)筑土墙,后来成为武丁的大臣,后代便为傅氏;郑大夫烛之武,本无氏,人称烛之武(烛地叫武的),后来便为烛氏;卫成公的曾孙括是卫国的卿士(国家的执政官),他居住的在北宫,北宫是对南宫而言的,国君的宫殿坐北朝南,后面是王后的六宫,叫北宫,因卫成公的曾孙是国王的后代,所以也住在此宫,所以为北宫氏;齐大夫得臣往东宫为东宫氏;鲁有南宫阅,住南宫,为南宫氏;诸侯子弟北居西宫的为西宫氏;春秋齐国公族大夫居住在东郭、北郭的,分别为东郭氏、北郭氏;虢叔之后有南郭氏;郑公孙侨,字子产,为郑卿士,因居东里(河南新郑城里)所以又为东里氏;住在北门的为北门氏;鲁庄公的儿子遂,字襄仲,居东门,为东门氏;住南门的有南门氏;郑大夫居西门的有西门氏;住西闾的有西闾氏;齐大夫住东闾(齐之门名)的有东闾氏;宋大夫东乡为人,住在东乡为东乡氏;宋大夫西乡错的后代为西乡氏;居北乡的有北乡氏;居于东野、南野、西野、北野的有东野氏、南野氏、西野氏、北野氏;居于东丘、南丘、北丘的为东丘氏、南丘氏、北丘氏;四川省成都市南的双流县,东边有地名瞿上,又名商瞿里,是孔子弟子商瞿住的地方,居于瞿上者有瞿氏;吴大夫胥门巢居胥门,为胥门氏;居于移门者、弋门者为移门氏、弋门氏;公卿的儿子,被送入天子的端门,学习六艺,称为门子,有的便为门氏;秦惠王的弟弟疾,住在渭南阴乡的樗里,号樗里子,便为樗(shū)里氏;卫大夫承成住在千乘为乘氏;卫宣公太子汲,住在汲(河南汲县)为汲氏;周武王封少昊之后(嬴姓)于莒,开始定都在计斤,后代便有计氏;周成王定鼎于郏,后来居住在郏的便为郏氏;齐太公封于齐,定都于营丘,后迁都,支庶居营丘者为丘氏;东山皋落氏之后有以居为氏的为东山氏;贝州宗城县东有古界城,住此者有界氏;毕公的后代新垣衍,住在大梁之墟,为梁垣氏;齐桓公曾到麦丘,麦丘有个老人八十三岁,向桓公敬酒,此人的后裔便为麦丘氏;楚有熊宜僚居市南为市南氏;齐顷公的儿子胜居雍门为雍门氏;禽滑 厘的弟子中有个叫索卢参的,是以地名索卢为氏的;宋国乐大心为右师,居住在桐门(北城门名),为桐门氏;齐大夫艾孔住艾陵为艾氏。
其他以地名为氏的如:安期、贝(贝丘,山东博兴东南)、辩、表、亳、博、苍吾、沉犹、乘丘、茌(茌平)、敕(chī)门、斥(斥章县,今河北曲周县东南)、厝(cuò)、缬那(xiénā)、东皋、冤(冤句县)、攒、酂、湛、溱(zhēn)、柘、祋(duó汉有祋祤县)、郑丘(郑父之丘)、鄜、阜、曲阜、根、庚(鲁国庚宗)、郠、公丘、弓里、觚(gū)、毌丘、毌、函、蒿、镐、盍、河只、鄠 、霍里、稷丘、蓟、菅、京兆、均、坎、亢、伉、鄈 (kuí)、蓝(蓝田)、、朗、阆、(làng,阆中郡)、劳(东海劳山)、卢奴、鹿门、雁门、、武陵、五里、西都、相、轮(轮氏城)、曼丘、鄮、眉、鄞(yīn)、渼、(měi 县渼陂)萌、淄、益(成都郡益都县)、於丘、中里、蔑、蒲圃、(zuó)、涅(上党郡涅氏县)、濮阳、其、牵、铅陵、潜、廧(qiáng)、青牛、白马、荣錡、单父、摄、石户、鲜阳(鲜水之阳)、仙(仙源县)、水邱、萦阳 、太室、铁、甬(甬东,越地)、菟和、左丘、维、无终、屋兰。
有的地方比较笼统,不是指具体的地方,而是指一个区域,尤其是以水为氏的,只能当作流域看待。
有个叫刘河的人,曾住在北海,为北海氏,北海是古人对北方边远地区的泛称,春秋战国时一般泛指现在的渤海。战国时敦煌人因为遭到秦国的迫害,逃到汜水(fán,今山东曹县北)改为汜氏;驰氏,梓潼五妇山,是驰水的发源地;荥(xíng)氏、涪(fú)氏、降氏、澧氏、路氏、渌氏,都是以水名为氏;伊氏,伊尹居伊水,以伊水为氏;沂氏,沂水在山东;冘氏,冘水在即墨;浊氏,浊水在厉巨山;罗多氏,罗多河在婺州;居水之丘者为水丘氏;住在三川的为三川氏;居于高丘者为高丘氏;越王无疆为楚灭,子孙散居闽地,有闽氏;其他城氏、郭氏、园氏、池氏、浪氏,都不是具体地名。
有的以他所具体工作、具体负责的地方为氏。狐丘氏出自狐丘封人之后;壶丘氏出自壶丘封人之后;颖氏出自郑国的颖考叔,他原来是颖谷(河南登丰县西)封人。
春秋时,鄋瞒(东夷古国名,在今山东历城县北)进攻宋国,宋武公派司徒皇父出战,皇父有一个御手名班,在作战中逮住了鄋瞒首领长狄缘斯,宋武公为了表彰班,让他掌管一个征税的关卡,这种关卡叫耏(ér)门,后代便为耏氏、耏门氏。
侯嬴为夷门抱关者便为夷门氏;有负责启闭南门的便为南门氏;周朝阍人守王宫者,所以止扉谓之阁,便为阁氏。主东蒙山祭祀者为东蒙氏、蒙山氏和蒙氏;守黄帝桥山之冢者为桥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