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8|回复: 4

人文齐鲁|王瑶与赵俪生:一辈子都在"较劲"的清华校友

[复制链接]

601

主题

420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78
贡献
5536
金钱
10130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10-11 11: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文齐鲁|王瑶与赵俪生:一辈子都在"较劲"的清华校友2017-10-09 13:30:51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字号:


核心提示: 人文齐鲁|王瑶与赵俪生:一辈子都在"较劲"的清华校友


文|赵絪

王瑶伯伯是父亲清华时代的同学和好友。两人一生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友谊,彼此都有些不屑于对方,但又终生相互牵挂,以至于王瑶伯伯谢世后,父亲对他的弟子与传人予以了密切的关注。这说明透着骨子的老同学的情分依然存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王瑶和父亲在学人群中属于另类。两人身上都带有几分狂狷之气,表现也绝对地张扬、绝对地尖刻、绝对地调皮。他们语言犀利,表达观点时淋漓尽致,用词无不用其极,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同时也具有极大的煽动性——还是一二·九学生运动传承下来的风格。稍有区别的是,王瑶偏重于幽默而尖刻,父亲则更加犀利和义愤,所以他们的倒霉程度也就不一样了。王瑶一沾北大巨匠多多、“天子脚下”的优势,又恰逢“反右”高潮时失足落入下水道住院抢救,侥幸躲过了一顶“右派”的“桂冠”。而他当时的高足们似乎无一幸免地全部落网。所以事后他得以自嘲:“我现在是苟全性命于治世。”父亲生性鲁莽,多少有点“二杆子”,使他就没有王瑶的那种机缘,被金钵死死地扣住,这一扣就是二十余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57年赵俪生全家合影

第一次见到王瑶伯伯,是五十年代初我刚上小学时。因王伯伯揶揄过父母的婚姻,告诉所有认识父亲的清华校友,“赵甡结婚了,娶了一个并不漂亮的女人,生了一窝并不漂亮的女儿”,于是“这一窝并不漂亮的女儿”自然就耿耿于怀,憋着劲地要和这位王伯伯干一仗。时间大约是一九五三年,地点是山东大学蓬莱路一号父亲的书斋,演出了这大不敬的一幕:两个老同学坐在书案的两侧,面对面地唇枪舌剑,三个女儿,以大姐为首席地坐在地毯上,排成一排,像拉拉队似的有节奏地吆喝:“小黑牙,滚蛋!小黑牙,滚蛋!”声高时,王瑶伯伯用手指着坐在地上这群没家教的孩子,冲父亲说:“你看看,你看看,你这是怎么教育子女的?”虽然父亲也“去,去,去……”地轰我们走,我们不走时,他也就不以为然地冲王伯伯说:“说咱们的,管她们呢!”多年以后,我暗悟当年这无礼行径竟为父亲包容而未加制止,实属老爹对师兄的无礼,同时也让我们背负了一生对王瑶伯伯的歉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赵俪生夫妇在山东大学研究农民战争史。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王伯伯到兰州大学来讲学,一进门就对母亲深深一揖,由衷地说了句:“还是老夫人好哇!”其间有对年轻时失礼的言语致歉的含义,同时也有对母亲几十年和父亲同舟共济、共渡苦难的钦佩和赞赏。讲学期间,姐妹们倾巢出动去听他作的曹禺戏剧的大报告,这次不是逐客而是捧角,这让王伯伯很是高兴。经过了“反右”和困难时期,两位老同学比当年稍有收敛,加之厚道的母亲在其间周旋,众儿女簇拥的热烈场面,没有发生相互攻击的一幕。“我现在是苟全性命于治世”这句话,就是那次聚会时,扔俏皮话时扔出来的。

一九六六年初,我应另一位世交、古生物学家周明镇先生之邀,去北京小住月余,其间去北大拜访王伯伯一家。王伯伯因未遭“右派”之灾,故安享三级教授待遇,加之有发表文章的机遇,那时家中已有电视机,满墙书橱俨然大学者的派头。王伯伯喜骑单车,三个子女大、中、小一人一辆,这也绝不是一般知识分子所能达到的。但王家姐妹着装却异常简朴,显得规矩、老实。看样子王伯伯的家教是要比父亲好得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北京大学教授、文学史家 王瑶

这两位老同学只要凑到一起,就是相互攻击,从年轻到故去,似乎就没消停过。可他们又彼此深深地牵挂、欣赏,谁也忘不了谁。但在嘴上从来不认账、不服输。比如五十年代初教授定级,有大学研究生文凭、身居北大的王瑶伯伯定为三级教授,来青岛一问,居然大学肄业三年,且是外语系出身的父亲在山东大学历史系,也定为三级教授。本来就不舒服了,哪知父亲还要挑衅这已经很不愉快了的师兄,摆出了一副 “怎么样?别看我没你那两个文凭,哥们儿照样和你平起平坐”的架势。结果王伯伯只有抬出北大的牌子来抵挡:“我可是北大的三级,你可是山大的三级。”

在教学的这一块领地上,老同学也同样能找出互相调侃的内容来。父亲的普通话虽略带山东乡音,但也算“一口官话”了。而王瑶伯伯至死不改那一口山西腔调。父亲为此不知“臭摆”过他多少次:“多亏在北京上学、教书大半辈子,那个山西调调儿一点都没有改进。”王伯伯颇不以为然地说:“每年开学,都有新生递条子,说听不懂我的山西话,我就告诉他们:‘你就这么慢慢听吧,听习惯了自然就明白了,到时候听懂了,不是我的嘴巴改了,而是你的耳朵变了。’”如此坚守乡音,也实属难能可贵。当父亲知道王伯伯还带有外国留学生时,不无讥讽地说:“你那外国留学生的中国话一定也都是山西味的。”可纵观天下,占据着中国现代文学史这块阵地的许多领军人物、出类拔萃的文化精英,不都是被撇着一口山西腔的王瑶导师带出来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赵俪生(左一)与钱伟长(左二)等友人的合影

至于父亲的“台风”已被他的弟子和传人渲染得极为生动,凡是听过他的学术报告和讲学的,从长辈到晚辈,从内行到外行,从欣赏他的到忌恨他的,无不折服他的“一副钢口”。可内中所付出的劳动也只有家人知晓罢了。特别是晚年,他去上课,母亲就得赶紧找出一套更换的内衣内裤,下了课一进家门已全身湿透,立马就得全脱全换,人像瘫了似的要在榻上休息一两天才能缓过劲来,真像铆足了劲唱了一出《挑滑车》,就这样豁出命地干,才赢得了众口一致“美不胜收”的嘉誉。从五十年代带出的孙祚民、孙达人,到八十年代关门弟子以秦晖为代表的“七只九斤黄”,还有在史学领域这块鲜为人知的寂寥园地,稍许留神拨拉拨拉,凡是从山大、兰大出去占有一席之地的各路名师名家,有几个没有听过他的课,有几个不是他身教口传的呢?像王瑶、赵俪生这样在学界薪火相传、门生们名家辈出的导师又能有几人呢?我想在“第一流的名师”行列中,应该有两位先生的身影。

他们走了,没有为他们应成为而未成为“世界级大师”而遗憾。他们不是不在乎名利,只不过他们只在知己知彼、旗鼓相当、脾性相投的师兄弟间相互攀比罢了,其中多少带着“逗着玩”的色彩,骨子中较量的还是学问做得如何、教书教得怎样,不然也不会如此关注对方的专著和他们的后学传人。他们也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有时显得有几分不够意思和不守规矩,甚至有时显得有失礼仪,但其中文人间的情致雅趣和真性情又是流露得那般机敏、那般天真和那样可爱。

(本文节选自赵俪生之女赵絪《孤灯下的记忆》一书)



601

主题

420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78
贡献
5536
金钱
10130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6 15: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情了未断,秋雨送微寒。
多少花开落,浮生又一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1

主题

420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78
贡献
5536
金钱
10130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7 08: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浑河盘锦水云乡,东北人称鱼米仓。
湿地芦花如雪白,稻田河蟹正肥黄。
小虾奇遇谁知味,大眼怪归来放光。
此地园丁勤打理,动情何不诉衷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8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律诗绝句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143
贡献
13816
金钱
19069
发表于 2017-10-17 10: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学习,感谢分享!

点评

谢谢版主支持,问好先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17 11: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1

主题

420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78
贡献
5536
金钱
10130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7 11: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吉仙 发表于 2017-10-17 10:05
好文学习,感谢分享!

谢谢版主支持,问好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9 16: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